重返大隋(校对)第2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6/285

  “这怎么可能!”高元怒问。
  辽东城如此的坚固,哪怕他把精锐尽抽到了辽西,可光辽东城中就有八千守军,另外周边还有许多城堡,隋军一出现在辽河边上,就应当为烽火燃起报信,辽河东岸诸城就当早做准备,然后按例,辽东城周边就会向辽东城增派兵马,甚至是将百姓撤入各个城中,以应对这种突袭。高句丽在辽河东岸经营二百余年,难道都是笑话?李靖再狡诈,跑的再快,难道还跑的过烽火,难道三万轻骑,还能飞上辽东城的高墙?
  “李靖诈夺了辽东城门,不费一兵一卒就把辽东城夺取,内外两道城垣如同虚设,周边城堡更是毫无预防,连警讯都没传出。”
  听说李靖以三万轻骑长途奔袭居然夺了辽东城,而且是不费一兵一卒的兵不血刃诈夺辽东城,高元差点气的吐血。他费了多少心血,才让高句丽越过了辽河,费了多少心血,才在辽河西岸抢夺了一块地盘建立了武历逻这个据点。然后又费了多少功夫,才趁着隋国内乱,引兵渡过辽西,最后喧宾夺主,杀了韦冲夺了辽西营州,可先有将士轻敌,致有白狼城大败。接着他还在这里准备着固守柳城,与隋军在辽西大战,可谁能想到,隋人他娘的都直接杀到他的老巢,把他的重镇辽东城都夺了。
  一个辽东城,胜过十个营州柳城,甚至一个辽东城比整个辽西都重要。
  营州得而复失,他们还可以退守辽东。可辽东城一失,高句丽经营几百年的辽河防线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破绽了。
  高元突然想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辽东城失守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十几天前的事情了。”将领愁眉苦脸的答道。
  “废物!”高元终于是怒不可遏,一把抽出宝剑将面前的一张旧案劈成两半。
  这么重要的消息,居然过了十几天才传回来,那些将领都是干嘛吃的,一群废物。守不住辽东城,你好歹把情况及时报回来。再有他手下的那些斥侯将领也都顶着一脑袋的屎吗,为什么就没有人发现李靖早就不在白狼城了,他还一直派人盯着白狼城,等着李靖率兵从白狼城出发,沿白狼水进攻柳城,结果他在柳城等候了这么多天,人家却已经把他的辽东城都夺了,而他还和一个傻子似的在这里等待着别人的进攻。
  “召集所有将领,前来议事。”高元几乎是咬着牙齿说完这句话的。他在极力的克制着自己,让自己冷静下来。事情已经发生了,现在要做的是如何弥补,只是发怒毫无作用。
  将领出去,高元一人独自坐在帐中,宝剑横于膝上。
  这回出兵是亏大了,高元心中暗暗哀叹。原来以为隋国内乱,诸王争位,这是一次极其难得的大好机会,是高句丽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进入辽西的机会。当初他决定出兵时,全面的评判过隋国的形势,认定隋国虽然之前已经击败了突厥,展示出了一份极其强大的实力。可内乱不是外患,越强大的势力越容易毁于内乱。尤其是隋国当时形势一片混乱,皇帝的三个儿子各拥兵马地盘,一起争夺皇位,他觉得这场战争不打个十年八年,起码也得打个两三年,就算之后重归平定,可也肯定会元气大伤。这个时候他们不出兵,那还待何时。等隋国内乱平定,他也早就把辽西吞入口中,稳固起来了。到时高句丽占据辽河平原,稳固局势,再发兵南下把新罗和百济给灭了,绝了后患,那时再提兵北上,全力稳固辽河平原,那时靺鞨、契丹、奚、室韦诸部一一扫平征服之后,高句丽就将成为东方霸主,然后等待时机,一旦中原再生内乱,那时高句丽就能联合突厥一起灭掉隋国,瓜分中原,甚至高句丽入主中原。当年拓跋氏不也是先起于北方塞外,最后入主中原,建立北魏吗?高句丽为什么就不可以?想他高句丽可不是什么化名蛮夷,而是正统的华夏苗裔,是周王分封的诸侯之一,他们高句丽一直被汉人污为东胡,那是污蔑,就如当年关东诸国一直称楚国为蛮夷一样。
  长叹一声,高元有种疲惫无力之感,现在回头看看,当初的想法是多么的美好,然而如今的现实是多么的残酷。可当初谁又想到,隋国内乱三月而平,而且最终坐上皇位的居然不是那三个皇子,而是杨林这个皇孙呢。一切都超乎预料,然后一切都乱套了。现在要考虑的已经不是如何建立一个东方霸主国,而是如何保住辽河东岸平原,保住那道辽河防线,以保住高句丽五百年之基业。
第556章
前军夜战辽河西,已报生擒高句丽
  高元最终决定立即放弃好不容易到手的营州,立即撤退,并选择了改从北路撤退。
  虽然有不少将领力主从原路打回去,将那些狂妄的汉人给灭了先,再夺回辽东城,可高元对他们的话只是当做了笑话。如果说辽东城一失守就立即报到他这里,他或许还会选择杀回去夺回辽东城。可现在辽东城都失守了十几天了,隋朝皇帝都肯定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了,说不定更多的隋军更从渝关内杀出来。无论如何,首先得保证他这剩下的五万兵马撤回到辽河东岸,然后再从辽东调集兵马过来,以求夺回辽东城,甚至得面临更恶劣的局势,对付隋军隋时可能的大举东进。这个时候他不能再冒险,他不能和那隋将李靖一样的那样疯狂。李靖是个疯子,也只是一路隋军将领,他却是高句丽国王,如今辽东城一失,辽河东岸的大军又尽在他手上,若是他们再出了问题,那整个辽河东岸防御就可能都要崩溃。
  “先撤回武历逻,再做打算。”高元几乎是咬着牙下达的弃守营州的命令,多么难得才夺下了辽西夺下了营州,眼下却要主动放弃,这简直就是在割他的肉。临走之时,愤怒的高元下令,焚烧营州柳城,并将全城的隋国百姓带走,让他们帮高句丽军运送从营州抢夺的财物粮食等。
  滚滚的浓烟升起,柳成传之一炬,被烧成了一片废墟。
  高元从营州撤离的差不多同时,易风也正式率车驾离开西京,向中京洛阳前行。随同易风同行的,还有朝廷的两府三省六部诸寺监各部衙,以及北衙禁卫兵马。同时关中的诸豪门大族也皆被要求一起随行迁移,这是一次浩荡的迁徙,按计划,整个关中地区将有超过十万家被迁离关中。其中万余大族富户将迁到洛阳及周边,更多的则要被迁往代北、幽燕、塞上、辽西等北疆地广人稀之地,充实边关。虽然这项旨意惹得无数的关中豪门大户们心中不满,可在皇帝的强势命令之下,最终还是无法阻拦的依令迁移。眼下第一批数千户最先随驾迁移的,正是那些豪门贵戚重臣百官家族,其余的也已经纳入计划,将在接下来按计划迁移。总之,易风将京师东移,那么他就绝不会把势力极强的关陇集团留在关中。而把大量百姓迁出关中,也是减轻关中的人口土地压力,同时充实边疆地区。
  这一日易风刚出潼关,就收到洛阳转发过来的飞鸽传书。
  “高元北镇山兵败被俘投降!”枢密使王保亲自赶来向易风报捷。
  高元的被俘完全出乎易风的预料,甚至可以说事先没有人会预料到这样的一结果,连高元自己,也根本想不到他选择北线撤退,其实是选了一条不归路。当高元烧了柳城东撤,带着上万自辽西掳获的隋国百姓,带着大量抢夺而来的钱财牛羊等物,大大的减弱了他撤退的速度。从营州到医巫闾山,三百里路,本来轻骑顶多两天的路程,高元所部却走了整整七天,一天只走不到五十里路。高元根本想不到,隋朝不但有李靖这样的疯子早早抄他后路,迁里奔袭夺了辽东城,还早根据战场形势,飞鸽传书,调了契丹人在医巫闾山拦截,又调了奚人在后赶来追击,同时又有霫人迅速南下增援契丹人,还有隋军的第二支东征大军迅速赶来。结果大意之下的结果就是,当高元赶到北镇山时,才突然发现,在他们的前面,那条必经的山口,早已经矗立起一大五小六座营寨,甚至称之为城都不算过了。
  那一栋栋如同巫术一样立起的营寨,拦住了他们的退路,营寨上的白马和青牛旗帜,都显示着拦住他道路的是契丹人。这让高元万分惊讶之时也暗自担忧,什么时候契丹人居然敢跳出来阻拦他高句丽大军,而且最让他暗中惊心的是,这契丹人究竟是如何在短短的时间里在这里悄无声息的立起了一群营寨?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而为什么他之前根本毫不知道这里发生的一切?
  南路有李靖夺了辽东城,辽河西岸的白狼水畔松山还有一支隋军早早把守拦截,南路早已不通,现在北路居然又被堵住了。
  高元无路可走,最终只有下令强行进攻契丹人的营寨。
  下令进攻之时,高元心中还在感叹,幸好契丹人只有两三万兵马的样子,其实的多是些老弱妇女,这一战虽然得付出些代价,但还是杀过去的。可进攻开始后,他就感觉到不对劲了,契丹人的营寨异常的坚固,同时营寨外遍布陷马坑、鹿角还有许多拒马,以及地上洒了太多的铁蒺藜,再加了那条深深的壕沟,高高的木栅墙,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营垒,而是一座防御坚固的城堡要塞。骑兵被迫下马,一点点的推进,而站在城上的契丹人却凭着高高的栅墙以及相互支援的小寨,让他们每进一步都付出远超他预料的伤亡。
  每进一步,就有无数的士兵倒下。契丹人不但修了这么六座城寨,遍布各种工事,最要命的是他们拥有大量的弓弩,好像每个契丹战士都是弓箭手,此外还有大量的重弩强弩,甚至当他们靠近到城寨下时,寨中还有抛石车开始把大量拳头大,人头大的石头抛出来。
  整整一天一夜,高元付出了上千的伤亡,连城寨的墙都没有摸到一下。
  然后,高元慌了。
  他不顾问下的反对,下令加强攻势,他深深的担忧,他已经陷入了一个陷阱。契丹人居然早早在这里修了这么坚固的营寨拦截他,这肯定是隋人在背后布局。他若不能尽快打通这里,肯定会最后陷入四面赶来的隋军包围之中。高元的感觉很敏锐,可惜他想离开,但却突不破。
  高元下令让士兵将俘虏来的营州百姓在前面填濠沟,然后高句丽士兵抬着临时赶制的梯子攀墙。这营寨毕竟是临时抢筑出来的,寨墙不过一丈,加上那面女墙,也不两人高,比起真正的城墙来还是要矮了许多的。
  只是他的这个狠招,却没能成功,契丹人根本不顾营州百姓的死活,但有敢靠近射程之内的,不论人马,不论是汉人是高句丽人,都回应以弓弩羽箭。
  第二天天黑之后,局势越发的对高元不利了,苦苦支撑已经呈现出疲惫状态后继无力眼看就要守不住的契丹人背后,突然出现了大批的骑兵。来的不是高元期待的高句丽人,他也没有机会去召高句丽人来解围,来的是他最担心的敌人,来自于依附隋朝的东北三番之一的霫人。
  白天鹅旗高高飘扬在空中,是那么的优雅,可对于高元来说,那却如地府阎王一般的狰狞恐怖。
  霫人到来的只是一支前锋,三千白天鹅轻骑,可他们却给了大贺摩会前所未有的支持。大贺摩会已经有些支撑不住了,仅仅两天,还有这六座城寨的依靠,可依然战死了过千战士,带伤者更多,再无支援,他真不知道各部会不会崩溃。第一支霫人到来后,霫族援兵不断赶到。
  高元感到恐惧了,高句丽人不顾疲惫再次发动进攻,可有了霫族生力军的接替防守,高句丽人攻的再猛,也只能是死的更多。当第三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塞北省左布政使、奚族阿会部的族长苏支带着奚族的第一支兵马赶到了,整整五千奚人骑兵,他们迎着清晨升起的太阳,举着金鹿旗帜,整齐的出现在了高句丽军的后方。
  高句丽人被包围了,进退不得。
  高元下令回身迎战刚到达战场的奚军,可修整了一夜的契丹人却开门出寨杀出来了。若是在两天前,契丹人肯出寨来战,高元求之不得,可现在,他只感觉到绝望的苦涩。
  这场战斗一直打到了天黑,高句丽人一开始还拼杀的很凶,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发现自己的对手却越来越多。契丹人、霫人、奚人,然后当太阳坠落西边群山之中后,号角连连,又一支大军赶到了。来的大军打的却是一面白虎旗,高元对这面旗帜一点也不陌生,他知道,大隋新皇帝立国之后将军队划分为北衙禁军、南衙府兵和边衙的边军,其中边军的军旗是玄武,南衙的府军军旗是朱雀,而唯有皇帝的北衙禁军,却是以白虎为旗。白虎旗一到,那代表着皇帝的北衙禁军到了,这也是如今大隋最为精锐的军队。
  白虎大旗下,正是大隋枢密院副使,辽东道行军元帅韩僧寿,一路上日夜兼程,终于带着先锋的骑兵赶到了北镇山下。
  由于赶的匆忙,韩僧寿到达北镇山下时只带着五千轻骑,可就这五千骑,却成了压跨高句丽军的最后一根稻草。面对着如潮水般涌来的隋军胸甲骑兵,高句丽军崩溃了,连续三天的战斗,他们早就疲惫不堪了,之前一直靠着攻破敌阵就能回家的那点信念支持着他们在作战,可当隋军出现后,疲惫万分的高句丽人明白,他们再不可能杀出去了。一口气泄下来,高句丽军崩溃了。
第557章
卫国公
  犹如一场屠杀,天亮之后,韩僧寿升帐让诸将汇报战果。
  高元率领的五万高句丽军,战死了近万,其余四万人也基本全都没跑掉,全被俘虏了,甚至换装企图翻山逃跑的高句丽国王高元,也被生擒活捉回来。高元最终向韩僧寿投降,韩僧寿大喜过望,立即向后方发回捷报,向天子报喜,同时他也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在北镇山下略作休整,集结后续大部队后,直接沿着高元想要撤退的路线继续向东进攻。
  “恭喜陛下,高句丽渡过辽河之八万大军尽没,加上武威侯夺取辽东、新城二城俘虏的那些高句丽兵,十万辽兵去除。而今高句丽国王也被俘投降,灭亡高句丽指日可待。”王保激动万分的向易风道喜。
  易风激动的也已经说不出话来了,虽然北镇山的拦截合围计划出自他亲手,可当时也没有想到过真的能取到这么完美的胜利。不但高元的部下兵马尽没,而且连高元这条大鱼都给网住了。“立即传旨韩僧寿,让他立即渡过辽河,与李靖会师辽东,然后趁势扫荡辽河东岸诸城。”易风知道现在是真的得到一个大好的机会。高句丽虽有不下三十万兵,而且若动员起来,还能集结不下六十万人。可高句丽不可能把所有的兵都布置在辽河防线,高句丽之前的重心甚至是在三韩半岛上对付新罗和百济,南部半岛上安排了大量的兵马。此外还有许多兵马布置在国内各处山城,高元上次匆匆进入辽西,其问下兵马少数是来自都城,其余的都是直接在辽河东岸的防线上抽调集结,现在这八万人尽没,加上李靖夺下辽东和新城两城时俘虏的那一万余人,高句丽辽河防线上,等于一下子就没了十万之兵。如此一来,高句丽辽河防线差不多就到处都是筛子了。
  高句丽人就算想要再调兵补空,也来不及了。况且国王都成了俘虏,高句丽原来辽河防线上的一些重要的官员将领也都是隋高元进入了辽西,然后在此次被杀或被俘,这就将导致高句丽在西境辽河防线上,缺少足够份量的指挥者、调度者。
  一步错,步步错,高元走错了一步,然后现在就得面临着难以随的后果。不但自己兵败被俘,甚至整个高句丽国也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事情就如易风预料的一样,韩僧寿在与三蕃配合下灭掉了高元并俘虏高元后,略作休整,立即抓住这难得的战机,迅速东进。韩僧寿没有先往辽东城或新城,他先向东北急行,迅速杀到了武历逻城下。武历逻城在辽河的西岸,位于后来东辽河与西辽河交汇之处的西岸,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守卫着极重要的辽河渡口。高句丽多年来一直想要渡过辽河争夺辽西,武历逻就是高句丽早在数年前就向辽河西岸发展,建立起来的一处据点要塞。这座城池虽不大,但却极为坚固,城高墙坚,屯驻重兵,囤积了许多的粮草。
  这座城池,完全可以做为高句丽的一座桥头堡,能攻能守,可进可退。若一般情况下,想要攻下来,很难。可此时却如辽东城和新城一样,韩僧寿根本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拿下这座要塞。他的办法也很简单,直接让高元手书一封,印上国王之印,然后派了一个王室子弟入城。守将接到信一看,居然是国王亲自手写的招降信,当即愣住了。
  “陛下如今是隋国阶下囚徒。”送信的那位高元的从弟长叹一声。
  守将久久沉默,不知如何选择。他是武历逻守将,按说绝不能投降,可如今国王都投降了隋国,国王来信让他开城投降,难道他要抗令?守将权衡了许久,最终又想了想与隋军的力量对比。武历逻城中本驻军一万,现在还有五千,可隋军,超过十万。真打起来,鸡蛋碰石头啊。国王都成了隋军的俘虏,这守军将士还有什么士气可言?最终,得到隋军元帅回复会优待武历逻守军,并保护他们的财产和安全不受侵犯后,武历逻守将投降了。
  高句丽费尽无数心力才终于在辽河西岸建立起来的这个桥头堡,武历逻要塞就这么不战而降。
  拿下武历逻之后,韩僧寿率军渡河,攻入辽河东岸。
  新城。
  李靖看完刚送到的军情之后,兴奋的直拍大腿,太漂亮了。辽西的八万高句丽军尽没,高元被俘投降,然后武历逻也被拿下。整个辽西已经都业已收复,而且舅父韩僧寿已经率着十万余大军杀入了辽东。
  “马上传令松山与白狼城的留守兵马,让他们立即移师渡辽,接下来,我们得趁辽河群龙无首的这个大好时机,发起一波攻势,力争把整个辽河东岸的大小山城全都拔掉。”李靖是枢密副使,韩僧寿也是。李靖是燕山道行军元帅,韩僧寿是辽东道行军元帅,两人不论是武阶还是实职还是差遣都是一样的,他们各统领十万兵马,没有皇帝的特别旨意下,他们是平级。
  如今在辽河的这二十万大军,分属两路,有两位元帅,互不统属,但李靖和韩僧寿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趁势进攻,在高句丽人重新凝聚起来抵抗之前,先把他们的辽河防线给拔了。就算到时高句丽人再选一个国王出来,可他们也休想再把这条经营几百年的防线再夺回去了。隋军只要占据了这条防线,那就可以反过来做为稳固辽河平原的坚固阵地,反过来东进进攻东部的山区。
  十月,进入洛阳后,易风下的第一道诏令,就是以李靖为辽东道行军元帅,统领十万兵马扫荡辽河东岸中部,以韩僧寿为辽北道行军元帅,统领十万兵马扫荡辽河东岸北部,又以周罗侯为辽南道行军元帅,窦建德、来护儿为副帅,率水师五万,战舰五百艘,自京东的登州海路进攻辽东半岛南部。而易风则不顾大臣们反对,亲自率领五万北衙禁军北上,到幽州坐镇指挥协调三路大军。
  大隋的战争机器全面开启,全力灭辽。
  十月,李靖在新城得到张须陀率领赶到的两万援兵后,发兵攻克玄菟城。
  当月,易风到达幽州,并从幽州移师至渝关坐镇,更靠近前线。
  李靖攻克玄菟城之后,又接连攻克盖牟城、白岩城、麦谷、磨米、后黄、横山诸城。
  而水师也顺利浮海东渡,到达辽东半岛,周罗侯、窦建德、来护儿三帅领兵围攻辽南卑沙城,五日而克,隋后又移兵围攻夺下建安城,之后北上,围安市城。
  韩僧寿所率的北路军,也迅速横扫辽河北部地区,先后攻克了银城、扶余。
  三路隋军齐发,如同秋风横扫落叶,趁着高元兵败辽西被俘虏,辽河东岸防线空虚,又无统一指挥,因此在隋军这凌历的攻势之下,特别是还有高元这位国王的亲笔书信招降下,最终当开皇十九年结束,新的一年到来之时,隋军三路大军已经几乎是横扫整个辽东半岛,整个半岛上只剩下了一个重镇乌骨城还在坚持抵抗。
  三路大军前后共拔高句丽大小城保二百余座,斩首四万余,被俘虏与投降之高句丽军共七万余,还未算上在辽西的两万斩杀,六万俘虏。三路隋军加上蕃兵,出关入辽三十余万,前后战死八千余众,伤过万人,其中战马损失大,因持续高强度转战,隋军损失战马五万余匹,挽马不下十万,战马损失是辽东之战最大的一项损失。
  开元元年元旦大朝,易风赶回洛阳举行大朝会。高句丽此时已经推举了平原王高汤之子,被俘国王高元之弟高健武为王。高健武即位为王之后,立即一面调集兵马增援乌骨城,一面又在鸭渌水建立新的防御,同时派人与新罗与百济等和谈,又派出使者赶往洛阳向大隋谢罪,献上十位美人,还请求将自己的亲妹妹高句丽公主和亲大隋天子,希望两国休兵。高元请求大隋皇帝对他册封,还请求大隋撤回辽河西岸,两国休兵,高句丽愿从此世为大隋藩属。
  对于这样的请求,易风根本不可能接纳。不过此时辽东寒冷,早就下了雪,江海冰封,乌骨城的围攻也并不顺利,乌骨城里涌入了辽东半岛上的撤退的各部,还有不少从三韩半岛上增援来的高句丽兵,达到了五万之众。天寒地冻,加上乌骨城曾经也是高句丽的国都,这座背靠着乌骨江,守在鸭渌江前的重城,对高句丽人十分重要,可以说是高句丽都城平壤的门户。高句丽人誓死不肯放弃,新国王与新朝都誓守乌骨。
  在这种情况下,隋军的进攻并不利。臣中有许多大臣纷纷请求与高句丽暂时休战,待明年秋高马肥之后,再发兵攻乌骨、平壤灭亡高句丽。毕竟三十万兵马,数量庞大,每日消耗极大,冬天又难以攻城,留在辽东也无益,徒耗物资。
  而且最重要的是,现在朝廷差不多把辽东半岛都拿下了,这可是占领了数百城池,百万人口,数千里之地,这么大一块地盘,也还是需要接收占领管理的。朝廷需要时间稳固这一切,等稳固了辽东,再攻平壤,那时就一切水到渠成了。
  对于大臣们的这种种观点,易风也持赞扬态度,冬季不适合进攻,而且大军连年作战,也相当疲惫,士兵疲惫,马匹等损失严重,新占领区也需要稳固,种种考虑之后,易风最终向高句丽提出了自己的停战条件。
  “首先,高句丽必须向大隋称臣,以后为大隋之藩属,高句丽国王的继位必须取得大隋皇帝的同意,经过大隋皇帝的册封之后才为合法。其二,辽东之地向为汉人疆土,只是高句丽一直偷偷吞食,如今要停战,可以,大隋与高句丽正式划定边界,而边界就以鸭渌水为界,鸭渌水以东归高句丽,以西归大隋。”
  对于那个倒霉的国王,谁都没提。易风倒是想提出放高元回去,给高句丽新国王新朝廷捣捣乱,可想想高句丽肯定不会接受,就暂时不提了。高句丽的使者对易风的条件难以接受,不过最终还得由平壤的国王和朝廷决定,因此使者只好带着易风的这个条件回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6/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