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2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2/697

  “刘继业手中的兵可和朝廷的其它兵不一样,那些兵都是刘继业自己招募的,还多是其家乡子弟兵。那些军官也都是刘继业自己选任的,都是他的心腹。甚至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刘继业麾下的大军,向来就不靠朝廷供给粮饷,他们都是自给自足的。”
  “大人,你说,这样的一支大军,而且还是一支战力极强的大军,他既不靠朝廷供给粮饷,而且又还全是刘钧的子弟兵,军官也都是他的心腹,这样的军队,还能称之为朝廷的军马吗?这支大军,怕是只知有刘钧而不知有朝廷吧?”
  周延儒抚着长须认真的听着,没有插话。
  吴昌时笑笑,又道,“大明祖制,向来以文驭武,而且还有内臣监军。原本武将地位低下,有文臣统御,御史、内臣监军,自然是能保证对军队的控制。可是大人看楚军,刘钧在辽东在楚军中,威望无双,就算是傅宗龙这样兵部尚书出任总督的督臣,范志完这样的巡抚,可在刘钧的军中,都完全节制不了他。范志完也向大人禀报过,刘钧召开军议,甚至把督抚监军几位上官排除在外,大人你说,这朝廷真的节制的了他?”
  “大人再看如今,刘钧明明拥有极强的战力,可他现在围了盖州半个月,大炮都轰开盖州城墙无数次了,可他就是不去夺城,反而挖壕筑墙,据说都已经修了挖了六道环城壕沟了,刘钧这是做什么?很明显,这就是养贼自重啊。”
  “刘钧这般,皇上岂能放心。原来是局势艰难,需要用他,故此一再放纵他,还给他加官晋爵。可现在,刘钧羽翼已成,再不加控制,到时可就尾大不掉了。相信皇上肯定也有此忧虑,若是有内阁支持弹劾刘钧,相信皇上也乐于看到此时削减刘钧权柄,甚至,我们还能把刘钧调回京师,夺去他楚军的实际统帅权。”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虽然如今还没到那个时候,可现在局势确实不比原先了。有辽西大军节节胜利,辽东军也不再如原先那重要,至少,也不再是非刘钧不可了。
  “建虏实力还在,皇上还得倚重刘钧。”周延儒望着吴昌时道。
  “倚重也有很多种方法,比如京营驰废,也正是需要刘钧这样的能臣来整顿训练。内阁可以奏请皇上,调刘钧入京任总督京营戎政,统领京营三大营新编九镇兵马。从提督辽东三镇升为总督京营九镇,这可是大大的提升。”吴昌时道。
  原来京营有三大营,兵马三十余万,其中许多来自于各地上番的班军。在明中前期,京营都是明军主力。可经历土木堡之变后,主力尽没,后来虽有所振作,但到现在,已经驰废不堪。
  在朝廷的新军整编中,京营三大营编了九个新军镇,拥有二十七万人。每镇以一位侯爵统领,每一个大营以一个宦官和一个勋贵提督。现在吴昌时提议要把刘钧调回京来担任三大营九镇的总督,这比辽东提督自然是职位更高,统领的兵马也更多。
  可实际上,却是把刘钧调离辽东,调离楚军。这是一着明升暗降,刘钧再强,可离了军队,到了京中,那也只能是龙离大海困于浅滩。到时,刘钧又岂是他们的对手?还不是想怎么拿捏就怎么拿捏。
  而对于皇上来说,这个调动也是能接受的,既能早做防备,免的刘钧控制楚军时间太长,尾大难掉。而且调回京城是高升,起码表面上是如此,不会太得罪刘钧。且京师三大营九镇新军也确实需要训练,刘钧正是合适人选。再者,万一辽东局势再有反复,朝廷也还可以再随时派刘钧出去。
  “只要调回刘钧,到时再慢慢调换楚军四镇的将校,用不了多久,这十余万兵马就将由朝廷控制。刘钧没有了嫡系兵马,不过是一个勋贵而已。至于他任京营总督,也不用担忧,几十万军队不是想练就能马上练的起来的,而且没有足够的心腹将校,任刘钧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把这九镇兵马掌控到手。”
  “先收刘钧兵权,再剪其羽翼,然后把其东南的督抚党羽换下,到时刘钧就只能任我们拿捏了。”
  周延儒哼了一声,“这个刘钧,会带几个兵,还真就天老大他老二了,老夫好心邀他联手,他却不理不睬。终究还只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会打仗而已,官场仕途中混,还是太年轻了。”
  崇祯看着东厂关于辽东的奏报,也是一阵阵的皱眉。
  刘钧的表现实在是让他有些失望,之前屡屡反对与清军决战不说,这次他已经特旨与刘钧,把情况说的明白,朝廷已经在辽西发起反击,让刘钧配合出兵,反攻沈阳。刘钧答应的倒是很畅快,出兵也很迅速。
  可在盖州城下,一停就是半个月,这是在等什么?
  如果说孔有德等将军顽强反抗,久攻不下也就算了。可刘钧有犀利火炮,屡次轰开盖州城墙,刘钧却一次又一次的放弃大好机会,只是炮轰然后挖壕筑墙,这也算是尽心用力?
  刘钧到底在想什么?
  在崇祯看来,刘钧这是在消极避战,阳奉阴违。表面上遵命出兵,可实际上却根本不肯用心。围城半个月,辽东军居然一兵未折。
  这还是打仗?
  刘钧节制辽东三镇兵马七八万人,可只出动了三万来人,围盖州城半月,一兵未折,这明显就是消极避战。
  而且他还从东厂的奏报中发现一个问题,刘钧的炮很多,都是许多新式火炮,他的这些炮攻城时十分犀利,很容易轰破城墙。可刘钧先前在京时,居然向自己隐瞒了这些,朝廷向他要炮,他也只拔付了一些老旧小炮。
  而私下里,刘钧却又给了秦良玉和吴三桂一大批炮,据说秦良玉的炮是白送的,吴三桂的炮是用马换的。
  朝廷要不给,私下里去拿来做交易,这刘钧的行为已经让崇祯十分不满了。
  现在,又如此避战。
  辽西那边,宁锦诸镇兵马节节推进,捷报频传,收复了十几座城堡,解了锦州之围,围清军于义州。
第三百三十九章
鸟尽弓藏
  崇祯看着面前的奏章,连连摇头,脸色不快。
  正是需要刘钧配合在东面发起猛烈攻势的时候,刘钧却在盖州城下挖壕沟,还挖了一圈又一圈,半个月就挖了六道环城壕沟。
  自己对于刘钧还是太过庞信了,辽东巡抚范志完上奏称刘钧在辽东很跋扈,召开军议之时,居然把辽东的总督巡抚巡按、监军、总监等一众文官内臣们都排除在外了。
  刘钧想要干嘛?
  以文驭武,那是祖制。用内臣监军,那是历任皇帝的掌控军队的手段,可现在刘钧已经把军队当成私人的了,督抚这样的上官文臣,总监总督这样的皇上特派内臣,巡按、监军御史这样的监军,他都能撇一边,这已经不仅是跋扈的问题了。
  刘钧统领楚军还不到三年,时间不长,就已经在军中是一言堂了。若是时间久些,那岂不是无人能管。
  崇祯倒不觉得眼下刘钧会有什么异心,他还是相信刘钧的忠诚的。但有些口子不能开,口子一开,以后想堵就堵不住了。野心也是一点点起来的,现在没有,不表示以后没有。刘钧才二十出头,比太子也才大不到十岁。若是一味放纵,早晚有一天,事情会不可收拾。
  当皇帝的,对于兵权都有着深深的警惕。他们绝不会轻信的把兵权下放,武将带兵,却要另派督抚统驭,以巡按、监军御史监督,还要派内臣监军,层层保险。
  同时朝廷还控制着军队的粮饷供给,卡着军队的喉咙。
  可现在刘钧的楚军,督抚巡按御史内臣们都插不进手去,粮饷更是不依靠朝廷,又处于辽东这块海外之地,真是天高皇帝远。
  乾清殿中,内阁六位大学士,六部尚书加上通政使、都御史、大理寺卿,大九卿俱到,另外六部的侍郎,六科的都给事中也在场,此外,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以及提督东厂的王之心,另外司礼监的四位秉笔太监,也俱列坐一侧。
  殿中在坐的都是朝中的重臣要员,可以说朝廷重大决策,基本上都出于这些人之手。皇帝召集这么多的要员前来,必定是要议论重要的事务。
  周延儒瞥了身侧的次辅吴甡一眼,心里早猜测到,今天议论的焦点,肯定是跟刘钧有关。
  吴昌时已经和江北党联络会面过,经过试探,最后两边进行了一轮秘密的谈判,最后在刘钧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态度。
  刘钧的楚党推行的许多策略都大大影响到了士绅官员地主们的利益,特别是他们推行的海关、商税以及整顿卫所、清理屯田的这些政策。不过这些东西得到皇上大力支持,暂时还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说,他们如今要借用刘钧在盖州的消极表现,来攻击刘钧。
  刘钧犯下大错了。
  他竟然向皇上和朝廷隐瞒了大量的新式火炮,未免太贪心了一点。你藏着这些炮就算了,你私下跟吴三桂交易马匹也算了,可千不该万不该,你不该架着炮打盖州城。新式火炮猛烈,轻易轰开城墙,可刘钧又不去进攻争夺,这一来暴露出刘钧有许多新式大炮,二来又暴露刘钧的消极避战。
  如果这事情发生在一个月前,说不定朝廷都捏着鼻子认了,只当没看到。可眼下辽西方面,洪承畴孙传庭吴三桂率领的朝廷大军正是节节胜利之时,刘钧在盖州城下犯的错,就显得有些难以被接受了。
  刘钧以往没少在京中撒银子,都察院和六科,内阁到六部,都没少拿刘钧的银子。那些银子,也确实让刘钧一直没受到什么找碴弹劾。
  但这一次不一样了,有了周延儒和吴甡两位内阁首次辅的推动,科道的言官们群起弹劾刘钧,六科有五十八名给事中,御史一百多人,竟然有近半的科道言官上了弹章。
  许多弹章弹劾刘钧消极避战,而还有不少奏章更措词激烈,弹劾刘钧拥兵自重,还有人弹劾他养贼自重,更有跋扈等等诸多罪名。
  这么多御史一起弹劾一人,还是一位武将,这也是近年来难得的一次了。而在朝中,每次被科道言官们群起弹劾的官员,都绝不会有好下场。甚至很多时候,这样的弹劾,往往就是一次党同伐异,一次大清洗的前奏。
  在正常的情况下,被如此多的言官弹劾,就算是地方督抚这样的文臣,也得引咎辞职。而如刘钧这样的武将,更是得立即回京待查。
  科道言官虽职责各有侧重不同,但都是言官,他们有弹劾之权,被他们盯上了,不死都要脱层皮,何况现在还是被这么多的言官群起弹劾。
  尤其是那些六科给事中们,他们和那些地方上的巡按一样,品低但权重。大明的给事中是前代历朝所无的独创,大明给事中不仅能够稽查六部百官之失,另外诸如充当各级考试参与官,廷议、廷推这些只有各部堂上官才能参加的活动也要由这些只有七品的官员参加,由此可见其职权之重。
  而且这些给事中们都是选用有声望但资历较浅薄的进士出身官员,用的就是他们年轻气盛的冲劲。
  都察院的巡按御史、六科的给事中,这都是大明年轻进士们最理想的职位。以七品的芝麻小品,任给事中能参加廷议、廷推这些部堂官才能参加的重要会议。七品的巡按,更是能与总督巡抚平起平坐。
  一任科道言官,便是进入了升官的快车道。若是能在任内参下几名高官大臣,便能扬名天下,有了名声,日后就能迅速出任地方的知府甚至是各部的郎中,将来也是能够升侍郎入阁的重要资历。
  刘钧原本是一个相当合适的弹劾对象,各种适合弹劾,极快的窜升,封侯封公,甚至以武官加部院衔,以武将任提督,统领数镇兵马等等,可以弹劾的地方太多了。
  可所有弹劾过刘钧的言官都铩羽而归,他们的弹劾奏章无一例外的都石沉大海,被留中不发。再后来,刘钧的老师入阁做了首辅次辅,刘钧又被皇上收为义子,许多言官便退缩了。再后来,刘钧又拿出大把银子撒出去,收到银子后,大家便不再跟刘钧硬磕了。
  可是这一次,有内阁首次辅在后推动。
  特别是许多言官发现,皇上竟然把一封吴昌时弹劾刘钧的奏章转给内阁和六部堂官们阅读后,言官们都兴奋激动起来了。
  言官所谓风闻奏事,最擅长的就是察看风色。
  皇上的这人举动,在这些聪明的年青言官看来,这是风向变了。
  风变了,就得改舵。
  虽然一个个都拿过刘钧的银子,可丝毫不妨碍他们上奏弹劾刘钧,一个还比一个措词激烈。
  都御史刘宗周是御史们的顶头上司,执掌都察院,有名的东林党人。早年数次成为内阁大学士候选人,但都没通过廷推入阁,还因为跟皇上顶撞被几次贬官免职。
  他如今执掌都察院,其实还是当初梅之焕李长庚执掌内阁时重用启用他。但是现在,刘宗周对这场弹劾,不但没有半点控制,反而顺水推舟,甚至是煽风点火,助强了这轮弹劾。
  刘宗周被时人称为是大明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影响巨大,尤其是在儒学中影响巨大,复社的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一众才子,都是他的弟子。
  刘宗周的脾气很倔,认定的了方向九头牛都拉不回,连皇帝都敢对顶,绝不退让。对于朝政国事,他也算看的比较清楚,说过今天下事日大坏,莫论在中在外,皆急需匡救,以缓须臾之决裂。况遐荒远激,尤非帖然无事之日,又重以茸囗子之酿成弊也久矣。今得一二正人在事,地方之患犹不至一日瓦解耳。敌患孔亟,当事者苟率而处军国,无一举动可人意,恐旦夕有变,吾辈士大夫诚不知死所。
  他认为,国事弄到如今这个样子,吾党与有罪焉,承认东林党也是有责任的,对于“正人”“君子”也有过深刻反思,说许多东林党人往往行事多为身名起见,不能真心为国家。并说出,如果天下一旦土崩瓦解,都将死无葬身之地。他曾痛切的对自己的弟子们说道,所云吾党之罪,在宋人之上,不为虚也。
  刘宗周是个儒学大师,也是个东林党人,还是一个自认正派君子的人。对于东林,他有清楚的认识。他当初支持梅之焕李长庚,如今则支持吴甡,在刘钧的问题上,他坚决赞成不能放纵刘钧。认为这是一个极端危险的苗头,如果说党争误国,那么一旦让武将完全掌握军队,那就更加危险。
  这完全是出于朝局长远的担忧,并非出于党同伐异。
  但有了这位都御史的支持,言官们的攻击越发猛烈。
  满殿君臣,上至皇帝,下至七品的科道言官,都觉得眼下关外形势大好,是时候该遏制下刘钧了。
  殿中官员,都在等待着皇帝的开口。
  崇祯坐在那里,心里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缓缓道。“近日科道接连上本,弹劾辽东提督楚国公朱慈烨消极避战,不知诸卿有何议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2/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