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3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2/697

  “要改革盐政,拿到这笔丰厚的盐税,得整个砸破原来的盐制。从上到下砸烂旧制度,不破不立。我打算上朝中成立一个机构,盐务署,总负责盐务。”
  刘钧的盐务改革,中心就是上层建立盐务署,单独出来,全盘总领全国盐务。然后把全国的盐务划分为四大部份,制盐、储盐、运盐、销盐。
  说白点,就是官督商卖。
  取消原来的那种经销商式的垄断销售模式,把盐买卖的几大步骤分离出来。全国的盐务统一调配,由一个制盐司统一负责管理全国的各大盐场,负责盐的生产。
  再有一个专门的储盐司,在全国重要的水陆码头,建立几个大盐仓,负责把各大盐场产出的盐存储起来。
  接着就是一个盐运司。这个盐运局专门负责盐的运输,他们负责把盐从盐场先运到各个大盐仓和各省的盐仓,他们专门负责盐的运输。
  最后就是在二十一省各个省会建立一个大盐仓,从几个大的转运盐仓把盐运进来后,由他们负责向盐商们批发分销盐。
  这个改革最重要的一步也就在这里,全国的盐处按省划界销售,但不再有窝单,不再有垄断权。所有的商民都有资格从各省省会的盐仓中买盐,然后在本省销售。
  所有的盐,按百斤一担,五十担一票。要买盐,不需要窝单盐引,直接在盐仓先开票,开票后付款然后取盐,盐款里已经包含盐价和盐税。这样一来,盐出仓前,就已经征收了盐税。
  盐出仓之后,在本省销售,并不再征盐税。
  连盐价和税率刘钧都已经定好了,不论盐产自哪里,也不论是哪省销售,所有的盐,全国统一出仓价和统一的税。
  每百斤一旦,一斤按十六两算。
  一担盐一元盐价,三元盐税,盐商开票购盐,出仓价每担四元,包含盐价和盐税在内,出仓后不再额外征税。
  这个盐价和盐税,都远低于现在的盐价和盐税。如今朝廷的盐税是每引三百斤六两六钱四分,折算下来,相当于一担四块半银元了。可惜,朝廷的盐税虽高,但根本收不到税,全流失掉了。
  而按朝廷此时的记录,朝廷每年的官盐产量大约在两百万引左右。一引三百斤,相当于六百万担盐,如果一担四块银元,那么一年就是两千四百万的盐款,其中盐税达到一千八百万块。
  而且刘钧预计,当朝廷控制了盐的生产以及运输和分销后,虽然成本可能也会不少,但对盐的销售控制更严,甚至私盐将大大减少,盐的销量将会提升不少。
  一年仅盐税突破两千万块,并不是问题。
  这个盐政,关键之处就是把产盐、运销、卖盐各环节分开,由不同的人负责。刘钧准备,新建一个完整的盐业系统,甚至还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盐务稽查部门,建立一个盐警队伍,稽查盐政,打击私盐。
  而且其中盐出售时就先征税,也能保证盐税不会流失。
  “郡王的计划是不错的,但是,说实话,如今官吏们贪污成风,就怕难有执行效率啊。再好的经,交给一群歪嘴和尚,也难念好啊。”傅山说道。
  “这个我自然想到过,因此我打算来个更狠的。”刘钧笑道,“我准备给朝廷包税。每年两千万盐税上交朝廷,然后朝廷就把盐这一块完全交给我来负责,从产到销各个环节,都算是私人产业了。就和我们的军工系统一样,完全按着那一套来,所有人我们自己招募,用自己的规矩,谁敢乱来?”
  包税制算是明朝税制的一大特色了,弄的跟后世的承包国有企业一样。
  “两千万?那朝廷诸公还不笑歪了嘴?如果是包税,还是由我们全部自己负责产、运、销的话,一年有个一千万他们都会马上同意的。”
  “就算交上交两千万,还是有不少赚头的。不过如果给一千五百万,他们肯定会很乐意。”刘钧还没有把这个绝招放出来,但他相信等他把这打算告诉内阁,他们会支持的。
  虽然一千五百万比两千万要少,但不用负责这一兜麻烦事,坐收一千五百万,旱涝保收,他们定然愿意。
  而对刘钧来说,包盐税,也有好处。一是能够更快捷有效的管理盐务,第二,刘钧也有意利用盐务体系,来招募培养一批办事人员,算是为将来做打算吧。等以后,这批盐务的管理人员成长起来后,完全就可以用他们去取代现在那些贪官污吏了。
  听了刘钧的打算,傅山只能笑着佩服,“郡王果然打算的远,走一步看三步啊!”
  “不过计划虽如此,可要从零开始的建立起一个崭新有效的盐务体系,可不会简单的。何况,这还是在别人饭碗里抢肉。”
  傅山倒是很豪迈的道,“抢肉,谁抢的过我们?不服,打到他服为止!”
  “哈哈哈,青主也学坏了啊!”刘钧大笑。
第四百一十九章
绝不姑息
  “吴三桂欺人太甚!”
  “南蛮子这是故意挑衅!”
  “王爷,他们这是在太岁太上动土。”
  “对,老虎不发威,还当我们是病猫了。”
  “吴三桂已经忘记他在义州城下被我们大杀特杀狼狈而逃的时候了吗?”
  “干脆杀过去,夺回辽西!”
  “打破山海关,杀进北京!”
  明军在大年夜突袭镇远堡的消息传回辽河西岸的黑山城内,镶蓝旗的一众将领立即暴跳如雷,一个个全都叫嚣着要立即杀回去。
  济尔哈朗坐在那里,面色一样难看。不过他还没失去理智,吴三桂不过是手下败将,为何敢突然出兵进犯?
  事情有些反常。
  若依他以前的脾气,他肯定二话不说,立即就要出兵。不过自明清议和后,盛京那边就屡次三番的传令下来,让他不管如何,都不能挑起边境争端。甚至哪怕明军挑衅,都要退让三分。
  多尔衮给济尔哈朗写信,告诉他如今大清形势极为不利,在遭受了刘继业在辽东一年多的肆虐之后,现在各种严重后果已经显露出来。损失百万人口,汉军旗和镶黑旗的数万人几乎尽没,连盛京周边都被掠夺一空。
  而楚军在沿海的侵略,更导致大清损失了无数的田庄粮食。
  大清正面临着最艰难的一段处境,粮食紧缺,牲畜大减,兼之现在内部也是矛盾重重。甚至连海西女真、漠南蒙古,等这些势力也有离心之势。
  在这种情况之下,是绝对不敢再和明军开战了。
  多尔衮写信告诉济尔哈朗,现在万不能与明军开战,而且还得尽量维持当前局面,并且谋划与明开展贸易。
  坐为镇守辽河西岸前线的亲王,济尔哈朗对于多尔衮所说的辽沈的种种惨境也是感到震惊。
  吴三桂啊吴三桂。
  济尔哈朗眉头紧皱,对于这个曾经砍下他一臂的敌国将领,他心里一直含着股怒火。曾经吃过的亏,也让他对这个明将更多了几分警惕。
  当初吴三桂突袭,让他损兵千余,还断了条手臂。后来又乘势北上,解锦州之围,围攻义州,他到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差点锦州城就破了。
  说心里话,他还是承认吴三桂是个很厉害的明将了。
  这次镇远堡的袭击,是不是又一次大举进攻的前奏?最重要的是,这究竟只是一场边境的小冲突,还是蓄谋已久的阴谋,这到底是吴三桂一人的意思,还是南朝准备开战了?
  南朝的大将刘钧在前年前突然遇刺,然后大明的皇帝随后暴毙,有传言说崇祯和刘钧都是他们大清派出的刺客。当时消息传到清国,盛京上下还十分紧张,都以为这是明人趁机寻找的战争借口,准备要趁机重开战事。
  好在后来事情平息下来,明国方面并没有紧抓这个问题。
  这半年来,明国的消息也是不断,听说现在南朝当政的是刘继业。这个曾经兵临盛京城下,斩杀他们皇帝的南朝大将,如今都已经是南朝的顾命辅政大臣。
  听说刘继业如今执掌南朝国政,正大力裁撤兵马,清除异己。南朝把关外的数镇兵马,合并为关外军区,而吴三桂被免去了辽西提督一职,只剩下广宁提督之职,其舅父祖大寿更是被调往京师,锦州镇在裁并之列。
  “把明军进犯之事详细经过再说一遍!”
  济尔哈朗从头到尾又听了一遍详细的经过,事情很简单,吴三桂在大年三十夜晚,突然率大军跑到边界的镇远堡下,包围城堡,然后让城堡中的清军交出盘山堡的一队巡逻士兵。在镇远堡清军表示根本没有抓过盘山堡明军,这定是一个误会之后,明军却没有丝毫犹豫的立即展开了攻城。
  明军只用了很短时间就拿下了一座坚固的堡垒,他们不但带来了上万大军,而且还动用了数门大炮。在攻破镇远堡后,他们屠光了城里的二百余清军,然后挥兵向东,到达东面的几座清军城堡之下,但这次却与在镇远堡时不同,吴三桂对几座城堡发动了攻击,但仅攻击了半天之后,就主动撤回,最后派兵占据了镇远堡。
  越想济尔哈朗越觉得事情清晰起来。
  吴三桂是有备而来。
  就算真的有一队盘山堡巡逻明军失踪,吴三桂正常的做法也不应当是这样带着大兵突然越过边界打过来,更带着大炮,最后还屠了镇远堡。
  盘山堡的巡逻明军,只是一个借口,一个进犯的借口。
  就算真是明军失踪,正常情况下也是先派人来交涉,绝不应当是这样大军突袭,还屠堡。
  不过想来想去,他又觉得这并不应当是明军全面开战的计划。因为南朝这段时间传出了合并辽西辽东为一个军区,裁撤了锦州镇,并把登莱划归中原军区的消息。
  南朝真要再开战端,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还削减了两镇兵马?
  而且眼下可不是开战的好时机,现在正是寒冬季节,此时开战,南朝的水师就无法投入,甚至辽东的兵马也难以配合出战。
  其它粮饷等也极不利转运。
  综合种种,济尔哈朗都认为这绝不会是南朝开战的迹像。
  尤其是吴三桂突袭了镇远堡后,却又雷声大雨点下的退了回去。
  “王爷的意思难道这次只是吴三桂自己的挑衅之举?可是为了什么呢?”有些将领听济尔哈朗一番分析后,也觉得有些迷惑不解了。
  “为了维持他的地位。”有人冷静下来后,也想明白了。“汉人有句话叫养贼自重,在唐王朝之时,有一位镇守北方的大将叫安禄山,他镇守幽州之时,经常故意挑起边衅,以此增加自己的地位。”
  “这样一说倒确实有些道理,如今刘继业当权,关外总督是侯恂,此人是刘继业老师梅之焕的弟子,因此可以说跟刘继业算是同门师兄弟,听说其子也与刘继业关系极近,同是复社之人。而关外的提督是秦良玉,此人也与刘继业关系极近,其子、侄都在刘继业麾下为将,她出任关外提督兼宁远总兵官,也是刘继业举荐。”
  “而吴三桂移驻广宁,又免了提督之职,其舅父被调进京,锦州镇也在撤并之列。吴三桂此时突然借口挑起边衅,意图很明显。”
  “就算是如此,那我们难道就任由吴三桂这样打上门来,还要忍气吞声?”有人不服气。
  “我们不能被吴三桂给利用了。”
  济尔哈朗头很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2/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