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3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7/697

  朱慈烺听到这个数字,大感意外,“不对啊,减到三成半还有三百五十万块银元?那为何我查看庄田的报帐,发现每年收租折银不到百万?”
  朱慈烺觉得自己又被坑了。
  “皇兄,朕把这五万余顷皇庄全都交给皇兄打理,一年只需给朕三百万可好?”
  刘钧听皇帝这话,也明白皇帝肯定是被下面的太监和庄田的管事们给坑了。粮食的产出都是比较固定的,庄田收租那么高,结果皇帝到手的却还不如正常地主收到的租子,无疑,中间经手的人层层贪污了。
  刘钧有些奇怪,皇帝要那么多银子做什么?他一十几岁小皇帝,就这么见钱眼开,拿了这么多钱他知道怎么花吗?
  不过刘钧还是答应了,五百多万亩田地呢,接手过来,就算自己不赚钱,也能让许多百姓受益了。虽然,这可能会得罪许多太监和管田庄的庄头管事们,不过刘钧不太在意这些蛀虫。
  跟刘钧谈定了两比交易,一年能得到稳定的五百万银元进帐,小皇帝朱慈烺很是高兴,宣布总理会议开始。
  兵部右侍郎冯元飙出列,提出招降吴三桂及与满清联络重谈和议,兵部尚书陈新甲附议,吴甡也同意。
  朱慈烺问刘钧,“皇兄,你觉得如何?”
  “既然元辅与诸位大臣都觉得招安吴三桂并与满清议和为上策,那么我没意见。”
  朱慈烺点了点头,“既然吴首辅和郡王都同意,那就招安议和吧!”
第四百四十七章
平西伯
  兵部右侍郎冯元飙被委为与清辽联军谈判和议大使,当日便出京前往关外。就在同一天,刘钧也向吴甡提出了几项人事提议。
  “自刘阁老丁忧返乡,如今内阁只剩下五人。我提议内阁补充两人,恢复到过去七人内阁规模。”
  皇帝朱慈烺对吴甡道,“元辅,郡王先前也跟朕提过此事,朕的意思是如今辅政大臣就剩下两位,内阁又缺员,不免过于辛苦。不如就再补充两人入阁,以后也能分担些两位的担子。”
  “郡王提了两个人选,川湖总督袁继咸,前阁老姚明恭,元辅觉得如何?”
  吴甡有些措手不及,他没料到刘钧在这个时候突然提出这样的事情,更料不到他事先已经与皇帝议过。
  袁继咸是刘钧的老师,姚明恭是刘钧的同乡,若这两人入阁,很明显以后刘钧在朝中的势力更强。
  他低头沉思片刻,然后答道,“陛下,官员入阁,向来都有套固定的制度,需要经过会推。按制,三品以上九卿及佥都、祭酒,廷推上二人。阁臣、吏、兵二部尚书,会大九卿五品以上官及科道,廷推上二人、或再上三四人,皆请自上裁。凡尚书、侍郎、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缺,皆令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三品以上官廷推。”
  大明三品以上的官级官员的选任方式,到了晚明以后,早就几经变化,形成了极独特的会推方式。
  在大明初期,高级官员的选任很简单,一般都是由皇帝特简。到了宣德以后,若两京六部、都察院堂上官有缺,则命廷臣察举方面官之廉正公明才干者,诸大臣商议推举若干适合人选,再交给皇帝点选。
  此后,这种会举方式便渐渐成为主流。
  不过到了成化年间,明宪宗又以会举多徇私情为由否定了一直以来的会举方式。但明宪宗自己本人又不能胜任亲简,因此最后便又形成由吏部单独推选高级官缺的方式。
  但三品以上的高官毕竟不同于普通官吏,多为股肱重寄,选任需慎,又有此前众官会举的传统,于是反对吏部单独把持铨选的呼声逐渐增多。
  弘治时,明孝宗听从大臣们的进谏,再度恢复会推制度。从此,会推制度正式形成。
  按照这种会推制度,朝廷要选任内阁大学士,就需要大九卿以及五品以上官及科道言官,一举推荐出两人或者三四个候选人,最终由皇帝决定。
  会推制度最重要的两个程序,一是候选人产生,要集合有资格的众官,讨论商议。
  凡遇尚书、侍郎、巡抚等官缺,要由吏部组织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九卿合议推举人选;遇更为重要的官缺,如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总督、以及内阁阁臣等,九卿之外还要有科道官的参与。
  万历后期开始,凡有会推,科道官皆可参与。
  其二是在选用上,会推候选人名单上呈,由皇帝确定人选,最终任命结果既可以是会推所选之人,也可由皇帝另选他人。这种规定本身便界定出了两种意见上的分歧空间:众官员在提名候选人时可能存在的意见不同;皇帝在进行最终决策时与众官员之间可能存在的意见不同。
  崇祯在位之时,曾经用过一种相当奇特的方式选用高官。先由大臣们会推出几个侯选人,然后他再把这些侯选人的名字写在纸上扔进金瓶里,然后采用抽奖一样的方式,最终摸到的就是选用者。
  在刘钧看来,会推本来也是一种集思广益,推举贤明的好制度。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明代的会推制度,使得在大明重要官僚的任命过程中,大小官员都得以参与其中,用人意见得以表达。
  但是如此一来,牵涉到的派系太多,特别是到了明后期后,党争厉害,会推便沦为党争的悲剧,会推本身所包含的意见分歧空间,便渐渐沦为意气之争党派之争,使得朝中的纷争更严重。
  崇祯时,比较严重的会推争斗就是钱谦益与周延儒和温体仁的斗争了。当时会推阁臣,东林领袖钱谦益成为侯选人,而周延儒和温体仁二人未当选,两人便以结党和科举舞弊为名攻击钱谦益,最近使得钱谦益失去入阁的资格,并被问罪,周延儒则得以入阁。
  如今朝中,自周延儒死后,原来的江北党也纷纷作鸟兽散,不是加入到了吴甡的江南党,就是倒向了刘钧的楚党。
  刘宗周一走,中立的那些官员也是群龙无首。
  若是搞会推,肯定又会变成一场激烈的党争。
  不过吴甡既然把会推制度搬了出来,那刘钧也无法拒绝。不过按这制度,最终会推出来的侯选人最终裁定选用资格,却依然还是在两位代天子执政的顾命大臣手里。
  因此说来说去,吴甡其实就是多此一举。
  按会推制度,现在需要会推的官职主要有三类,一是京官系统中的重臣,包含内阁阁臣、各部尚书、侍郎、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等。
  第二类则是中央特派地方大员,包括总督、巡抚、巡按。
  第三类则是地方的高级武官,包括提督、总兵、副总兵。
  在此之前,这些尚书侍郎督抚总兵等高级官员的选用,都是总理处会议上四顾命大臣商议选任,群臣商议。
  现在吴甡却又提出要廷议会推,摆明就是想要挑起争斗了。
  “元辅考虑周到,那就依元辅之意,举行会推吧。”刘钧微笑着答道。时至今日,他在朝中也并非孤身做战了。
  第二天一早,总理处召开会推廷议。
  会议由吏部尚书郑三俊主持,参会的有内阁六名阁臣,以及六部尚书和通政使、左都御史、大理寺卿九位大九卿,并在京五品以上职官,科道言官齐聚,共同商议推举人选。
  廷议还没开始,总理处大厅里已经是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郑三俊宣布,阁老和大九卿,每人可以对一个官缺提出两个备选名单。其余参加廷议的科道言官和五百以上官,每个官缺可以提举一人。
  所有的官缺候选提名过后,开始逐一评议,最后两个官缺选出最受肯定的两人做为正推和陪推,列为正式推单上呈顾命大臣与皇帝裁定。
  “本官推举礼部侍郎陈演,吏部侍郎蒋德景入阁。”郑三俊最先推选。
  “我举荐左都御史倪元路入阁。”
  “我举荐户部尚书李邦华入阁。”
  ……
  最先推举的数位大臣,无一人推举刘钧想要推举的袁继咸和姚明恭。
  吴甡坐在那里,面带微笑,他拿余光去瞥刘钧,发现刘钧一脸淡定,并没有露出恼怒之色。
  “我推举川湖总督袁继咸、中原总督杨文岳、三江总督孔方炤、两广总督张国维入阁!”
  一个声音高声道。
  吴甡眉头一皱,抬头望去,却见是原旅顺巡抚李春江,李春江最近刚入京担任了兵部左侍郎之职。
  李春江一开头,后面接着又有一人站起来提议袁继咸、姚明恭入阁。吴甡马上认出来,说话的是礼科都给事中方以智,三江总督孔方炤之子,也是复社骨干,如今楚党一员。
  接着吏科都给事中侯方域出提议袁继咸与姚明恭入阁,这又是楚党一员,如今关外总督侯恂之子。
  一个接一个的提议,全都提的是楚党入阁,而提议之人虽然多是品级不高,却都担任着科道言官之职。
  吴甡发现自己似乎有些大意了,他本来以为这次的会推肯定能压制住刘钧,毕竟刘钧军中势力强,但朝中当不如他。
  他绝没想到这样的结果。
  刘钧一直笑而不语。
  不出他的意料,接下来这场会推完全就失控了。
  几百个官员,人人都举荐人选,要怎么确认结果?
  这种会推又没有投票,不计票论结果,全靠众望所归。而事实上,现在怎么可能众望所归?
  朱慈烺早被吵的不耐烦了,他问刘钧和吴甡,“臣工们要一直这样争论下去吗,什么时候有结果?”
  吴甡很尴尬。
  刘钧这个时候提出一个建议,“陛下,臣提议,不如在座的每位臣工,都发一张票,两个阁臣推选分为两轮,每轮选一位。每次每人提名一个候选人。然后把所有选票统计,按得罪多少,每个空缺选出四个侯选人,交由臣与元辅每个空缺选出两个等候人,最终交与陛下裁定,选出任用之人。”
  “嗯,朕看可以,要不继续这个推举下去,估计三天三夜也选不出个结果。”朱慈烺不等吴甡反对,马上就同意了。他已经坐的有些不耐烦了,巴不得早点结束。
  票选,这是前所未有过的会推法。
  按得票多少初选出四个候选人,这下也没什么可再争的了,一切凭票说话。
  选票是公开投票,很快就投完了票,然后计票,一个个侯选人名字被报出来,最终第一个阁臣空位,出现了三十多个侯选人。
  最终计票结果出来,空缺得票前四的四人选出,得票最多的是现任川湖总督袁继咸,第二是姚明恭,第三是孔方炤,第四则是李树初,全都是楚党大臣。吴甡想要推举的陈演等人,全都排在后面,前四都没能进。
  四个侯选人名单送到两位顾命大臣手里,刘钧和吴甡可以各选出一个候选人。
  刘钧直接选了袁继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7/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