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2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8/697

  “我们什么也不做,就在这里等着明军出兵朝鲜。”孔有德回道。
  沈志祥笑道,“我知道了,大帅是要等明军忍不住去攻朝鲜后,到时咱们再出兵打金州,抄了他的老巢。”
  “报!”
  “进来。”
  “禀报大帅,斥候急报,刘钧回到了金州,还带回了许多兵马,足有上万之多,而且还有兵船正日夜不停的从登州往旅顺运送兵员。”
  “什么?”孔有德手一抖,手里捻着的那根老鼠须被一下子拔了下来,他顾不得疼痛,追问,“究竟有多少新增兵马?”
  “运兵船一直在运,还没停,搞不清究竟有多少新增兵马。”
  孔有德一屁股坐回椅上,双眼无神。
  还指望着刘钧率兵去朝鲜,金州兵马减少,给他一个可乘之机。可现在,金州的守军不但没减少,反而又增加了。
  “报!”又是一声大喊打断了孔有德。
  “又有什么事?”孔有德恼怒问道。
  亲兵小心的回报,“皇上派人前来传旨!”
  孔有德连忙站起,“快请!”
  旨意宣读,黄台吉对于孔有德等人这两月的表现非常不满,斥责他消极避战,畏惧不前,以致皮岛镇江等地失守,人口牲畜财物被夺,连新收获的夏粮也全被夺走。
  黄台吉命令孔有德四人,立即进军金州,夺回金州。
  孔有德长叹一声,愁眉苦脸。
  “传令下去,向金州进军。”
  金州。
  离开一个多月,再回来时这里已经大变了样。
  金州地峡已经被挖通,如今金州湾与青泥湾被挖通相连,中间成了一条运河,金州南部一百余里地成了一座大岛。
  那条壕沟经过三个月的挖掘,如今深三丈,宽七丈,长达十里,成了一条运河,刘钧的旗舰神龙号也能畅通。
  工匠还利用挖出来的泥土,在运河的南岸垒起了一道四丈的土台,犹如一道巨大的城墙拦住运河南岸。
  他们还在完成了黑山、东山、南山等城堡的修建后,在这道运河两端,各建立了一座河口堡。又在运河中段,建立了一座铁链大桥,两岸各建了一座桥头城堡,把桥头护在城堡中。平时有兵马严格看桥头堡。
  “有这条河和这四座城堡,谁也别想过桥。”负责筑城的荷兰顾问兴奋的道,有着十几万充足的人手给他指挥,短短几月时间就挖出了一条十里的运河,还建了四座城堡一座大桥,这种成就,相当的令他爽快。若是在荷兰在尼德兰,要完成这样的工程,没个几年时间根本不可能。因为在那里,根本没有这么多人手。
  “就是到了冬季结冰之后,会有一段时间防御能力下降。”顾问有些遗憾的道。“不过我详细调查了,青泥港是一座很优良的海港,这里每年的结冰期很短,天津港口十一月就结冰到三四月才化冰。而青泥港和旅顺港一年却只有十二月和一月的时候结冰。到时我们派人砸冰辛苦一点就好了。”
  刘钧望着这雄伟的桥头堡,看着下面运河里的波光,笑道,“其实不用那么麻烦,造几艘破冰船,到了冬天绕着海岸巡逻就结不起冰来了。”
第三百一十章
出兵朝鲜
  不管是否情愿,战争还在继续,刘钧也不得不调动更多的兵马入辽。一支支的兵马越长江,跨辽海,登旅顺,驻镇海。
  金州已经成为了朝廷反攻辽东的桥头堡,湖广来的楚军,山东来的商贩,辽东撤下来的百姓,这里一片繁忙,热闹无比。
  每天都有大量的士兵登陆,每天也有无数的百姓坐船前往台湾,还有来来往往的许多商旅船只。有了金州要塞,金州运河,使得南面的一百三十里地,成了一个大岛。一个安全的大岛,安全加上大量的人流,让这里充满商机,商人们闻讯而来。
  新的一天,刘钧鸡鸣而起。回到金州后,刘钧的生活又恢复了以往的规律。每天鸡鸣而起,练一趟剑,射一会耙,然后骑着马出去沿着运河岸边跑上一圈,最后跳到海里游一会泳。这些做完后,天也已经大亮,刘钧回到金州城中的提督府冲了个澡,换上干净的衣服,他的将军、参谋、顾问们便都到了。
  清军还在包围锦州。
  不过因为刘钧已经在辽南彻底的稳固了这个桥头堡,使得黄台吉一面派了孔有德等四将率镶黑旗汉军南下,一面也不得不驻守辽阳,还将许多兵马布置在辽阳和周边,并没有敢如历史上一样,全军汇集锦州围城。
  正因此,最先喊着要摧毁义州的洪承畴,在宁远已经集结了十八万兵马,可却依然没有立即增援锦州,相距着百里之地,他一直按兵不动。
  锦州呈现一片奇异的战场形势。
  祖大寿率兵坚守锦州,被清军四面包围。而黄台吉因为锦州百里外宁远有洪随畴十八万大军,辽阳之南半岛南端的金州又有刘钧数万大军,兼之此时渤海已经完全为明军水师控制,因此虽围困了锦州,可却犹豫不决,并不敢率大军强攻锦州。
  而明军方面,洪承畴虽握有大兵,却也并不想马上和清军在锦州决战。至于刘钧,更不想却锦州甚至是在辽东和清军硬碰碍。
  犹如三只猛虎丛林相遇,相互吼叫连连,摆出攻击态势,可却谁也不敢贸然出手。
  关外的局势就这样诡异,极为反常的宁静。
  崇祯几次派内使到金州,向刘钧询问,能否出兵进攻辽阳,或者从海上增援锦州。明军精锐尽集于关外,崇祯认为明军有二十余万大军,又新装备了大量的火炮,应当有能力击败清军。
  但他需要洪承畴和刘钧这东西两位前线大帅的支持,面对皇帝的急切,刘钧每一次都毫不更改的回报说决战时候未到。
  刘钧反对决战,依然坚持要对清军采取积极防御策略,一面固守锦州,同时屯驻金州,两面牵制清军,然后再一步步的采取袭扰之策,打击清军的经济,让其流血而死。
  为了安皇帝之心,刘钧也再次向皇帝上奏,他即将发兵入朝鲜,迫朝鲜重向大明,也断清军一臂,绝其从朝鲜获得粮草兵员相助,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实力。
  出于稳妥考虑,刘钧是坚决反对现在去和清军进行战略决战的。
  傅山曾经问过九头鸟许多高级军官都想要问的一个问题,凭着宁锦二十万大军,加上楚军的十万兵马,大明的实力远胜于清军,此时和清军决战,当是大好机会。为何刘钧却一力反对决战,根本不愿意呢?
  刘钧对他提起了二十二年前的萨尔浒之战,当时十多万明军进攻,结果全军大败,战死五万余人马。十八年前的广宁之战,广宁光有十四五万大军,结果却是鞑子攻占广宁,夺取辽西四十余城。
  广宁之败,朝廷不但彻底失去辽东,也丢失了屯积广宁等城中的数十万粮食以及大量的军械铠甲,正是这些钱粮让鞑虏度过了最严重的一段危急时刻。
  打仗,从来不是靠兵多兵少来取胜的。朝廷和建虏之间大小百战,有哪一次是靠兵多就得胜的?相反,越是兵多,越是主动进攻,反而会败的越惨。
  因为兵多后勤粮饷供给就越困难,兵越多,统一的指挥调动就越难。
  而刘钧虽不清楚明末关外的战事过程,却是知道正因为大明把朝廷最后的精锐都葬送在了关外,才导致了中原流匪无人可制,中原大乱,又使得朝廷彻底的失去了重整旗鼓再防守关外的能力,最终北京被李自成先攻破,随后清军入关窃取天下。
  刘钧已经不是刚来大明那会了,他很清楚大明军队的真实情况,文臣统兵,太监监军,底下士兵也是良莠不齐,甚至督抚总兵们还很难有一致的配合,朝廷各部还总要扯后腿,皇帝还要瞎指挥,这样的军队别说是二十万,就是再多个二十万,都不一定打的过此时上下效率极强的清军。
  相比起清军,明军缺的正是效率,缺少的是协调,明军是盘散沙,清军却能凝聚起来。明军如果依城而守,还好,若主动进攻,那就是自寻死路。如果只是防守,那刘钧驻守金州,无疑更加合适,不会增加宁锦负担,也能分开牵制敌人。
  如果是要去进攻,那刘钧认为根本不到时机,不论怎么说,刘钧都不认为明军此时就对清军有多大的优势。
  刘钧决定出兵朝鲜。
  不少将领说刘钧欺软怕硬,刘钧告诉他们这叫柿子拣软的捏,避实击虚,这也是兵法上策。非要去硬碰硬,那只是愚蠢而不代表勇气。
  崇祯最终还是放弃了强令刘钧前往锦州,或者攻打辽阳。因为刘钧坚决反对,同时也因为洪承畴也反对此时立即跟清军决战。
  虽然当初洪承畴力主集结兵马摧毁义州,可现在洪承畴却完全又是一个态度。洪承畴说如今局势正在变化,楚军占据金州,扫荡辽南后,给清军沉重打击,现在骑虎难下的是清军。因此他力主不变应万变,只要清军敢有任何异动,出兵攻击锦州或金州任何一路,那么朝廷大军就可以后发制人,来一个反包围,或者趁机反攻。
  当然,实际上,洪承畴考虑更多的则是刘钧全力反对此时决战,而没有刘钧的支持,洪承畴虽握着二十万大军,却并没多少信心和黄台吉决战。现在的局势,两军对峙,洪承畴立于不败之地,而且不论是辽西的军将还是朝廷方面,都对他是有求必应。而一旦开战,没有刘钧的支持,要是打败了,哪怕是失利,他都肯定会被弹劾,甚至被降职免官。既然如此,那为何还要打?
  反正现在黄台吉大军也还驻在辽阳,靠锦州外的这些清军,一时半会也根本破不了锦州城。
  不过当初洪承畴力主出兵,如今朝廷调了兵,又不打,这不免让皇帝恼怒。为此,洪承畴与关宁总监高起潜、新任辽东巡抚丘民仰以及援辽的总督孙传庭,以及秦良玉、吴三桂等十三镇总兵官一起商议。
  “今日筹辽非徒言守,必守而兼战,然后可以成其守。而战又非浪战,必正而出之以奇,然后可以守其战。”
  洪承畴这番话,既是表明他不是不敢战,而是认为眼下更适合守势。但他也不是只打算一味守,而要守战兼顾。不过表明自己敢战态度后,他又强度,虽须战但不能总是一味要正面交锋,还要如楚国公一样,采取多种灵活作战方式,如奇袭,伏击等,才能既避免正面交锋,与敌决战,落入清军盼望这中,又能打击消耗敌人。
  洪承畴的话一落,宁远总兵官吴三桂立即接话,向他请战。吴三桂是锦州被围的总兵祖大寿外甥,同时也是洪承畴的学生,还是总监高起潜的义子。如今关宁设山海关、宁远、锦州三镇,吴三桂这个宁远总兵是极得洪高信任的,而祖吴两家又是辽西将门,在关宁军中地位超然,许多军将都是他们的子弟门生。
  何况吴三桂还以忠孝名闻天下,还深得皇上的看重,被人称为当今与楚国公并论的年轻名将。
  吴三桂主动请战,愿意率兵去袭击锦州外围的清军。自从湖北回来后,吴三桂信心大增,他从湖北运回飞龙铳万支,红夷炮百门,另各种小炮数百。吴三桂将批军火大半装备给了自己的宁远军,如今他麾下的宁远镇兵马,是辽西集结各路兵马中火器最多最强的一支,其次当属四川总兵秦良玉。
  有了这些火器,吴三桂大为自信,加之锦州城中围的是他舅父,他迫不急待的要发兵进攻,一试厉害。
  洪承畴对吴三桂的主动请战很是满意。
  “吴总兵勇气可嘉,本官允你请求,命你率本部兵马进驻锦州南面之松山。”
  秦良玉这时也主动请战,“请督臣允许老身率川兵出战,向建虏讨回血债。”
  “夫人巾帼不让须眉,本官佩服,本官也允你请求,命你率本部兵马进驻松山之南杏山。”
  “谢督臣成全!”秦良玉起身领命。
  随后,洪承畴又请孙传庭率陕军守塔山,而令辽东副总兵刘肇基守笔架阁,并将笔架阁设为从山东海运来的粮草屯积之地,以转运供给松山、杏山、塔山各军所用。而洪承畴率领十万大军,继续驻守宁远。
  洪承畴的布局依然是两城三山的防御,两城为锦州宁远,三山则是两城之间沿海三座山,上面驻有城池堡垒。这两城三山紧紧把住狭窄的辽西走廊。而且由于渤海由朝廷水师控制,因此两城三山还可以得到来自于海上的水师支援。
  吴三桂磨拳擦掌,准备用自己新得到的火铳大炮痛揍清军,救援舅父祖大寿,同时也打出他的威风,赢利功名。
  秦良玉也在准备着,她要向清军讨回血债,当年沈阳之战,数千白杆子弟兵血战浑河,全军覆没。
  金州,朝阳升起之时,刘钧也在新建成的金州要塞里,召开军议。
  出兵朝鲜已经得到皇帝批准,现在要讨论的是如何打的问题。
  “我的计划是兵分两路,一路出兵鸭绿江,把我们上次摧毁的镇江重新占领,并派工匠修筑成一个要塞堡垒,同时出兵将鸭绿江南南岸,与镇江隔岸不远的朝鲜义州城夺取,在义州也修建一个堡垒。另外,稳固鸭绿江口南面沿海的铁山建立一座堡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8/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