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3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8/697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明朝的僵化,不加强阴山燕山一线的横行防御,却在燕北的蒙古人都被清军征服的情况下,继续搞关宁锦这条突出的纵向防御,这不是脑袋被门夹了?
  可惜,满朝文武,就是一直坚持着这种愚蠢的战略,不断的加强关宁锦,让清军一次又一次的轻易的绕过,从燕北长城一线破口入关。
  这里面,其实与辽西关宁军的强大有关,当时朝廷仅剩下这样一支能战的兵,这些人的话语权很重,他们不肯放弃辽西,那么朝廷就算想更改战略部署也难。
  不过刘钧可不是他们。
  当他入京之后,就立即开始调整京畿的防御了。到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实刘钧已经把要做的都做好了。
  从宁远到山海关,再到密云再到昌平,甚至到宣府、大同,这条北方的长城防线,早已经被层层加固过了。
  现在守卫在这条防线上的,基本上都是楚军。他们有充足的训练,精良的装备,先进的火器,加上充足的粮饷,丰富的经验,使得刘钧有足够的自信本钱,完全不怕吴三桂会反。
  这也是当初刘钧明知道跟吴三桂硬刚,极可能会逼反吴三桂,甚至会让吴三桂倒向清军一方,他也丝毫不惧的底气所在。
  “陛下,从大同到宣府再到昌平、密云、蓟镇、山海关、宁远,甚至到天津、旅顺、登莱、镇江,这数千里之地,我们有一条钢铁防线,布置着超过三十个协的精锐兵马。这都是完成了整编,完成了换装,有着充足粮饷的新军。”
  “在这条防线上,我们已经修筑了大量的炮台,堡垒,装备了数百门火炮。叛军敢来,那是自寻死路。”
  吴甡见得不刘钧这副态度,“既然我们有如此强大的军力,那更不应当放弃辽西,这个时候应当立即集结兵马前往关外平定叛乱。”
  刘钧冷哼了一声,都不想跟吴甡这种人说下去了。
  “皇兄,我们难道不能出兵辽西平乱么?”朱慈烺问。
  “当然可以,但那样做,并非上上之策。一来我们需要时间动员,二来会增加后勤负担,第三,放弃这条坚固的防线,舍弃那些炮台火炮,这是弃已之长。而相反,如果我们暂时放弃锦州等地,把兵马撤退紧靠着山海关的宁远。”
  “那么一来我们各镇兵马靠的更近,互相能支援,二来我们的补给线更短。而反贼呢,就算他们拿下宁远之外的辽西之地,那也没有什么用,那里一无粮食二无人口,他们占据那里,什么也得不到。相反,他们只能继续进攻我们坚固的防线。他们的补给线会拉的很长,很长。最重要的,这近千里的距离,会让他们与辽东后方的脱节。”
  刘钧在辽西点了几下。
  “这可是漫长的距离,当他们一路从辽河赶到我们的宁远城下,或者我们的燕北长城下时,他们将面临着严重的后勤补给问题。同时,他们将与后方拉开长长的距离,严重脱节。”
  “到那时,我们完全可以守着我们的防线不出,就能把清军耗死。等再过个把月,海上的冰都化了,那个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在辽东发起反攻。就如前年那次一样,当清军杀入辽西之时,我们从辽东北上,直捣他们的老巢。清军如果回防,我们可以半路拦截,也可以再撤兵,到时清军只能疲于奔命。”
  刘宗周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反贼有十五万人马,我们的防线真的能挡住他们吗?”
  “当然能。”刘钧坚定的道。“而且若是挡不住他们,那我们更应当收缩防御,而不是千里救援锦州,跟贼军在辽西交战。当然,我可以在这里很郑重的向大家承诺,别说十五万反军,就是再来十五万,我们的防线也能挡的住。”
  说了这么多,反正刘钧就是一个意思,没兴趣出兵辽西。
  其实刚才那番话,刘钧也只是随口说说,比如什么自辽东出兵北上直捣敌巢之类,不过是安慰皇帝和诸大臣的。事实上,刘钧的计划里,根本就没打算要在三年之内跟清军全面开战的意思。
  打仗,尤其是灭国之战,不是那样轻易开打的。
  刘钧现在也没兴趣费尽全力的去打一场灭清之战,那会消耗他太多的精力。清军的实力还是很强的,刘钧计划还是先用其它手段来削弱清军。
  就如现在,让清军主动的来进攻,这远比费尽心力的跑去辽东讨伐更合算。
  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打仗得有目的。这跟作生意一样,得计算好了才动手。按刘钧的计划,清军遭受了那场大败后,后续的可怕影响力还没真正展现出来呢。根本不用马上急着跑去辽东攻打,只要给予后清足够的压力,继续封锁他们的经济,再分化原来清军征服的那些蒙古和女真部落,再偶尔袭扰一下,派间谍搞点破坏什么的。
  这样坚持个三五年,满清自己就会全面崩溃,到时人口不足,粮食不足等等各种问题爆发出来,说白了,打仗打的就是综合国力。
  满清原来全靠各种抢劫,抢人口抢钱抢粮食,来维持他们的扩张,维持他们的军队战斗力。而当他们再抢不到东西,自己还损失无数的人口和地盘,损失了那些附属部落的进贡、税赋和兵员劳力等,他们还能坚持多久?
  想想历史上隋唐征高句丽,高句丽还不如满清呢。而隋朝全盛时期是多么强大,可强攻硬打,结果就是两败俱伤,隋朝还比高句丽先亡了。唐朝继续强打,结果李世民这么厉害的人物,依然铩羽而归。
  最终唐高宗换了战略,缩小出兵的规模,同时搞多线作战,还联合了新罗一起用兵。经过长时间的战争后,高句丽终于撑不住先崩溃了,最后被一举灭国了。
  这就类似于后世的朝鲜,本就一个撮尔小国,结果还把全部国力用来搞国防备战,搞先军政策,结果固然小小国家拥有几百万军队,可时间一久,国内其它的各个体系就崩溃了。
  你强壮男人都去当兵,物资都用来生产军备,短时间还好,时间一长不崩溃才有问题。
  以前大明腐朽,军队不堪,挡不住清军的进攻,无法抵御他们的入关劫掠,因此这种坐观成败的策略自然是行不通的。
  但是现在,以楚军的战斗力,不主动出击,而是防守,那清军再怎么打也是占不到便宜的。打仗,只会越打越亏。
  刘钧不需要忍多久,有个三年,到时再出手,就能一击致命。
  不过,最终吴甡还是不同意左良玉率部撤出锦州,但他勉强同意暂不调集兵马去增援锦州。
  “先让左良玉坚守锦州。”
  刘宗周表态支持吴甡。对这个结果,刘钧只是笑笑。要么战要么守,这种既已经同意不增援锦州了,又不撤回左良玉,算什么?这不是在坑左良玉嘛。
  “皇兄,还请你来总督各镇防御兵马!”朱慈烺最终还是觉得只有刘钧更值得相信。
  刘钧看了眼吴甡和刘宗周,两人点点头。
  “钦差朱慈烨督师直隶、关外两军区各镇兵马,全权负责讨逆平叛战事,直隶、山西、辽东、辽西四省及诸镇督抚总兵等大小文武官员,悉听节制!”
第四百三十八章
转移
  盐务改革才刚刚开始,中原的流匪也还没有剿灭,在这个时候,刘钧不急着去打满清。这个时候他也没有力量能直接灭掉满清,既然如此,那没必要分心去打。
  先稳住长城防线就好,若是满清真的愚蠢的敢打上门来,那刘钧巴不得以逸待劳,用坚固的城防和犀利的炮台,让他们知道下什么叫后悔。
  京畿已经成为了刘钧的大本营,他在全力的控制这里。
  突起的瘟疫,使得本就还没解冻的运河,更加无法使用了。刘钧正在筹划着全面海运,来取代原来的漕运。事实早已经证明,其实海运远比漕运方便,成本也更低。但大明虽然几次用过海过,可很快又坚持了漕运制度。
  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漕运涉及到无数人的利益,官商利益,地方利益。哪怕运河经常淤塞,经常有决堤改道等影响,导致运河无法使用。而且运河是由多个河段组成,不同的河道水位还不一样,导致运河上行船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运河上有多道关卡,不仅仅是为收税,而是关闸,就如后世的三峡航道一样,需要通过这种关闸,来把不同水位的河道联起来,让船只升降通过。
  这样的关闸对于通航影响是很大的,一些繁忙的关闸,船只排队过关有时要排五六天。在这条运河上,有数十个运河城市,数十万的漕丁。
  朝廷把南方的粮米等通过漕船运河,漕运北上,一路需要的时间很多,还经常有各种漂没等,使得漕粮的运输成本极高。朝廷这些年来,漕运上亏损的钱粮不知多少。
  可就因牵涉到太多人的利益,因此明明有更节省成本,更快速的海运方式,朝廷却根本没有使用。
  刘钧认为是时候把漕运改为海运了,通过黄河、淮河、长江等大河把物资输送到出海口,再通过海运将物资运输到中枢京畿。
  至于这会触及很多人的利益,刘钧也并不怎么担心。
  现在已经不是几年前了,刘钧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中枢和京畿及中原地区的控制,谁还敢跳出来,那谁就自寻死路。
  对于吴三桂和清军,刘钧还真的没怎么太放在眼中。
  就任督师,总督直隶与关外两军区四省诸镇全权负责讨逆平叛后,他下达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命令锦州等地的百姓全部撤入宁远。除了留给左良玉的部份必须物资外,其余全都带走,带不走的全都烧掉。
  本来刘钧是计划左良玉也撤回宁远的,把锦州义州等地全都坚壁清野,可军机处会议上他们却坚持要让左良玉继续守着锦州,刘钧也不多说什么了。不过他在给左良玉的公文中,还是让左良玉把义州等城的兵马,都撤入锦州城中,收缩集中兵力防御。
  刘钧下达的第二个命令,是传令北方长城防线各军,让他们适时的出动部队,将防线外百里内发起一波波扫荡。
  “我要他们在叛军到来之前,将我们防线前百里之内的一切都扫荡干净。攻破所有的堡垒,扫除所有的村庄,把百里内所有的人口、牲畜、钱粮,通通都抄回来,我要那百里地区,坚壁清野,一无所有,再无一栋房屋,也没有一口清净的水井,更没有一粒粮食。”
  不出刘钧所料,对于他的这两个命令,朝中还是有不少人反对,觉得非王师所为。刘钧对于这些人,理都懒得理。
  打仗就是打仗,战场之上血肉横飞,血流成河都是常事。
  楚军的将校们对于刘钧的这个命令,都很赞成。他们都很明白这个举动的意义。防守,并不意味着就要缩在堡垒中不出。
  防守,也有积极的防守,适时的出动部队,扫荡外围,坚壁清野,这会让防线更安全。也会让远道而来的敌军没有补级,连炮灰都让他们找不到。
  大同、昌平、蓟镇、迁安、永平、前屯,每处都驻有一协兵马,同时在宣府、密云、遵化和山海关、宁远五处,各集结部署了一个师。
  此外,刘钧在通州设立了讨逆行辕,集结了三个师,居中策应。
  整个明军的防御,因此形成了三个层次,不但在整个长城一线布防,同时还在几个重要的防区部署了重兵,能够随时支援策应。又有刘钧在通州的几万总预备军,能随时居中策应。不管清军想从哪一个点进攻,明军都能保证有兵可守,同时后方能够迅速支援。
  在这个防御指挥系统中,刘钧这位顾命辅政大臣兼内阁大学士兼直隶总督出任的督师,自然是全权统领指挥。
  刘钧在通州设立了讨逆平叛司令部,司令部下架设起了参谋处、作战处、后勤部等,司令部直接统领下面的各师、协。这实际上是把两大军区的数镇兵马直接指挥了,并且打破了原来的军师协这样的指挥层次。
  刘钧这样做,既是为了指挥方便,更是为了直接把虎大威和猛如虎、左良玉等总兵官们甩到一边,绕过他们,直接指挥到下面的师、协。正因此,刘钧这次才搞了这个指挥体系。
  尤其是刘钧就如同当初在辽东时一样,对于那些内臣监军、文官的巡抚、巡按、监军们,都只是放到一边做个摆设。对于指挥作战,根本没他们说话的余地。
  锦州。
  左良玉接到刘钧的公文后,又惊且怒。惊的是刘钧居然要把百姓撤走,怒的是刘钧居然不肯来增援锦州。
  “郡王的意思是,左提督暂时先留守锦州,等百姓都撤离后,便也放弃锦州撤回宁远。”前来传令的是一位年青的右都尉军官。
  “这是郡王的意思?”左良玉在正式的公文上没见到这些,疑惑的问。
  “是的。郡王之意,没必要跟鞑子在这里寸土不让的争夺。锦州只有一座空城,距离关内太遥远。不论是粮草军械的补给,还是兵马的增援,都于我们不利。不如撤回宁远,宁远要充足的粮草军械,还有坚固的城防炮台,距离后面的山海关也近。而叛军要打宁远,补给线就会拖的很长,而且会远离辽阳等清军重城。我们甚至都不需要出击,只要守住,就能耗死他们。”
  “可若叛军不打宁远,那我们锦州义州广宁等地不就都丢了?”
  “丢了就丢了,那也只是暂时的而已。没有人口,那只是一块荒地罢了。叛军占据了,又能得到什么?他们敢占据经营吗?等到了夏季,我们的水师可以在辽西沿海任意地方登陆袭扰,他们根本站不住脚的。”
  左良玉苦笑了一声,他有些跟不上刘钧的想法。辽西这么多的土地,怎么在刘钧的眼里,就一钱不值似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8/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