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2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8/697

  “这可不一定。”祖大寿却没有如外甥一般的乐观。他放低了些声音道,“听说我们先前一路连胜之时,朝廷的许多官员弹劾刘钧在盖州避战不前养贼自重,然后陛下趁机升刘钧为京营总督,将他调回京师去,还连下两道圣旨。结果义州兵败,皇上又连忙让他以京营总督职督师辽东辽西兵马,并节制率领援剿诸路兵马。朝廷这做法,可够绝的。”
  “那刘钧也不可能就坐视不救吧?”吴三桂道。
  “谁说的定呢。朝廷先前摆明了是想要鸟尽弓藏,解刘钧兵权。现在迫不得已,才又加刘钧为督师,让他来援辽西之围。刘钧岂会看不清,岂会不生气?以朝廷的那尿性,等刘钧一解围,朝廷肯定就要过河拆桥的。刘钧又不蠢,如果他不甘心的话,肯定就不会那般痛快的解围。”
  祖大寿也算摸透了崇祯皇帝的心思,也看透了朝中那些官员们的做派。他也算是看出了一些刘钧的脉路,刘钧明明拥有很强的实力,可却一直藏着掖着,有犀利的火炮火铳,也不肯给朝廷。有一支勇猛能战的楚军,却宁愿跑去辽东打一块地盘出来,也不肯来辽西。
  他从刘钧的这些做派中,看出了一点东西,这个刘钧其实也一直在隐藏和保存实力,虽然年轻,却是深有城府,知道武将唯有抓着兵权才能得重用。
  现在辽西局面如此坏,正突出了刘钧和其楚军的重要性。事实也确实已经证明,辽西战事迅利之时,朝廷就想着削夺刘钧兵权,调他入京。可辽西一败,朝廷不但不能再调刘钧回京师,反而得再给他升职加官,让他总领关外兵马。
  这个权力的提升可不是一点半点,就如同当年卢向升总督天下勤王兵马一样。区别是,当年卢向升总督天下勤王兵马,受到了杨嗣昌和洪承畴、孙传庭、陈新甲等一群人的掣肘。而现在,刘钧这个关外督师,可是没人管的了。
  祖大寿换位思考,觉得如果自己是刘钧,现在就不会马上来辽西解围。理由多的是,就好比辽海封冻,海路不通,陆路难行。
  吴三桂心情很沉重,义州兵败,给予他沉重的打击,到现在,他都还没怎么缓过劲来。
  “如果刘钧不来救,我们如何自救?”他问。
  “有三个选择。”祖大寿道,他伸出一根指头,“上策,我们杀回宁远去。”
  吴三桂摇了摇头,不甘心这个结果。如果他杀回宁远去,弃锦州于不顾,那他的前途基本上也就完了。
  “中策呢?”
  “中策我们坐守锦州,等待辽西或者辽东的援军。”
  “太被动了。”吴三桂还是摇头。
  “那就只有下策了,我们杀出松山,去锦州与洪孙二总督合兵,共守锦州。”
  这个计划太冒险,松山虽有六万人,但缺炮少铳,军心不振,士气萎糜,这个时侯要杀进锦州去,很难。
  祖大寿见外甥左右为难,在一边劝道,“我提议咱们还是先杀回宁远去,与辽西其它兵马汇合,补充器械粮草之后,再回来救援锦州。或者,咱们干脆就守在松山,等待援兵。以现在城中的粮草,只要锦州不失,松山守个半年是不成问题的。有这么长的时间,朝廷的援兵肯定会到的。”
  吴三桂几次想要出兵锦州,最终还是没能做出这个决定。义州之败,把吴三桂的勇气和自信都打没了。
  “那我们等刘钧的救援吧,希望他能早点前来。”
  杏山。
  总监高起潜、辽西巡抚邱民仰、四川总兵秦良玉、以及从义州败退下来的马科、王朴、刘肇基、白广恩等各率兵马齐集杏山。
  几路败兵并不想再东进,可高起潜拿着朝廷的催促救援的诏书,他们也只能奉命。
  杏山城城外,五万援兵齐聚。
  到了这里,各路兵马都不想再前进了。再往前,就是清军在松杏两城间挖的那条大壕沟,那里现在由多铎率兵拦截。
  秦良玉主张出兵先解松山之围,再合松山兵马,解锦州之围。
  “不能坐等楚国公,如今天气越发寒冷,海上已有浮冰,水师能不能来还是两回事。我们得抓紧时间出兵,不然拖的越久,天气越寒冷,越发不适合出兵。”
  高起潜犹豫不下,既想出兵,又担心打不过清军。最后还是巡抚邱民仰赞同秦良玉出兵,勉强决定了出兵解松山之围。
  杏山距离松山很近,不过二十余里地,但现在两城之间,有一条宽壕阻断了松杏大道。
  好在秦良玉的军中还有一批楚军援助的火炮,这使得高起潜等人稍稍增添了一些信心。当天一大早,五万兵马誓师,饱餐之后出兵。
  杏山明军的动静,早为清军得知。他们刚出城,清军的侦骑就出现在附近。
  秦良玉看着那些嚣张的清军斥候,策马来到高起潜和邱民仰马前,向他们提出一个计划。“我们的行军已为鞑虏所知,鞑虏用兵,最喜野战。他们定会前来袭击,我们把炮车放在阵中,铳手布置在炮车外,待鞑子出现,我们立即把炮车集成车墙,铳手、弓箭手立于后面,炮铳击之,必可杀伤鞑虏。”
  “好计划,就按秦总兵所言布置。”
  明军行进的很慢,出了杏山两个时辰,才走了十里路。
  这时清军果然杀出,纵马猛冲。
  秦良玉见状,毫不畏惧,立即连连下令,兵马后退,让出炮车,并用炮车辎重车迅速组成了车墙,铳手、弓箭手立于后面。
  清军刚进入射程之内,川军的炮手立即点燃了一门门火炮的引信。
  炮弹呼啸着出膛,炮声隆隆,清骑没有防备到明军有这么多的火炮,而且早有准备。一时间,许多骑兵被击倒。
  “铳手准备!”
  “放!”
  清骑又冲近了许多,铳手们开始端着鸟铳、飞龙铳等各式火铳,甚至有的还拿着三眼铳,大抬枪等,铳手们站在炮车后面,对着清骑猛烈射击。一时间硝烟弥漫,铳声大作。
  “弓箭手!”
  再靠近一些,弓箭手也开始齐齐对着清军骑兵仰角抛射。
  清军一路上丢下许多尸体,好不容易冲到近前,川军的炮手们已经换装了霰弹。每炮轰出,都是数百颗的小霰弹,而且射这些霰弹,连炮膛清理的过程都省略了,发射速度大大加快。
  清军顿时人仰马翻。
  多铎在后面观战,看到这结果大为心疼。
  “鸣金,撤兵!”
  “主子爷,我们已经冲上去了。”
  “别废话,立即鸣金,撤!”
  战场上,清军鸣金声响起,清军闻令立即头也不回的撤退。
  大同总兵王朴看到清军狼狈的撤退,拔出长剑,向前一指,大喝一声,“追!”
  他麾下的家丁骑兵率先杀出,然后旁边的其它兵马也跟着冲了出去。大同镇兵马动了,其它镇的兵马也不想错过这痛打落水狗的机会,纷纷喊叫着追了出去。
  秦良玉一见,脸色大变,连忙向高起潜道,“总监大人,勿轻敌追击,小心鞑子伏击。”
  高起潜此时却一脸的笑意,“鞑子没料到我们的炮阵如此犀利,轻敌大败而归,此时正是乘胜追击之时。”
  “传令,全军追击,一举杀到松山城下。”
第三百五十七章
多尔衮的得意
  锦州。
  一大早,多尔衮就调动两白旗的精锐推进到锦州北门外。大片穿着白色绵甲以及穿着白色中镶着红边的两白旗士兵,使得城外仿佛一夜间被白雪覆盖。
  嘹亮的军号响彻旷野,战鼓震天动地。
  多尔衮的帅旗就在距城不过两里地的地方,此时多尔衮就站在那里,用千里镜打量着对面这座城池。
  锦州,这是明清多年来争夺战的焦点,是核心城池。特别是自清军取得广宁之战和大凌河之战的胜利后,清军已经把战线推进到小凌河一线,而位于小凌河东岸的锦州城,就成了明军把守着辽西走廊的东大门。
  由于此前围锦州时已经挖了环城壕沟筑了土墙,因此这次再围锦州,清军很是便利。锦州城又称广宁左屯卫,曾经也是繁华城池,但这些年辽西战事不断,自天启到如今,往来催残,城池早不复当初繁华。
  此时城中有兵马五万,蓟辽总督洪承畴、陕西总督孙传庭以及五位总兵官被困城中。兵马虽多,但好多兵马跟清军相比,仅能算是八旗兵携带的包衣阿哈奴才。
  事实,当时吴三桂解了锦州之围后,锦州城里的锦州兵就随着北上义州,然后洪承畴带着人马押着一批粮草物资赶到锦州,他那五万兵,还真有半数差不多算是些民夫辅兵。
  由于祖大寿北上时把炮也都拉去了义州,因此锦州城的城防只有几门红夷炮,还都是早年制造的旧式红夷。
  本来有这几门炮,加上五万人马,要守锦州还是能守个一年半载的。
  可现在多尔衮面对着那城门紧闭的锦州城,却是信心满满。义州城下夺得的那批明军火炮已经都运到了锦州城下,足足大小火炮有上千门,就算除掉虎蹲之类的小炮不算,也有一百多门。
  特别是其中一批新炮,据说正是吴三桂从楚军手里购得的,威力极强。义州之战时,轰开义州城城好几个大洞。
  不过现在,这些犀利的火炮全是清军的了。有了这批炮,多尔衮自信能够很快拿下锦州城。
  多尔衮亲自见过了这些火炮的试射,比起清军这几年才仿制出来的红夷大炮,这些炮更轻便,但射的更远。尤其是其中的那些攻城臼炮,轻便好运输,可却能发射极大的石弹,用于攻城,威力无比。
  现在,多尔衮的手里,如果把千斤以上的炮都称为红夷炮,那他手里起码有一百门大小不一的红夷火炮。
  黄台吉和代善先后率五千兵马回去增援辽阳,如今多尔衮统领锦州城下兵马,济尔哈朗统领义州清军,多铎统领松山外围城兵马。
  这三路清军中,又以多尔衮为主帅。
  黄台吉走前把情况说的很清楚,先让辽东的刘钧猖獗一阵,只要守住辽阳不失,那任刘钧暂时占领海州盖州等地。冬天马上到来,那时辽海结冰,那么楚军的制海权的作用大大减弱,他们的水师无法四处投送兵力。而从陆地机动,楚军拥有的许多火炮,就会成为他们的拖累。
  清军先集中兵力把锦州拿下,再把松山杏山等地辽西明军击败,那个时候,刘钧孤军在辽东,也将孤立无援,清军有的是时间剿灭他们。
  对于如何攻打锦州城,原来黄台吉的计划是用打大凌河的办法,长期围困,围城打援。不过现在既然有了大量的火炮,多尔衮就打算仿照吴三桂攻义州,刘钧攻盖州的办法,用火炮集中攻破城墙,然后夺城。
  只要没有了城墙依靠,多尔衮相信,明军根本不足与清军一战。
  别说锦州城中有五万明军,就是再加五万,多尔衮也不怕。在锦州城下,多尔衮率领的可不仅仅是两白旗的兵马,还有其它各旗和汉蒙各旗兵马,加起来足有五万之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8/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