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1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4/697

  她的美艳甚至让太监都动心,天启去世后,懿安皇后居住在慈庆宫,魏忠贤余党、总管太监陈德润贪慕张皇后貌美年轻,一日,皇后晨起,宫人捧着盥洗用具奉侍,陈德润托言奏事,忍不住直闯皇后室内。皇后忙奏报崇祯,将他贬到南京孝陵去种菜了。
  田妃是江南水乡出身,长的也十分美貌,但有股子媚艳的感觉,而且她似乎跟皇后关系不好,一桌子上吃饭,两人却没说过一句话,甚至没个眼神交流。
  皇太子朱慈烺十岁,定王朱慈炯八岁,这两位皇子都是周皇后所出,周皇后在定王之上还生了一个皇子,但生后没多久就夭折了。
  永王朱慈照七岁,他的母亲是田贵妃。田贵妃先后生了四个儿子,可只有一个永王保存下来,其余三个皇子都死了。
  崇祯到现在也就仅保有皇太子和永定二王三个皇子。几个女儿也就只有坤仪和坤兴两位公子,大公主坤仪公主十二岁,坤兴公主十岁,都给三个皇子要大。
  崇祯让三个皇子和两个公主都称呼刘钧为皇兄。
  “慈烨,以后你就是他们的长兄了。”
  刘钧心里却想,是义兄而已。
  饭菜并不算很奢侈,相比于大家的身份,反而十分的简单。他们吃的是火锅,一起涮羊肉。
  如同普通的平民之家,一家人围坐一桌,连吃饭边聊天,确实让人感觉很温暖。
  “当年太祖皇帝百战开国,创业之初,也曾收养二十多位义子,如沐英、李文忠、平安、何文辉、朱文刚、朱文逊、徐司马、真童、金刚奴等,正所谓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慈烨虽非孤儿,也非朕与皇后亲养,但朕是把你和太子永定二王一样当成自己儿子的。”
  刘钧心里想着,当年朱元璋收养那些义子,也不过是因为当时有收义子的习俗,且朱元璋当时自己儿子尚幼。收义子既为将帅之储也为监军之备。这些义子为朱元璋奋勇征战,可后来等到天下形势明朗,亲儿子们长大后,朱元璋也是立即让这些义子恢复原姓了的。
  说白了,义子就是义子,连打小收养的义子都如此,何况他这个二十岁被崇祯突然收的义子乎。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第二百四十六章
换了半边天
  在京师呆了一段时间后,刘钧终于陛辞出京。
  来的时候和两位老师一起进京,走的时候他也不孤单。崇祯下旨,令刘钧代天子往东南祭海神并钦差督察江南军务。
  这个旨意一下,又是朝野哗然。刘钧一个武将,做了侯爷加了部院衔当了提督,进京之后两个老师都入了阁成了首辅次辅。稍后刘钧又被皇帝亲自收为义子,还赐国姓,入属籍。这才多大会功夫,转而又代天子往东南祭海神,还钦差督察军务,这份宠信真是无人可及了。
  而就在刘钧钦差督察江南军务的旨意后面,还有数道人事调令。
  湖南巡抚袁继威与湖北巡抚朱大典对调,袁继咸加两湖总督兼湖北巡抚,加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河南巡抚李树初升任闽浙总督,总督浙江、福建、台湾等处军务兼巡抚浙江。原两广总督改调河南巡抚。
  原应天十府巡抚张国维升任两广总督,总督广东广西等处军务兼巡抚广东。
  淮徐兵备佥事何腾蛟升台湾巡抚,侍郎吴甡升福建巡抚,福建巡抚吴之屏调广西巡抚。
  升福建副总兵郑芝龙为台湾总兵官,湖南总兵官左良玉调任河南总兵官,四川副总兵马祥麟升任湖南总兵官。
  又调前户部尚书候恂为南京户部尚书,前湖广巡抚方孔炤为南京兵部尚书,以原五省总理熊文灿为提督操江都御史。
  连串的人事调动,晃花了许多人的眼睛,若是再加上之前任命的江北巡抚史可法、江南巡抚陈奇愉、陕西总督孙传庭,以及四川巡抚汪乔年等,朝廷在半年来,基本上把南方半边天下的督抚都换了一遍。
  随着梅之焕和李长庚的入阁,八省督师和东南五省总督虽撤消,可又增加了两湖总督和闽浙总督,若再加上两广总督以及主掌南直隶军务的南京兵部尚书,东南地区有了四大总督,还要加上刘钧和熊文灿这两个提督。
  有心之人仔细研究了下这些新任督抚们的履历之后,恍然发现,原来如今这南方的督抚们,基本上都与内阁首次辅关系较近的人,不是同乡就是同党。
  刘钧就是在这个时候,与张国维、吴甡、熊文灿等一众督抚们向崇祯陛辞后离京。
  出京的时候,梅之焕和李长庚带着内阁的其余四位群辅,整个内阁的六个大学士和朝中九卿,一起到郊外送行。
  这场面引得无数京师百姓惊叹,内阁班子和九卿大半都是新人,而这次出京的也大半都是南方的新任督抚们。
  其实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次南方督抚们的大换血,其实名单基本上都是刘钧一手拟出来,然后交给内阁两位老师,然后呈给皇帝通过的。谁也想不到,这份如此大的变动,其实刘钧才是幕后的真正推动者。
  入京时是十月,出京之时已经是十一月了。出京之后,一众人直接赶往天津,在路上,刘钧和袁继咸也聊了不少事情,主要还是让袁继咸回到湖广后,继续支持黄道周和杨廷麟的屯田清理,另外就是帮他盯着点朱大典。
  本来这次梅之焕他们打算换下朱大典,不过刘钧想想朱大典处的也熟了,而且他还掌握了朱大典的致命把柄,两人现在合作的还不错,没有必要换走他,还是把他留了下来。不过为了加强对湖广这个大本营的控制,最后还是让湖南巡抚袁继咸调任湖北,还升任两湖总督。
  朱大典再怎么配合,也绝对不如袁继咸更让他们信任,毕竟袁继咸也是刘钧的老师,当初磕过头拜入门的。
  “跟我说说,这祭海神是怎么回事,怎么又还让你督察江南军务?”袁继咸前些天接到升职的旨意后急急赶到京师面圣,没呆两天又离京。对于京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还不太清楚,他搞不明白,刘钧入一次京,就成了皇上的义子,这转眼又要跑去江南地区祭海神还督察军务。
  “祭海神其实只是一个公开的名义,借这名义皇上想让我去看看江南的虚实。”刘钧笑着说道,也有些不尽不实。其实崇祯让他去祭海神确实只是个由头,更重要的还是让他去跟郑家会面,而一个督察江南军务的钦差头衔,正是为了让他这次与郑芝龙更好的会面而特意所加的。
  有了督察军务这个头衔,那刘钧就是钦差,可以名正言顺的和福建副总兵郑芝龙会面商谈,甚至能占据主动地位。
  袁继咸一提起江南则是直摇头,跟大明西北糜烂,东北紧张相比,江南简直就是世外桃园一般。可这块富裕的地方,实际上早成了那些官员们的自留地。大明的科举,江南士人占尽优势,导致大明的官场上也多是江南人。这些江南人早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利益集团,不管朝廷如何困难,江南的财富却很难为朝廷所用。
  南直隶的盐商,闽浙两广的海商,还有江南的那些丝织商人,哪个不是富的流油,可他们富归富,却不肯拿出半点来给朝廷,甚至还通过那些在朝的江南官员们,不停的要求减免减免。
  富裕的江南之地,商税却几尽于无,只能勉强收点关税。浙江这样的富裕之地,茶叶税收去年一年却收了六两银子,这样的笑话还有很多。
  刘钧也知道这些,但他也动不了这些。不但是他,就是梅之焕和李长庚两位,现在也一样动不了。
  “你早去早回,湖广现在形势不错。”袁继咸说道。比起江南的那种铁板一块的情况,现在湖广方面算是打开了局面,这也是刘钧当初下手挑选的对象好,他没有直接去捅那些地方豪绅们,而是先拿卫所开刀。卫所虽然也变成了地主,可军中的地主毕竟与一般的民间地主不同。
  “有老师在,湖广能出什么事情,真要有人敢开不眼,老师可以直接调湖北的新军。”
  刘钧把左良玉调出了湖南,把秦良玉的儿子马祥麟调到湖南,如今的湖广,军队里可以说是刘钧一人说了算了,就算袁继咸是总督,如果没有刘钧的支持,他也是调不动军队的。
  从军队到衙门,刘钧已经初步在湖广扎下了真正的根基。
  一众官员到了天津之后,坐船南下。原本刘钧想要坐船出海从海上南下,不过后来还是跟大家一起从运河南下。
  一众督抚要员们坐着几十艘船南下,船队浩荡。
  刘钧每天与一众都督们见面谈事,倒也加强了不少感情。尤其是与李树初与张国维还有方孔炤、侯恂等人一起,这时,刘钧才知道,原来侯恂居然也是梅之焕的学生。当年侯恂还在家里读书时,梅之焕曾经任学政,侯恂在他门下求过学,虽然也仅相当于大学校长跟学校学生的关系,不如刘钧跟梅之焕那种师生关系,但在当时,这也算是师生关系了。
  侯恂因此坚持要称刘钧做师弟,刘钧也就跟侯恂侯方域父子各自论交,都称兄弟。方孔炤本来因为儿子方以智和刘钧交好,还想叫刘钧一声贤侄,结果看到侯恂喊刘钧贤弟,那贤侄就喊不出口了,也只得喊刘钧贤弟。
  新任的闽浙总督李树初倒还算沉着,他倒也不介意跟刘钧平辈论称,不过刘钧早前曾跟着他女儿的辈分喊他伯父,如今自然不好再改口。
  刘钧幕后操纵着把江南督抚来了个大换血,那也是有自己想法的。虽然说大明朝已经烂透了,基本上没救了,但刘钧也依然还是想要往江南插一脚。趁着现在对朝廷的影响力,利用朝廷对江南还仅剩下的那点可怜控制力,刘钧想要往江南安插点关系。
  “这次我奉旨往江南督察军务,但也奉有密旨在身,皇上让我督察巡阅江南军队,同时还有一项重要的差事交于我。”
  刘钧的坐船上,南京兵部尚书方孔炤、南京户部尚书侯恂、江南巡抚陈奇愉、江北巡抚史可法,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李树初、福建巡抚吴甡、台湾巡抚何腾蛟,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张国维,广西巡抚吴之屏等九位沿海督抚齐聚。
  刘钧当着众人面宣读了崇祯的密旨。
  “全面放开海禁。”
  虽然说此时朝廷的海禁其实有等于无,但正因为那些官员之前重新弄出了海禁,结果导致沿海的海贸繁华无比,朝廷却只能干瞪着眼收不到钱。这次崇祯听从了梅之焕李长庚他们的意见,不再禁海,而是全面放开。
  崇祯要全面放开海禁,目的自然是希望能从这里面收到一批银子。
  刘钧这次去江南,也是带着这个任务去的。
  “皇帝的旨意,开放海禁之后,要在沿海各省重新设立市舶司,在各港口设立海关。诸位督抚们到任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建立起市舶司和海关,设立关税点,收取关税。”
  朝廷现在每年军费都要两千多万,而太仓国库一年的白银收入不到三百万两,朝廷有着巨大的窟窿要堵,如果不想再向百姓加征又引起百姓造反,那就只能从别的地方想办法了。
第二百四十七章
抄盐商
  “诸位,这是重中之重,也是当务之急。大家到任之后,请第一时间把这件事情抓起来。”刘钧轻轻吮了一口茶,然后继续道,“大家想必也都有所耳闻,福建副总兵郑芝龙,其拥有船只数千,自其击败荷兰人清除了海上的其它大海贼外,如今在东南海上,所有海商都得听他们的话,在海上行船,都得花钱买他们的旗帜插,才能保的平安。”
  “诸位,你们知道郑氏对那些大商船收的钱是多少吗?大船每船两千两银子,郑氏一年凭此收入千万。而那些海商的利润你们知道多少吗?他们虽然每船付给郑氏两千两银子保护费,可他们往来一趟,得利却达二十倍之多。”
  刘钧一番话,把这些督抚们都说的心痒难搔。
  对于海商们的富裕,在座的都明白。这年头,最赚钱的不是盐商,而是海商,而海商里最赚钱的,其实是那些武装海商,也就是那些半商半盗如郑氏一样的海商。一年千万两收益啊,朝廷一年不过三百万银子收入而已。
  “诸位,海贸一年那是数千万甚至上亿的贸易额,朝廷哪怕从中只抽取得点点的利润,那也是相当惊人的。以前一直喊禁海,其实这禁海对朝廷没有半点益处,禁海只是让朝廷无法收税,实际上是肥了那些地方贪污官员和海商,让他们可以不上交税赋罢了。”
  “这样的事情,到此为止了。市舶司必须重建,海关也必须设立,以后朝廷不再禁海,也允许所有的外国商人都来通商。但是,不管是本朝海商出海,还是外国海商前来贸易,都必须是在朝廷监管之下,都必须向朝廷交税。当然,这些税务收上来后,将一分为三,一部份上交朝廷,一部份留给地方衙门,还有一部份将用来整编训练新军。”
  “这一次,我们就是要向江南的那些无法无天的官商士绅们宣战,这一次,我将带两万新军南下,谁敢阻挠,就将铲平谁!”刘钧相当霸气地说道。虽然他知道事实不可能做到这一步,但现在,他不妨喊的高调一些。
  郑家为什么能赚那么多钱?因为朝廷完全失去了对海上对港口关税的控制,郑氏拥有强大的海上武力,他们向海商收取保护费,同时也提供保护,他们做的这些,其实本来都应当是朝廷的职责,收益的也都本来是朝廷的收益。
  说白了造成这种结果,都是地方官商勾结,为了庞大的海贸利益,而坑了朝廷中央。
  “诸位大人,这次我前往江南,还是要发行债券,这个债券想必你们也有所耳闻了。现在还在筹备阶段,接下来为发行债券,马要上成立一家银行。为了更好的发行债券,银行会在江南各省会和大城建立分行,这件事情,还要请各位大人们帮助。”刘钧说了半天,终于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事情。
  其实所谓重开市舶司设立海关这些,刘钧也没寄多大希望,再好的东西没有好的人来执行也是白费,好经给歪嘴和尚是念不好的。江南的情况,不是换几个督抚然后设几个市舶司海关就能行的。但那些不过是公开的任务,刘钧这次江南行真正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与郑芝龙谈合作出兵,第二个就是这个银行了。
  这家要新成立的银行,是在原江南钱庄基础上筹备的。成立新银行表面上是为了发行债券,实际上是刘钧想要敛财。借发行债券之机,把银行在全国各地设立分行网点,然后就能联号经营存储放贷、兑汇,发行银票等赚钱业务。
  而且,刘钧还打算借这个机会,不单要发行比庄票更方便的银票,还打算铸造银币。他不再打算铸造之前曾小规模铸过的纯银币,而是打算银九铜一的比例铸银币,把铸币当成一个有利的买卖。
  虽然说银九铜一不是纯银币,可实际上刘钧并不担心百姓不会接受这种币值大于本身的银币。因为在这个时代,银钱成了法定货币,大量使用,可一直以来都没有标准的银币。银子平时使用时,不但有各种不同的成色,还每次使用还要称量、切割等等,相当的麻烦,尤其鉴定真伪上也相当的不方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4/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