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3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3/697

  从中挑选八万身体健壮、武艺出众,且过往纪录良好的京军与调入京的北洋镇和登莱镇五万兵马打散整编,编为侍卫军、禁卫军、警备军和卫戍军四支。
  对于将要被裁撤下来的十来万人,则统一编入工程营。
  刘钧提的这个工程营,实际上就是类似于北宋的厢军。在刘钧的计划里,这个工程营,他们不再属于兵,而是属于朝廷的一个专做劳役的营。
  他们将安排做一些京畿的河道疏通、道路、城池的修建和维护、堤防建造、水陆运输等。他们相当于一家国有的基建工程公司,接受朝廷交给的工程任务。
  但与宋朝厢军不同的是,这支工程营不但不隶属兵部不称为军兵。而且他们也不是简单的接任务做工。他们就将是一支简单的工程队,朝廷的基建任务交给他们时,会有造价预算,他们做工程,朝廷付款,然后他们自付盈亏。
  换句话说,他们虽编入工程营,但实际上朝廷是不给工资薪水的。刘钧特别设这么一个工程营,实际上也是因为原来京军就一直也在承担着这些工作,各种劳役,还要为皇家和官员们服务,这些人占着京军很大一部份,顶着京军的名头,实际上却是一群被役使的劳工。
  刘钧现在建这个工程营,就是因为京师有这个需求,他不希望以后新的京军也还承担这份劳役。
  而且大批的京军被载撤,刘钧不可能都把他们送去台湾。而这么多京军裁撤后如果不安置好,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很大的隐患。
  “设立工程营以后,新京营四军各部以后都不再承担劳役,只负责京畿守卫。工程营则专做京师皇家和官府的基建工程和皇家及官员服务。”
  基础工程这块,主要是道路和城池修建维修,河道疏通、堤坝修建维护,水陆运输等。而服务方面,则主要是负责守卫皇陵,以及为官员们仪仗、门卫等。
  兵就是兵,役就是役,不能混为一谈。
  朱慈烺现在对刘钧很是信任,对于刘钧提出的这个计划,虽然不太明白,但还是表态完全支持。
  “陛下,臣请求下旨诏告全国,正式废除卫所制,撤消天下各地卫所,以及各省都指挥使司,同时撤除五军都督府,并废除所有的都督府和卫所职。”
  刘钧又提出了一个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提议。
  撤消天下卫所,撤除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各省级的都指挥使,以及各地的卫所。连带着还要把都督府卫所的那一套官职还全都撤除,以后左右都督、都督佥事乃至都指挥使以及千户、百户等这一套都督府卫所官职都将取消。
  刘钧甚至还请求取消营兵制里面除总兵和副总兵两个官职外,其余的参将游击将军守备都司千总百总旗总等一套营兵制职官。
  “以后全国兵马按镇师协标营连队排班编制,镇设总兵,副总兵、参谋长、教练使、镇抚使、监军使、监军佥事等官。而师设师长副师长等官,协设协长副协长等以此照设。”
  都督、指挥使、千户等一套官职是早年的卫所制官职,而后来募兵制后,使用的就是新的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将军等一套新的营兵制官职制度。由于大明一直没有废除卫所制,因此营兵制兴趣后,虽用了一套新的官职体系,但本身是没有品级的,每个军官都照例要加一个卫所都督职,以定官阶上下。
  现在大明上下整军过后,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营兵制,而是全新的战兵体系,镇师协标营连队排编制,是从上到下的金字塔结构,而不再是原来相对的扁平结构。而且新的这套编制体系,各级军官层也加强了。
  再用原来的那套职务不适合,且有了军衔之后,也不需要都督府卫所职作军阶了。
  废除卫所职和营兵职,以后采用新的一套战兵军职和军衔后,上下更清晰明了,不会杂乱无序。
  当然,刘钧提出此事,也不会这么简单。
  说到底,废除卫所,和废除卫所职和战兵制,全面推行稳固刘钧的新军体系,其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全面加强稳固新军体系,加强军人的地位。
第四百零九章
愿为郡王效死
  四海银行的押银车排着队驶到德胜门外的北校场,北洋兵将一箱箱的银元搬下车,然后摆在校场的检阅台上,箱盖打开,银光灿灿。
  有三万北洋兵在京坐镇,两万登莱军又已入京,在这种情况下,旧京军的点验工作进行的很顺利。
  这次点验兵部官员只是带个头,实际工作由北洋和登莱两镇入京兵马负责。点验进行的很快,原来名册上三大营九镇二十七万兵,马骡十八万匹。结果一遍清点核对后,实际上只有兵不到二十万,马骡不到八万。
  就这二十万人八万马,还有其中大半是老弱,以及被皇亲中戚勋贵官员们调走了许多去为他们服务。
  还有一些是注名支粮,到此时点名,还试图雇人应付,也有些人亲自来点验。可这些人根本就算不得兵,既不会操练阵列,也不会射箭骑马放铳。
  经过严格点验后,最后那些被调去做工服役的刘钧把他们算入旧京军中,但那些注名支粮,买闲占役的则通通不算。
  核点名册验对过后,刘钧在正式的考核选拔之前,先把银子取了出来,堆在了北校场,给在册的这二十万人发放饷银。
  积欠的四月粮饷,最后算下来,除掉已经发放的部份和扣除发放的粮菜等,最后只需要支付二百万块银元。
  刘钧亲自坐在校场上,皇帝也被他请来。
  除了北校场,在东西两大校场,还有其它京畿六镇的营房,也同样在进行着发银子的事情。大把大把的银元摆在那里,京军们这些天来的惶恐不安怨恨,渐渐都化为了欣喜。
  按照点验的名册,各镇的京军按师协标营的序列,一一上前领银。校场前,摆开了长长的桌案,有数以百计的北洋军和登莱镇兵中识字的军官士官们被临时调来发饷。
  平均每兵能拿到十块银元的欠饷。
  当十块亮银银的银元一块不少的交到一名老京军的手中时,他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什么时候朝廷真的如实发饷,而上司又不克扣了?
  他是个老京军了,当了三十多年的京军,他的父亲就是京军,父亲的父亲,祖父的父亲都是京军,世代京军。可从来都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朝廷没拖欠,兵部没漂没,长官没克扣。
  以往的军饷,总要拖三欠四,最后就算发下来,可也顶多拿到个五六成,甚至还有部份得是折色的米布等物。
  他看着掌心里的十块银元,颠了颠,银元发出清脆的响声,是那么美妙。
  “这可是标准的银元,天下通用。你若嫌带着银元不方便,一会到东边去,那里有四海银元的临时兑换点,可以兑换成更方便携带使用的银元券。你也可以去西边,那里有东印度公司的粮食兑换点,两块银元一石大米,从南洋海运来的,口感不错的。另还可以兑换粟麦面粉等,每个京军都可兑换二块银元的粮食,这可是京军特权哦,只此一次,过期作废。”一名给老军发放饷银的北洋年青军官笑着对他说道。
  老军打量了一眼那军官,年青英武,看上去也就二十三四岁,可肩膀上却已经挂着三只铜鹰。
  按现在的军衔制,军官的军衔有将军、军校、都尉三大阶,其中将军有上、前后左右五阶,军校有上左右三级,都尉也是上左右三级。其中将军的军衔肩章又以狮子为标记,军校肩章以老虎为标记,都尉以鹰为标记。
  三只铜鹰,那就是上都尉了,起码是个连长。
  连长也是个七品啊,这么年轻,就是上都尉七品连长了,现在的军阶官品可不比从前,动不动就挂个高品。如今的军衔基本上与军职挂钩,品阶都很实。尤其还是个北洋的上都尉,前途无量啊,居然对自己这个老军头如此客气。
  “郡王体恤士兵啊,悔没晚生二十年,也可以追随郡王建功立业了。”老军感叹一声。收起十枚银元往西面去了,他很喜欢这种银元,成色一致,使用方便,不用称量,不怕上司发饷时缺斤少量的,也不怕成色弄假。但他不太喜欢银元券,总觉得一张纸不可靠。
  拿着头次领到的足饷,老军唱着曲往西边去了。京师最近物价涨的厉害,尤其是粮价,十天半月就涨一次,如今凭着这京军的身份还能去平价买一石粮食,算是个福利了。反正领完这次饷,肯定就要被裁汰了。
  裁汰就裁汰吧,排着队购粮的时候,老军想到,自己也五十多了,一把年纪了,被裁汰了也算能安享几天安稳晚年生活。
  排了半天的队,老军购买了两块银元的粮食,不过他没全买大米。虽然他也看到从南洋运来的大米很不错,亮晶晶的跟珍珠似的。
  老军最后买了两斗南洋大米,然后买了两斗麦子,又买了一些大豆,最后买了一石的薯粒干,两块银元还剩下一点,他全买了土豆和玉米。
  这样的掺合,比全买大米只能买一石要划算多了。不过这也就是在这里,若是在外面买,两块银元顶多能买到这里的三分之二。
  心里暗念了一声郡王好,老军招呼自己的两个孙子过来。老军的本有三个儿子,但先后在清军入关时以及后来出关援辽时战死了,他们本来也都是京军的。三个儿子留下了五个孙子,其它几个都还小,唯有眼前这两个刚满十八。
  本来老军打算今年找亲戚借钱给上司送点礼,然后把这两个孙子补进京营吃粮。可现在,他自己都在京营呆不下去了,两孙子只怕也进不了京营了。
  “把这些粮食都装上车,托郡王福,这也算是我被裁撤前的福利了。有这些粮食,再搭配着点疏菜野菜的,咱们可以吃到明年开春后了。”老军笑着对两个大孙子道。
  两个大孙子都长的很壮实,打小练武,受老军亲自指点,身子骨打熬的很不错,龙精虎猛,不过现在没个正式营生,全靠在朝阳门那边扛粮包。入京的粮食都走朝阳门,在朝阳门内有海运仓等诸多粮仓,两小子从十二岁起就在那边扛粮包挣钱补贴家用了。
  三个儿子先后战死,让这个家庭日子相当艰难,一家全靠老军一人的粮饷养家。三个寡妇儿媳拉扯着五个孩子长大,然后靠女人们刺绣和缝缝补补帮人洗衣服勉强渡日。
  三个儿子虽说都是为国征战而死,可朝廷这些年处境艰难,儿子们的抚恤根本就下不来,上次整编京军说是涨到五块银元一月,可却又欠了四月饷,若不是年纪大了。前些天有人煽动闹饷的时候,他都想要跟着去了。
  好在没去,老军心想着。
  把粮食拉回京里,老妻看着孙子拉子一车粮食回来,高兴连连。
  “哎呦,哪来这么多粮食?”
  老军掏出烟斗,借着灶火点好烟,吸了几口,一面指挥着孙子把粮食放进地窖中储存好,一面道,“今天郡王发饷了,四月欠饷都发了。十块银元,一分都没少,上好的龙洋。还有个福利呢,京军可以在营里用比市价低的多的价钱,买粮。那大米可好了,珍珠似的,一石米才两块钱。”
  “大米才两块一石?”老妻也惊讶无比。“前头的米店里,粟米都快要两块一石了啊。”
  “可不是嘛,要不怎么说是郡王给的福利呢。这些粮食都是郡王从南洋海运过来的,万里迢迢呢。不过我没舍得都买米,花了两块银元,只买了两斗米,剩下的都换成麦、豆和薯干、土豆等等了,你看,拉回来一车,够我们一家子吃到明年开春了。”
  老妻一听,也觉得老爷子算盘打的精。不过她了想,“我们家这么多张口呢,一家子上下十几口人,还有五个大小伙子,正是能吃的时候。我看啊,咱们也别留大米了,多精贵啊,咱们一会把这些米和麦,都拿店里去换成小米和红薯土豆好了。”
  老这一听,连拍大腿,“哎呦,我怎么没想到呢。早知道在营里就买一石大米,然后再拿去粮店换成杂粮好了。”
  “也一样的,粮店里杂粮也贵呢。你拿粮店换,还不如在营里就全换成杂粮。”老妻道。
  老军想了想,“算了,也别换了,反正米麦各只有二斗,咱们也留点细粮。况且,三个媳妇娘家里头日子也不好过,给每儿媳娘家里各两升米两升麦吧,接济一下,咱们对不住他们啊,委屈他们的女儿了。”
  “好,就按你说的了。”老妻说着,见老军把烟斗在鞋底子上敲了几下收起,又往外走,忙问,“你又去哪呢?”
  “去校场参加考核。”老军说道。心里不免有些酸楚,他都过五十了,这次考核肯定过不了,到时就得被裁撤了,以后家里又少了主要的进项了。“哎。”他忍不住一声长叹。
  “爷爷,我们也跟你去。”两大孙子放好粮食好,出来听说爷爷要去军营,也忙道。
  老军想了想,“好吧。”
  德胜门外北校场,原京军第一镇的饷银已经如数发放完了,皇帝正在刘钧的陪同下,亲自从北洋和登莱军中挑选侍卫军。
  其实皇帝挑选也很简单,在台上看两支兵马分列阅操,然后皇帝从中点选了数个标营,重编成侍卫亲军四部。
  侍卫亲军各部,完全就是自北洋和登莱镇兵中点选的,皇帝坚决不肯再用原来的京军侍卫。
  好在皇帝同意守卫京师内城外的禁卫军可以由北洋、登莱和原京军中选拔的精锐合编,让大臣们勉强同意了皇帝选的这支新侍卫亲军。
  老军带着两孙子到达校场时,第一镇的考核也开始了。
  第一镇原编有三万人,实有不到两万人,而且这次只选择择优留用八千人。淘汰的比例很高,因此老军早就对自己留用不抱希望了。
  考核的流程并不简单,先是根据花名册点名,验明身份,核对年龄,检查有无残疾。五十五岁以上的,有身体残疾的,直接裁汰掉,不用进入下一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3/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