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2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3/697


第三百四十章
免职
  天子的问话,引来殿中朝臣们心中的一阵激荡,终于要开始了。
  不过却没有人马上接话开口,殿中反而一阵静默。这静默让崇祯有一刹那的疑惑,难道刘钧在朝中人缘如此之好?
  倒不是刘钧人缘好,要不然也不会有无数弹章飞上御案了。只不过,人的名树的影,刘钧毕竟是本朝的一个异数,二百余年大明朝,还从没有出过他这样的人物。一时间,没有人第一个站出来。
  毕竟,刘钧虽然才二十来岁,却还有着一个阎王爷的混名。
  殿中的沉默让崇祯脸色有些难看,一个个飞章弹劾,措词激烈,可真的让他们开口了,却又一个个缩在后面。崇祯目光在殿中臣子身上扫过一遍,最后沉着脸望向刘宗周。
  “刘卿,你是左都御史,九卿之一,言官之首,职责专属纠察、弹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
  刘宗宗位居二品,与六部尚书、通政使、大理寺卿并称大九卿,地位崇高。因此,一般情况下,都御史虽是言官之首,但却不能冒然出手的。弹劾博击之事应当让那些地位不高、资历不深、年纪较轻、顾忌较少的官员去干。用明太祖的话,是应该建立一种“以小制大,以下制上,大小相制,上下相维”的监察体制。也正因此,大明才建立了一套被称为“科道”的监察系统。
  可是现在,崇祯却直接点了刘周宗的名字。
  崇祯的话语里带着些严厉。
  既然已经下定决心,那就没有什么可再犹豫的,他依然还信任刘钧,可刘钧已经表现出了一些不好的苗头,他必须加以遏制,提前控制。在他看来,这其实也是对刘钧的保护。
  刘钧是把锋利的刀子,但必须掌握好了,绝不能反伤。
  刘宗周私下里也赞赏过刘钧,认为刘钧天纵英才,不但会练兵会打仗,还不仅仅于兵事擅长,还懂经济,他很支持刘钧弄出来的清理卫所整顿屯田,以及开放海贸修建海关,征收商税等政策,认为这是富国之策,也支持刘钧的整编新军,移民台湾,认为这是强军富民之举。
  不过赞赏归赞赏,一码是一码。正因刘钧如此全能多才,刘宗周越发的反对让刘钧继续在辽东统兵。他认为辽东三镇并不需要刘钧亲自坐镇,应当把刘钧调回京师,不论是让他训练京营,还是入朝为官,都强过让他继续统领辽东兵马。
  “回陛下,楚国公屡立功勋,自率军东征,屡战屡捷,收复失地千里,夺回大明百姓数十万,又下朝鲜、日本,让二藩国重新归服,功高当赏。目前辽东战局平稳,臣以为并不需要楚国公继续留在辽东。况我朝祖制,以文驭武,楚国公爵尊品官,若继续留在辽东,不利于督抚统领辽东战局。”
  这番话刘宗周还是有所保留的,他反对刘钧继续统兵,是为防范未然,刘钧现在而言,虽也有消极避战,跋扈嚣张之嫌,可刘宗周认为刘钧也是有大功于国的,不能因为这战过错,就一棒子把人打死。
  王承恩站在天子身侧不远肃立着,听着刘周宗一板一眼的说着刘钧劳苦功高,丝毫不提刘钧避战跋扈之事,心道这刘宗周倒也还不枉正人君子之名。
  王承恩如今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同时还负责京营军务,自曹化淳走后,已经坐稳了宫内第一太监的位置。手握批红之权,王承恩更深得崇祯信任,日夕不离跟前。他很清楚皇帝对此事的底线,皇帝既担心过于放纵刘钧,以后难以控制,但又并还未失去对刘钧的信任。
  这一次,皇帝并不是要处置刘钧。那些打着想要一棒子打倒刘钧的人,注定是要失望的。
  刘宗周说了一通,但都没有弹劾刘钧,反倒是多次提到刘钧的功劳,话里话外都没有对刘钧下手之意,反倒是提议皇上要重用刘钧,应当把刘钧召回朝中,委以要职,而不仅是留在辽东。
  崇祯耐着性子听完刘宗周的话,并不置可否。
  沉吟片刻,皇帝把头转向周延儒,“首辅,你觉得呢?”
  周延儒是巴不得从重处置刘钧,若是能降个罪就更好了。可刘宗周这个老倔驴最先开口,却说了那么一通话出来,哪像是弹劾,倒像是论功。现在皇帝问到他,他身为首辅,虽是此次弹劾刘钧的幕后推手,可却不想当着众官的面亲自冲锋在前。
  “臣以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将在外,必须审时夺势而行。楚国公在辽东征战半余多,大小数十战,收复旅顺、镇江两府,救出被奴役百姓数十万,还使得朝鲜、日本归复,这功劳无人可比。如今虽有消极避战之嫌,但若是以此追究罪责,非是优待功臣之法。至于有言官弹劾楚国公跋扈,不尊督抚,臣以为,这也许是有的,但楚国公身为提督、又加上柱国勋,部院衔也都比督抚还高,楚国公之品阶爵位实是辽东文武之最高者,若让他受督抚统率,确实有些不适。”
  王承恩眉头微皱,周延儒看似是在为楚国公回护,可实际上他的话语却是在坐实刘钧消极避战和不尊督抚跋扈之实。
  言官们弹劾刘钧都重点围绕在消极避战和跋扈这两条,可言官们有风闻奏事之权,不需要事实证据,只要听到这种风声就能上奏弹劾。可周延儒不是言官,他是首辅,他要拿这两条说事,那必须得有证据。可他现在看似帮刘钧加护,却等于是间接认定了刘钧那两条罪名之实。
  崇祯对周延儒的话也没有马上表态,他又问次辅吴甡。
  “吴卿,你怎么看?”
  “科道言官有风闻奏事之权,其弹劾朱慈烨嚣张跋扈不尊督抚,以及盖州城下消极避战之事,并无错处。不过言官之言,并未经过核实,朝廷不能因为言官之议就问罪重臣。朝廷当择大臣,奉旨前往辽东彻查,并下诏令朱慈烨自辩,以明事实。”
  “当然,因为事涉重臣,为避免影响辽东的战局,臣以为或许可以先暂停其辽东提督之职,令其先回京面圣自辩,辽东先由督抚负责,待事实水落石出之后,再依情况处置。”
  吴甡摆明了也想趁机把刘钧扳倒,现在朝中形成了三大股力量,对立的江北和江南二党,还有一个以刘钧为纽带的楚党。吴甡也想要拉拢刘钧和那些督抚们,可他们不想插手江南江北二党的党争,这让吴甡常怀警惕,很担忧他们与周延儒联手。现在既然周有意和他一起先把楚党打压下去,他自然是乐意的。
  吴甡的一度话看似说的很公正,但也摆明了是冲刘钧下手的。如果朝廷真信任刘钧,又怎么会因为几道弹劾,就要停刘钧的职,还调回京师?
  崇祯也有些意外,他没料到向来相互反对的吴甡和周延儒,居然在这件事情上态度一致。这是极难得的情况,自吴甡当初在御前公然反对了周延儒的几项人事举荐后,首辅次辅就已经是水火不容,两边甚至已经开始互相结植党羽,只要是对方提议的,他们必然反对。
  对这种情况,崇祯也是大感烦恼。当初他用周延儒为首辅,是担心朝廷成为东林的一言堂,用吴甡为次辅,是要平衡。可他也没料到,这种帝王术,最后却弄的朝堂上纷争不断。
  可今天怎么回事?
  周延儒和吴甡,居然态度一致,一起对刘钧下手。
  对于这种默契,崇祯并不高兴。
  若是在这件事情上,他有半点松动,只怕言官们就会争相弹劾,到时各种小事都能被他们说成十恶不赦之罪,那时他想保都难。
  “慈烨以楚国公、上柱国、少傅兼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任辽东提督,官衔品阶远高于辽东新任督抚,这确实不合适。刚才刘卿说的很好,辽东现在战局平稳,朕看就让慈烨回京吧。”
  比督抚官衔还高的武将,这确实不合适,可刘钧的爵位勋职加衔,都是凭军功获取的,总不能平白无故的再降了吧。何况,皇帝的本意就是不想让刘钧继续统领楚军,因此,今天的这场会议,所谓弹劾、罪责,都不过是个由头而已。
  关外战局顺利,崇祯打算借着这次事由把刘钧调回京师,就放在眼皮底下。如果一来,既能安心,还能避免刘钧在接下来的辽东战事中再立下更大的功勋。刘钧已经是国公了,再立功勋,难不成要封王?可大明异姓不封王,如今刘钧虽是载入属籍的皇帝义子,赐国姓。但毕竟不是真正的朱家人,崇祯是绝不可能给刘钧封王的。
  功高不赏也不行,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刘钧调回京。
  不立新的军功,自然就不需要再升赏。
  这样做,固然会让刘钧受些委屈,可为了大明江山稳固、长治久安,崇祯认为这很有必要。
  “拟旨,楚国公朱慈烨渡海征辽以来,收复千里失地,解救数十万大明百姓,攻城克池屡立功勋,劳苦功高。有功当赏,即调楚国公朱慈烨回京,升任总督京营戎政,总督京营三大营九镇兵马。原辽东提督一职免去,不再担任。”
第三百四十一章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刘允贞给父亲杯中加满酒,一面愤愤不平地说道。皇帝已经正式下诏,称楚国公朱慈烨功勋着著,特加升为京营总督,总督京营九镇兵马,授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掌中军都督府事。
  皇帝的这道封赏诏书看似给刘钧又加官了,辽东提督升为京营总督,原本管四镇兵马,后来削了一镇,现在升为京营总督一下子又管九镇兵马。甚至还加了个中军左都督,掌中军都督府事。
  不过刘允贞对这道诏书看的很明白,所谓封赏,实际上是明升暗降。辽东三镇兵马是实兵实权,升任京营总督,统领京营九镇,却是虚的。至于所谓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掌中军都督府事,更是虚的没边。
  京师哪个不知道,如今五军都督府的职权早被兵部侵占。特别是如今随着天下卫所制的崩坏驰废,五军都督府也几乎成了一个摆设。随便一个游击将军,都有可能加一个都督佥事衔。
  五军都督府的官职,几乎已经成了武将们的加衔,只起一个阶官之用。
  现在朝廷在各地都在整顿卫所清理屯田,所谓整顿卫所,实际上就是在彻底的裁撤卫所,仅还保留一个卫所名字,剩下一些世袭的武官,实际上连兵都没了,全都转调到各地新军中,或者转为屯田屯丁。
  地方卫所都没了,这管理天下卫所的五军都督府,自然也就成了一个空衙门。
  朝廷又新颁布了军衔,使得原来武将们例加都督府和卫所职,都没必要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刘侨细细品着酒,却没多少不愤之色,相反,他觉得这是个好事。
  如今锁口河刘家早已经与刘钧命运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刘钧得宠,刘侨自然地位稳固,刘钧若是失势,刘侨也当然会受到牵连。
  当年刘钧想要认祖归宗,刘老太爷还不肯,生怕刘钧会抢了刘家的世袭千户职。现在想想,多么可笑。如今刘钧已经是皇帝义子了,有一个世袭国公爵位,甚至皇帝还特别给了刘钧娶朝鲜公主为平妻,许朝鲜公主为刘钧所生之子以后可以姓刘,承袭刘家香火。这个还不知道在哪里的小子,皇上已经说过等他出生之后,就让他承袭镇南侯的世袭爵位。
  一门两爵位,一楚国公一镇南侯,这是何等的恩宠荣耀。大明二百余年,也就是当年开国元帅徐达的两国儿子一人得封一个公爵爵位,传承至今,魏国公定国公两支一支南京一支北京。可那也是特殊情况之下才有的,除此之外,再无他例。
  这等恩宠荣耀,固然让人欣喜,可也让刘侨隐隐担忧。刘钧才二十一啊,就已经位极人臣了,这以后就怕难以长久。
  现在皇帝下诏将侄子调入京中,虽然明摆着是明升暗降,可他却认为是好事。侄子升的太快了,一直握着一支精锐的大军,也是招祸。就算没有皇帝的这道旨意,刘侨都准备让侄儿想办法自污一下。
  现在这样,很好。
  刘侨举起酒杯,笑着对坐在对面还愤愤不平的儿子道,“吃亏是福,有时往前一步是万丈悬崖,退后一步反而是海阔天空。现在只要继业把辽东军权交出,那么皇帝就再不会猜忌他了。”
  “话说如此,可总觉得心寒。二哥为朝廷南征北战,平流寇,征鞑虏,立下赫赫战功。况且还为陛下费尽心机筹措钱粮,这等忠心居然还被猜疑,这不是让人心寒嘛。”
  “你懂个屁,所谓帝王心术,要的就是平衡。皇帝是不会把大权让臣子把持的,尤其是兵权,更不可能。”
  天子的封赏诏书已经明旨发出,京师尽知。宣旨天使已经快马出了京师,一路赶往天津,自港口乘船往辽东而去。不出意外,三天后刘钧就会接到圣旨,然后把辽东军务做番交接,就要回京上任了。
  科道言官弹劾刘钧之事,也就到此为止。虽然周延儒和吴甡都对这个结果难以接受,但那些还想要趁机继续的言官们的后续弹章,无一例外的都被皇帝给留中不发了。其中一个弹劾措词比较激烈的给事中,还被皇帝下旨训斥了一顿,被罚了一个月俸禄。
  皇帝并不想治刘钧的罪,更不想因为刘钧获罪,而引发辽东兵马的动乱。
  “其实皇上的恩宠已经无比厚重了,二十出头,就已经官居一品位极人臣,已经足够了。”刘侨叹道,侄子这辈子就算以后什么都不干,天天坐着享受,挣下的这份封赏,也够子孙享受了。一个世袭公爵一个世袭侯爵,再加上四海银行、江南钱庄以及东印度公司的钱财,真的足够了。
  “吴三桂也才二十多岁,也一样任辽西提督,总领关宁锦三镇,也没见言官弹劾啊。郑芝龙原来还是一个海贼,现在不也是海军提督,总领三镇水师舰队吗?也没见言官弹劾啊。”刘允贞还是有些愤愤不平。
  “当然有弹劾,只是没闹的人尽皆知而已。而且他们的情况也和你二哥不一样,吴三桂任提督,那是吴祖两家族在辽西军中的影响力,必须得用辽人统辽兵。而且吴三桂就算任提督,对辽西三镇的控制也不可能如你二哥在楚军中的影响一样。况且,现在辽西军正节节胜利呢,这个时候谁会多说什么,就跟当初你哥封侯封公之时,谁又能说什么。但以后,吴三桂也不可能长久坐着辽西提督位置的。”
  “父亲,你说二哥真的会奉诏吗?”
  刘侨轻笑,“除非你二哥真的头脑发昏,想要造反,不然,他当然会奉诏,也只能奉诏。”
  父子两说着话,这时管家小跑着进来。
  “福伯,何事慌张?”
  “二公子回来了”福伯忙道。
  刘侨二子刘允文有举人功名,刘侨没急着让他考进士,而是有意让几个儿子多磨磨。后来又让老二刘允文跟随老大刘允升一起去了刘钧军中效力。如今老大刘允升已经官任辽东镇下北洋水师总兵官,老二刘允文也任着一个四品提调官,负责辽东第八镇的后勤粮饷。这个时候二儿子突然回来,也是让刘侨有些意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3/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