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2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7/697

  此次出兵的人数为三万余,抽调湖广三镇中三分之一的兵力。以第八镇郧阳镇兵马为主,另抽调部份第九镇第十镇的兵马。上次东征的军队,则有一半留守,换第九第十两镇中的新军前往作战,实战练兵。
  张国柱对齐远道,“咱们编在第一战斗旅,由三镇抽调兵马和水师水陆步骑车混编,总共一万多人。这样的战斗旅,有三个。”
  齐远一下子听出里面的有用信息,“这次东征是要兵分三路吗?”
  “是不是兵分三路我不知道,但肯定不会三万人一起行动。咱们是要袭扰辽东沿海,又不是要深入建州,肯定不需要集结太多兵马一起行动。”
  战斗旅的设置其实也不新鲜,实际上就是一个行营。古代时早有已有,比如隋唐之时,平时以府兵制为主,朝廷军队以军府的形式分散驻扎在各处,一遇战事,调集府兵。然后把这些互不统属的府兵重新编制为一个行营,将其分为前后左右等各部,任命指挥军官,步骑混编等。
  第一战斗旅由一个旅指挥部,一个侦察司,一个骑兵部,三个步兵部,外加一个车部,以及一个后勤保障部,外加一个炮团,一个分舰队组成。
  旅指挥部由一个司令部和一个旅直属部组成。司令部有作战处、参谋处、后勤处、装备处四处。
  原来九头鸟以营为单位,现在分战斗旅却没有营级建制,最大是千人左右的部级。旅指挥部一千余人,侦察司有五百探马,三个步兵部有三千余人,加上炮团六个连两千人,以及分舰队的三千余人,还有后勤保障部的一千余人,这个战斗旅总人数过万。
  张国柱原是步兵营将,现在被任命为第一战斗旅参谋长,这个旅的司令官是傅山,副司令是张国栋。
  “步兵不是有一个营兵力吗?怎么取消营级?”
  “第一战斗旅确实有三千多步兵,但这三个步兵部却是从三镇步兵营中各抽取了一个部,其它两个战斗旅也是如此。”张国柱解释道,虽然这样做打乱了原来的编制部署,但从远处看,却也能加强对三镇的控制,也给予郧阳镇外其余两镇兵马锻炼的机会。
  “我们的三个步兵部可都不简单,除了你这个部外,另外两个部可是鼎鼎有名,一个是来自夔州的白杆兵一个部,另一个是来自湖南的镇筸兵一个部。”
  白杆兵是四川重庆石柱土司兵,秦良玉的兵,因为秦翼民任湖北副将,因此楚军也有一支白杆兵。而镇筸兵也是一支土司兵,号称是与白杆兵和广西狼兵并称的大明最强三支土司兵之一。白杆兵是土族兵,而镇筸兵是苗族兵。
  这些镇筸兵凶悍异常,作战勇猛,整编湖南新军的时候,也整编了一个营的镇筸兵,这次刘钧把这个营的镇筸兵调来,分编到三个战斗旅之中。
  镇筸兵和白杆兵除了凶悍外,他们还最擅长山地做战。而辽东地区,也是多山地带,刘钧特意调这两支部队来,也显得用意明显。
  数天后,黄州城外,三万余人已经在此集结,并混编成三个战斗旅。在上面建立起了东征总指挥部,并有一个司令部直属营,下面的三个战斗旅也各建起了指挥部,编了旅司令部和旅直属部。各级的军官全都任命下去。
  第一战斗旅营地大校场,一场斗殴刚刚过去,斗殴的两方镇筸苗兵和白杆土兵被分开,大群戴着黑袖章的军牢宪兵们包围校场,傅山冷眼扫着两边还红着眼的士兵。
  “我们的口号是什么?九头鸟,兄弟!加入军营,我们就是兄弟,兄弟是什么?兄弟就是你在战场上,可以把后背交给他的人,是生死与共的人。可是你们,却在军营里相互斗殴,还群殴,告诉我,为什么打起来?”
  问了半天,最后得到了斗殴的起因。
  一个白杆兵路过一个镇筸兵身边时,多看了这苗兵一眼,然后苗兵就张嘴骂说一句,接着双方互相对骂,再到动手,然后各自来了帮手,最终成了数百人的斗殴。
  “就因为看了一眼,就要斗殴?”傅山气的都不知道要说什么好了。这些土兵,真是胡来。张国栋无奈的对傅山道,“白杆兵本来就已经很凶悍了,可镇筸兵更胜他们,平时里这些苗兵因为一点小事自己人都能打起来,一天得打好几次。要遇到跟外族人吵架斗殴,那更是一点就着,一打就全上了。虽然我们狠抓军纪,可一时半会还是改不过来。”
  “用这些兵,还真不如多招募些咱们鄂东子弟,老实肯干,训练刻苦,作用坚韧,不比这些蛮子强。”
  “现在说这些也没用,这是侯爷的意思。多用心管教吧,每个人罚站军姿一个时辰。”傅山宣布处罚决定。
  一群还红着眼睛的土兵听到罚站军姿一个时辰后,全都焉头巴脑了。他们不怕挨军棍也不怕挨皮鞭,就怕罚站军姿和关黑屋禁闭。
  整整一个时辰的痛苦军姿站完,这些土兵才被解散,但今天的饭没的吃了,还要去负责打扫厕所和营房卫生。
  一群土兵一路上揉捏着自己酸痛的腿脚,一面老实的去打扫茅房。虽然心里面很不高兴,但却没有人敢起来闹事。以前在湖南时刚整编进长沙镇,也有些人不适应严苛的军纪,结果那些带头闹事的都被砍了脑袋。
  后来在站军姿和关黑屋的教训下,这些人已经老实的多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站军姿和关黑屋是不可能让他们这么老实的,许多土兵忍耐下来,是因为每月有起码二两银子的薪水,训练表现的好,还能有额外奖赏。更别说,军营训练虽苦,可每天四顿饭吃的很好,还有衣服鞋袜发。
  九头鸟军中的生活,经过之后,并没有人愿意再回到山里去过那种饭都吃不饱的苦日子。这次镇筸兵被调来湖北,要去辽东打仗。他们来了湖北后,才发现这里比长沙更繁华,而且看到了长江里停泊着的巨大战舰和无数大炮,也看到那些第八镇的士兵一个个是多么的潇洒,听说了这些郧阳兵去了一趟东征后,个个赚了上百两银子。
  上百两银子,这无比的吸引着镇筸兵。
  黄州长江边,新建起来的铸炮厂已经在试产,这是一家新型炮厂,采用的是高炉法练铁,然后用铁铸炮,主要技术都是欧洲的铸炮技术。这项技术其实在欧洲已有百年历史,西班牙荷兰英法瑞典等许多欧洲强国都掌握了这项技术,刘钧如今也从那些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工匠那里得到了这门技术。
  铁铸炮虽不如青铜炮好,可造价更便宜,同时材料也不受太多限制,另外铸出来的炮还轻,尤其是对于战舰上使用的舰炮而言,舰上的炮更大,青铜炮的炮管比较软,在多次发射圆形炮弹时,炮弹以不正圆的方式穿过炮管,容易使它变形,因此青铜不适宜制造重型炮。
  如今这个新炮厂使用的就是整体浇铸炮管技术,并使用了此时最先进的整体浇铸炮管的镗孔技术。这使得火炮更加精准,也更加标准化,每门炮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产品。
  同时,因为从各国缴获的炮标准不一样,造成炮的型号繁杂多样,使弹药的供应成了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和沉重的负担,炮的作用降低了。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欧洲人都进行了火炮标准化。
  刘钧现在也一样对火炮标准化,野战炮设定了四磅八磅十二磅三个型号,另外有攻城炮十二磅、二十四磅两个型号,舰载长炮则为十二磅、二十四磅和三十二磅以及六十四磅重炮四个火炮标准型号。
  并建造了一个新式的炮弹厂,专门生产新式的实心弹、散弹和爆炸弹。
  九头鸟形成了自己的火炮标准,也就是九头鸟十二年式,4、8、12、24、32、64六个标准。
  在这套标准之外的火炮,都改运到各城堡里做为城防炮使用。而那些旧式的红夷炮,也都改为放台城堡里使用。至于佛郎机以及虎蹲、灭虏等轻型火力的炮,则在使用上改为近战支援火力,甚至成为司局旗级的配属重火力,统一列入轻炮范围。
  而火铳坊也赶在东征出兵之前,推出了两种试验后性能比较完备的新型火铳。一种是骑兵用燧发短火铳,一种是步兵用的燧发长火铳。
  刘钧给所有骑兵更换了武器,骑兵和侦察兵的武器更改为配骑铳两把,长火铳一把,长矛一支,另佩骑兵刀一把,不再配弓箭。
  而步兵则改原来的三分之一为火铳手增长加一半步兵装备新式燧发火铳。
  炮兵装备的是野战四磅、八磅十二磅炮,另配二十四磅臼炮,取消千斤佛郎机装备。
  出征之前,刘钧完成了对于东征部队火力配置的新一轮优化。
第二百八十六章
谍影重重
  崇祯十三年,黄台吉派济尔哈朗、多铎二人率军在义州筑城屯田。
  义州处于广宁与锦州之间的大凌河畔,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在此筑城屯田,实际上是建立了攻锦的前哨阵地。同时,一旦开始围攻锦州,这里也马上能成为一个绝佳的后勤补给基地。
  清军屯田义州的举动,很清楚的暴露了他们下阶段的战略意图,那就是围攻锦州。驻守锦州城的是大明挂前锋将军印的锦州总兵祖大寿。辽西第一将门,祖家的当家人。曾经向清军投降过一次,后来借机回到锦州,立即又开始跟清军敌对作战,但祖家有不少人已经投降清军,为清军效力。
  面对清军的义州驻军屯田,祖大寿不停的向蓟辽总督洪承畴请援,说建虏屯驻义州,意在宁锦。而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祖大寿请求洪承畴和朝廷发兵来援,打掉义州这根插进锦州眼中的钉子,力保锦州的安全。
  宁锦防线在此时早已经成了一个相当尴尬的存在,因为自林丹汗西走后,燕山北的蒙古人已经从天启和崇祯早期的明军盟军,变成了清军的先锋。辽西成了一条孤单而又薄弱的突出点,一条狭长的走廊,深入敌境数百里中。
  从战略作用上来说,宁锦对于关内的屏障作用已经极微,在此之前,清军已经数次绕过辽西的关宁锦防线,自燕山北的蓟镇一线突破长城关口攻入关内。
  坚守宁锦防线不但起不到原有的屏障京师的作用,甚至还大大拉长了明军的补给钱,另外还让明军这支花费最多的精锐兵马,驻扎在远离京畿的地方。每次清军入寇,宁锦军既无法御敌于外,又无法及时增援京师。
  虽说宁锦可以防御山海关,可实际上,山海关独特的地形,使得这里极为险要,历史上山海关也曾被攻破,但都是自关内攻取的,还没有从关外正面攻破过,明军完全可以把宁锦守军撤到关内。
  可惜,文官的不知变通,不懂战略,加上辽西将门在辽西的利益,使得朝廷居然还一直在死守着宁锦一线。
  尤其是到了如今,当清军要次发起锦州之围的时候,朝廷没有既没有选择最正确的撤回山海关,牢牢把守蓟镇山海一线,也没有一面稳守锦州,一面派兵袭扰义州城的筑城屯田。
  朝廷和蓟辽的将帅们选择了最下下的一个应对之策,从中原抽调大军前往锦州,去摧毁义州城。而这必然引发明清的决战,他们也毫不在意。
  率主力远赴关外四百里,与敌人进行战略决战,刘钧根本想不明白这朝中上下和蓟辽将帅们究竟是怎么想的?脑袋全被门夹了?还是因为朝廷剿灭了流匪而空前的自信心大增,全都膨胀了?
  就算大明想与清军决战,什么地方不能进行,什么时候不能进行,非要选择这样一个被动的时间和地点呢?
  尤其在刘钧看来,如果仅只锦州守军坚守城池,再派一支机动力量对义州一带清军屯田和补给路线进行袭扰破坏,那么还好些。而集结大量兵马到锦州,这却是加速自杀的做法。兵越多,消耗越大,补给压力越大。而明军有着四百多里的补给线,补给全靠关内运输,这是极其危险的。
  不作不会死啊。
  刘钧感叹之余,也别无他法。连梅之焕都劝不住崇祯,别提他了。好在崇祯最后并没有接受梅之焕的上奏,调他去锦州,要不然刘钧都不知道要如何应旨。
  五月初一,北洋舰队搭载着三万余九头鸟,浩浩荡荡的离开黄州,驶向东方。
  江边送行的百姓之中,一名商人远远望着舰队顺江驶远后,慢慢挤过还在兴奋交谈称赞九头鸟威武的百姓,一路回到了城中。
  他走进了城东大街的一家北货铺。
  “你这里可有辽东人参,百年的老山参?”
  乔桂大声问,铺里柜台后的掌柜听闻,匆忙抬头看了他一眼,然后从后面走了出来,把已经上前招呼的伙计叫开,自己上前亲自接待。这是一个瘦小干枯的山西老头,年纪不小满脸皱纹,头发戴着顶瓜皮帽。
  “客官,我这里有上好的老山参,你要一百年的还是两百年的?”
  “是正宗的辽东老山参吗?有没有高丽参,百年的?”
  客栈掌柜露出一张笑脸,拢着手道,“客官你算是来对地方了,我们这间广福行可是最有名的北货行,关外的货不少,正宗且还实惠,不仅有辽东老参还有朝鲜进的高丽参,一百年的,有!”
  听到客栈老板这么说,乔桂眼里闪过一道光亮,很快又隐去,他缓缓问道,“百年辽东老参多少钱,百年高丽参又多少钱?”
  “百两一根,童叟无欺,绝无二价!”
  “嗯。”乔桂听到老板这么说,下意识的悄悄环顾四周,发现铺子里只有他们两人,那个伙计也早到了后院去了。一是他从袖里取出银票,“我用四海银行的银票付款,可以吧?”
  老板笑呵呵的说没问题。
  乔桂把银票递过去,店铺老板接过收下,把两支老参各装在一个木盒里,递给乔桂。两人钱货交讫,目光交错,都会意的点了一下头。
  乔桂捧着盒子出了店铺,接下来他又在沿街的好几家店铺逛了一圈,买了一匹布,还买了把折扇,一双鞋子,最后才回到自己家中。
  回到家,他先上了楼,关好了门窗,然后把参盒放在桌上,小心的打开。取出里面的两支老参,然后在盒子里找到了夹层,打开,里面有一封信。不过上面的字却连不成句,乔桂又从书架上取来一本书,开始一番翻翻对对,一边拿着笔在另一张纸上写字。
  最后,他放下书,桌上的那页白纸已经写满,拿起纸认真的看了几遍,他点起油灯,把那张刚写好的纸靠近火苗,烧了。
  乔桂是一个山西人,在黄州一家山西老板开的商行里做管事。
  他是去年底才从山西来的黄州,刚才他烧掉的那张纸,上面都是商行山西总店让他去搜集关于九头鸟的情报,事实上,他从山西来到黄州,在商行里只是挂名管事,实际上更多的都是借着这个身份在搜集九头鸟的情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7/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