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2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2/285

  魏征有些无奈的对皇帝道,“此事政事堂按制先交予内史省议论,然后交予门下省审议,可门下省纳言李相接连三次拒绝署名签字通过,封驳发回,如今事情卡在了门下省。”
  易风感觉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隋开国之时定三省六部之制,此后尚书省渐权重,事无不总,易风即位之后,特别加以调整,加重了内史和门下二省的职责,使得三省重新恢复到内史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执行的这样一个局面。可是现在,门下省长官纳言李纲,借这道制度名正言顺的公然封驳他的诏令,还是连续三次。按照新朝的制度,皇帝虽是天子,可也并非完全的圣意独栽,凡是朝廷大事,都得先经过内史省议论,由五个内史省人写出议论,互相署名,称之为五花判事,然后呈报给内史侍郎和内史令修政策,最后送到门下省,给纳言和黄门侍郎审查,最后驳回或者修正后报给政事堂,政事堂由当值执政事笔的宰相与其余诸相审核议论后再呈报给天子。一层一层,逐级的议论审核批复。虽然三省之上增加了一个政事堂,可三省的职责却没变过。政事堂更多的作用是代天子理政,毕竟皇帝精力有限,朝廷千事万事不可能都集于一身亲自处理,因此三省报给政事堂批阅后再上呈给皇帝,呈报上去的事情基本上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处置意见,皇帝可以轻易的弄清楚事情,按心意给予同意与否的最终决定。皇帝对政事堂的批阅有最终的否决权,可皇帝的意见,却也不是立即就能当圣旨诏书的,一样得经过内史议论拟诏,门下审议,最终如果通过才能交给尚书省执行,颁行诏书,诏书上最后会有三省长官和政事堂宰相们的署名。只有这些署名同意通过,才算是具有真正效力的诏书,否则就只能算是皇帝的中旨,朝廷和官员们可以拒绝执行。
  当初易风搞这套出来的时候,也是为了朝局长远的健康发展,谁成想如今却立即成了束缚自己手脚的障碍了。
  “召纳言入宫。”易内命内侍传旨召李纲入宫。
  和往常一样,李纲穿戴的一丝不苟,让最挑剔的监礼官也挑不出半点失礼之处来。
  “到饭点了,先生先陪我吃午饭吧。”易风对这个老头有些无奈,前后当过太上皇和今上两位皇帝老师的李纲,脾气是出了名的固执,甚至被朝臣们称之有些刻板。
  “陛下召臣前来,定然有要事相谈,还是先谈事吧。”
  “今天的午膳可是很丰富的,红烧牛肉,炖野鸭子,还有一道烤蛇肉,另外还有宫中新酿的麦酒,用冰镇上,味道极其不错,错过可是要后悔的。”易风笑着道。
  “还是先谈事吧,本周老臣轮值政事笔,都省还有许多事情等侯臣去处理呢。”
  易风摇了摇头,这个李纲就是这样,连皇帝的面子也半分不给。
  “是这样的,秘书监魏征告诉朕,先生连续三次在门下省拒绝了朕的税制改革诏书,这有些不太合适吧。之前朕也与先生等宰执们在这里通过气,讨论过关于税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税改十分急迫,都火烧眉头了,怎么诏书到了门下省却被驳回,还是三次?”
  “老臣也知道国家财政艰难,如果不改革,朝廷根本无力供应数十万大军,更不可能支撑起军方的战事。可陛下的新税法,有些地方并不合情理,而既然陛下让老臣担任纳言之职,而门下省又深负审议封驳之责,那老臣就不能尸位素餐,明明看到了不合理的地方,却视而不见。如果陛下只是需要一个人署名而已,那么让谁来任此职都行。在陛下未将老臣调离之前,老臣就得尽职尽心。”
  “新税制哪些地方不合理?”易风倒是不意外李纲这般不客气的如实回答。
  李纲道,“陛下的税制改革计划老臣也仔细研读过,国家如今的租庸调税制的根本是均田制,有均田制才有租庸调,才有府兵。陛下眼光如炬,早已经看到,随着天下安定,人口增多,用不了多少年天下必然无地可再均,到时朝廷的租庸调税制和府兵制也会成为无根之本,难以长久。现在提出改革,这是好事。对于将租庸调改为两税法,臣也并无意见,新的两税法,朝廷一年能征收近三千万贯税赋,是原来的三倍,这些多出来的税收多是那些贵族豪强地主官员们手中的田地,加上先前清理出来的大量隐田,国家财赋一下子翻了三翻,这是极大的好事,臣举双手赞同。对于工商税,老臣不太清楚,但既然陛下曾在怀荒试行效果可观,那或许可行。可是,臣对陛下的朝廷专卖专营难以认同,尤其是这个食盐专卖,将如今本并不官方征税的食盐纳入朝廷专营专卖,而且一年还要征盐税千万贯之多,从此百姓买一斤盐可能得花十文钱甚至更多,一家人一年买盐的钱相当于几十亩地的两税田租,这岂不是苛政暴政?难道陛下要让天下百姓,连盐都吃不起吗?”
  “帐不是这样算的,新税制,你也看到了,百姓的负担将会减轻许多,而且还不用再服役,而朝廷征收这个盐税,其实是对税收的一个补充。你若仔细算一下,就知道百姓最终还是比过去减轻了负担的。盐虽是必需品,可消耗并不多,一人一年十斤足够,十文一斤也只百文钱。而百姓每年若是为朝廷做几天工,拿到的工钱就肯定不止百文钱了。况且,十文钱一斤的盐只是一个计算数字,实际上,盐价也并不是固定的,会有不同品质等级的盐,既会有高于十文钱的盐,肯定也会有低于十文钱的盐,普通百姓可以购买便宜一些的盐,这笔支出自然也会相应的减小。总之,新税制下,百姓们承担的税赋肯定要比过去轻,而且会轻很多。免去各种杂税,免去了免费劳役,按亩征两税,你想过百姓们会因此受惠多少吗?在河南河东河北许多地方,人多地少,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无地可授,不少的家庭一家六七口人,男丁也有三四个,可家里的田地依然还是他们父亲早年授下的一百亩地。地只有一百亩,可租庸调却是按丁计算,你知道,每丁的租庸调如果粗略合计一下折钱相当于每年三千钱,这本来是一百亩地的税赋,每亩相当于三十文钱左右。一亩地三十文钱,其实也不算多。在北方地区,基本上亩产都能达到一石到一石半甚至两石,而南方肥沃的土地,两三石甚至五六石每亩都有,因此每亩三十钱的税,在北方大致相当于一成的产出,而在南方,甚至还不到一成的产出。可如果一家四个男丁,只有一百亩地,却得交四份租庸调,那他们家这一百亩地就得交一万两千钱的税,平均每亩地得交一百二十文钱,如果一亩地产两石粮,折钱四百文,那就相当于至少三成的税了。何况,最若的还是免费服役,虽说每年只服役二十天,可二十天只是正役,路上的时间不算,还得自带干粮被褥,而实际上往往每年的服役时间都超期。百姓不怕租最怕役,碰到那种大工程,有时甚至得离家百里千里,遇上战事,征发民夫,更是没有期限不限距离。如今朝廷免役,免役钱也全计入了田亩中,如果朝廷再征发他们做工,那么不但得给他们工钱,还得管他们伙食住宿,来回路上的也得管,光这一点,就有多么大的改变。”
  “臣知道陛下的两税法,确实让天下广普通百姓受惠良多。可这并不就是陛下可以拿食盐专卖,来征收重税的理由,臣坚决反对食盐专卖,征收重税。”
  易风叹了口气,“先生,孟子曾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自然也知道食盐专卖并非什么好政策,可国家得需要钱财供应军队,供养官吏,支持开支。朕也是权衡许久,考虑良多,实难有什么万全之策。朕自问,朕的新税制推行既难增收财税满足朝廷的开支,又能大大减轻百姓们的负担,这已经是难得的好办法了。虽有些瑕疵,可人无完人,朝廷税制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但只要这个瑕疵是在可控范围之内的,那么也还是能接受的。”
  “就不能删掉食盐专卖这一条吗?”
  “少了这一条,一年就少了一千万贯税收,这一千万相当于边衙和南衙成百上千个府、镇的军费支出,没有了这一千万,可就多出来一个大窟窿,我们又拿什么来补?”易风道,“眼下正是朝廷的关键之时,东面高句丽,北面突厥,都还未能征服他们,解决这两个心腹大患,眼下朝廷要维持这个局面,开支确实是有些大。但相信我,这也只是暂时的局面,朝廷大力支持商业,又与周边各国贸易,相信用不了多久,朝廷就能从商业这块收到更多的税收,到那时,朝廷有了更多的收入,甚至朝廷解决了外患,那时军费开支减少,自然就可以考虑停止食盐专卖这一块。”
  “先生,为了大隋的长治久安,举朝上下,君臣百姓都应当一起出力,你能理解明白吗?”
  李纲沉默片刻,最后向易风叩拜,“臣明白陛下的一片苦心,回去后会署名通过陛下的诏书。但臣请陛下能够铭记今天的话,等将来有一天,能够废除食盐专卖征收重税。大隋的子民可以为了大隋团结一心,做出贡献牺牲,可不能被愚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571章
万事俱备,东风已起
  和往常一样,一大早入宫参加朝会,朝会结束后到兵部衙门点卯。在几份无关痛痒的文件上签署名字后,一整个上午就没什么事情了,靠着一大杯浓茶和几份报刊打发了时间。午饭在衙门的食堂吃的工作餐,和几位侍郎、主事们闲聊了几句。下午便又坐车出了城,去了北邙山的皇家军事学院,只要跟着那群年轻的学员们在一起时,他才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充实的。夜幕降临,李靖坐着自己皇帝赐御的四轮马车回到了城中的卫国公府。
  “肉有些咸了。”
  和往常一样,李靖与夫人一起用餐。饭菜并不算丰盛,一盘藕片炒肉,一个羊肉汤,再加一盘素炒菘菜。陈夫人夹了一筷子肉,很咸。
  “自从这新税法颁布以来,咱们家的厨子用盐便重了起来。”李靖摇头笑笑。
  “都是那食盐专卖惹出来的事,自从朝廷宣布说待到九月起开始食盐专卖,盐价上调之后,你是不知道,这洛阳城里的盐就遭到百姓们疯抢一空。管家福伯跟厨子赵三前几天拉了一辆大车,也抢了一大包回来,整整一石盐,这也不知道得吃到哪年哪月去。”陈夫人温笑着向丈夫说道。
  “怪不得最近每天菜放这么多盐。”李靖笑笑,“其实百姓也都是瞎恐慌,食盐专买之后盐价确实会上涨,涨的也不少。可一家人一月才吃几斤盐啊,便宜点的盐一斤不过几文钱,一个月其实也就是那么十来二十文的事情,可偏偏就有些人在后面煽风点火,真是不怕死。”
  陈夫人眉头微皱,“怎么,这事后面还有内情?”
  “若没内情,哪会因为这么点油盐之事,就弄的满城风雨,天下骚动的。”李靖吃了几口菜实在是不些太咸,便拿起汤匙舀羊肉汤喝,总算厨子还没有把这汤里也使命放盐,“这次的税制改革,对普通百姓来说,可不是每斤盐涨了几文钱这么简单,绝大多数百姓负担都轻了。可百姓负担轻了,别人就得多承担一些了。那些田地多的,那些拥有许多商铺作坊矿山的,基本上都算是受了很大影响。这天下人都是不肯吃亏的,原来拥有田地千顷万亩的,一年也不过是交那么几贯的税,可现在按亩征税,一亩几十文钱,一万亩可就是几十万钱,这可是很大一块肉了,自然有那不甘心,却又不自量力的人猪油蒙了心,做出一些蠢事来。”
  陈夫人微微一笑,“你是个不当家的,向来又不管银钱,自然不觉得什么。妾身平时管着家里收支,新税法下来来,暗暗算了一笔帐,可也是心疼了许久呢。咱家各处的庄子加起来也有一百多顷地,现在新税法下来,一年就得多向朝廷上交三十多万钱两税田租,另外咱们家的那些铺子和几个作坊,每年以后也得多支出起码两成的收益交税呢,又是不下十万钱,咱家以后一年就得多支出将近五十万钱的田租商税,另外你的那些官爵俸禄,还得征税,又是上百贯,哎哟,可让人心疼了。”
  “有进才有出,不管朝廷怎么征,我们交的税多,自然说明我们收入的更多,其实都是按照一个比例交税的。”李靖对于钱财这些东西确实不太看重,而且他也不缺钱,本身是关陇贵族出身,虽然他没承袭父亲的郡公爵位,可自己凭着军功赚了一个世袭实封国公回来,皇帝前后对他赏赐无数,他自己从家族分到的,自己挣下置办的,田产加起来有一万多亩,商铺作坊还有好几个,那些都是夫人当初的陪嫁,后来又置办了些,这些商铺每年也能为卫国公府赚取千贯收入,何况李靖这个国公是朝廷顶级重臣,每年的官职爵位的俸禄等加起来也有不下千贯。这还没有算李靖存在银行里的那十万贯存款,李靖实在是个身家丰厚的大贵族。他这还算是当官清廉,不肯收礼受贿,要不然凭他的官职地位,想捞钱真不要太容易。
  可有些人就是想不明白这些,总是贪婪个没有尽头,欲壑难填。皇帝丈量土地,然后改革税制,改变原来按丁征税为按亩征税,触动了这些大地主们的利益,这些人立即就疯狂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四处串连,到处煽风点火,真是不怕死。难道他们忘记了之前那些敢跟皇帝做对的人,是什么样的下场?
  虽然新税制颁行后,李靖其实也属于被触动利益的那一批人,但他还是坚定的站在皇帝这边。他现在只希望新税法能顺利颁行下去,不要影响到他统兵北伐。
  “夫君最近好像有心事?是为新税收之事担忧?”
  “我并不担忧新税法的推行,不管有多少人不自量力试图螳臂挡车,可最终他们只会被辗的粉身碎骨。我现在担忧的是再次北伐之事,也不知道得哪一天才能正式出征。”皇帝虽然已经选了他做北伐元帅,可却不肯给他一兵一卒,嗯,是给了二十万大军,但都是突厥降军,且只答应供给到边界的粮草,出了边界之后,一切补给都得依靠他们自己了。这些天,二十万要打回草原的突厥军已经开始在集结,泥利、婆实等突厥各部小可汗特勤等贵族首领们也都已经俱面见过天子,得到了封赐。皇帝一共是封了九位草原国公,十八位侯爵,三十六位伯爵,七十二位子爵,外加一百零余个男爵,总之是大封特封,凡投顺大隋,效忠大隋皇帝,为大隋皇帝打过仗立过功的原各部贵族们,都得到了封赏。皇帝没有如原先约定一样封婆实等人为可汗,而是改封为国公。而且一次封了九位国公,都是原来的小可汗、实权特勤,如突利、泥利原本就是小可汗,这次自然是国公,也有一些大部族的俟斤,这次也特别破例晋封国公。其余的一从实权部族头领,也有十八人封侯。
  大军还没有出发,皇帝已经在开元宫的大殿里,拿着一幅巨大的地图,把东西万里草原分割成了一块又一块。最后总共封了二百四十三位草原诸侯封君,让突利泥利等人有些略为不满的是,大隋天子分封草原,并不是说分成九个封国,他们九位国公再统领下面的一众侯伯子男,而是公侯伯子男,不论爵位大小,都是一个封国。他们之间的关系虽高低不同,封疆大小不一,可却是互相平行,互不统属的关系。突利等人也出言反对,可易风以一个诸首领们有功于大隋,他唯有以此酬谢。皇帝根本就不听他们的,突利等人在中原呆了一年多,早领教了这位中原天子的厉害,当下也只得把不满放在了心里,最后接受了这次分封。
  当着大隋满朝君臣的面,突厥二百四十三位封君诸侯一一上前,向大隋天子叩拜宣誓效忠,然后由大隋天子赐予封国印信,封国地图等。那二十万突厥军队,最后也划分到了这二百四十三位封君名下,成为各国的诸侯军队。最后大隋天子与草原二百四十三位封国诸侯们举誓约定,从此草原诸侯们誓死效忠大隋帝国,效忠大隋天子,各封国以大隋为宗主国。大隋不干涉各国的内政,但双方约定,诸侯们每年都得派使者入隋朝见皇帝,进贡礼物。每三年,草原诸侯须亲自入京朝见大隋天子。并且,大隋与诸国开放贸易,最重要的一条,各诸侯国不得越界,不得侵略其它诸侯国,如有违犯越界行为,诸侯国由大隋帝国率领群起而讨之。大隋帝国可以在各诸侯国中修建道路、驿站,建立商市,同时还可以驻派军队。
  一系列的协约,基本上都是对大隋极有利的条件,诸侯国从此成为大隋的诸侯,附属,基本上以后就不再有突厥汗国了,只有大隋帝国漠北和西域各诸侯封国。条件很苛刻,但答应了签署了,各部能得以重返草原,甚至还能当一个诸侯,若不答应,大隋皇帝随时可以换一个人来当这二百四十三位诸侯之一。突利等人根本没得选择,最后各诸侯还一起签署文件,承认自此以后漠南和西域的粟特诸国地区,不再归属于草原诸侯国。漠南的河套、塞上等地区,将直接归属于大隋,朝廷将在那里设州立县。而西域的高昌等国,也将由大隋皇帝册封为诸侯国,西域诸国一共册封了十六国,却并不属于草原二百四十三部之内。
  现在,各种各样的准备已经差不多了,可朝廷却迟迟还没有下令出征。
  这顿晚餐很快结束,今天夫妇两人胃口都不太好,妻子去了家中的佛堂里念经,为即将出征的丈夫祷告。而李靖,则回了自己的书房,开始对着地图研究着北伐的作战计划。
  马邑县子尉迟恭前来传达了皇帝的旨意,召他立即入宫之时,李靖头一次满心欢喜的看着这个黑大个,觉得他有些可爱起来。他立即合上笔记,吹灭油灯,跟着黑大个前往宫中。
  “裴侍郎与长孙将军各自西域和漠北回来了,铁勒和西域诸国都已经接受了陛下的诏令,愿意如期发兵,配合朝廷北伐达头和都蓝!”尉迟恭路上主动向李靖透露了一个最新消息。
  “终于要开打了。”李靖兴奋的道。
  尉迟恭点了点头,“校长,尉迟恭这次也会参加北伐,陛下让我们跟着邙山军院的学员组成一个学员营做为校长的亲卫营随同北伐。”
  “哈哈,好。”
第572章
最致命的一击
  “没想到独孤家与于家也倒下了,八柱国家的荣耀,到此已经尽皆没落矣!”蒲州,已致仕在乡的太师、前尚书令、齐国公高颎一边吃着早餐,一边看着手中的报纸,叹气摇头。前段时间,皇帝改革税制,推行新的税法,新税法让广大普通百姓减轻了许多负担,赢得无数称赞,可却也触动了许多豪门大族的利益。结果就有人忍不住跳出来,抓住专卖之制中的食盐重税四处煽风点火,攻击朝廷,诽谤天子。这些人妄想通过绑架民意,逼天子废除新税制,可结果等来的却是天子的雷霆之怒。
  以独孤家族和于家两个豪门为主的这些豪门大户,被皇帝毫不留情的连根拔起,成为了本朝第三次大清洗案,牵涉的家族达到数以千计。其中独孤家与于家正是当初西魏八柱国家之一,独孤氏更是本朝独孤太皇太后的家族,而于家也是当年隋开国之时拜太尉的幽州总管于翼家族,其父亲于谨也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于家在本朝也被列为三大门阀之一,与李穆家族、韦孝宽韦世康两大家族并称,先前李、韦两家先后倒下,如今隋初三大门阀最后的于家也倒下了。
  “一群蠢货啊。”高颎叹气,他当初正是看出来了这位皇帝的手狠,又强势,才最终激流勇退,不但保住了自己的家族,甚至退下去后还捞了一个世袭实封齐国公爵位。可那些恋栈不去,还一心想要维持着他们在西魏北周隋初时的那种关陇豪门的威势,那简直就是在作死。为了区区一点税赋,结果却身死族灭,他们那些三朝以来积攒的大量钱财和土地,如今却全都被皇帝直接没收入官。家族重要人物皆被处斩,其余族人流放边疆,什么都没有了。
  这些人肯定都后悔了,只可惜没有后悔药吃。不过高颎也在感叹皇帝真下的去手,太皇太后这才去世不过半年多点,皇帝就把独孤家族给连根拔起了,真是半点情面都不讲啊。
  关陇集团算是完了,当初宇文泰首创府兵制度,以武川将领为主的八柱国家和十二大将军的超然,最后形成了关陇集团这一顶级势力,三朝的君臣将相莫不出于这一集团,盛极一时。可进入新朝之后,当今皇帝却依靠山东豪杰为主,用新兴的山东豪杰与关陇集团平衡,皇帝专注打压关陇集团,尤其是对府兵制的毁坏,更是夺去了关陇贵族们生存的根本。连着三大案,关陇集团虽然还剩下了一些早就坚定站在皇帝一边的家族,可他们已经只是做为贵族一员存在,而不再是关陇集团的一员了。
  高颎接着翻看报纸,又看到了一条重要的消息,敏锐的他立即知道,这应当是皇帝给予关陇集团们最后的致命一击了,关陇集团以后真的再无复起的机会了。皇帝宣布,将在今年举行科举考虑。科举考试本是高祖时创立,每年一度,并不新鲜,虽然开创了一个新的取士任官的途径,可每年录取不过寥寥数人,最终也往往只能是担任一些闲散的低职,对于当初以关陇集团为主的朝廷来说,根本形不成半点动摇。可现在,皇帝在报纸上这么大张旗鼓的要推行科举,很明显绝不会那么简单。
  他放下了筷子认真看下去,果然如他所料,虽还叫科举,可却已经与原来朝廷的考试完全不一样了。
  按报纸上所宣传的,将在今年秋开始全国考试,先各县进行县试,县试合格录取者,最后参加州试,然后参加每省的省试,这三级考试的录取者分别被授予童生、秀才、举人的头衔,取得童生可以进入州县的官学进学,优秀者还能获得奖学金,朝廷提供奖金和口粮。而取得秀才的士人,同样能进入官学进学,并且秀才还拥有了进入各地地方做吏员的资格。而一旦成为举人,则拥有了做官的资格。省试中录取的举人,在年底入京,于第二年的二月初举行,朝廷的科举只考进士一科,皆采取糊名考试阅卷,三年举行一次科举,每科最后会试录取进士五百人,会试后再由皇帝亲自主持廷试,排定名次。进士及第之后,将进入朝廷的太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学习政务律法等,期满成绩合格后由吏部铨选任官。
  高颎越看越惊叹,皇帝的这个科举绝对是个大杀招。这个科举制度和原来的制度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可以说只剩下个名字是一样了。首先就是这个科举分级考试,县试、州试、省试、会试、廷试五级考试,最后考出童生、秀才、举人、进士,虽然改原来的一年一次考试为三年一次,可这规模和原来完全不同了,原来一年一次,拥有多科,可所取者数量很少。但现在这五级考试,一科最终将录取五百名进士。不说这五百进士都拥有了铨选任官的资格,甚至就连省试中取者举人,也一样拥有做官资格,连州试中的录取者秀才都拥有为吏的资格。
  一直以来,做官的资格都是极其重要的,称之为国之根本也不为过。汉时的举荐制度,举孝廉,晋时的九品中正制,无不围绕着这个为官资格争夺的厉害。关陇集团为什么能几朝兴盛?最重要的就是他们拥有一项极重要的特权,那就是承荫制度,中高级官员的子弟一般都拥有承荫入仕的资格,也就是说这些官员们的儿子,不需要有什么特别的才能本事,到了年纪,就可以当官了。哪些一来,他们就垄断了官场,世代把持着官职权力,最终形成了贵族门阀政治,在新皇即位之前,那些李韦于长孙窦等豪门,每个家族都有上百子弟担任官职,形成一个个门阀。
  可现在,皇帝一面不断的打压那些豪门,削他们的勋爵,减少他们承荫的资格,同时却又大开科举,不限门第不限身份,不管是农夫之子还是工匠之子还是商人之子,只要三代以内身家清白,没有刑事犯罪的纪录,都可以参加科举,而且科举考试相对公平公开,糊名考试,糊名阅卷,不再有科举考试需要荐举的环节,全凭才能。这使得那些原来根本不可能入仕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而且皇帝给的名额极多,不再是几个几十个,而是三年一科,每科录取五百进士。且不光是只有进士有做官资格,举人同样拥有了做官的资格,而朝廷每科省试可能要录取三倍进士的数量的举人,也就是说每科起码录取一千五百人左右举人。如此一来,每三年一期的科举过后,就有一千五百举人和五百的进士拥有了做官资格,就算减掉考中进士的那部份举人,平均下来,每年新获得的为官资格的士人将超过千人之多。这么多的人进入官场,哪怕从最低级的职位做起,那用不了多久,他们也将成为朝廷官员的主体,以后靠举荐、承荫入仕的,也将只会成为极少算了。
  这个制度将彻底改变朝廷的官员成份,政治格局。
  很明显,这新科举制度谁受益,谁受损?不用说,自然是那些原来的普通百姓,那些农工商之子,原本根本无机会获得为官资格,进入官场,可现在只要通过读书,参加科举,就有机会成为官员,再不济,也能做个吏员。而原来的豪门呢,虽然他们也能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做官资格,而且凭借着家族条件,家学渊源等还机会更高一些。但与原来不需要通过考试,就得得到做官资格一比,机会明显就是大大下降了。必然能承荫入仕跟得靠考试录取,甚至科举考试中还无法利用各自家族的关系为自己增加机会,这无疑是对他们的重击。
  朝廷的新军制,使得府兵制成为了辅助兵种,不再成为主导,北衙禁军为主导的新军制下,那些关陇集团家族把持军队不再可能,政治话语权降低。而科举考试新制,更让他们进一步丧失了垄断官场的机会,大量的普通出身的士人进入官场,而朝廷新颁行的税制改革,又从经济上打压这些豪门,皇帝多管齐下,那些老牌的豪门的地位将一落千丈。而且关陇集团倒下之后,在这些新的朝廷制度之下,再不可能涏生出新的政治门阀了。
  “科举考试加学校,皇帝这是要批量制造官员啊,一年新增近千的新晋官员,用不了几年,朝廷中央和地方就将遍布这些科举入仕的官员了,到时候,这天下,谁还能制肘的了天子?”高颎摇了摇头,叫来管家,让他把各房的孙子们都叫来,既然无法阻挡无法抗拒,那就得早早转变态度,顺应潮流。高家也得早做准备,现在开始就得让孙辈们努力读书,以期能早日通过科举取得入仕资格,虽然以他如今的身份,是还有儿孙承荫入仕资格的,但他看出来,以后肯定只有那些科举入仕的官员,才会获得皇帝的大力提拔,而那些靠着家族门荫入仕的官员,肯定会受到打压,难得重用。
第573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洛阳城北邙山金塘城高台上,易风手举着千里镜观望远处,透过镜片,数百步之外距离的行人五观清晰可见。
  “不错,没有想到我当初只是提了几句,你们却已经做的这么好了。”易风微笑着对身边的高明月说道。高明月一身儒士装扮,倒也显得风流倜傥,她与姐姐站在一起,对于皇帝的夸奖不以为意,“陛下是只提了几句,可却是下了命令让工匠们限期完成,大家都是下了死力研究,没日没夜的,你还真以为很轻松呢。”
  “重赏!”易风一挥手。“这可是好东西,侦察探敌,有如有了千里眼一般,马上投入生产,大量生产,兵部会马上下订单的。嗯,军方订单的产品,记得一定要结实耐用,另外还得朴实一些,好用就行,不用搞的那么花哩胡哨,镶金嵌玉的。另外,还可以定制一批珍藏版奢侈版的,卖给那些愿意自己掏腰包的军官将领和大臣们收藏,不过不能卖给胡人,这算是重要军用物资。生产工艺一定得保密,不能泄露了。”
  千里镜其实只是一项副产品,易风如今把盐茶酒专卖,他自己的产业一下子少了好几个赚钱的进项,不得不开拓新市场。就算是皇帝也得有私房钱,那样有时赏赐百官,或者搞一些东西的时候,就不用再那么麻烦的去经过民部的财政,不用听宰相们的审核询问了。易风的新项目其实也就那几样,做市场上没有的,那样就不会被大臣们说是与民争利,最终易风选了玻璃、火柴、肥皂这么几个项目,加上原来的香水、冰糖、马车等,还有银行、保险、医药这几个赚钱项目,依然能让易风维持住现有的进项收益。玻璃这东西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隋朝也有,但工艺较次,还做不出透明的来,倒更像是绿色的玉石一般。易风倒不完全知道玻璃要如何制造,但他也差不多大概知晓这里面的工艺,他找来了中原的琉璃匠人,又来了西域来的匠人,然后把自己知晓的这方面知识告诉他们,让他们去实验,去摸索,顺着自己指的方向,给出的一些线索,反正他肯投入成本研究,最终玻璃还是顺利的制造出来了。他们不但制造出了玻璃,最后还制造出了不少的衍生产品,根据易风原来向他们描绘过的一些东西,最后还用玻璃制造出玻璃镜、千里镜、放大镜甚至是老花眼镜等一系列商品。
  这时代的工匠绝不会蠢,只要给他们一些提示,给他们财力支持,他们一样能研究出无数让人惊叹的产品出来。
  “前后也花了几十万贯的研究经费进去了吧,不过现在的收益将会是百倍千倍的回报。接下来加大工坊,扩大生产规模,招募工匠、训练学徒,建造生产作坊,还得建立一个新兴的市场,培训一批销售人员出来。总之,放手去做,这个行业以后每年不多说,千万的销售额是肯定能达到的,以后只会越来越多,高端市场可以先做,然后中端市场,最后还可以做起低端市场,还可以同时做海外市场,这么好的玻璃,可以开发出无数独一无二的玻璃商品,全世界都将会成为热闹的商品。”
  玻璃这种东西向来是件不错的商品,公元前16世纪,古埃及出现了玻璃珠子和玻璃镶嵌片。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都出现了玻璃器皿。公元前4世纪埃及又发明了玻璃铸模工艺、车花、镌刻和镀金工艺。公元前1世纪叙利亚人创造了吹制工艺,可以将玻璃液随心所欲地吹成各种形态的器皿。以后相继出现了模具吹制法,这是批量玻璃器皿生产的开始。公元1世纪,罗马成为玻璃制造业的中心。罗马帝国的玻璃工艺有吹制、吹模、切割、雕刻、镌刻、缠丝、镀金等。
  不过5世纪以后罗马玻璃工艺逐渐衰退,到8世纪,除了教堂的彩色玻璃镶嵌之外,欧洲的玻璃工艺几乎灭绝。
  到9至14世纪中东地区的玻璃生产中心,大马士革、君士坦丁堡和开罗,十二世纪后,随着贸易的发展,威尼斯成为世界玻璃制造业的中心。当时的政府为了垄断玻璃制造技术,把玻璃艺人集中在与威尼斯隔海相望的穆拉诺岛上。威尼斯玻璃生产的鼎盛时期是15世纪到16世纪,产品几乎独占欧洲市场。16世纪以后,开始有玻璃工匠逃离海岛,分散到欧洲各地,玻璃制造技术也逐渐传播开来。
  在这前后几千年的时间里,玻璃就一直是一种高度保密,极其暴利的商品。现在欧洲的玻璃生产工艺出现了断层,这个时候大隋出现了一个工艺先进的玻璃制造中心,通过海上和陆上的商路,完全可以把玻璃制品卖到欧洲去,赚取高额的利润。何况就算是在中原的市场,以及大隋周边的这些地区,玻璃市场也会很大。玻璃在后世完全就是烂大街的便宜商品,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可在这个时代,一件晶莹透明的玻璃制品,绝对是宝石级别的。更别说除了当器皿,还能制成各种工艺品,另外还能制成玻璃镜、望远镜、放大镜、老花镜等等,这将是一个拥有极广大前景的产业。
  “一年千万贯的销售额?”高明月看到玻璃产品的时候也立即感受到这种商品会热销,可从易风的嘴里听到这个巨大的数字时还是极为惊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2/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