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3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7/697

  虽只有半个锦州镇,可起码楚军没再来插一手。
  大凌河城上守备的豫军用河南腔调高声向下面的马队喝道,“干啥的!”
  “嘿,兄弟,我们是吴帅麾下啊,来来往往的都是老熟人了,还这么见外呢。这不,军中断粮了,吴帅让兄弟我过来向左帅借粮来着。”
  城上的守军笑道,“怎么着,蒙古鞑子的牛肉干不好吃啊?”
  “树皮都要没的啃了,哪还有牛肉干吃啊。兄弟,快给行个方便,让我早点见左帅禀报。”
  “等着。”
  城头上的河南守军喊道,没一会,守兵已经卖力的搬开了城门上的门闩,厚重的城门缓缓的被推开。
  马队走近。
  站在门边的守军军官冲着带头的辽兵嘿嘿笑着,照例,每次辽兵来借粮,虽然每次都借不到,可他们每次入城时都要给他们打点一番。钱不多,也就十块银元,可也够他们这队人吃上一桌好酒菜了。
  辽兵手摸向腰边。
  可他最终没有摸向腰间的钱袋,却握上了刀柄。
  寒光一闪,利刃出鞘,猝不及防的豫军被砍倒。
  那些站在城门口等着好处的豫军,全都惊呆了。
  不等他们反应过来,辽军已经纷纷拔出了刀,猛的扑了上来。他们迅速的砍倒了门边无措的豫军守门兵,然后更多的辽军自迷雾里冲了出来,他们纵马踏过吊桥,穿过门洞,杀入城中。
  城头上,那两名豫军此时又重新靠着坐下。
  靠在墙上的长矛突然掉在了地上,两人发现脚下的敌楼在轻微的震颤。
  同时,一股低沉而怪异的响声传来。
  两人对望一眼,都想到了一件事情,他们连忙从地上爬起,跑到窗边向外面望去。
  城外的浓雾里,无数的骑兵正从里面冲出。
  这里敌楼外的城头上响起了惊呼之声,“辽军造反了!”
  “敌袭!”
  警钟声响起。
  号角声在飘荡。
  两人忙握住长矛,其中一人嘴唇颤抖着道,“狗日的吴三桂……他……他反了……”
  城门处,辽军已经控制了城门,大队大队的辽军骑兵正疾驰入城,许多士兵冲入城中后开始顺着马道向城头扑来。
  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豫军,开始拿起武器反击,但他们的反击苍白而又无力。辽军源源不断的从雾中冲出,冲进城池,杀上城头。
  城中火起。
  到处都是惊惶的呼叫,还有百姓的哭喊。
  锦州的左良玉接到吴三桂祖大寿叛乱,大凌河失守的消息时,远在京师的刘钧稍晚一些也马上收到了楚军关外情报员的急报。
  吴三桂反了,突袭夺取了大凌河城。
  辽西的情报员不仅第一时间发回了吴三桂叛乱的消息,甚至还传回了更详细的情报。吴三桂不但反了,而且他还打起了清君侧的名号,并向清军借了兵。
  接到这个消息,刘钧没有丝毫的惊讶。
  事实上,关外的局势一直在他的关注之中。辽西局势的每一步变化,他都是清楚掌控的。当吴三桂拒绝入京,拒绝锦州和广宁镇裁并时,他就料到可能会走到这一步。
  不过吴三桂真的走到公然起兵,甚至还向清廷借兵,打起清君侧的旗号时,刘钧还真有些佩服他的果决。
  原先,刘钧是不怕吴三桂反的,反正关外这些年早打的成了一片赤地,特别是经过上次的松锦大败后,辽西的百姓加起来都不到百万,还尽集中在宁远的防区。
  吴三桂反了,就算占了广宁锦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甚至从军事角度上来说,这颗定时炸弹早一点引爆,其实是有好处的,这样会比较可控。
  不过吴三桂把清军拉了进来,那么对整个关外的局势就有比较大的影响了。刘钧是不怕打仗的,甚至他很愿意这个时候清军忍不住出兵。
  只是,如今各地疫情汹汹,这个时候吴三桂又联合清军出兵,倒是乱上加乱了。
第四百三十七章
弃辽
  龙武元年,三月初,一个惊人的消息从关外传入京师,吴三桂、祖大寿起兵叛乱。更让他惊心的是,吴三桂和祖大寿起兵旗号是清君侧诛奸佞保少主杀刘钧,他们高举清君侧的大旗,率原锦州与广宁两镇兵马皆反,聚集十万反军,还向满清借兵五万。
  “大凌河失守,叛军已经杀过来了!”
  京师之中,人心惶惶。
  左良玉的急报一入京,消息先送入了枢密院。枢密使范景文连忙通知了兵部尚书陈新甲,然后一起向内阁禀报。
  吴甡与刘宗周听到这消息后,都是一脸沉重。
  “立即召开军机处会议,去请陛下与郡王!”吴甡向属吏喊道。
  “是。”一名老吏额头冒着汗,急匆匆离开。
  军机处。
  刘钧从总督衙门赶来的时候,军机处其它成员都到了,连皇帝都一脸肃然的坐在那里。
  见到刘钧进来,朱慈烺忙站了起来,“皇兄,吴三桂、祖大寿反了,清虏也趁火打劫,大凌河城已经失守了。”
  年轻的皇帝对于军事不太懂,可心里还是觉得吴三桂祖大寿的关宁军很厉害,毕竟先皇之时朝廷主要就靠着关宁军守着辽西,抵御清军了。而且吴三桂他们兵马的数字也不少,十五万兵马,十万关军铁骑加五万八旗劲旅,确实让小皇帝心中担忧不已。
  “陛下,区区小丑跳梁而已,不足为惧。”刘钧先行了一礼,然后说道。他打量了一眼众人,发现兵部总后勤司长吴襄并不在列,倒是原关外提督秦良玉在座。
  朱慈烺发现了刘钧的目光,忙道,“朕已经将吴襄关入诏狱了。”
  刘钧知道吴襄并没反意,但奈何他儿子和大舅子都反了,皇帝岂还能留他。不过他也没打算替吴襄说话,“既然如此,臣提议就由秦夫人先接任总后勤司长一职。”
  “准。”朱慈烺这个时候不愿意理会这些小事,他担心的是十五万关外的联军。“皇兄,你可有退敌之策?”
  吴甡和刘宗周也一齐望向刘钧。
  朝廷刚完成了好几轮裁撤兵马,结果裁着裁着就出事了,吴三桂和祖大寿的反叛,从某些方面来说,也与两镇被裁有关。
  “水来土淹,兵来将挡。臣以为,并不用过于担忧,吴逆这时叛乱,根本跳不了多高。”
  吴甡见刘钧一副处事不惊的样子,有些不满。
  “叛军都已经攻破大凌河城了,现在都已经快打到锦州城下了,左良玉请求朝廷立即出兵救援。我们必须趁叛军还没拿下锦州前,立即调兵增援锦州。”
  “增援锦州?”刘钧摇了摇头。
  在刘钧看来,增援锦州毫无必要。打仗,并不一定要寸土不让的争夺。
  “难不成郡王打算放弃锦州?”吴甡反问。
  “正有此意。”刘钧回道,他这话一出,整个军机处一众大臣们都齐齐惊呼。在他们的观念里,辽西之地,每一寸都是祖宗之地,当然不可轻弃。还没打,就弃守,这不是懦弱怯敌吗。
  “陛下,诸位,请听我一言。”刘钧不理会他们的惊讶,而是径自走到厅中的大沙盘前。
  他拿起一支长杆,在这副关外的沙盘上圈了几下。
  “诸位请看,上次议和之后,朝廷拿回了辽西大多数失地,除了辽河西岸沿岸的部份地方,其余的松锦义州广宁大凌河等,都尽为收复。不过辽西打了这么多年仗,自天启到如今,反复争夺,辽西之地,尤其是锦州广宁一带,更是曾数次落入东虏之手。那些城池乡堡,百姓军户,不是撤入了宁远,就是早被鞑虏掳走为奴。”
  “整个辽西,也就是宁远一带还有百万百姓,而在宁远以东,除了几座军堡,和一些驻军,加上少量商人,其实并没有几个百姓。那里也没有产出,虽有屯田,产出却不够供应军需。”
  吴甡却根本听不进去。
  “就算辽西一个人也没有,那也是大明疆土,是祖宗之地,不可弃守一寸。”
  “吴阁老请先听我把话说完,我没有说要放弃。但在军事上,用兵打仗,并非要寸土不让的防守。我们可以按照战略形势,灵活操作。能进能退,可攻可守,这才有选择的余地。”刘钧指了指辽西北面的那片地区。
  “这是大凌河中上游流域,夹在群山之中,以前这些河谷地向来是汉人控制区域。在辽西沿海走廊未开发之前,这才是河北通往辽东的通道。但我朝后来只经营辽西沿海走廊一线,北面这些河谷地带和山区,反而尽为蒙古人所占。朝廷早年还沿着沿海走廊北面的山脚,修了一条长长的长城,一直通到鸭绿江。”
  当初这条长城曾经为抵御蒙古人立下不少功劳,但后来和蒙古人议和,展开贸易之后,燕山北的蒙古人,反而成为了明朝对付后金的盟友助力。
  也正因为如此,朝廷当初才大力经营辽西一线。
  可后来满清征服了江南蒙古人,明朝的战略布局立即出现了大问题,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原本燕山北,辽西走廊北面的这些地区,从明军的防御带,转成了清军的控制区。
  清军轻易的就绕开了明军苦心经营的辽西关宁锦防线,绕过了重兵云集,堡垒群密布的辽西走廊,穿过蒙古人控制的燕北地区,直接就到达了明朝防御力薄弱的蓟北长城防线。
  蓟北长城防线相比起辽西关宁锦防线,那就跟个筛子一样,到处都是孔道。
  清军的数次破口入关,都是在蓟北一带的长城关口中上突入进来的,没有一次是从辽西走廊通过山海关进来的。
  甚至好几次干脆绕到张家口宣府那边,进入山西的大同盆地,然后再顺着桑干河从昌平杀进北京城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7/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