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2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4/697

  “陛下,大明虽然平定了中原流匪,可就如人之大病初愈,眼下正是虚弱之时。朝廷虽在朝廷各项改革,可一时之见也无法收到功效。此时朝廷要集中重兵与清军决战,非正确之法,实冒险之举。一旦战事失败,或者迁延不决,那朝廷重兵集于关外,一来中原流匪可能死灰复燃,二来十余万大军集结关外,对于粮饷的需求也将大大增加,朝廷负担大大增加。若胜,仅仅是拿下一个义州,对朝廷在关外局势并无多大助益,若败,锦州必然不保,辽西门户顿开!”
  “老臣斗胆,请皇上下旨,以后但有敢言与清军决战者,皆斩!”梅之焕说出几句硬邦邦的话语。
  崇祯心中不快,脸色渐沉。
  “难道首辅对于我大明边军如此无信心?就一定认为我们打不赢东虏?”
  “老臣不是对大明边军无信心,而是陛下委臣以首辅,老臣必须稳重持国。臣是首辅,不是将领。犹如一军之中,将军可以奇兵谋胜,但主帅却不能总寄希望于侥幸。陛下,眼下朝廷形势正在转好,待休养三五年,那时朝廷实力恢复,内部安稳,再向外征讨,何愁辽东不复?又何必急于这一时半会?”
  “可我不攻建虏,建虏却会来攻我,难道我们就任由建虏一步步逼近?”
  “陛下,此事早有商议定论。清军屯义州,我军驻锦州,他来袭扰,我亦可反袭扰,他不让我锦州屯田,我们亦不让其屯田。两军各据城池对垒,不要浪战,清军一时半会亦奈我何?”
  “若清军大军来围锦州?”崇祯又问。
  “若清军倾巢围攻锦州,我军坚守锦州,凭城池之坚固,粮草之充足,可保起码一两年不失。而若贼敢倾巢而来,镇南侯所部正可趁虚直捣虏穴,此正是贼取败之道,我大明正求之不得,何惧之有?”
  崇祯板着脸,心里却有些不能接受,首辅的这种策略,明显是被动挨打。等三五年?崇祯是一年也不想等了。
  “若调陕西孙传庭与四川秦良玉至锦州,可否能夺取义州?”
  “陛下!”梅之焕无奈地喊道。
  “先生,朕意也不必与建虏决战,但义州必须得夺下。不然锦州无法安全,锦州若有失,整个宁锦不保,朕不能冒这个险。我们集中兵马,趁敌不备,摧毁义州就收兵。”
  “陛下,朝廷调动大军,岂能瞒过建虏?我们增兵锦州,建虏必增兵义州,到时两军对峙,就势成骑虎了。”
  梅之焕叹息,皇帝的意思本来还是想打这一仗,变着法子来,哎。
  “陛下,李自成、罗汝才等大贼还未就擒,一直还盘踞在陕西四川边界山中,若是秦良玉与孙传庭出关,只怕到时二贼就会趁机复起。”
  李长庚也劝说道。
  可两个越劝,却反而越发坚定了崇祯的要打义州的决心。
  当天稍后,崇祯召集内阁大学士以及九卿议事,最终决定出兵摧毁义州城。
  诏总督孙传庭率猛如虎、虎大威等秦军入辽,调四川总兵秦良玉率川兵入辽。
  诏湖广提督刘钧率楚军自海上渡海攻辽!
  皇帝要反攻鞑子。
  这个消息,几乎在瞬间就传遍了整个京师各大街小巷。一开始还有人不信,可很快消息就得到了确认。
  大明几十年来对后金胜少败多,甚至鞑虏几次突入关内,烧杀掳掠,明人对建虏是恨之入骨。若是以往,也许听说朝廷要发兵辽东,大家会充满担忧,怕又要加征粮饷。而现在,朝廷刚减免掉了三饷的一半加征,且朝廷去年平流匪败红夷,满朝野上下正是信心大增的时候,对朝廷的出兵辽东,个个都充满乐观。
  若是能胜,谁又会畏惧战争。
  当满京师都在议论着朝廷大军将如同大败鞑子时,梅之焕却躺在府里的书房中,不停的咳嗽着。皇帝最终还是决定出兵,还抽调孙传庭和秦良玉北上。
  哎,这个执拗的皇帝啊,梅之焕又是一阵咳嗽。可他知道,自己已经劝不动皇帝了。
  “大人,皇上驾临。”管家跑来禀报。
  梅之焕起身,不明白这个时候皇上来做什么。
  崇祯依然是微服而来,他还带来了几名宫里最好的御医。
  “先生,朕让他们来为你好好瞧瞧身体。”
  “没什么可瞧的了,油尽灯枯而已,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梅之焕叹道。然后道,“陛下既然坚持要调孙传庭和秦良玉入辽,老臣无法劝阻,只有一个建议。既然决定要打,那就全力打这一仗,不要再有半点犹豫,请陛下调镇南侯率湖广三镇,并水师舰队一同赴辽,集中全力,与建虏一战。”
  崇祯惊讶,“先生不是反对决战吗?”
  “臣是反对决战,可如今陛下要和建虏打,那就不如大打,全力去打,如此才能多一些胜算。”
  “此事朕会考虑的,先生身体不适,这段时间先在府中休养,暂时不必操劳内阁事务了,朕让次辅暂领内阁。”
  梅之焕心中叹息,他听出皇帝并不打算接受他的建议,不想调刘钧入辽。而这让他休息的话,确实是对他的关照,也许还有趁机让他休息,以免干涉到他反对的这场大战吧。想到这里,梅之焕有些心灰意冷,当下干脆闭起了眼睛什么也不说了。
  “先生好好疗养,等身体好了,朕还要倚靠先生辅政治国。”崇祯的话语在耳边响起,然后脚步声响起,皇帝离开了。
第五卷
渡海东征
第二百八十二章
太子南京监国
  慈庆宫,张皇后寝宫。
  张皇后虽为当今皇上之嫂,可却极得崇祯皇帝之敬重。明熹宗病危时,遗命传位自己的五弟信王,即如今的崇祯皇帝继位。崇祯之所以能够顺利登基为帝,张嫣出了很大的力,因此在崇祯登基后,为张氏上尊号曰“懿安皇后”。
  此后,张皇后也一直居住在慈庆宫中,深得崇祯和周皇后和敬重。
  宫中的初春依然很冷,宫城外已是春风拂风,春回大地,百花盛开。
  炭火燃烧的暖阁里,暖意隆隆,却嗅不到半点烟熏火燎的味道,空气中只弥漫着淡淡的白烟,那是龙涎香在仙鹤香炉中燃烧。
  从午后的浅睡中醒来,年轻美貌的张皇后抚着乌黑的头发,有些困顿的睁开眼,“谁来了?”
  “禀娘娘,是皇后与太子及两位公主来了。”进来的宫女低头回道。
  “快请她们进来。”张皇后连忙道。
  周皇后带着十一岁的皇太子朱慈烺走了进来。皇上的眉间带着忧色,神色不安,张皇后一见,有些意外。最近这段时间皇上心情极好,宫里上下的宫女太监甚至嫔妃们也都跟着轻松高兴,却不料皇后有这般神色。
  “妹妹,发生什么事了?”
  周皇后今年才二十八,比张皇后还小五岁,她本是苏州人,自幼家贫,后随父迁居北京。父亲周奎在京以算命为生,后来信王选妃,由张皇后以嫂代母,在众多侯选中挑中了美丽商庄皮肤白腻的周皇后做了信王妃。
  因这层关系,周皇后与张皇后关系极好,平时有什么事情都对张皇后商。
  “姐姐,有件事情想请你拿主意。”
  “是什么事情,说来我帮你看看。”
  周皇后叹惜一声,拉着皇太子的手对张皇后道,“今日首辅梅先生上奏陛下,提了三件事情。一是让陛下调镇南侯率军赴锦州参战,二是让太子往南京监国,三是乞骸骨归乡。”
  “啊?”张皇后惊讶的轻呼一声,“梅先生要辞职,还要让太子去南京监国?”
  “是啊,最近皇上好像与梅先生因攻打义州之事意见不和,皇上让梅先生休养。梅先生就上奏要调慈烨去锦州,还要太子去南京,并提出归乡请求。”
  三件事情,每件都相当重要,打仗的事情周后不懂,可也知道梅之焕入阁主政后皇帝十分满意,现在梅之焕要走,这事情让皇帝十分生气。当然最让周皇后担忧的还是梅之焕提出的让太子去南京之事。
  在本朝,成祖北行以及嘉靖南巡期间,都曾由太子监国。皇太子留京监国,既全权处理朝中的一般事务,也预防紧急事变的发生,使太子在继位前就对朝堂情势有全面了解,增长见识和能力。
  不南自那两位太子监国后,本朝都没有其它太子监国。尤其是如今皇太子才十一岁,就让他去南京监国,越发的让周皇后担忧。
  她也不明白为何梅先生要让太子去南京监国。
  张皇后也有些不解此意,“南方现在不是很安稳吗?尤其是去年慈烨督察江南军务,朝廷更替了江南督抚后,听说江南越发的安稳了,为何要派太子坐镇南京监国?”
  “我也是不明白,慈烺才十一岁,万一皇上真的让太子去南京,这可怎生是好?”
  “皇上应当不会答应吧?”
  周皇后叹声道,“可我听说现在李先生也上奏附议,请求送太子到南京监国。”
  “先生们这是要做什么?”张皇后不解了。
  乾清殿。
  崇祯也面对着梅之焕和李长庚上奏请求送太子至南京监国的奏章迷惑不解,这是为何?想了半天,他也没有想明白是为了什么,最后将这两份奏章放到了一边。
  他从一边取来五国通商和约细看起来,这份和约已经看了许多遍了。
  “曹大伴,这个淡巴锡在哪里?”崇祯问。
  曹化淳站在一边,闻言连忙上前回道,“据说这淡巴锡又名狮城,曾是大明蕃属国满剌加的领地,后来葡萄牙人东来,灭了满刺加占据。”
  “哦,那这淡巴锡有多大?”
  “臣听东厂回报,淡巴锡只是一个岛,大约我大明一个县境大小。”
  崇祯笑着摇了摇头,“这个继业,为何非要在条约中要求葡萄牙人割让这么一小块地方给大明?相隔万里之遥,难道我大明还能派官建衙移民不成?”
  “听说侯爷要这个岛,是因为这个岛正处于西方欧洲各国前来东方的马六甲海峡,这是一个航海交通要道,在这里占个岛,可作贸易港,也可作水师的补给港口,还能监视各国。”
  “继业倒是想的长远,不过这么个地方,朝廷派官也不方便,赏给继业吧。拟个旨,这个淡巴锡就赐名天南,封给镇南侯封地。先前朕收他做义子,也没怎么赏赐,这次他又立这么大功,这个岛就赏赐给他吧。”
  大明的爵位非军功不赏,百余年来除了外戚,军功封爵的也就王明阳、李成梁和朱慈烨三个,而且依例大明的官员爵位也就能多领点俸禄,并没有封地。宗室有封地,但不能当官。刘钧有些特别,既以军功封侯,又成了皇帝义子,入了宗室属籍,因此现在皇帝要给刘钧块封地,也行。尤其还是块远在万里外的海岛,相信不会有多少人反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4/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