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3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4/697


第四百二十一章
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上元佳节,刘钧却没能在家陪家人吃元宵。辽西的边境冲突,最终还是传到了朝中。今日,吴甡与刘宗周紧急召集军机处会议,以商议辽西冲突可能带来的麻烦。
  这也是军机处设立以来,第一次正式的会议。
  皇帝驾临,三顾命大臣主持,兵部、枢密院一众主要官员皆出席。兵部尚书、枢密使、参谋长、五军司令和各军种司令,以及总装备司长、总后勤司长等。
  “边衅!”
  刘钧听到兵部尚书陈新甲提起这个词时,一脸平静。辽西的所谓边境冲突,不过是场闹剧。
  对于朝廷的官员们来说,辽西的边境冲突让他们极为紧张,生怕明清之间因此再起战事。在当初明军被清军压着打的时候,虽然朝廷官员也依然硬着不肯议和。可当议和成功之后,却再没人愿意看到这难得的太平景象再被打破。
  刘钧也不愿意开战,现在跟清军打,不到时候。不过他并不担心,因为他相信清军现在也不会想打的。
  上次的明清之战后,双方都是伤痕累累,各自都需要舔伤口。
  刘钧现在更希望先理清内部,控制朝政,剿灭流匪,整顿盐务,才是他接下来的重中之重。
  攘外还须安内。
  军机处与总理处都在乾清门外广场边,一个在西侧,一个在东侧。衙门设置都是一样的,军机处名义上并不如总理处这般重要。总理处那是顾命大臣们的办公之所,而军机处,相当于一个皇帝和顾命大臣的军事参谋顾问会,协调枢密院与兵部,负责两衙与总理处顾命大臣和皇帝的联络沟通。
  不过实际上,军机处的成员由顾命大臣以及兵部和枢密两部最重要的官员构成,因此这个军机处,实际上成了大明军方的最高决策机构。
  小皇帝朱慈烺很重视这个会议,甚至还特意穿了一身戎装前来,他坐在最上首,特意让人把刘钧的坐椅放在他旁边,以备随时询问。
  军机处与总理处最大的不同,就是厅中间有一副大沙盘,做的很精致。今天因为主要商议辽西边境冲突之事,因此今天厅中摆放的是辽西的沙盘。而在厅堂两面的墙上,也挂着一幅幅的地图。
  十几位军机处成员面前,都摆着一个果盘,盛放着一些水果和果脯,另外还摆着茶杯。
  “皇兄。”年轻的皇帝在众臣身上扫了一眼,最后目光落到了刘钧的身上,“辽西的冲突到底是怎么回事?”
  “陛下,辽西并没有什么冲突,不过是一场误会。”刘钧轻描淡写道。
  “误会?”吴甡愕然的望向刘钧。
  刘钧点点头,“辽西的那场冲突是发生在大年三十,到现在已经半个月了。之所以拖到今天都没有通知诸位,是因为这些天都在调查详细情况,并在与清方联络。现在,整个事件的详细经过已经差不多调查清楚,也已经联络上了清方,双方达成了初步和有效的沟通。到现在,我可以很欣慰的告诉大家,那只是一场误会,现在双方都已经弄清楚了。”
  “具体的情况,就有劳傅参谋长向我们介绍。”刘钧手指傅山。
  傅山点点头,站起来,“陛下,诸位,现在容我向大家介绍整个事情的经过。事情的起因是边界上的盘山堡一队巡逻兵失踪,广宁总兵吴三桂接到错误情报,说这队巡逻兵是被清军镇远堡的守军伏击抓走。吴三桂未及时上报,便冒然向镇远堡发动了攻击,在镇远堡清军否认抓捕了盘山堡失守巡逻兵后,依然继续攻击镇远堡,并在破堡后屠杀了堡中二百余清军。”
  “事情发生之后,清军方面保持了克制,并没有反击,而是第一时间联络上了旅顺方面的我朝官员,澄清事实……”
  一众高官默默的听着,包括坐在厅里的总后勤司长吴襄。
  “这么说来,整件事情,都只有吴三桂一人处置失当了。”皇帝听了半天,最后做出了评价。
  “调查了事件事情之后,确实如此。”刘钧毫不隐瞒自己的意见。
  吴甡和刘宗周等人听到了清方的态度,知道他们也无意打破议和之后,倒也暗自松了口气。
  “既然查明只是一个误会,那就好。”
  “陛下,臣以为吴三桂在辽西接连处置失当,前在当初义州之战的冒进,导致松锦大败。如今又不经调查,冒然发动攻击,这些都表明,吴三桂经验不足,且不足以担当方面重任。尤其是广宁镇是明前的最前线,此次清军保持了克制,但谁能保证下次若吴三桂再如此乱来,清军还会不会保持克制?明清和议来之不易,这样的大好局面不能轻易的断送在吴三桂这样鲁莽之人手上。”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参了吴三桂一本的不是刘钧,而是刘宗周。
  “皇兄,你以为呢?”
  “吴总兵作战还是很勇猛的,但其是一员猛将,却非一良帅。在大局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用人,当用其长,而不用其短。臣以为,可调吴三桂任枢密院总参谋部副参谋长。”刘钧回道。
  陈新甲问谁锦州和广宁两镇谁来接手。
  “对于锦州镇,朝廷先前就已有决议,调锦州总兵祖大寿入朝任陆军司令,锦州镇并入宁远和广宁两镇。不过现在我看广宁镇也没有必要再保留了,锦州与广宁一并裁撤,其防区交由宁远镇接管防御。”
  “锦州和广宁两镇全都裁并?会不会使得辽西防御减弱?”
  “裁减的只是数量,但朝廷可以把更多的钱粮装备用来训练装备更少的兵马,精兵强化。裁撤锦州和广宁后,关外依然有宁远、旅顺、镇江三镇,加起来有九万兵马,再加上海上的北洋水师,依然有十多万兵马,这样一支庞大兵力,其实已经远远超过早些年朝廷在关外的驻军数量了。”
  “兵在精不在多,何况我们关外还有十多万兵马呢?”
  吴甡看了眼坐在那里似乎在打瞌睡的吴襄,“如此大的动作,万一辽军有人不满这个结果,十万辽兵生变,后果不堪设想。”
  “哪来的十万辽兵,吴阁老?锦州与广宁两镇在兵部的名册上,全部兵力加一起也只有六万人马。十万兵,吴阁老之意是吴祖两位总兵私下招兵买马,还超编四万?”刘钧笑问。
  吴甡哼了一声,瞪了刘钧一眼,心说具体什么情况你会不知道。
  “吴阁老不必担忧,这天下还是大明的天下,锦州、广宁两镇裁撤,士兵们会有遣散费,将领们也会另调他镇,都会有妥善的安置。又不是一声令下,就不管不顾了。若是如此,辽西的两镇兵马,还不满的话,那我就要问一声,他们还是大明的将士吗?若是他们真的因为朝廷要裁撤两镇,他们就要闹事造反,那么这种兵朝廷还敢继续留着吗?那不是养虎为患?”
  “谁敢反,谁就是大明的乱臣贼子,天下人人得而诛之!”刘钧说出了杀气腾腾的一句话。
  少皇帝朱慈烺也摆了摆手,“郡王说的有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吴甡并不想在这个时候裁撤锦州和广宁镇,一是担心辽西生乱。其二,他也想利用这支辽军以制肘刘钧。如今刘钧通过裁撤整军,把手伸向大明军界各处,京畿也基本上都被刘钧把持控制,若辽西的这两镇也被裁撤,那真的就是楚军一家独大了。
  可刘宗周根本就不支持他,三顾命大臣,二比一,加之皇帝也听从刘继业之语,最终他也没能改变军机处做出裁撤锦州和广宁二镇,调祖大寿和吴三桂入京的决议。
  军机处会议结束,三辅臣又迎皇帝移驾总理处。其它兵部和枢密院官员则各自出宫回衙理事。
  总理处与军机处相距并不远,片刻就到。
  “郡王,这都已经都元宵节了,户部的预算也早就做好了,内阁也拟票了,总理处也都通过让司礼监批红了,为何到现在都迟迟没有银钱到帐?”吴甡一坐下,就迫不急待的问道。
  “吴阁老,我只是负责筹措银钱,又不会凭空变出钱来。本来嘛,这钱粮之事是户部的责任,可现在朝廷却天天都盯着我要钱,阁老不觉得这有些不对劲吗?”刘钧说道。
  吴甡想不到刘钧这般回答,愣了一下,恼怒道,“郡王现在说这话,不觉得是不负责任吗?之前他说钱粮问题你来解决,还让我们支持你搞盐务改革,我们都同意了,现在你又说这等话,是何意思?”
  “我没有要反悔,朝廷财政困难,我们都就好同舟共济,可现在阁老却弄的好像这财政问题是我一个的事情一样,这就不对了。说到这盐务改革,这些天我仔细的考虑了一下,难,实在是难。如今盐务方面,从上到下,处处贪官污吏,烂透了。想靠这些人来搞盐务改革,想从中征收到两千万盐税,那真是难上加难。”
  刘宗周一直听着刘钧和吴甡的对话,这个时候也忍不住道,“郡王,现在朝廷可全指望着这个盐税,今年朝廷的开支预算是五千万块,这还是处处压缩开支的结果。可到现在,这五千只有不到一千万有着落,剩下的四千万还不知道从哪里来,若这盐税两千万再没有,那今年都不知要如何维持了。”
第四百二十二章
我的就是我的,朝廷的还是我的
  “今日国家财政之困窘,我同为顾命辅政大臣,当然也和两位阁老一样清楚明白。然则,不是我推委,实是想指望那些盐政上下官吏用心办事太难。”
  刘钧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继续道,“这些天我思来想去,如今朝廷财政能指望者,这盐税是一个大头,极为重要。要想从中得到盐税补充国库,我以为非常之时只能行非常之事。诸位,这是我这些天来苦心思虑之后,拟出的应对之策。若两位阁老和陛下能够同意,倒能解眼下燃眉之急。”
  刘钧从袖里取出一份折子,递给皇帝。
  朱慈烺有些迟疑的接了过去,对于朝政之事,他懂的太少。然后打开粗粗一看,他却忍不住拍掌,“皇兄,真有此事?”
  “陛下,千真万确。”
  朱慈烺大喜,把折子转给吴甡,“两位阁老快看,郡王找到一个好办法了。”
  吴甡和刘宗周相互传阅,很快看完。两人脸上都有股子疑惑神色,有些半信半疑。折子上写的是见于如今盐务这块上下官吏贪污,走私严重,而提出一个全新的整顿盐务的办法。办法很简单,另开一摊。
  再说简单点,就是包税。不是包给某个官员,而是直接把盐务这块,包给商人。具体的说,是一大群合伙的商人。
  现在有许多商人联合起来,表示愿意把盐务这块承包下来。从产盐到运盐到销盐,他们全包了。他们开出的条件也确实让吴甡有些心动,每年一千二百万盐税上缴,另外他们直接向制盐的盐场灶民付银买盐,此外其它各个环节中产生的费用他们自己承担。
  “如此说来,以后朝廷盐务方面什么都不用管,不用花费一分钱,就能坐收一千二百万盐税?”
  “没错,朝廷坐收一千二百万块的盐税净入帐,而且还能省下盐务方面这块官吏等的开支。”
  “商人的话,如何能确信?”
  刘钧笑道,“他们会先上交三百万块银元,做为保证金。然后每月再上缴七十五万,到年底之时,一千二百万缴齐。制盐、运盐、销盐的费用都由他们自己支付。”
  刘宗周有些怀疑,居然还有这样的商人?现在朝廷一年从盐中抽到的税不过二百来万块,这可就相差一千万块的差距。
  “天下无人不食盐,盐涉及天下民生,郡王,万一这些商人拿到这个盐务承包权,到时压低盐收购价,抬高售价,这可影响极大。”
  “刘阁老担心的不无问题,不过这方面我已经想到解决方法,我们制定一个食盐最低收购价,限定盐商承包盐务后,从盐民手里收购的盐,不能低于这个最低价格,以保护制盐的灶户百姓。同时,我们也设定一个食盐最高销售价格,规定承包商人们的盐不能超出这个售价。”
  “这条件他们愿意答应?”刘宗周觉得不对劲。高出一千万块的承包价,现在还有这样的限制,那他们靠什么赚钱,或者说,他们为何肯答应这么苛刻的条件。
  “我已经与他们初步谈过了,他们愿意全盘接受这样的条件,并把所有的条件写进承包契约中。一旦他们违约,三百万保证金就会被没收,承包资格取消。”刘钧转头对皇帝解释道,“陛下,现在朝廷之所以一年才收两百万盐税,原因就在于上下贪腐,官商勾结,加之私盐泛滥,这才使得朝廷收不到盐税。实际上,就算承包盐务一年上缴一千二百万的税,他们依然起码还能有三百万以上的利润。一年三百万块的利润,虽然要垫付不少资金,可也是个很划算的买卖了。”
  “一千二百万,这可与原来计划中的两千万相差不少。”吴甡皱眉道。他其实心里已经动心了,但他觉得,刘钧所谓的承包商,肯定就是刘钧自己。如今谁不知道,大明最有钱的人就是刘钧,四海银行、江南钱庄、东印度公司,东南制造局,应城盐场等,哪一个不是刘钧的产业或者他参与的产业。
  虽然表面上这些产业,都是挂在其它人名下,但事实如何,谁不清楚。
  “一千二百万并不少,两千万只是预计,并不一定能收到。而且这两千万就算能达成预期目标,可中间还得扣除各项成本,更别说,从上到下,肯定会有许多火耗、漂没之类的。而这一千二百万可是妥妥的净入,并且只要同意,立马就有三百万入帐。”
  吴甡笑了笑,越发确定了刘钧才是这个盐务承包商的幕后之人。
  “承包盐务可并没这么简单,朝廷现在的盐是纲盐制,有窝单盐引,盐商们手里的窝单可是永久持有的,还可以世袭。另外,朝廷历年来,超发了许多盐引,许多盐商手里都握着大把盐引没能兑换到盐,现在把盐务承包给某一批商人,那朝廷怎么向这些人交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4/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