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2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0/697

  “鞑子的条件是什么?”刘钧问。
  瞿式耜道,“黄台吉提出的条件是两国平等,结为兄弟之邦。双方以小凌河为国界,从此休兵罢战,互不侵犯。遣返对方逃人,清军从锦州撤军,明军则撤出辽东。其四,双方开放互市,明朝每年给清黄金万两,清则报之以人参、貂皮。”
  “呵呵。”刘钧忍不住笑出声来,黄台吉都到这个时候了,还提出这种条件,明朝上下根本不可能答应。明朝的清议力量还是很强的,尤其如今东林党人当政,更是谁敢出来说要议和,谁就会被攻击为卖国贼汉奸。
  不过出乎刘钧意料的是,崇祯居然答应议和了。
  不过崇祯却也提出了自己的议和条件,这却是让刘钧有些始料未及的。
  “皇上提出什么条件?”
  “皇上的条件是让黄台吉易去年号,遵奉正朔。退回辽东长城以东,回到建州之地,送还历年被占领掳掠的人口。”
  退出辽东长城这个条件可就相当的苛刻了,辽东长城还是当年女真尚未崛起之时所筑。其位置大致就是南面以鸭绿江为界,西南以九连城为界城。其北端以镇北关为界城,位置在后世大约四平南面。
  这等于要满清把几十年来所夺取的辽海、铁岭、抚顺、沈阳、辽宁、凤凰城、辽东半岛乃至辽河平原的所有城池土都都退还给大明。此外还得去除国号,改易年号,重新尊奉大明为宗主,向大明称臣纳贡。而且还得把控制的汉人百姓都交还大明。
  这样的条件,根本不是苛刻,而就是不想谈了。
  刘钧笑笑,觉得很正常。若是崇祯真的开出什么有诚意的条件,那才见鬼了。现在开始对明朝很有利,崇祯肯定不想和谈。
  不过刘钧心里觉得,其实现在双方的实力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个时候其实和谈对明军也是有利的。不过和谈不能按着清军的想法来,明军自己可以放宽一些条件。
  比如先议个停战协议,约定一个三五年的停战时间,再以双方实际控制区划定临时界线。大明更需要时间来恢复,这些年又是灾荒又是兵乱,大明底子早打空了,有个机会就当好好喘息一下。
  不过明朝君臣最是硬骨头的一群人,当年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人抓了,押到京师城下,大明臣子宁可另立一个皇帝,也不妥协。
  后来与隆庆议和,还是高拱、张居正在其中出了大力,当年隆庆议和,明军与鞑靼部俺答的议和,表面上也还是鞑靼请和求贡请封。
  不过清朝与鞑靼人的情况还是不一样的,一来清朝实力比之当年的鞑靼人更强大。二来,现在朝廷对清军的形势大好,犹豫是在松山大捷的鼓舞下,现在朝廷上下都一力主战。这个时候议和,谁肯。
  “黄台吉要求议和期间双方暂时罢兵,为表明议和诚意,他已经下令包围锦义锦州的清军撤回义州和广宁。”
  “他撤锦州之围,那是他围不下去了,和议不议和无关。”刘钧说完,便向长奠堡下的明军下达了命令,“派个人向城上守军劝降,给他们一刻钟时间。如果一刻钟到还不开城,那我们就拿炮轰破城门。”
  议和与刘钧没有半点关系,只要崇祯没有向他下旨要求停止进兵,那刘钧就不会改变自己的作战计划。
  宽甸地区的诸堡,是这次刘钧的扫除目标。趁着黄台吉现在还被拖在锦州辽阳一带,孔有德等又还在金州,刘钧若不趁机拔掉这些堡垒,那才是愚蠢。
  一刻钟时间到,长奠堡里的清军拒不出降。
  “够种。”刘钧竖了个大拇指,然后翻转过来朝下,“既然你们选择送死,那我成全你们。”
  刘钧向着城堡一挥手,早已经装填好的大炮对着南门就轰响了。
  毫无意外,小小的长奠堡南门面对着重炮标的重型攻城火炮,仅仅十余发就给轰塌了。
  重步兵们身披重甲,举着大盾开始向城堡移动,后面是一队队的被称为轻步兵的火铳手。榴弹炮在后面为他们放炮开路,整个进攻井然有序,配合默契。
  硝烟中,一队清军叫喊着举着刀兵冲了出来,可迎接他们的却是一排排的子弹,将他们打倒在地。
  鞑子前仆后继的冲了出来,就跟在自杀一样。也许他们知道活不了了,想死的有尊严一些而已。
  城堡很快被占领,一名军官跑来报告。
  “鞑子全是些畜生,他们在我们破城之前,已经把城里的百姓屠杀一空,不但杀了汉人百姓,也把他们自己的家眷都给杀了,老人孩子统统都没放过。”
  刘钧的脸色变了变,他没料到鞑子如此的凶残。
  “好好安葬死去的百姓,把那些鞑子的首级全都砍下来,在堡前垒一座京观。”
  “长奠堡需要驻守吗?”
  长奠堡距离镇江有八十里路,刘钧想了想,“先留着,用作我们这次进军的兵站。驻留些兵马,等这次打完宽甸六堡后,我们再全都毁掉。”
  瞿式耜忙问,“宽甸不守吗?”
  “不守。”
  宽甸地区都是山区,没多少田地,人口也少。而且这些地方距离镇江等鸭绿江口太远了,马上又将是冬季到来,那个时候防守会更加困难。刘钧可不想到时鞑子来围攻,救援不及。现在而言,楚军只守着镇江等鸭绿江口附近就好了,那样防守不会拉的太开,支持也能及时。
  “继续进军,我们争取快点把六堡都扫平,不要再给鞑子屠城的机会。”
  九月底,刘钧发起秋季攻势,沿着鸭绿江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卷残云一般的将宽甸六堡以及周边诸寨堡扫荡一空,歼灭清军一千余人,解救百姓两万余口。十月初,取得宽甸大胜之后,刘钧摧毁宽甸诸堡,随后撤回镇江。
第三百二十四章
削兵夺权
  辽阳。
  黄台吉扔下刚送回来的大明和议条件,无力地长叹一声:“当初一时没把朱慈烨放在眼中,如今他却已经在辽东生根发芽,成为心腹之患。现在我大清精锐尽在凌河辽河,辽南与镇江空虚,根本无人能制楚兵,如今两地糜烂,其患更胜宁锦明军。”
  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恨恨的道,“这个朱慈烨当初真是小瞧了他,本以为只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凭借着梅之焕李长庚二人才得以幸进高升,却不料他还真有些本事。”
  “我们现在必须得遏制朱慈烨,宽甸六堡已经尽为其所破,有消息表明其正准备进攻凤凰城。若凤凰城再破,则东江楚兵可直接威胁到辽阳沈阳。”黄台吉道。
  “三顺王无能,坏了皇上的大事。”范文程道,“朱慈烨登陆旅顺之前,陛下就已经特调三顺王前往防御,可他们一路行动缓慢,以致于让朱慈烨顺利的登陆旅顺。此后闻讯又踯躅不前,导致辽南诸州失陷,一直到现在,他们枉自坐拥几万兵马,却不曾与楚军接过一仗,任楚军在辽东横行无忌,破我城池百余,夺我人口数十万,杀我大清勇士过万,实千古之罪人。”
  “要逆转如今逆势,朕该如何?”黄台吉叹气问道。
  “或许当先略做退让,示之以弱,待冬季到来之后,再做反攻。”范文程道,“先不如跟明议和,条件不妨开高些,拖住他们,待冬季到来,辽海结冰,那个时候,楚军最强的舰队就无用了,那时镇江与旅顺之间也当无法互相支援。那时,我们先破楚兵。”
  “可南朝皇帝提出的这议和条件,根本毫无诚意。现在南朝上下士气高涨,我担忧他们会发起反攻。”黄台吉担忧的道,“万一到时宁锦明军与旅顺、镇江的明军三路同时进攻,只怕我们难以应付。”
  “皇上,一味退让只会越发的让南人以为我们软弱可欺,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需要狠狠的反击,如此才能震慑住南蛮蠢蠢欲动之心啊。”和硕礼亲王代善急忙劝说道,他反对此时议和。“皇上,臣以为先不必管楚兵,朱慈烨虽屡屡攻城破地,但只守旅顺、镇江二处,其余夺取城池也很快弃守,可见其并不想马上深入辽境。”
  “你的意思是?”
  “依我见,还是得打锦州,现在明军新胜,正是轻敌骄兵,我们可先破宁锦明军。只要宁锦明军一破,到时辽南镇江的楚兵自然不用担忧。”
  “现在局势,想要破宁锦之兵,难,很难。”黄台吉摇着头道。
  “陛下,不管明军几路来,我们只一路去,当年我们正是凭此萨尔浒大胜。如今明军三路进攻,我们不可能三路防范,不如集中兵力,破其一路啊。”代善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
  “大学士,你看呢?”黄台吉问范文程。
  范文程想了想,道:“礼亲王说的也有道理,不过怎么打还得多做谋划,再过月余辽海就要结冰,不如先继续与明和议,示敌以弱,行缓兵之计。待到天寒结冰,那时明军水师无法作用,各种明军相互不能支援,那时我们再发兵反攻,只打其一路,当可行。”
  “好,先忍他一忍。传旨给孔有德等人,让他们退回盖州,暂缓进攻金州。再传旨锦州兵马,让他们退守大凌河,把守住义州和大凌河堡。范卿,就有劳你亲自带使团往宁远走一趟,与明议和。只要能稳住南朝,不妨先答应他们一些条件。”
  “臣遵旨。”
  北京。
  主掌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刘宗周刚从宫中出来,结束与天子的奏对。第二天,皇帝下旨,第八镇移驻旅顺,第九镇移驻镇江,第十镇驻守武昌。朱慈烨由湖广提督改任辽东提督,钦差提督辽东旅顺、镇江两镇军务兼领北洋水师,兼理粮饷,加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衔,兼任朝鲜、日本大使,赐尚方宝剑、王命旗牌十二副、金箭,武将总兵以下皆受其辖制。
  宣旨官前往辽东宣旨后,京中百官也纷纷猜测这道旨意背后的含义。
  锦衣卫指挥使刘侨发现,以前对自己奉承不已的文武官员,现在突然开始与自己拉开了一些距离。刘允贞在家里恨恨不平,说这些人都是些见风使舵的家伙。可刘侨却看的比较开,听到儿子的抱怨后,他很平淡的道,“继业如今位高权重,一人握着四镇兵马,统领十万大军。尤其是这支大军还不依赖朝廷粮饷,而且还这么能打,谁心里都不会太放心。先前局势艰难,朝廷用人之时,大家还能放到一边。”
  他笑笑,“可现在松山大捷,鞑子求和,局势大不一样,中原流匪平定年余,关外局势又好转。这个时候,朝廷里自然有许多人开始忍不住要跳出来了。”
  “鸟尽弓藏么,这鸟还没打下来呢,就想着要藏弓了,目光短浅的家伙。”
  “也不算藏弓,继业不还是提督辽东军务么,只是削去一镇兵马而已。皇上还是信任他的,若不然,就不会让他继续节制三镇兵马了。”
  “这能算信任吗,这样做不是让三哥心寒吗?前方为国征战,后面却是暗箭难防。原本是湖广提督,现在成辽东提督了,这能一样,削了一镇兵马不说,原来是提督两省,现在却是提督两个府。”刘允贞为刘钧打抱不平,如今刘家与刘钧是息息相关,命运相连。若是刘钧真被参倒了,他们家也一样不免受牵连。
  “古来功臣大将总逃不过这样的结局,继业是皇上义子,应当不会有太坏下场。”刘侨叹道。
  朝廷的宣旨官到达镇江的时候,刘钧刚刚拿下凤凰城。
  凤凰城虽然是重城要塞,可清军主力如今尽在西面,凤凰周边的堡垒被刘钧几次扫荡干净后,凤凰城也早成一座孤城。当刘钧挟宽甸新胜之威到达凤凰城下时,凤凰城的守军还想硬扛死守。
  结果面对着一门门的明军大炮,他们的坚守毫无意义。
  刘钧也没想要占据凤凰城,因此这次围住四城炮轰了大半天,把凤凰城的四面城墙轰的千疮百孔。随后楚军四面杀入,步步清理,凤凰城五百披甲,加上两千阿哈,以及临时组织起来的三千多百姓,拼死战斗,也挡不住大炮和火铳的威力。披甲人和他们的阿哈虽然凶悍,可困在城中,骑兵施展不开,刀箭更敌不过铳炮。
  外无援兵的凤凰城守军与明军拼死对战,可最后还是被明军杀的干干净净,为了报复清军在长奠堡的屠城,刘钧这次不准清军投降。
  就连那些凤凰城中的汉军,也没得到刘钧的谅解,除了城中的百姓,其余的几千拿着刀箭抵抗进攻的满蒙汉军以及那些包衣阿哈,总共近五千人,都被杀死。
  他们的首级被砍下,在凤凰城的废墟边上,垒起一座高高的京观,以警示清军。
  破城之后,毁掉凤凰城,搬走了城中所有的物资,带走了剩下的人口,楚军的这次秋季攻势算是正式结束。
  刚回到镇江,刘钧就见到了赶来的朝廷宣旨官员。
  焚香迎旨,听完宣读圣旨之后,刘钧面无表情的接过了旨意。
  刚打了个大胜仗,结果迎来的不是朝廷的封赏而是这样的旨意,刘钧的心里并不高兴。从湖广提督调到辽东,四镇兵马也削掉了一镇。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开头,朝廷终于开始削他的兵权了。虽然他早预料到会有这一天,可朝廷动手也太快了一点。
  吴三桂不过杀了千余清军,结果就升提督,总领关宁锦三镇兵马。他入辽以来,大小数十仗,击杀的清军早已过万,可朝廷却削他的兵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0/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