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3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1/697

  他把烟斗在自己的鞋底敲了几下,然后道,“我也说几句,军队数量还应当再压缩一下。尤其是在东南地区,完全没有必要再维持那么多数量。我提议,东南西南各镇,军队数量应当压缩,如三江、闽浙、两广、云贵、中原、陕甘这六个军区,全都只保留一个镇,并且,不再是两师六协编制,可以改为两师四协编制,一镇缩减为两万人。”
  “川湖、关外,各保留两镇兵马,可以保留满编三万人的镇。”
  “直隶三镇,禁卫军和侍卫亲军各一军,水师四镇可以压缩为两镇,每镇两万人。”
  按刘宗周的意思,那就是如今既然是招募制的常备军,那就没必要再保留那么多的数量。精兵简政,精简到底,九军区加海军以及侍卫亲军,全面压缩精简。
  按他的这个精简法,那么最后大明全国剩下四十一万水陆兵马,总共十六镇兵马。分为三万人的满编甲等镇,和两万人的乙等镇。
  军队数量大幅削减,装备、训练费用自然也大增,同时军饷开支也大为减少。
  这个精简幅度是相当大的,差不多要减去一半人马。
  这种计划,刘钧倒不反对。反正精简,也正好精简掉其它旧明军,楚军系还可以趁机扩充地盘,增强实力。
  “旅顺和镇江并为一镇,宁远、锦州、关宁并为一镇,登莱、开封并为一镇,宣府、大同、太原并为一镇。警备、卫戍两军各从三师精简为两师六协规模。”
  “东海和南海舰队合为一镇,两舰队压缩为两个分舰队,各一万人,减少陆战队的数量,尽量保持舰船和水手数量。长江水师,则与三江军区的部队合编,整编为一个三万人的镇,陆军两万,水师保留一万。”
  刘钧和刘宗周讨价还价。
  “三江没必要保留水师。”
  “水师还是有必要的,虽朝廷有海军,可内河与海上不一样。这样,把直隶三镇移驻一镇到山西,裁撤原来的山西那镇兵马。”
  如此一来,直隶、川湖、关外这三个军区,各保留两个满编三万人的军镇。闽浙、两广、云贵、中原、陕甘五个军区,则各只保留一个乙种镇,辖两师四协两万人。
  三江军区,并为一镇,但其中两师四协陆军,加一个水师万人的内河舰队,共三万人。
  另外禁卫军和侍卫亲军规模不变,两军四万人规模,海军则改为北海和南海两镇,各保持三万人规模。
  “全部三十二万人马,共编十六镇,北海舰队划归直隶军区,南海舰队划归闽浙军区兼管。”
  “如果完成这个精简计划,那么剩下三十二万兵马,再放缓换装的速度,则今年的军费开支可压缩为三千五百万,若加上中原的剿匪和关外的防御,则也可以维持在四千万左右。”
  四千万,这已经比之前刘钧计划的八千万少了一大半了。
  不过依然还是个不小的数字,尤其让吴甡不满的是,这四千万,最终会有大部份都又成为刘钧控制的那些军镇的军费开支。
  用朝廷的钱,养刘钧的兵。
  就算只保留三十二万兵,平均每月四块饷银,一个月的饷钱都得一百二十八万。何况还有装备、训练等费用,以及粮食消耗等。
  刘钧刚拔入国库的那八百万,饷钱都只够发半年。
  全总包税的两千万,才是一年军费的一半。
  吴甡再次面临一个难题,他的财政困境没有改善半分。
  何况朝廷已经发行了四千万国债,实际上这些债券是四海银行发行的,等于是朝廷欠了四海银行四千万了。光利息就已经是个大数字了。
  吴甡找不到什么太好的办法,东南的税收情报稍有些改善,估计今年能有一千万左右的收入,其它方面的税收估计还有五百万左右,剩下的就是皇粮了。
  就算朝廷今年不付债券利息,可收入全加一起,也才三千五百万,距离四千万军费都还有五百万缺口。更何况,朝廷其它方面也一样还要用钱,方方面面,官员的俸禄,宗室的俸禄,以及地方上的开支等等,还得救灾等等。
  “朝廷今年还得发行债券,不然根本不够开支。”
  刘钧笑了笑,然后向吴甡提出了一个很有诱惑的提议。
  “朝廷可以再发行两千万债券,这两千万债券可以由四海银行购入,甚至包括之前四海银行代发的四千万债券,也可以由四海银行以后代为兑付并支付利息。”
  以后朝廷的这六千万债券,就等于是四海银行一家独家持有了。
  “这六千万债券朝廷以后不用偿还,只须每年付息既可。年息百分之八,加上一笔保管和手续费,朝廷以后每年向四海银行支付五百万块的利息既可。”
  这个提议让吴甡和刘宗周都大为意外。
  还有这样的好事,借了钱只要还利息,不必还本钱?吴甡迅速的在心里算着一笔账,百分之八的利息,以现在外面的利率来说,绝不高。据他所知,朝廷原来发行的债券,最低的一年期都是百分之十的利息。
  六千万,一年五百万,十二年支付的利息就有六千万本金数额了。但如果是普通的债券,那是要本息皆还的,而且利高,还得算复利。
  一年五百万,以现在朝廷的税收来说,是绝对能支付的起的。毕竟现在朝廷的几项税收,一年就有三千五百万了。
  不过刘钧向吴甡又提出了一个更让他心动的补充条件。
  “以后朝廷有急需的时候,依然可以按这个条件向银行借款,每年可以限借两千万以内。”
  吴甡承认,自己有些糊弄了,他弄不明白,这个计划对四海银行来说,有什么好处?
  刘钧当然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朝廷的借款,是发债券抵押的方式借款。然后,朝廷授予四海银行铸造银铜币和印刷银元券独家权利。
  “请两位阁老放心,四海银行也不会乱印钞票,制造混乱的。四海银行会以朝廷抵押的债券做为准备金,然后发行银元券。”
  吴甡依然迷惑不解,四海银行根本就是刘钧的产业,他也早就得到了铸造银币,和印发银元券的权利。
  毕竟,银元券他并不是朝廷早年的宝钞,这是类似于庄票的一种东西。每张银元券都是保证能够兑换到票面上的银币的。
  正是因为此,朝廷才没怎么在意的把这个印钞权给了四海银行。
  因为印银元券是得有银元做准备金的,没有银元,乱印,那么他们支付兑换不了,最后倒闭的就是四海银行,在吴甡等官员看来,这是一种纯商业的行为,与朝廷没多大关系。
  若不是朝廷没有银子,朝廷早自己做这个生意了。
  现在刘钧绕了一圈,用这么优惠的借款条件出来,来换一个他们早就有的权利,不是有些奇怪?
  吴甡不明白,刘钧却并不打算解释。
  他们不知道,刘钧这样做,其实也算是变相的给朝廷输血维持,大明朝廷对刘钧来说,还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工具,他现在并不希望他破产。同时,这些钱借给明朝,转一圈,多数同样又回到了楚军手里。
  更何况,他也需要再次确定四海银行的铸币和发行银元券的权利。
  刘钧没有告诉他们,他准备要开动印钞机,增加货币量。对刘钧来说,两千万也好,三千万也好,不过都是纸而已。
  当然,刘钧没打算如朱元璋一样没准备金的乱印钞。刘钧还是很小心控制着这个量的,他准备增发银元券,准备金就是朝廷抵押的债券,那些债券是有利息的,这是朝廷未来的税收。
  况且,刘钧还有最后一个条件没有跟吴甡说呢。
  “以后借给朝廷的借款以及包税的税款,都将不再支付银元,而是直接支付银元券。”刘钧说出了自己最后的一个条件。
  银元才是四海银元最重要的一项资产,刘钧会尽量的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这个条件,让吴甡和刘宗周犹豫了。
  朝廷当年可是干过乱印钞的事情,当年朝廷印钞根本没有准备金,想印多少就印多少,强行规定宝钞和银两、铜钱以及大米的兑换比率,用这些钞给官员、士兵们发饷,用来和买物资,结果最后却闹的臭名昭著。
  他们很担心刘钧也想玩这一套。
  “两位阁老不用担心,用银元券支付不过是为了支付方便而已。银元券可是能随时兑换成银元的,这是四海银行的根本,四海银行不会自己砸自己招牌的。”刘钧笑着向两人解释。
  为了让他们能够相信自己,刘钧又道,“不如这样,朝廷以后的税收,可以接受百姓和商人们用银元券缴税。朝廷可以随时用这些银元券税款,来银元兑换成银元,如何?这样一来,百姓缴税方便,朝廷征税也方便。”
  当年朝廷宝钞信用破产,最后朝廷就光印发宝钞,却不肯回收宝钞。更不肯让百姓用宝钞缴税,最终导致宝钞信用彻底破产。
  朱元璋是个农民出身的皇帝,对于经济这一套完全是小农意识。他搞的宝钞,不过是沿用元朝的宝钞。但元朝的宝钞有准备金,发行数量还有控制,就算是这样,最后元朝的宝钞信用也完全破产了。
  可朱元璋搞宝钞,却完全没有准备金的,也没有与金银挂钩,一来就搞脱钩,强行弄信用货币,偏偏自己又不控制,无限制的印钞,完全就是一个经济的大外行。
  最终结果就是宝钞滥发,信用破产,成了人见人厌的一堆废纸。
  刘钧是绝不会犯这种错误的。
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银帝国
  根据刘钧的意思,四海钱庄连夜开工,赶印了两千万债券出来。这批债券给户部加盖印章之后,又送入了四海银行。
  四海银行转手把这些天赶印出来的银元券中,取出来两千七百万块,移交给了户部,存入国库之中。
  这两千七百万银元券,其中一千二百万是刘钧给朝廷的包税款,两千万税款已经支付了八百万,本来接下来每月付一百万。但现在刘钧让银行直接把剩下的一千二百万一次缴清。剩下的一千五百万,则是朝廷的借款,两千万块借款扣除了五百万,那是总共六千万借款今年的利息。
  两千七百万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崭新银元券,存入了国库之中。
  “连同原来的八百万,现在朝廷国库里已有三千五百万块银元券。”户部尚书李邦华在总理处会议上相当兴奋的禀报道,若加上预计的一千五百万要收上来的税款,那朝廷今年的国库收入将达到五千万块,户部的国库里还是头一次如此有钱。
  “一千五百万军饷,一千万换装和训练费,另外五百万关外增加防御和中原剿匪费用。军费预算总共三千万,这笔款项将优先评估审议,现在大家说下意见。”刘钧开口了。
  这三千万的开支,是早先和吴甡、刘宗周说好的。刘钧和吴甡支持刘宗周的继续裁军计划,而他们支持刘钧的借款计划,同时也要支持刘钧的军费优先拔款。
  吴甡和刘宗周这个时候都没再反复,三位顾命大臣一致同意这个计划,兵部和枢密院这边当然乐得看见。
  有这三千万军费拔款,那么今年一年,兵部和枢密院的日子都会很好过。只要今年不再有什么大的战事,那么这三千万军费预算,并不多已经足够了。
  不过如此一来,三千五百万也就只剩下了五百万块。
  这五百万块,各部寺开始激烈争夺,各自争到了部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1/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