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2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3/697

  签完协议的当天,刘钧就让傅山传令九头鸟各部,准备全军返回荆襄。
  对于刘钧来说,该布置的都已经布置了,接下来沿海的这些就让它慢慢发展好了。
  现在已经是四月,北方的冰也要解冻了,皇帝也催的不耐烦了。
  此时返回湖北,做最后一次整顿,然后就将要正式出兵辽东了。
  在挟大破流贼之威时,刘钧向崇祯夸下了海口,要率兵浮海东渡,开辟第二战场,跟清军打破袭战。这段时间,他在南方搅风搅雨,九头鸟的实力也是大大提升,还拥有了一支新建北洋水师和炮兵旅,有了这两支部队,刘钧觉得自己下次再出海赴辽,就将更有希望。
  算算时间,他的孩子也快要出世了,而他这个当爹的却还一直在外,连年都没有在家过。想想几万士兵自秋季出兵以来,就还没回过家,他也觉得有些愧疚,可当兵的确实是如此。他们在南方的这个冬天和春天,过的还算是不错的。
  刘钧突然要离开,张国维、郑芝龙、熊文灿、李树初、何腾蛟等一众南方官员,还都有些舍不得,不习惯了。大家甚至都已经习惯了有镇南侯这么一尊大神,带着几万兵马在南方。习惯了九头旗帜飘扬,习惯了这些楚军在南方四处剿匪,习惯了他们的舰队挨个港口的到访,也习惯了这位侯爷给南方带来的巨大改变。
  突然之间,镇南侯要走了,要带走他的九头鸟旗,带着他的舰队,带着他的兵马,带着他的大炮离开,大家觉得空落落的,似乎反了个主心骨似的。
  “多派几艘战舰守好了狮城,多修点炮台,别给丢了,那是好不容易才讹来的。”刘钧走的时候,对着郑芝龙交待道。
  “请侯爷放心,我让芝豹就盯在那边了,绝不会丢。”
  “那就好。”
第二百八十章
三十六镇
  “扬帆,启航!”
  珠江口,挂着日月旗、九头鸟旗和九头蛟旗的大明湖北新军乘坐着北洋水师舰队的船只出海,返回湖北。有了水师的舰队,九头鸟没有走陆路北上经江西返回湖北,而是直接坐船出海沿岸北上,入长江口逆江西入湖北。
  来时两万余万,搭乘的是郑氏的舰船,返回的时候却已经有超三万人,坐的是自己的舰队船只,巨大的神龙号等七艘战列舰居中,四周是百余艘大小船只,满载着楚军出发。
  除了三万楚军,随船离开的还有大约两千余欧洲雇佣军、工匠们的家眷妻子。为了让那些外籍兵和工匠们安心,刘钧把他们在台湾和壕镜的家眷也都带回湖北。
  五国通商互市和平条约签订之后,也有一部份加入了九头鸟的外国人选择离开,但大部份还是留了下来,对于许多普通的士兵和工匠们来说,大明更加的富裕,处处繁华,也没有如欧洲一样的战乱不止,也没有如南洋一样的气候恶劣。而且,刘钧开出的条件也很优厚,许多人都选择留在九头鸟中。
  舰队缓缓驶出珠江口,看着一百多条船组成的浩荡舰队,刘钧满是欣喜。得了巨舰得了大炮,还新得了许多工匠,更别提还赚了大把大把的钱。刘钧赚了许多,九头鸟的将士们也赚了许多,现在每个人的手上,都有不下百元银元券,一次次的奖赏,累积下来,也是好大一笔。
  现在许多九头鸟将士们坐在舰船上,都在兴奋的讨论着两件事情,一件就是回乡后,趁着离出兵辽东还有一段时间,要抓紧时间讨一房媳妇,大家个个腰包鼓满,又都年轻,多是些未婚小伙,都对娶媳妇很是热切。
  在湖北老家,尤其是乡下,娶一个媳妇往往只要五两六银子就足够了,现在大家哪个不是百两身家,完全可以找个年轻漂亮的风光娶进门。
  大家讨论的最多的第二件事情则是夏季的攻辽,对于打鞑子,他们没有半点害怕,西夷还不是照样被他们打的求饶,东虏又能如何。有了如此强大的舰队,无数的大炮,什么样的鞑子打不赢。
  征辽,不过是升官发财之旅罢了。甚至许多战士在交谈中,还把清军当成了他们在台湾岛上见过的土著一样。
  九头鸟的战士们如此自信满满,而京师朝廷里似乎也正弥漫着一种如此的自信。
  自朝廷去年接连将张献忠、罗汝才、革左五营大败后,大明腹心终于再没有一股稍像样的流匪了,虽然罗汝才、李自成等贼匪还在逃窜,可毕竟不成气候了。朝廷上下都已经不把流贼放在眼中,只是令各地官员负责剿平余贼而已。
  朝廷自皇帝到百官,目光都移向了关外。
  京中的人,越来越多的开始在议论,朝廷将于何时发起对辽反攻,甚至许多人已经在想着收复辽东,恢复对奴儿干都司的统治了。
  在去年秋季之后,朝廷兵部进行了一轮大动作,对朝廷军队进行整编,尤其是九边的军队。到春后,朝廷兵部的兵册上,现在已经有了三十六镇新军。仅仅在京畿周边,就整编了八镇新军,京畿九边加起来有二十四镇新军,加上湖广四川南直闽浙两广等地十二镇新军,纸上面,朝廷拥有三十六镇新军,每镇定编三万,朝廷的新军编练过百万。
  而在这些新军中,最为有名的无疑就是湖广新军了,由镇南侯节制的两湖三镇,序列为第八第九第十,序列靠前。这支新军凭着在剿匪流匪的战斗中名扬天下,而在不久前东南的海上,又接连大败红夷,更是让无数人都在传说,楚湘三镇兵马是内地最能打的兵。
  况且,朝廷在三十六镇新军外,还整编了四个水师舰队,每支舰队也有百多艘船万余人马。
  越来越多的消息表明,大明中兴指日可待。如今在民间,许多百姓一提起关外形势,都个个自信满满,十分乐观。
  不过大家说的最多的,还是皇帝刚刚下旨加封镇南侯为征虏将军,拜将挂印。百姓们兴奋无比,都认为皇帝这是要调镇南侯率军征辽了。
  百姓们议论着征辽,而朝廷中,尤其是在宫里,崇祯却是天天关注着东南的情况,尤其是对于五国和约的进展极为关注。
  从京师到马尼拉到巴达维亚,那都是在万里之外。而听说荷兰和西班牙距离大明更是得有十万里之遥。那些红夷飘洋过海而来,一直都打到了家门口。以往崇祯对于荷兰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都并不太清楚,以为台湾不过是个荒芜小岛,以为葡萄牙人只是租住在壕镜。
  直到这段时间,他才知道,原来葡萄牙人都在大明的疆土上修建城堡,驻派军队,任命官员,还搞起了城市自治,这不是侵占吗?而台湾原来不是一个小荒岛,居然有大半个福建那么大,岛上土地肥沃,矿产丰富,开发出来,能安置千万百姓,产出数千万石粮食,供应数千万百姓食用。
  而到这时,他才发现那些什么红夷,其实实力很强劲,他们自遥远的欧洲而来,沿沿岸征服侵占了无数国家的土地,他们巨舰大炮,轰开了一个又一个沿海城市的门户。
  而镇南侯居然打败了他们,不是崇祯六年郑芝龙打败荷兰人一样,只烧了一两条大船,其余击沉的都只是些海盗船而已。而是真正的大败,击败俘虏他们的舰队,攻占他们的城堡,俘虏他们的官员士兵。
  从东南海上不断有捷报传回,每次的胜利喜讯之后,都还会附上作战夺取到的钱粮物资等,除战舰武器都补充给四舰队外,以及将部份钱财用作士兵奖赏,其余都变卖折现然后把银子运送往京师来。
  收复鸡笼,刘钧送了二十万银元北上,收复大员,送了一百万银元,收复壕镜,又送了五十万银元。
  看着一张张捷报,一张张银元单子,崇祯激荡兴奋难平。
  而当大年三十,四海银行呈送了一千万元银元券和债券款到京时,崇祯更是激动的说不出话来了。
  听说那些花花绿绿的银元券可以随时兑换成银元后,崇祯甚至迫不急待的换装,微服出宫,带着侍卫们亲自到四海银行京师的分行去兑换。虽然也要排队,可并没排多长时间,崇祯就从这家北京十三所分行之一的银行柜台上兑现了一千枚银元。听说四海银行甚至在山海关和宁远、锦州都开通了分行,银元券一样可以随时兑换成银元时,崇祯连续说了六个好字。
  当天,崇祯就让锦衣卫押送了两百万元银元券往山海关、宁锦诸城,用以支付边军薪饷。
  新年以后,崇祯让兵部制作了一座巨大的关外沙盘,每天都要花上不少时间对着那个沙盘研究思量。
  镇南侯的北洋舰队已经有一百多条船,若加上其它三支舰队,朝廷拥的五百多艘船,完全足以支持刘钧的袭扰战术了,而且据说刘钧还得到了许多红夷炮手。
  从年后开始,似乎整个朝廷上下的官员都成了兵法大家,每天都有许多官员上奏折,进呈着复辽策略,出兵方法,好像每个人都成了如镇南侯一样的良将。
  “洪承畴和高起潜又在上奏折说要组织兵马反攻义州城。”梅之焕摇着手上的酒杯,“这决战岂是能轻易打的?”
  “最近继业的风头有些过盛了,四川擒张献忠败罗汝才,淮西破革左五营,转头又在东南海上大败红夷,天下称颂,辽西那群武将岂有不妒忌羡慕之理?何况,朝廷近来弄这编练新军,继业手下就编了三镇一水师,而关外也仅编了山海、宁远、锦州三镇,这些人岂不恼怒?”
  李长庚兼管兵部,因此最清楚这次由皇帝一心推行的编练新军后,触动了许多军将的利益。尤其是以辽西将门为首的辽西边军,编练新军,他们只编了三镇,清理掉了许多空额,裁撤了许多老弱,甚至还整顿了他们的家丁部队。加上朝廷现改直接向将士们发银元银元券,而且是直接按照名册,由朝廷专设的督饷监军把钱发到下面的士兵手里。
  将领们吃空额、克扣的路子没了,少了许多灰色收入,越发的不满起来。
  在这种时候,他们一致要求跟清军决战,要反攻义州,其实并不是他们勇气可嘉。李长庚对辽西军将们相当的了解,这些人不过是要借机让朝廷多拔付粮饷过去而已。一打仗,粮饷自然就要增加。至于会不会真打,能不能打赢,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我要坚决反对与建虏打什么决战的,还是如继业所说,在辽西以防守为主,派出小股部队对清军反袭扰,积极防御。而刘钧则在夏季自海上攻辽,捅他们的腚,牵制分担辽西压力。只要如此相持个几年,清人必然疲于奔命,而朝廷现在中原流匪已平,稳住几年,待实力恢复,要灭一个小小建州女真,自然不是话下。”梅之焕道。
  李长庚充满担忧的道,“怕只怕皇上,最近朝廷上下的气氛你也看到了,一片盲目乐观,过于自信,只怕朝廷在洪承畴等人的连番上奏之下,改变主意啊。”
第二百八十一章
复辽
  崇祯正在犹豫不决之中,刘钧以一新练之军,战四川,攻淮西,打西夷,无往而不利。相比起湖广新军,朝廷的九边边军,尤其是关宁铁骑那更是久经战阵,朝廷投入了无数的钱粮进去。
  尤其是自去秋以来,崇祯把关宁军整编为三镇,下辖九万之众,清理了空额裁撤了老弱,又补发了军饷,更换了许多军械,崇祯觉得如今的关宁军实力应当更强。
  而且他还在考虑从陕西把孙传庭、猛如虎、虎大威等一众猛将精兵调到宁锦去。既然流匪已平,这些精锐也不必一直坐镇西北,那些残留的流匪交给地方兵将就好了。
  以现在关宁锦三镇九万大军,再自陕西三边抽调五六万兵马到宁锦,那么朝廷可以在锦州一线集结起码十万精兵。
  十万精兵发起反攻,攻占义州城。
  洪承畴一连上了多道奏折,称清军已经筑完义州城,现在还开始在义州城外屯田,还不时派骑兵到锦州外围破坏明军屯田。若再不反攻,今年锦州的屯田不但无法完成,而且义州的清军还会进一步挤压锦州明军的生存空间。
  如此下去,锦州必难以坚持。锦州若不保,辽西也将难以坚守。洪承畴把锦州和整个关外的安危,都绑在了夺取义州城之上。
  可首辅梅之焕与次辅李长庚以及兵部尚书傅宗龙和兵部左侍郎陈新甲也都反对打义州,依然坚持让锦州派小股兵马去破坏义州的屯田,以及袭击他们的补给路线。
  可越来越多的朝廷大臣都在支持洪承畴的计划,其中尤以吏部尚书周延儒为首的许多大臣,特别是不少东林身份的大臣,更是喊的最响亮,一直上书要求对建虏用兵,攻打义州,收复辽东。
  这些主张决战的声音越来越响亮,甚至还有人重新开始上书提议要调刘钧的湖北新军入锦州参战。
  在多数大臣们的奏折里,似乎关宁军加上楚军,就必能取胜。
  今天崇祯诏请两位辅臣入宫,再次商议要不要攻打义州,要不要调刘钧到锦州。从心里上来说,崇祯现在已经有些心里支持攻打义州城,不过要不要调刘钧入锦州,他则还没有想好,他心里也还是觉得不要把刘钧调到锦州来更好些,刘钧用兵更加灵活,现在又有了一支庞大的舰队,让他在辽东沿海出击,更加合适。
  他心里有另一个方案,打算用孙传庭来代替刘钧出兵增援锦州。
  梅李二人入宫,崇祯亲自到殿门口迎接。
  即位十三年来,启用辅臣无数,可唯有梅李二人,虽入阁时间不长,却迅速的扭转了整个朝廷的局势。不但平定了流匪,也大大改善了朝廷的财政状况。梅之焕主持的整顿卫军清理屯田,替朝廷节省了大批军费不说,还新增了无数屯田。而李长庚主持的整编新军计划,也裁撤了大批老弱清理了许多空额,大明军队的战斗力提升了不少。还有开放海禁,建立市舶司海关,新开商税,整顿盐茶,短短半年时间,朝廷就已经增收了一千万元银元收入。这个收入相当惊人,尤其主要还都来自东南沿海各省。虽然朝廷今年取消剿饷,减征练饷,少征七百多万两银子加征,可朝廷的财务不但没变坏,还在变好,收入还在上升。
  尤其是现在的军屯田租以及关税商税地方也还都有部份截留,这使得不但朝廷收入在增加,地方上可用的钱粮也更宽裕了。
  崇祯当了多年皇帝,眼光也早火眼金睛,他能清楚的感受到这两位辅臣与以往的那些东林党辅臣不同,不搞党争而是一心做实事。也与温体仁薛国观这些人不同,这些人只懂迎逢同样没有真正的治国之才。
  梅之焕见到皇帝亲自站到殿门口迎接,连忙上前行礼。他紧走几步,却引得一阵咳嗽不止。
  崇祯见了,上前亲自搀扶,“先生为国操劳,要多加注意调养,回头朕让御医上府去为先生好生诊断,开些调理温补方子,从内库里拿最好的药材。”
  “老臣多谢陛下,年纪大人,不中用了。”
  “朕还要倚靠先生治国,为朕处理国政,中兴大明呢。”崇祯一面说,一面甚至把自己身上的貂皮大氅解了下来,为梅之焕披上。
  入殿后,崇祯又让宫人为梅李取来软椅,并搬来铜炭盆放在二人面前取暖。
  坐定之后,崇祯提起今天的正事,可他刚开了个头,梅之焕便立即态度坚决的反对出兵攻打义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3/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