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3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3/697

  他发现就算自己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可也一定帮助没有。
  打还是不打?打,固然解气,可却会可能引发明清两国再开战事,而盛京方面却五次三番的提醒过他,千万不能挑起战事,现在大清打不起。
  但是不打?就任吴三桂这样欺压到头上来,让人憋屈。
  “传令下去,不准报复,不准出击,所有辽河以西的守军都退守城堡固守。我再重复一次,没有我的亲自命令,不许报复。”
  一众清军将领面面相觑,可他们都是正蓝旗的,面对旗主的命令,他们这些奴才不敢反对,只能遵守。
  诸将退下,济尔哈朗坐在那里叹气,他身边的谋士走了过来,低声道,“主子爷,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咱们若上了吴三桂的当,真要明清重新开战,那么咱们可就顶在最前边了,现在我大清也是矛盾重重,这个时候切不能被盛京给卖了。万一到时他们来个见死不救,或者借刀杀人,那咱们镶蓝旗可就没处喊冤了。”
  如今大清几大势力中,就镶蓝旗实力最弱,不得不防。
  “立即派人报告盛京,再派人联系旅顺的楚军,跟吴三桂说不通,现在只能期待刘继业脑子是冷静的,别被吴三桂给利用了。”
  北京。
  这个新年是刘钧在京过的第一个新年,也是新皇登基后的第一个新年,一连数天,里里外外,忙个不停,朝中的各项礼仪朝贺,家中的团聚。
  赶在年前,刘老爹也带着刘钧老娘和两个妹妹,以及他兄嫂侄子一起入京了。
  刘钧恨不得能有个分身之术,好一一应付。
  等到了正月初天,算是稍稍轻松了一点,结果就接到了广宁急报。
  “乱弹琴。”
  看完傅山送来的报告,刘钧一掌拍在桌上。
  “拙劣的谎言。”刘钧一眼就看出了这个报告中隐藏的问题,“他吴三桂真当所有人都是傻子?”
  整个事件都充满着太多的破绽,刘钧一眼就能看出隐藏在事件中的真相。他倒没想到,吴三桂还有这样的头脑和胆子,居然不惜挑起边衅,以来抵抗他对辽西军的裁撤。
  “现在怎么办?”
  虽然吴三桂的手段拙劣,破绽太多,可不得不说这招却很实用。如此一来,刘钧若要继续裁撤锦州镇,调祖大寿入京,就有些不太适合了。
  “立即给侯总督和秦提督去信,关外各镇兵马,必须保持克制,未有朝廷命令,任何人不得轻启战事。如果他吴三桂要打,那就让他去打,不准关外军区其它各镇出兵支援他,让他打去。”
  刘钧一脸怒意,吴三桂的这招确实让他非常不爽,这种反抗,让刘钧很恼火。如果真的引得清军来战,那会让刘钧的许多计划都得做出改动。
  “从现在起,停止向锦州镇和广宁镇给粮饷军饷,一块银元一粒粮食也不要给他们,并禁止补给一切军械。我倒要看看,吴三桂到底有多硬!”
  “郡王,万一狗急跳墙?”
  确实有这种可能。
  但刘钧也别无选择,既然吴三桂祖大寿都已经做出了这种选择,为了对抗他的命令,都不惜挑起战事,那么刘钧就算妥协,又有何意义。今天妥协,不再裁撤锦州镇,不再调祖大寿入京。
  那么明天吴三桂可能就会尝到甜头,要挟更多了。他要真以为他手上有十万兵马,就能为所欲为,那他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那样,那就是他自寻死路!”
第四百二十章
玩脱了
  “他们这是在玩火啊。”新任的兵部总后勤司长吴襄坐在餐桌上,一脸精神欠佳,心事重重。“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在错误的时候,做了错误的选择。长伯处处皆类我,甚至勇武更胜于我多矣,可惜终究还是太年轻,勇武有余,谋略不足。当初义州之战,他就急燥了,没有等锦州大军到达就率先攻城,导致大败。如今,他又犯下同样的错误。”
  他说着这话时,低垂着眼皮,整个人憔悴无比。
  他对面坐着的是刚从辽东回来的长子吴三凤,两人坐在京师的吴府的偏厅里,屋里盘着火炕,烧了炕,父子两盘腿坐在温暖的炕席上。炕上还摆着一张炕桌,上面是侍女送来的茶煮蛋和羊肉汤、葱花饼。
  “我觉得父亲过虑了,辽西还有十万兵马呢,怎么能轻易的任由刘继业拿捏。有这十万兵马在手,他刘继业说话的时候也要考虑考虑。”
  “十万?刘继业还有十镇大军呢,况且,打仗靠的是数量吗?辽西十万兵都敌不过刘继业的一镇楚军。更何况,刘继业现在执掌中枢,免去你兄弟提督之职裁撤锦州调你舅父入京,虽是刘继业的意思,可却是由朝廷发出的命令,代表的是朝廷的意志。”吴襄对于长子的那满不在意,十分不满。这个儿子比起次子三桂差远了,到现在,还不明白。
  他们还以为现在是几年前?
  几年之前,有这十万辽军在手,只要他们不公开降清,或者举旗造反,那么朝廷都得笼络他们,要钱给钱要粮给粮。
  但现在不同了,朝廷的局势变化极快,现在是龙武元年,是刘继业主持朝政的时代。
  “可就任由刘钧业拿捏?”吴三凤并不服所。“父亲,现在辽西的战报已经传回了京城,这个时候,看刘继业还如何撤锦州镇。大人,长伯希望你能利用现在的职位,调拔一批钱粮运去辽西。十万人马粮饷消耗极大,可刘继业一直卡着不给,每次请拔粮饷,就拔那么三瓜两枣的。”
  “你还真以为我这个总后勤司长能管事?”吴襄冷哼一声,拿起一个茶叶蛋在炕桌上敲了几下,然后慢条斯理的剥着壳。“所谓兵部总后勤司,那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我这个总后勤司长,更只是一个坐冷板凳吃闲饭的。”
  “你知道我现在每天去办公,都干什么嘛?早上到了部衙,先去开个例会报个道,然后回到公厅,一壶茶加上一份报纸,差不多就是半天。除了在那些根本作不了主的公文上面签签字盖盖章,我什么也管不了。”
  吴襄教训着儿子,所谓的总后勤司长,听起来似乎很有实权很有油水的样子,还是个侍郎衔。实际上,如今朝廷里的国库空空如也,所有的开支,都还得从刘钧手里要。只有刘钧同意了,并且他在总理处的那个财务科给审核签了字,才能拿到钱。
  现在朝廷各部衙的开销也好,各军区的粮饷也罢,甚至京师官员们的薪水,都得靠着刘继业的签字拔钱。
  朝廷的户部尚书,都不如刘继业的财务科长说话管用,更别提他这个兵部的后勤司长了。朝廷谁不知道,如今内阁不如总理处,兵部不如枢密院,而兵部的总后勤司长,更是冷板凳中的冷板凳。
  “我实话告诉你吧,我已经得到了风声,刘继业已经暗中传了话。今后不会向广宁和锦州镇再拔一分银一斤粮。刘继业说的到,就能做的到。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在跟谁为敌,自己的脖子都卡在人家的手上,却还想要对抗,真是太年轻了。”
  “他真敢如此?他就不怕辽西将士一怒之下兵变?”
  “你以为刘继业会怕辽军兵变?”
  吴三凤震惊的怔在那里,“那他就不怕辽军一怒之下投清?”
  “也许他正等着你们这样做呢,辽军真敢降清,那么这天下之大,都再我们的立足之地了。刘继业控制着旅顺、镇江、登莱、山海和宁远,就算辽军降清,他又何惧之有?而且现在的满清,本身也是元气大伤,就算辽军降清,他们收不收还是一回事。就算收了,他们也不敢攻明的。”
  吴襄曾经是一个商人,一个相马本领极强的商人。后来破家招兵,抵抗后金,再到加入官军,参加科举考中武进士,加入辽东王李成梁的麾下。他这一生大风大浪真是见过太多了,当年李成梁是在辽东是如何的威望,可最终呢?皇帝说调他回朝,他就得回朝。
  儿子本事还是很强的,可惜他们呆在关外久了,已经搞不清朝中的局势了。
  刘继业的势力节节提升,在朝中已经虽不是首辅不是首席顾命大臣,可实际上,却凭借着对兵权和财权的掌控,左右了朝政。
  刘钧说不给辽军粮饷,那就没人敢给,想给也无粮可给。
  “如今处处粮食紧缺,京师粮食,都全靠刘继业从海上运来。你回去告诉你兄弟和你舅父,让他们及时回头。现在回头,向刘继业服个软认个输,还能有个不错的结果。一旦事情闹到不可回头的地步,那时就一切晚了。”
  吴襄捻捻垂至胸前那副打理的极不错的胡须,“凡事当顺势而为,切莫逆势而行。其实就算顺从刘继业也没什么,把广宁和锦州两镇兵权交出,听令回朝,刘继业也不会太亏待我们的。”
  “什么叫不会亏待我们?当个如父亲这样的闲散官职,让舅父当那什么陆军司令,然后再让长伯再当个后军司令什么的?父亲,我们家族好不容易,才算是进入了辽西将门,经营到了如今的这份势力,为何就要这样抛弃,难道你不心疼?”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进退、取舍。为父当年生意做的好好的,为何要变卖家业招募人马抵抗后金?为何后来又要进入军伍?因为这是大势所趋!”吴襄掏出两封信放到桌上。
  “该说的我也说完了,这是给你兄弟和你舅父的信。”吴襄一面说,一面给葱花饼上抹辣酱,“有机会你也试试这种吃法,赐姓最喜欢这种吃法,确实不错。你今天就回辽西去,把我跟你说的话原原本本的告诉他们。粮饷别指望了,不会有的。”
  吴三凤当天最终还是垂头丧气的离了京师,返回辽西。他走的时候,除了父亲那番沉重的劝说,还有怀里的两封信,什么也没能带回去。
  辽西、广宁。
  吴三桂正对着面前的地图发呆,自他出兵夺下镇远堡已经过去十天了,可清军到现在都还没有半点反应。
  镇远堡被屠之后,清军没有第一时间发起反击报复,反而全都退入了各个城堡之中,龟缩不出。吴三桂数次派兵去挑衅,可清军全都仿佛一夜之间被阉了一样,没有了半点血性。
  这哪还是他印象中的那支骠悍的八旗兵。
  什么时候,八旗兵居然这么没卵子了,居然左脸挨了一耳光后,反而把右脸伸了过来?
  “广宁那边有什么回复?”
  攻克镇远堡之后,吴三桂第一时间派人通知宁远。锦州的祖大寿随即集结了兵马,以辽西军情紧急为由,暂缓入京和裁并锦州镇兵马,并第一时间率军赶往广宁与吴三桂部汇合。
  祖大寿率兵赶到广宁,并不是要准备跟清军大战。事实相反,早在攻打镇远堡之前,吴三桂就和祖大寿密商好了,等到清军一反击,他们立即就后撤回锦州。祖大寿前来,其实是为了接应吴三桂撤退的,以免到时不敌清军,真被清军给击败了。
  吴三桂早就暗中做好了随时撤退的准备。
  可一晃都过去十余天了,清军居然就是这么一个反应?
  这他娘的怎么回事?济尔哈郎怂了,清军怂了?这怎么可能,不合理啊。
  “给黑山城的济尔哈朗送一套妇人衣服过去。”吴三桂咬牙道。虽然这样做,可能会彻底激怒济尔哈朗,激怒清军,可若清军不上钩,那他的戏也要演不下去了。
  使者离去,吴三桂和祖大一起等候着回复。
  “总镇,大公子回来了。”
  吴三凤带着满身尘土走进来,吴三桂连忙迎了上去。
  “如何?”
  吴三凤摇了摇头,“父亲不支持我们的计划,而且他也不能给我们拔付粮饷。刘继业已经发了话,朝廷不会再给我们拔付一分饷银一斤粮食。不但如此,旅顺和镇江的楚军还有宁远的秦良玉,也都接到了刘继业的命令,禁止派出一兵一卒增援我们。我出京时还听说,刘继业已经让旅顺总兵朱元成派人与满清盛京方面联络谈判。”
  吴三桂和祖大寿都没料到是这样的结果。刘继业的反应超出他们的预料,刘继业真的敢这样做,而且清人的反应也一样超出预料。
  他们的盘算落空了。
  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都这样?野蛮的清军居然变的怂如狗,而刘继业偏偏强势如钢。
  现在怎么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3/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