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3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9/697

  “若我坚守锦州,郡王会派兵来援吗?”
  “不会。”年轻的右都尉毫不掩饰的告诉他答案。
  “我们要掌控战场主动权,郡王已经划定好了战场,制定好了计划,十余万大军已经展开。郡王不会因为你,因为锦州,就打破整个部署的。”
  使者离开之后,左良玉一个人独自沉思了许久。
  他原本还打算好好的坚守锦州,可现在,却没料到刘钧是这样的打算。想了许久,他最后还是改变了主意。刘钧派来的人既然把话说的这么清楚了,那肯定就不会来援了。
  “刘继业这是怯敌?”
  左良玉通知了手下准备撤回宁远后,他手下的大将议论纷纷,刘国能冷哼着道。
  “你以为刘继业是怯敌,他怯谁?吴三桂还是豪格?”另一员大将马进忠反驳道,“当初刘钧在辽东斩杀黄台吉兵围辽阳,豪格可是弃城而逃,根本不敢一战。刘钧当初敢带着一镇兵马就渡海攻辽,生生打下了旅顺镇江两镇之地,还一度攻破辽阳,兵围沈阳,你说刘钧怯敌?”
  “哼,我看这天下就再没比刘继业胆大勇猛的了。我觉得刘继业的安排很有道理,打仗嘛,不管是正面冲锋还是侧面迂回,只要能得胜就好。刘继业这是在下一盘大棋,我觉得他是在钓鱼。”
  左良玉不愿意去猜测刘钧的真实想法,他只是感叹,自己好不容易在锦州义州站住脚,经营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现在,又要拱手让出了。
  再回宁远,他这个提督总兵官,也只能是有名无实了。
  这一刻,他突然有些索然无味的感觉。
  当天,左良玉根本不顾锦州义州松山等地的百姓,他一声令下,直接就带着自己的三万人马撤退了。左良玉来关外时只带了一万豫军,但到了辽西后,他又私下招募补充了两万人,现在又有了三万人马。
  不过这些招募的兵马并不是什么优秀的将士,左军军纪向来极差,他带来的那万人,还多是在中原剿匪时招降的原流匪。
  这一声撤退,左军许多将士便趁火打劫,公然大肆抢劫。
  左军一面撤,一面抢,每撤入一城,就抢掠一通,离开时又纵火将城池焚毁一空。
  左良玉真正做到了坚壁清野,一路撤退,在身后留下了一片焦土。
第四百三十九章
落空
  自举旗以来,吴三桂的联军进展顺利。
  凭借突袭,他一举夺下大凌河城,然后他又顺利的拿下了义州、锦州等诸城。吴三桂策马缓缓进入锦州城。
  看着这座空无一人的城池,吴三桂心情复杂,他旁边马上的祖大寿同样如此。
  这座辽西重镇,曾经为明清反复争夺的城池,如今就这样敞开迎接他的进入。可是吴三桂心里却毫无半点的喜悦。
  当他突袭夺下大凌河城时,他曾喜悦万分,激动的喝了三碗酒。
  可现在,义州、锦州先后夺得,他却笑不起来了。
  锦州不是他夺下来的,是明军主动放弃的。
  他最担忧的事情发生了,刘继业根本不跟他在辽西打。他在出兵之前,曾经仔细的思虑过要如何与明军作战,最后结合辽军这些年来与清军的战争,吴三桂制定了一个很详细的作战计划。
  那就是先突袭拿下大凌河城,然后兵围锦州。按清军对付明军的办法,围城打援,围困锦州,然后迫明军远道来援,他们再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于半路打援。
  利用锦州城,一点点的把明军钓出来,然后击败他们。
  楚军实力很强,吴三桂也没想过能轻易的击败刘钧。但他有一个计划,那就是先在辽西狠狠的教训下明军,起码也得迫刘钧意识到他的厉害,最好是能迫明廷与他们谈判。然后到时他再与朝廷议和,朝廷将辽西划归于他,他到时依然是大明的臣子,但是裂土封矛之臣,可以听调不听宣。
  他要做个辽西王。
  可现在左良玉撤离了,锦州城还成了一座空城。
  “大帅,左军撤回了宁远,他把所有的百姓都带走了,还烧走了一切带不走的东西。城池村镇全被放火焚烧,城墙都还拆掉了许多段,甚至连那些水井全都扔了死东西,许多还直接填了。”
  辽西成了鬼域,一片焦土。
  吴三桂和祖大寿都是经验丰富之人,一眼就看透了明军的意图,这是坚壁清野。
  如此一来,他们陷入两难的境地。
  继续前进,进攻宁远,那么他们无法就地补充粮草,得从后方转运。这是一个大问题,辽军本来就断了粮草,这次出兵还是从豪格手里借了一批粮草。他们的后方,根本没有粮草可运。
  就算他想占据松锦,驻扎此处,都不行。
  没有粮草,他在这里就是坐以待毙。
  “刘继业他怎么能这样做?”祖大寿一脸的愤怒,“他的楚军不是号称战无不胜吗,为什么就不坚守锦州,为什么不派兵来增援,为什么要不战而退?”
  “他难道就不怕被官员弹劾,被舆论攻击,说他怯战,说他失地?”
  吴三桂长叹一声,“以今日刘继业在明廷中的地位,他并不用怕那些攻击,也没有人敢这样攻击他。听说现在刘继业已经掌控了明廷,京畿都是他的楚军驻扎,连锦衣卫都成了他的鹰犬,他的奏章从没有人反对,也从没有言官弹劾攻击他。那些试图弹劾攻击刘钧的人,都会先被锦衣卫约谈请喝茶。”
  祖大寿都不知道要说什么好了。
  他心里甚至很羡慕刘钧,一个武将居然能做到这个地步,他娘的比魏忠贤还要风光,比张居正还要威风。他甚至在想,若是自己能做到刘继业这个地步,那是何等的爽快。
  “刘继业果然是最难缠的对手。”吴三桂再叹,“他不仅难以揣测,而且他现在已经控制了大明的中枢,他的行事,根本不受朝廷的限制牵肘。若是以前,谁敢不守而弃土,朝廷上下肯定是奏章如雪片般飞进,会有无数官员弹劾。可现在,大明上下,连个放屁的人也没有。”
  “如今……”祖大寿气的肝疼,如今的局面摆在眼前,他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摆在他们面前有三条路。
  继续进攻,撤退,或者占据松锦等地。
  继续进攻,面临的是严重的补给问题,占据松锦,一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就算是撤军,对吴三桂来说,补给问题一样绕不过去。
  不管是什么样的军队,都离不开粮草。没有粮草,就寸步难行。
  “宁远和山海关,重兵云集,而且马上辽海就要解冻了,海上还有一支北洋水师,到时他们就随时能从海上绕到我们的后面包抄我们。”
  吴三桂向祖大寿分析。
  “刘继业放弃松锦,撤守宁远,我觉得他是在故意引诱我们攻宁远。如此一来,我们远离辽东,后勤补给线拉长,尤其是如此一来,刘钧的水师随时能够包抄我们。”
  “可我们总不能就这样撤退吧,我们也不能一直留在这里,这里什么都没有,我们带的粮草只够维持半月的。”祖大寿提醒。
  吴三桂左右为难。
  当天,豪格率军到了。
  看着一片残垣断壁,豪格脸色也很不好看。
  他还指望着来辽西大抢特抢一回,壮大下自己的实力。结果倒好,除了在大凌河城有所斩获,辽西什么都不剩下了。
  这些明人还真是狠,千里辽西,化为一片焦土。
  “王爷,如今形势,我们不能再攻宁远了。宁远重兵云集,城坚炮利,不宜进攻。”
  “吴帅想要退缩了?”豪格问。
  “当然不是可能。”吴三桂想退也退不了现在,开弓没有回头箭。
  吴三桂取来地图,摊在大家面前。
  “王爷,我有一个计划,我们绕开重兵把守的宁远。宁远有重兵云集,难以攻打,而且就算攻下了宁远,后面还有防御更加森严的山海关。山海关到现在,千百年来还从没有被从关外正面攻破的历史。”
  “我们绕开宁远,就如当年太宗皇帝一样,我们绕道漠南,从燕北的长城破口入关,直捣北京。”
  他向豪格道,“如今辽西一片焦土,我们的补给也是问题。如果我们绕道漠南,那么就能从蒙古诸部就地补充粮草,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我的情报显示,刘钧在长城一线部署了重兵,京畿也集结有重兵。”豪格道。
  “那我们可以从漠南攻宣府大同,劫掠山西。”吴三桂道。
  辰时刚到,刘钧便走进了皇城内阁的衙门里。
  虽然就任了讨逆督师负责讨逆平乱,但刘钧依然还是顾命辅政大臣,刘钧在通州设立了行辕,可三天过去一趟,更多的时候他依然还是留在京师。
  每天辰时,也就是早上七点左右,他就先到皇城里的内阁。上午先在内阁,然后去宫内的总理处,如果没有军机处会议,则下午在德胜门外的总督府理事。
  刘钧身兼多职,每天的行程都安排的紧凑,甚至每个行程都有侍从替他核对安排。
  内阁设在皇城之中,供六位阁臣办公。几经扩建后,规模依然不算很大,内阁的院子只有三栋小楼,正中间一栋飞角重檐,宏敞富丽,为阁臣办公之所;院子东边的小楼为诰敕房,西边为制敕房,南边原为隙地,后因办公地方不够,在严嵩任首辅期间,又于此造了三大间卷棚,内阁各处一应帮办属吏,都迁来这里。
  阁臣们的公房,进门便是一个大厅,厅中央供奉着孔圣的牌位。大厅的四面都是游廊,阁臣的值房,门都开在游廊上。楼上的房间,有的是会揖朝房,有的则是阁臣们的休息之所。
  刘钧在内阁中排位第三,有自己的公房,楼上也还有一套专属的休息室。
  值房一套一进两重,菜有六间,机要室、文书室、会客室等一应俱全。
  刘钧到来时,两个杂役已经在房中收拾,屋里打扫的干净。并有属吏把一些重要的公文都已经呈到了刘钧的桌案之上。
  他一走进来,属吏、杂役们都过来见礼。
  刘钧有自己的一套办事规则,只要他来这里,那么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先开一个简单的例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9/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