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2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9/697


第三百二十二章
总领关宁锦三镇
  崇祯十三年,九月。
  宁远镇总兵吴三桂率军两万于松山城外伏击一万清军,是役宁远军大获全获,共斩首一千七百六十五级,其中建虏真夷六百五十三级,蒙古鞑虏一千一百一十二级。其中分得拔什库以上者五十七级,宁远总兵官吴三桂亲自格杀十七虏,并于阵上挥刀砍下鞑虏郑亲王济尔哈朗一条左臂。
  而取得如此辉煌大捷,宁远镇只战死八百余步骑,伤千余。
  捷报传回宁远,洪承畴大为震憾,迅速上报总监高起潜。高起潜亲自赶到宁远查验鞑虏首级,确认战绩属实,高起潜还派出探子收集清军消息,得报郑亲王济尔哈朗确实断了一臂。
  得此回报,高起潜与洪承畴亲自起草捷报奏章,派出快马飞驰京中。
  捷报传到京中,龙颜大悦,朝中百官也齐声称贺,京中百姓听闻大捷之后,如同过年一般的欢庆。
  满朝上下,都为之欢欣鼓舞。崇祯下旨把当初因凌河之战溃败而逃而被免职的前辽东总兵吴襄授封都督。吴三桂晋升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加兵部侍郎,并特赐加提督衔,钦差提督辽西,总领关宁锦三镇军事,赐世袭锦衣卫千户。
  人们纷纷称赞吴三桂当世英雄,天下名将,再次将他与刘钧并提,大家都称吴三桂朱慈烨两位是大明双雄,帝国双璧。朝中甚至有许多人上奏当为吴三桂封爵。
  松山一战,吴三桂功名利禄俱得。
  虽然这一战,他以两万伏击清军三千,而不是两万。其斩下的一千七百五十六级首级中,还包括了那六百三十五级蒙古降清部民。不过对于这些,高起潜没有说,洪承畴也没有说,总之这场胜利不仅仅是吴三桂的,也是整个关宁军,是整个关外二十万大军的功绩。
  刘钧收到松山大捷消息的时候,刚从日本返回镇江。
  此时已经进入了十月,辽东的天气已经很冷,刘钧正在加紧把从朝鲜和日本两地购买的粮食海运到镇江、义州以及金州旅顺。以往年的气温,到十一月初,辽海就会开始结冰,要到明年的三四月才会融冰。
  对于九头鸟来说,这会带来不小的麻烦,首先就是粮食物资的补给,全靠海上运输补给的辽南楚军,必须抢在结冰前把所有物资运输补给到位,做好储备工作。
  同时,一旦结冰,明军最强大的舰队就无法往来支援。现在明军在辽东,主要还是分为两大块,一是金州半岛以及周边的长生岛、广鹿岛等诸岛。另一块就是鸭绿江口一带,以镇江城、九联城堡、义州堡、铁山堡,以及皮岛、身弥岛、石城岛等诸岛。
  两片地区都是海外,相距六七百里,一到冬季,就无法再互相联络,舰队也无法往来增援。
  至于从朝鲜租借的耽罗和巨济,从日本租借的平户、对马、五岛等诸岛,则更加遥远。这些地方暂时还只会驻扎少量的战舰兵士,主要还是用做商业贸易为主,且有郑家的人马负责经营,刘钧倒不用太过操心那边。
  从日本离开后,刘钧先回了趟朝鲜,朝鲜君臣知道刘钧仅有短短月余就迫使日本臣服大明后,越发的对刘钧恭敬有加。而崇祯也下了道特旨,封刘钧兼任朝鲜大使,负责监督朝鲜国政。
  如此一来,刘钧对于朝鲜的事务有更多的干涉管辖权,有利于其在鸭绿江一带的驻兵。有了这个大使的身份,刘钧在朝鲜不只是一个国王女婿,反而相当于朝鲜的太上皇了。不过刘钧也无意过多干涉插手朝鲜的事务,只要朝鲜保持现状,继续忠于大明,并向大明东印度公司开放贸易,就足够了。
  在朝鲜短暂逗留,刘钧和静淑公主在汉城完婚。原本刘钧打算先订婚,明年再完婚,但朝鲜国王李珖和大臣们比刘钧更加急迫,巴不得马上要把公主嫁出去,最后,协商之后提前完婚。刘钧也答应了朝鲜的要求,等明年会在大明京师再举办一起隆重的婚礼。
  汉城举办婚礼后,静淑公主李惠便随刘钧一起返回了镇江。
  镇江城已经完成了修固,或者说重建更加合适,如今的镇江城和金州一样成了一个新的要塞,要塞建在镇江城的旁边,要塞以军事作用为主,屯驻兵马粮草,拥有许多炮台。而原来的镇江堡经过维修,进行了扩建,成为百姓的住宅区,以及商业区,有市场等。
  鸭绿口一带百里内,楚军已经建成了以镇江要塞为中心的控制区,北有九连堡,东有义州城、南有铁山城、皮岛。
  在楚军的控制区与清军实际控制区之间,有五十里的无人区,镇江与凤凰城之间相距百里,其中大半是无人地带。东面义州城距离清军控制的长奠堡之间,也相距百余里。
  在鸭绿江口的这片明军控制区,聚焦了大量的百姓,既有汉人百姓,也有朝鲜百姓,楚军在这里筑城建堡,驻军开市以后,百姓蜂拥而来。
  短短半年多时间,这里又热闹起来。有许多朝鲜的商人,也赶来这里出售货物,购买商品。许多朝鲜的采参人,也都把挖到的人参拿到这里来卖,那些猎人们也把皮货等送来这里交换。
  镇江市场的开市,也引来许多明朝的商人们载货前来。
  “镇江、义州、铁山、皮岛诸地现在已经重又聚起了二十多万百姓,我们甚至把各城周边的田地都又耕种起来了,马上就到了秋粮收获时候了。”驻守这里的监军佥事瞿式耜向刘钧禀报道。
  “这是好事,不过这么多人口,我们今冬到明春的粮食储备足够吗?”
  瞿式耜笑道,“已经足够了。”
  “就已经足够了?”刘钧惊讶的道。
  “今年夏天我们在辽东抢的粮食可不少,金州到镇江六百里沿海岸上近百里范围,今年的夏粮可基本上都是被我们收走了的,再加上大帅自朝鲜和日本运来的粮食,还有我们今秋即将收获的,措措有余,一万多驻军和二十余万百姓一年的口粮都有了。”
  “很好,粮食是第一重要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所有的粮食一定得保护好,全都存储到各城堡里面去,绝不能让鞑子细作给烧毁了,要严防鞑子细作。另外,秋收在即,也得派兵做好警戒,我们夏天夺了鞑子的夏粮,可得防着鞑子来夺我们的秋粮。”刘钧交待道。
  “我们现在粮食是不缺的,关键还是缺许多其它商品,如布匹针线油盐等等,都得靠从朝鲜或者山东运来。马上就要冰冻了,到时很长段时间商人来不了了,这方面的物资还得做些存储。”
  “这都不是问题,只要有利可图,商人们会比我们想的远的,我们只要适当的提高点价格,他们立马就会争着运我们需要的商品过来。”
  由于鞑子的迁海令,使得今年金州和义州这边的局势都很好,双方并没有战事,只是对峙僵持着,这种局面对于楚军来说是极好的。楚军得以从容的控制了这两片新占领区,同时还安全的把城堡炮台都建好了,甚至还迁置吸引了大量的百姓过来。
  而鞑子迁海五十里,设置的这片无人区,也使得明军的这两处地方安全的多。
  瞿式耜与刘钧在镇江要塞军议大厅中坐下,瞿式耜亲自给刘钧倒了杯茶奉上。然后他给自己也倒了一杯,坐在刘钧下首。
  “吴总兵在松山大捷,真是大扬国威,如今朝廷都是欢欣鼓舞,击败鞑虏,收复辽东只怕不远了。”
  刘钧回到镇江后,也听说了许多吴三桂松山大捷的消息,具体的情况他都已经透过刘侨和王之心的厂卫得知。虽然大捷里有点水份,可依然得说,这仗确实是大捷,朝鲜多年来都不曾有过这样的大捷了。
  就算刘钧率楚军入辽以来,打了许多仗,可都没有一次跟三千八旗硬战,取得斩首过千的战绩。不得不说,听到这消息时,刘钧也十分惊叹于宁远军的勇猛敢战。
  “吴总兵确实盛名不虚,这一下鞑子只怕得撤锦州之围了。”刘钧笑道。鞑子吃了这么大一个亏,连郑亲王济尔哈郎都丢了一只胳膊,损失千多精骑,鞑子也必然大受震动。在眼下这种形势下,鞑子只能撤去锦州之围。
  再围着锦州,那么明军在松山大捷的鼓舞下,说不定就真要大军赶到锦州与鞑子决战了。而现在这种情况,刘钧以为黄台吉决不愿意决战的。
  但也仅是解锦州之围而已,若说马上就能反攻复辽,那也是不现实的情况。稳妥的选择,还是继续压迫消耗清军,如今已经解决了朝鲜,如果朝鲜一面守着宁锦,一面还能再把蒙古各部拉回朝廷这边来,那鞑子就是势单力孤了。
  这样跟鞑子耗几年,清军肯定就得崩溃。
  不过刘钧觉得松山大捷,会让朝廷错误的估计形势,许多人肯定又会忍不住高喊着反攻复辽了。
  瞿式耜对刘钧道,“我听说内阁有意在辽东重设官衙,派驻官员。金州及周边诸岛重设旅顺府,而镇江这边新设鸭绿府,派知府知县来管辖民政事务。”
  “这是好事。”刘钧笑笑,对此并不太在意。
  瞿式耜转过话题,问刘钧,“如今朝鲜、日本事务皆了,不知大帅可否有新的出兵计划?”他身为监军佥事,看到吴三桂松山大捷,又听说最近朝廷里有意反攻复辽,便也希望刘钧能够再次发兵。
  “嗯,马上就是秋收了,鞑子有可能要来搞点破坏。防总是防不胜防的,最好的防御还是进攻。如今城池堡垒也筑好了,将士们也都休整过了,是时候进攻一波了。我打算来一波秋季攻势,把北边的凤凰城和东面的宽甸这两片地区的清军堡垒扫荡一遍。”
  发起新一波进攻,主要目的不是要占据凤凰城和宽甸一带,而是要打击消耗下清军在镇江周边的实力,以免等他们在秋季甚至到了冬季之后再来袭扰。
  不过开战之前,楚军得完成新一轮的轮换休整,并且还要完成冬装的配发。如今九头鸟倒是不缺银子了,入辽以南,抢了近千里的海岸线,抢了上百个城堡集市,直接抢掠的钱财以及转卖给那些商人获得的钱财,加起来得有几百万,因为抢的太干净,楚军的收获相当的喜人。
  这些各种成色的金银乃至铜钱,和珠宝等,最后都变换成了银子,然后转入银行,兑换成了银元,入辽半年,九头鸟搞搬迁业务,换来了银元千万元银票。这些钱刘钧最后一部份用做军饷,一部份做为赏赐,还有则是军械弹药补充,铸炮造枪,生产弹药,以及生产士兵们的铠甲军服,城堡炮台码头等等的开销。
  一千万银元不少,不过对于现在拥有十万兵马的楚军来说,也差不多就是一年的各项军费和福利开支。好在楚军并不要靠攻城抢劫供军,这千万银元的收入其实算是额外收入。
  如今楚军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备的后勤供应体系,从火炮火铳到铅弹火药,从绵甲头盔到靴子手套,大到战舰小到水壶,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工坊专门生产,质量可靠,速度保证。
  现在楚军不能生产的也就是军马和粮食,还有最基础的许多材料了。
  建立这一套完整的体系花了不少钱,可都是值得的,现在这套体系不但能够满足于楚军的装备需求,甚至还开始源源不断的为楚军提供收益。甚至这套体系的诸工坊,还吸收了大批楚军的家眷在里面工作,赚取薪水。
  如今楚军的财政情况很稳定也很充足,将士们的底津和各种津贴奖赏也是节节上升。正因为有了优厚的薪饷和良好的福利待遇,才使得九头鸟虽然如今扩张到了四镇的规模,可战斗力却依然一如从前,保持良好。
  特别是这些将士们也还都对刘钧这位大帅充满感激,这种感激也是刘钧一直以来都在追求的,感激是能转化为忠诚的。
第三百二十三章
京观
  “鞑虏日前派使者至宁远,要求议和。”
  秋高气爽,鸭绿江口两岸的玉米也都开始收获。夏末抢种的玉米是晚熟种,经过三个月的生长,终于成熟。连绵的青纱帐已经变了色,玉米果穗包叶渐黄,上部的籽粒也开始变硬。
  新到任的鸭绿府知府领着镇江、铁山、义州等地新到任的官员们,组织着百姓抢收玉米。原本关外冬季太冷,不能播种小麦,便都是开春后种植春小麦。夏末收获过后,刘钧下令,在鸭绿江口和地开始种植晚熟种玉米,另外还种植了土豆、番薯等抗旱高产的作物。
  今年干旱,但玉米和土豆、番薯都较为抗旱,收获喜人。
  刘钧安排了不少楚军巡逻,防止鞑子来破坏秋收,他则率兵沿着鸭绿江逆江而上,开始发动秋收攻势,以战为守。
  天高云淡,楚军行进顺利,一路上几个小堡的清军发现明军出动,早就弃堡而逃。瞿式耜赶到军中,向刘钧禀报了鞑子要议和的最新消息之时,刘钧已经到达了宽甸六堡最南面的长奠堡下。
  长奠堡与其它五堡并称为宽甸六堡,也称为六甸。是在万历元年之时,由边将宁远伯李成梁在宽甸地区所筑六堡。经略辽东的熊廷弼称之为八百里新疆,每一堡管理一段辽东长城,迫近女真的根基建州,当年曾经扼守女真向西南拓展的出口。
  长奠堡在最西南,距离鸭绿江不过数里,城堡周长八百步,城墙为块石砌成,高约一丈二,只开有南门一门,东西北三角各筑一角楼,南门上有城楼。
  清军闻镇江明军来攻,早已经放弃周边的小堡寨,把兵马都收入长奠堡中。此时堡中军民不过两千余人,而在城下,则是楚军一个整师三协一万五千余人,还有水师的一些船只前来。
  清军如同缩头乌龟一样的躲在城中不敢冒头。
  刘钧听说清军想议和,并不惊讶。大明跟女真打了这么多年,其实除了这两年,早先那些年,虽然女真一直在对明作战中取胜,可他们一直都想要和谈。只不过明朝以前哪怕输的再惨,被打到京师城下,也一直不肯议和。
  在刘钧看来,鞑子以前想议和的态度还是很认真的。女真虽然一直军事上取胜,可毕竟部族就这么点人口,明军输了一次又一次都可以很快再抽调兵马,而女真却是死一个少一个。在他们征服蒙古和朝鲜之前,女真很希望能与大明议和,双方休兵罢战,以得到更多的休养生息,发展壮大的机会。
  倒不是说女真鞑子是什么和平爱好者,这不过是一种发展的策略罢了。
  直到他们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又对黑龙江流域的其它女真部落征服后,黄台吉才算是真正的有些不把明朝放在眼中,对和谈也没有那么在意了。
  可现在,局势却迅速的对女真不利起来。
  先是大明中原的农民军被击败镇压,紧接着明军反攻辽东,朝鲜又倒向明朝。而锦州的三千清军新败,被两万明军打的损失近半,这让黄台吉不得不重新考虑起议和之事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9/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