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3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5/697

  刘钧也笑了,大明的盐商们这些年赚的盆满钵满,最大的原因就是大明的这个纲盐制。他们占据了盐专卖权,拥有垄断权还是世袭的,各个占有一个销售区,先垄断市场,再官商勾结,通过种种舞弊手段,最后坑了朝廷和百姓,自己赚的盆满钵满的。
  而现在刘钧的这个承包商计划,实际上也一样是这种纲盐制,不过更厉害的是,原来是有许多承包商,但现在刘钧要整个承包了,完全整个市场的垄断。
  但刘钧的这个计划还是有吸引力的,就在于刘钧要把地方上的官吏们,和那些盐政系统的人全甩开了,不跟他们玩,把利润分出部份直接给朝廷,然后自己来经营整个盐务,独家垄断整个盐专卖市场,胃口更大,出的条件也更高。
  “阁老,大明每年消耗的盐起码有六百多万引,那可是二十亿左右斤的盐。朝廷的盐税是每斤盐抽税二分二银,折算一下,若是二十亿斤盐都抽到税,那是多少?近四千万两银子,换算下,就是八千万块银元。可实际上,朝廷每年的盐税才不到两百万块。这些盐商,完全就是群吸血虫,从朝廷吸走了太多血,一个个富的流油。难道朝廷还要继续维持他们的利益,好让他们继续吸大明的血?”
  四千万两的盐税虽有些夸张,可依然让吴甡等人说不出反驳的话来。
  一年两百万块的盐税,确实让人难以忍受。
  “他们若是也能拿出一年一千二百万的盐税上缴,那这个承包权可以给他们。但是,这些人会吗?不会,那还跟他们客气什么?朝廷可以不追究他们以前污的那些钱,可若他们还不肯满足见好就收,那谁敢伸手,谁敢跳,就砍谁的手打断他的腿。”
  吴甡端起茶杯,吹了吹上面的茶沫。
  “郡王,我有一个提议。一年两千万上缴税银,那么盐务、还有四海银行、江南钱庄、东南制造局、东印度公司、应城盐场、时报,都不用再另交税。”
  刘钧笑笑,吴甡这也算是摊牌了。大家都心照不宣,这些都是刘钧的产业,或者他参与的重要产业,且都是极赚钱的产业,不说东印度公司在海贸这块占有的巨大市场份额,还有四海银行对铸币印钞以及存贷汇兑业务的巨大市场份额了,光是东南制造局,这个军火制造产业的巨无霸,一年都能赚取无数的银元。
  吴甡现在干脆跟刘钧挑明,刘钧控制的这些产业,也不搞什么核查核算了,直接包税。一年两千万块,不管你赚多赚少,也不算税率多少,反正朝廷一年只收两千万税。
  两千万是个大数字,很大的数字。可刘钧不用算,都知道如果按正常的纳税的话,这些产业一年的税肯定不止这个数字,前提是刘钧肯如实纳税。
  “刘阁老也同意吗?”刘钧转头问刘宗周。
  刘宗周也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他只沉吟了下,便点头,“包税两千万,可以。一月底前先上缴八百万,然后每个月上缴一百万。”
  “一言为定。”刘钧答应了,一年两千万的税很高,但对于这些产业每年赚取的利润来说,还是比较优惠的。而且对于刘钧来说,反正这些税款,最后也是到了朝廷的帐上,朝廷的,不就是他的吗。
  吴甡见刘钧答应的这么痛快,倒有些意外了。心里微微有些后悔开的数字少了些,但此时也不好再改口,便临机一动,加了一个条件。
  “这两千万税款要直接打入户部太仓国库,必须是银元,不能是银元券。”
  换言之,这些钱不能再如之前一样,从刘钧的左手换到右手,最后依然由刘钧掌握着,想要点钱,还得从他那里签字批准。
  “可以。”刘钧答应。
  刘宗周这时也提了一个条件,“以后这两千万税款,每一笔钱支出,都得经过户部批准,然后报我们三人同意签字,少一人签字都不能拔款。只有三人都同意并签字后,才能从太仓拔出钱来。”
  “没问题。”刘钧依然痛快的答应了。
第四百二十三章

  刘钧从宫中回来后,便回到宣德门外直隶总督府。一入官厅,刘钧便立即派人召罗平安前来。等他的前情报副官来了,刘钧一面放下手中的公文,一面招呼他坐下。
  “在锦衣卫呆的还习惯吗?”
  罗平安穿着飞鱼服挎着绣春刀,标准的锦衣卫校尉装束。他向刘钧行了个军礼,然后坐下,回话,“没想到,有朝一日我会身穿飞鱼服腰挎绣春刀,当一名锦衣卫。”
  “锦衣卫过去的名声确实不好,但那是过去。锦衣卫十分重要,我们需要它。调你到锦衣卫,希望你能理解我的用意。”
  “属下明白。”
  锦衣卫在明朝算是一个超然的存在,也曾经臭名昭著。不过在崇祯朝起,就已经比较低调。自刘侨成为锦衣卫指挥使后,刘钧对锦衣卫也渐渐掌控在手。
  锦衣卫是个相当特殊的机构,他名为卫,但又与普通的卫所不同。他的前身是朱元璋立国之初设立的拱卫司,相当于皇帝的亲卫。后来又归入负责皇帝依仗的仪銮司隶属。到十五年,正式设立锦衣卫。锦衣卫既有侍卫护驾之责,又有在朝会大典和皇帝出巡时负责天子仪仗卤簿的职责。
  锦衣卫中的大汉将军,就是大明的仪仗队兼贴身护卫队,有一千多人。
  因为锦衣卫是皇帝的贴身卫队,因此负有保护皇帝之责,也承担了秘密调查和刺探情报的任务。后来锦衣卫先后设有南北两个镇抚司,南镇抚司掌握锦衣卫本卫的法纪和军纪,同时掌控制造兵器的军匠。
  而北镇抚司则负责在暗中秘密侦伺文武百官,同时还担负着监视藩王、反间谍等任务。到成化年间,增铸北镇抚司印信,一切刑狱不必关白本卫。
  北镇抚司拥有了自己的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成为令人谈之变色的存在。
  锦衣卫编制也是极庞大的,下面有南北镇抚司和经历司三个司,还有十四个所,最多时甚至达到十七个所,拥有数万人之多。
  不过在崇祯死前的京军整顿时,锦衣卫直驾侍卫这块职责已经被取消,只剩下了巡查缉捕这块职责,成为了一个专门的情报机构。
  到刘钧入京,锦衣卫也再次经历几次调整,到现在,锦衣卫已经彻底不再负有侍卫护驾这块职责,成了一个纯粹的情报侦辑机构。其下属三司,经历司负责收发公文,情报分析。而南镇抚司专管对大明以外地区的情报收集,执行刺杀等特别行动。而北镇抚司专负责对大明内部的宗室藩王、文武百官和军民的监视,以及反间,和调查影响恶劣的刑事案件。
  南北镇抚司都各辖五个卫所。
  锦衣卫的职责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同时内部也进行了一波波裁汰,清理了许多功勋国戚子弟,并清理掉了那些挂名的空闲带俸官。最重要的则是其职责从首重刑狱审讯,改为首重对内外的情报侦辑。
  锦衣卫也是朝廷裁撤卫所后,唯一保留的卫。虽然保留了卫所,但也从原来的十四所减为十所。且那些世袭卫所武职,全都被撤除,空闲带俸官一律取消。
  在这个整顿的过程中,刘钧从楚军中调了许多人手过去,另外又招募了不少的人。可以说,现在刘钧已经不再仅是通过刘侨来控制锦衣卫,而是真正实切的插手控制锦衣卫事务。
  经历司和南北镇抚司,以及下面各所,方方面面都有了楚军的人。
  虽然楚军也有一套自己的情报体系,可锦衣卫这块招牌还是不错的,有时候办事,打着这块牌子,事半功倍。
  尤其是锦衣卫原来就有的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的权利,任何威胁皇权的官吏军民都在他们的侦缉和惩治范围之内,甚至逮捕人的时候都不需要经过外廷三法司的手续,能直接逮捕人进锦衣卫诏狱。
  这是一个极好的工具,也是刘钧自己的情报机构没有的权力。
  刘钧的情报副官罗平安,现在就已经是锦衣卫北镇抚司下五个千户所千总之一。
  “相信你也听说了,朝廷已经决定裁撤锦州和广宁两镇,要调吴三桂和祖大寿入京。我估计这两人不会这么听话,肯定要弄点事情,甚至还会叛乱。我需要你派人去一趟辽西,提前摸清楚辽军的动向,若他们真走到那一步,我希望能提前知晓。”
  罗平安点了点头,“要不我亲自带一支行动队,秘密潜入广宁除掉此二人。”
  刘钧摆了摆手,“若我需要暗杀他们,就不会叫你来了,我直接叫南镇抚司的人行动就好了。叫你去,只是让你调查清楚动向就好。对付这两人,不能暗杀。放心吧,他们就算真反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既然敢载撤两镇,就早考虑过这种可能。”
  “要派人盯着吴襄吗?”
  “不必。”刘钧对于吴襄最近的举动掌握的很清楚,知道吴襄一直在劝吴三桂,明白这个家伙还是很聪明的。“我还有一个任务要交给你,这也是整个锦衣卫的任务,你们接下来要全力以赴,调查与盐务有关的官吏,尤其是那些大盐商。我需要你们掌握到他们的不法之事,最好是比较有威胁力一些的。”
  虽然皇帝和吴甡、刘宗周都同意了刘钧的承包盐务计划,不过这是在那些盐商和许多权贵官员们饭碗里抢肉吃,因此刘钧也没指望这些人就会乖乖的配合,把这块肥肉交出来。
  “明白。”罗平安接令而去。
  等他退去后,刘钧又拿起案上的公文看起来,看着看着,刘钧的眉头紧皱。
  这是封自枢密院转来的折子,是傅山转来的。内容是河南方面的战局,李自成去年围洛阳,刘钧派了张山任河南剿匪总指挥,结果到现在,转眼过了几个月,洛阳还被围着,局势丝毫没有缓解。
  张山向枢密院奏报,河南地方文武丝毫不肯配合,既不供应粮饷,也不提供民夫。他们甚至在张山率兵入豫后,一直闭城不纳。
  而河南地方官军,也没有一个肯听从调派。
  尤其是河南总兵左良玉,不但不肯听从张山调派,甚至还退向河南湖北的交界处,甚至抢劫了黄州府境内的一个村镇。因此张山不得不防着左良玉,既要派兵提防张山,又要自带民夫运输火炮粮饷。
  张山一直担心左良玉会趁他带兵到洛阳解围时,带兵下湖北劫掠。
  左良玉部多是些招降的流匪,而且严重超编,他兵额三万,可实际支有八万多人。尤其这支大军毫无军纪可言,比流匪还要无纪律,一直以来都靠抢劫供军。
  张山不怕李自成,最担忧的左良玉在关键时候背后捅刀子。他对于救援洛阳并不上心,一心只看顾着湖北,迟迟没能到达洛阳。
  傅山给刘钧的建议是把左良玉调离河南,不过刘钧却对这个提议并不赞同。左良玉这个人,刘钧并不陌生了,当初还是刘钧的顶头上司呢。
  这人算是明军中的一个战阵经验丰富的大将了,当年也是敢跟清军硬刚的猛将,尤其是跟流匪打的仗最多。而且左良玉有个特点,别的将领喜欢吃空饷,可左良玉却最喜欢扩编。最喜欢把打败的流匪招降,他的军队数量总是超编严重。
  他的军队也是军纪最差的,可手下的兵也最是信服他的。每次就算被打败了,可很快就能再把队伍拉起来,朝廷虽然屡次降罪予他,可每次最多是贬职降官,原来让他继续戴罪立功。
  这样的家伙,完全就是一块滚刀肉。他很清楚在这种世道,什么才是立身之本。军队才是他的立身之本,他清楚的很。想调他走,难。
  刘钧提起笔,开始给张山写信。
  摊开信纸,刘钧把狼毫沾上墨汁,沉吟了片刻,最后落笔,在信笺上只写了一个字。
  “杀!”
  既然不能听听令,那就没必要再留着他。
  河南,郾城。
  二月二,龙抬头。
  这本来是一个喜庆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春耕开始,百姓郊游踏春。
  但是郾城外,却是一片凋敝的景象。数日前,河南总兵左良玉率军进入郾城,这些打着官军旗号的官军,入城之后,很快就开始四下劫掠,最后演变成一场大骚乱。
  郾城人就如遭遇流匪,许多人家的妻女被侮辱,钱粮被劫,房屋被占,百姓被赶出家门,连放声大哭都不敢。
  一队骑士飞驰而过,惊起一群乌鸦。
  郾城门下,为首骑士勒停战马。
  “来者何人?”
  “城上的人听着,立即去通知左镇,就说上将军、湖广总兵、中原剿匪总指挥张帅到了,让他立即出城迎接!”
  郾城内,左良玉听到报告,大为惊讶,“什么?张虎臣到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5/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