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2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6/697

  对于九头鸟,皇帝这次一次到位,完全就是按照编制配齐官职,并且都是正配,授给相应军衔。自刘钧到最底下士兵,全都按职授给相应军衔。就连四镇中的夷人雇佣兵,也都授予军衔,有些还给予官职。
  为了让刘钧把四镇兵马拉去辽东,发起更大的攻势,朝廷除了没银子给,其它的是要官给官,要衔加衔。湖广的总督巡抚们表面上还总督提督着这些兵马,实际上他们现在对九头鸟的控制力相当的弱。他们的督标、抚标都已经没有了。
  唯一保留的就剩下监军了,自镇到协,镇师协三级,每一级都配有太监和文臣监军。但在刘钧的要求下,监军太监和监军文官级别都比主官低一级,而且这些人只有监督权,却没有指挥权,不得领兵,更不得对干涉作战指挥。
  朝廷还派驻了督饷军官,但九头鸟的粮饷并不经过朝廷,因此这官职设立也毫无影响。
  四镇的军饷依然来自于地方解决,表面上是来自于军屯屯租、奖券、关费等,不过靠这些是远远不够供应粮饷的,更不用说还得完成全军的换装,把九头鸟打造成一支先进的火器部队了。
  刘钧养军,主要还是靠银行、钱庄以及军械坊、盐厂、东印度公司几大财源进帐。
  尤其是银行这边,现在越来越顺利,网点已经铺遍大明两京十五省。银行现在最赚钱的三个业务就是铸银币、商业贷款以及发行银元券和汇兑业务。这个源源不断下着金蛋的金鸡,有许多人在觊觎,可刘钧看护的很严,独霸着这一块,不许任何人插一脚。
  “我们的铸币业务现在很好。”陆维章很是兴奋的对着女婿说道,他原本只是家财不过二三十万的商人,放在西湾那是大富,可放在整个湖北甚至整个天下,那就微不足道了。可自从他为女婿管理商业这块,他的眼界那是大开,如今从他手下过的银钱那是动则百十万两。
  银币现在的标准含银量是百分之八十八,含铜百分之十二,还不到银九铜一。因为铸币规模大,使用的是水力冲床等机械冲铸,效率极高。其铸币的利润很高,每铸一块银元,都有百分之八的利润。
  “现在我们建有五个铸币厂,每个铸币厂每天能铸造十万枚银元。”
  刘钧点了点头,一天有四万块银元的利润,确实是日进斗金了。
  “百姓对我们的银元态度如何?”
  “大家都喜欢我们的银元,漂亮、美观,而且标准。”陆维章回答说,“不过也有一个情况,就是百姓都喜欢到银行来换我们的银元,可换回去后,却又用的较少,都存起来收藏。”
  刘钧笑笑,“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历代以来,各种制钱私钱不一,越是好的钱越是被收藏,市面上反而都是差钱流通,这其实就叫劣币驱除良币。大家都知道好钱真金足银,因此都收藏,都想把差钱拿出去用掉,就造成这么个结果了。就跟我们大明原来一样,有钱的人把银子侵铸成银锭后收藏在地窖里面。”
  “这可怎么办?”
  “不用担忧,这其实算不得什么坏事。”刘钧铸币之初就曾经想到过这种情况了。虽然说银币是银九铜一,可他却成色稳定,且方便使用,这样的钱比起各种成色不一,形制散碎使用不便的银锭碎银子来说,当然更好,被收藏也是正常。
  但刘钧也有办法让银元加大流通,最主要的办法当然就是铸更多的银元。
  以前大家有钱,缺少投资渠道,都把银子埋在地窖里保存。而现在,刘钧的银行帮他们保存银子不收手续费,还给他们不低的利息,自然刺激了他们把银子送到银行来。
  刘钧把那些吸收进来的银子,都要先按成色先鉴定兑换成银元单位,然后给他们存单银票。这些银子入了银元,刘钧转头就把他们全送去铸币厂,全都铸成银元。再转贷给那些商家,收取高于存息的借息。等储户来取现时,银行支付的也不再是银锭而是银元了。
  银锭不断的改铸成银币,银元越来越多,各种直接使用的银锭也会越发显得不方便使用。
  “不过银元也有一些不方便之处,我们的银元都是一元的,数额还是较大,使用起来往往得找零,没有人愿意拿银元换一堆铜钱回来。现在朝廷的铜钱已经越来越恶,根本没有人愿意使用。因此,如果不是大额交易,百姓都不肯用银元,没人愿意吃那个亏。”
  陆维章提起另一个问题。九头鸟虽然也发行了银元券,不但有一到百元的,还特意发行了五角二角一角三种小额辅券。
  虽说银行承诺银元券随时能兑现,但很多百姓心里面对于这种纸券还是有些提防的,如今还没能马上打开市场,大量流通。
  “那我们就铸小额银币,一元银元以外,再铸五角、两角、一角三种,我们一元银币是含银八成八,那辅币就含银七成。”银辅币币值低,也提高了铸造成本,刘钧很直接的又把含银量降低了。银七铜三,这能保证成本下降,还能增加利润。起码会是原来的一倍。
  陆维章嘴唇有点发干,咽了咽喉头,他没想到刘钧如此大胃口,不得不心声提醒道,“我们的银元本来利润就不低了,市面上已经开始有人在私铸。如果我们把银辅币改为银七铜三,我估计会引来更多不法之徒私铸造假,到时对我们银币信用不利啊。”
  一元银币百分之八的利润,现在辅币百分之十六的利润,肯定有许多人会铤而走险的。一旦市面上出现许多劣质银币,那无疑会败坏银元的信用。而银辅币这么高的利润,只怕别人不用掺假,按银行的成色私铸,也一样赚钱,到时倒不影响银元信用,可却会抢夺银行的铸币利润。
  刘钧无所谓的挥了挥手,“别人私铸,达不到我们这样的规模,没有我们的技术,成本降不下来,利润没这么高。至于掺假劣造,就算我们是十足的银元,那他们造假才利润越高。总之,不论我们的成色多少,影响的其实只有百姓,成色太低,会有信用不足,但和造假者无关。”
  “不过我不担心成色下降百姓接受问题,银辅币为的是方便,成色低一些关系不大,毕竟我们不是称重计钱,而是按面值计钱。只要这钱我们放出去,再愿意随时兑换回来,那百姓就会使用。”
  至于私铸假钱,这个肯定是难以避免的,但刘钧也不会随意放任。
  “我们会加大打击私铸的力度,杀一儆百,成立一支专门的缉私队。”刘钧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私铸者,不过他有皇帝的许可,而且他是向皇帝上交铸币税的。崇祯也知道朝廷把铸币权收归朝廷,交给户部后,并不一定能办好得利,顶多是让官员们借此贪污罢了。
  在刘钧当初主动提出向朝廷上缴铸币税后,崇祯就干脆把铸币权交给刘钧了,相当于把铸币业务承包给刘钧了。而且铸币税实行的是包税制,这也算是大明朝税收制度的一个特点了,定个额,然后也不管你到底实际是多少。
  就好比大明有好些官员,在地方收关税时,就曾经有过一年只用了四个月收满一年定额税数后,就开放关口,接下来八个月都不再收一文钱。结果这种做法,居然还赢得许多官员称赞。
  现在户部也是这样向刘钧收铸币税,每年十万两的铸币税。一年只收十万,多了不要,少了不行。至于刘钧铸币一年能赚多少,他们不管。
  户部和崇祯还觉得大赚了一笔,一年十万两,不投入一文钱,白赚十万。朝廷原来年年铸铜币,铸一炉亏一炉,铸的多亏的多。因此,虽然如今大明白银成了货币,也有红夷的银币流入,可大明就是没有人提出官方铸造银币。
  现在刘钧自己铸,一年包税十万,朝廷巴不得同意。
  铸银币其实最关键的不是铸币,也不是成色几何,而是如何维持银币的信用。也只有当刘钧建立了银行,各地遍布网点柜台,承诺随时能把银元再拿回来兑换,这才能把只含银百分之八十八的银元推出去的原因。
  换成是朝廷,铸造发行这种成色只有八成多的银币,只怕根本没人愿意使用。大家会认为朝廷在变相的抢钱,就如比宝钞一样。
  “再铸点铜元。”刘钧又提出了一个让陆维章很震惊的决定。
  反正朝廷已经许可他铸币,他也交了承包税,那自然就得好好利用。铜元这东西,比银元应用更广泛,毕竟就算是一角的银元,那也银五分银子,五分银子当有些天两天的工资了,能买几斤肉了。
  不过刘钧不打算铸原来的那种制钱。
  他打算铸的是银币的铜辅币,以面值计值而不按重量来算。
  “铜币不要外圆内方,按银币样式铸造,以铜铅锡铸造,铸三等,五文、两文和一文式样,一块银元兑一百铜元,一角银元换十铜元。紫铜九五铅锡五比例铸造,大小比照银元各等略小。”
  这样的铸铜钱方式也是陆维章从没听说过的,不要孔有铜钱,而且不是一两银换一千,居然是一元换一百。
第三百零八章
跟风
  如今的铜钱,就算是最好的金背铜钱,都只能一千五换一两银,普通的都已经是三千甚至五千换一两银,还基本上没多少人愿意要,铜钱私铸厉害,假的惊人,含铜极低,还薄。
  如果按一两银换一千五金背铜钱来算,一两银值二百文铜元,一文铜元已经值七枚半铜钱了。而两文、五文的铜元也仅只比一文的铜元大一些而已,并没有两倍五倍重。
  四十枚五文铜元就值一两银,能兑一千五百枚金背铜钱,一枚当三十七枚半。
  他突然想到,这不就是历朝经常发行的当十当二十铜钱?
  “这样也能行?百姓能接受?”
  “当然行,只要这铜钱能随时再按一银元换一百铜元兑换,就可以。”
  陆维章可以想象到,这种新铜元如果能推行,那利润会有多大。毕竟寻常流通,这种小额的铜钱使用量极大。一年就算是铸上成千万上亿枚都有需求,有多少都行。但这样当十当二十甚至当三四十,百姓能接受?
  还有如此大的利润,那些私铸者岂会放过。
  “加大缉私力度,同时大力推行我们的小额银元券,嗯,我们可以再增发一套铜元券,按铜元面额也发五文、两文和一文三种。”
  刘钧的野心是很大的,他想要建立一套新的货币体系,如果这个体系完成,那掌握着发行权的四海银行,将真正握有一颗摇钱树,甚至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
  “我们得想办法让钱流动起来,让那些深埋在地窖里的钱全都流进我们的银库。把他们变成银元铜元银元券铜元券银票。”
  陆维章对于刘钧的想法而惊叹。
  “我即将组建一支人马,为银行的安保部门,专门负责守卫各地银行网点,保护柜台、银库、铸币厂、印券厂,负责押送币券,还将承担缉查私铸等。”
  银行越弄越大,在两湖地方上还好,到了其它各省,安全问题就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如今还将面临严重的私铸假币情况,刘钧不能指望各地的官府,他得建立银行的安保组织,专门负责这一块。
  “没问题。”陆维章也赞成此举,“银行但是不太担心,没人敢公然抢劫我们的银行和运银车,不过谨慎无大错。”
  银行总体是发展顺利的,但江南钱庄这边有些麻烦。
  “我们的奖券销量下滑的严重。”
  他告诉刘钧,自有奖助饷奖券发行后,负责发行的江南钱庄按刘钧的指示,又建立了数种奖券,开奖的方式各有不同,但都是为了刺激销量。有段时间确实很火,江南钱庄在全国各地开设网点,奖券火的一踏糊涂。一个个的大奖开出,无数人一夜暴富,引得无数人购买奖券。
  江南钱庄的奖券也从原来的每张数两银了,增加了许多只有一两文钱就能买一张的新奖券。江南钱庄奖券卖的最火的那几个月,最高时一月总收入超过五十万两,其中给朝廷上交的税款都达到三十万两。这是江南钱庄奖券最辉煌的时候,最大的一期头奖开出了五十万银元。
  可辉煌很快就过去了,现在江南钱庄的奖券销量极速下滑,上一个月,全国的奖券销售利润才二十万元。
  “现在各地都涌出了许多新的奖券,五花八门,都是官商勾结,背后全是那些勋臣贵戚士绅豪族,各省各府州县,大大小小的奖券爆炸似的卖起来,这些人都有地方官吏支持,不但抢走了我们许多份额,还总是找我们的麻烦,现在除了湖广两省,咱们在其它地方都快立不了足了。”
  陆维章气愤的道。若是公平竞争,江南钱庄并不会怕那些后开新设的奖券,可这些人总有无数阴招暗手。
  “罢了,早晚会有这一天的。”
  刘钧并没怎么气愤,奖券这东西,确实就如赌博,也不要什么成本,但却一本万利。这样的生意,当然是那些权贵豪强们的最爱了,凭着关系,勾结地方官吏,迅速就能捞上几票。而且刘钧可以想象,这么多人涌入这个产业里面,凭着那些人的贪婪,肯定还会搞点内部中奖之类的作弊手段。
  原本是一个带着公益性质的奖券,被这些人一插足,立马就要变的一片乌烟障气了。现在这奖券,真成赌博了。
  反正九头鸟也吃了头道汤,大赚了一笔了。
  “以后就安心做好湖广两省的市场吧,对了,把彩报分离出来,专门成立一家报社。”刘钧交待道。
  江南钱庄奖券火爆虽然过了,可原来奖券的副产品彩报却已经有了不弱的影响力。当初专门印刷刊登开奖结果的彩报,如今已经不再仅是刊登开奖号码,还刊登各种新闻时事,甚至还刊登广告,商业信息,可以说,这已经成了一份小有影响力的报纸。
  五天一期,发行量保持在万份以上。不但两湖销售,还在两京及其它省也有发售。
  奖券已经过了风头,可彩报却是已经起来了,影响力越来越大。
  “彩报改名时报,专门成立一家报社,要把这份报纸做大做强,做到天下时事,不论国家大事还是商业信息,我们都能第一时间知道,让大明百姓呆在家中,也能第一时间知晓。”
  报纸的作用可是巨大的,刘钧比所有人都明白握有一份报纸,就能掌握强大的舆论阵地。
  时报要有更大的影响力,肯定不能再作为奖券的附属品,也不能再被江南钱庄管理。一群商人,肯定办不好一份好报纸。
  尤其是这个时代,还并没有如时报这样刘钧要办的报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6/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