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3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0/697

  若是说他夺了大凌河和锦州、义州等城,朝廷就因此给出这样的条件招降,他实是难以相信。
  事实上他很清楚现在自己的处境,义锦等地,不过是朝廷主动放弃的,这是很厉害的一招,这使得他现在虽然都到了长城外百余里,可却难以为继。
  这个时候朝廷居然开出这么好的条件,简直跟天上掉馅饼一样,让人难以相信啊。
  或许朝廷畏惧清军,吴三桂只能这样想,又觉得自己都无法相信这样的解释。清军虽然厉害,但不是早年的清军了,何况朝廷也不是崇祯初年时的朝廷了,朝廷可是有刘继业,有数镇的楚军在。
  他们为何要怕?
  “吴帅,元辅希望你能好好考虑一下,这样的机会可不多,若错过了,你将永远后悔的。”
  吴三桂马上听出了话外之音,“此事是元辅的主张?”
  “元辅对于两位将军与辽军将士们的忠心从来不怀疑,他相信若有一天朝中真有人作乱,你们肯定会再次举兵入京勤王的。”
  “我们会的。”吴三桂终于觉得自己不那么迷惑了。
  不过当冯元飙把刘钧的两个附加条件说了出来后,吴三桂的笑意尽去了。
  “朝廷不发粮饷,辽军自已解决?禁止越界,一越界就将视同谋反?”
  吴三桂搞不明白了,这算什么?
  送冯元飙回帐休息后,吴三桂与祖大寿坐在帐中沉默了许久。
  “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条件。”祖大寿抬头望向吴三桂,开口道。“没有粮饷,我们如何撑的下去?广宁锦州两地的百姓全加起来,都不会有二十万人。没有朝廷输送钱粮,我们连一万兵马都不一定养的起。”
  吴三桂头也没抬。
  “可我们现在继续下去,根本没有半点胜算。”
  祖大寿接着道,“就算我们先谈粮饷问题,你觉得满清会同意我们与朝廷议和吗?到时他们第一个会反对,肯定会出兵对付我们的,那时你觉得朝廷会出兵帮我们吗?这就是一个阴谋,一个诡计,他们假意招降,实际上是要借刀杀人,借清人之手除掉我们。”
  “你想想看,哪有这样的好事。我们都起兵反叛了,而且我们现在并没有占据什么优势,朝廷却会开出这样好的条件?这就是彻头彻尾的阴谋,我们千万别当了他们的当。”
  “那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办?继续打下去吗?我们一无粮草,二无军心,如何打?刘继业弃守辽西,把兵马都缩回了长城防线,以我们现在的状态,永远不可能攻破长城防线的,更别说打进京城去。”
  “刘继业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固守长城防线不出,我们自己就撑不住。等夏天一到,那时我们粮草不继,撑不下去要退兵的时候,他刘继业再从海上绕后登陆,在我们归途半路拦截,我们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吴三桂现在十分后悔当初一时冲动就起兵了,结果落入如今这种艰难的境地。
  朝廷的招降,让他看到了一丝曙光,一丝逃离这种处境的机会。
  气氛一时有些凝重。
  一面是刘继业的钢铁防线,一面是后方的清军,加之此时缺粮少饷,简直就是绝境了。
  就算吴三桂想跟刘钧拼命,都找不到机会。饭都吃不饱,拿什么打仗?
  “楚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尤其是火器犀利。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打防守战,而且还有海上机动优势,可以迅速机动运输兵力。现在他把辽西弃守,使得我们不得跋涉千里与他们作战,不论怎么打,我们都毫无胜算。”
  祖大寿长叹一声,“那我们也不能相信朝廷,就算他们并非想要借刀杀人,可只要他们不肯给粮饷,我们就在辽西撑不下去。”
  “舅父之意,我们又当何去何从?”
  “我觉得我们不如干脆降清算了,既然大明不给我们粮饷,不让我们活下去,我们自己又解决不了这问题,那我们就降清算了,咱们领清国的饷,吃清国的粮。”
  吴三桂抬头打量着舅父。
  “那边与舅许诺过什么吗?”
  这个时候祖大寿也不隐瞒什么了,他从来就不相信朝廷。当年崇祯杀袁崇焕,从那时起他就不相信朝廷了。虽然多年来他还坚持着没降清,那也不过是心里最后的那点忠孝观念的束缚。
  如今走投无路之下,他也顾不得那些了。
  “睿亲王派人来见过我,他向我承诺,只要我们肯降清,那么大清将为我们封王。辽西依然交给我们驻扎,军民百姓归于我们。他们甚至会让我们单独建立两旗,你是正绿旗,我是镶绿旗,待遇还将在汉八旗之上。”
  吴三桂一阵冷笑,“睿亲王倒是好大方。”
  “你难道不考虑一下?”
  吴三桂叹了一声,“舅父,一旦降清,此后我等必被永远钉在这历史的耻辱柱上,将成为汉贼,为世人所唾弃。”
  祖大寿却不屑的道,“你就是太为这些忠孝之名所束缚,我活了这半辈子算是看明白了,忠孝之名固然好听,然则与性命与家族相比,却什么都不是了。你读的书比我多,你自己说说,自秦汉以来,有几个正经的汉家王朝?那么多的胡族入主中原,难道那些人就都抱着忠孝之名,拒不依从?”
  “不要为声名所累,今日大明之江山,谁知道他日又为谁所主宰。也许他日刘继业谋朝篡位,也许他日满清入主中原,这都是难以预料的事情。但不管是他大明国祚延续,还是他刘继业开创新朝,或者是满清入主中原,这些对我们来说,都还太遥远了。我们只是小人物,改变不了这些大势,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的命运。”
  祖大寿的语气越发的坚定,“我们现在就算降明,可有刘继业在,我们永远别想再出头,而且我绝不相信刘继业,这个人所谋甚多,他就算今日放我们一马,那也是因为他有自信来日可以再轻松除掉我们。”
  “相比起来,清国虽然如今稍有颓势,可这些年来也是日益强大,一时挫败,并不表示以后就争不过大明了。换言之,明强清弱,那么我们投靠清国才越会得到重视。”
  “你看看当初孔有德等人降清,都得封王爵,若不是他们被刘继业俘虏,他们在清国过的多自在。以我们的实力,如果降清,难道待遇还不如孔有德那几个矿徒?”
  吴三桂陷入了艰难的选择之中。
  他从没有想过要降清,就算当初起兵,他也坚持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仍然坚持着大明臣子的身份。
  可想当一个大明的臣子,太难了。
  吴三桂睁一节眼睛,目光中露出一丝决然。
  “舅父,请你与睿亲王的人联络,我要与他亲自谈一谈。”顿了顿,他又道,“你再想办法把这消息传给冯元飙耳中。”
  “你还犹豫什么,这时还跟姓冯的谈什么?”
  “舅父,就算要降,我们也得货比三家,咱们总得谈个好条件才能安心的去降。”
  “若朝廷真的给出什么优厚的条件,难道我们又要降朝廷?”
  吴三桂笑笑,“有何不可?”
  “我们和两边一起谈,顺便把消息都透露给两边,接下来我们只要待价而沽就可以了,谁给的价高条件好,我们就降谁。”
  “我相信,不管对于明清两边哪方来说,我们都还是很有价值的。”
  正如祖大寿所说的,一旦抛弃心底的最后那点底线,吴三桂无耻起来自己都怕。如同女支女出来卖一样,只管谁出的价高,又管他英俊不英俊。反正现在只能降一边,那就看谁出的条件更高了。
第四百五十章
豪赌
  刘钧一大早照例先入内阁理事。
  进入值房,杂役已经把热茶准备好,刘钧解去外面的斗篷,只在屋里穿着大红的坐蟒袍。
  朱成功进来报告。
  “罗千户来了。”
  刘钧点头,“领他进来吧。”
  说罢,他开始理事。紫檀翘头大文案上,已经放了一只贴了封条的折匣。通政司收到的奏折登记后先送到司礼监备份,然后再转给两位顾命大臣先观看一遍,然后再通过司礼监转到内阁,交给内阁诸位阁臣商议拟票。
  刘钧打开,上面第一份就是礼部侍郎陈演的一道折子。
  只见封皮题签上写着:礼部左侍郎陈演请封吴三桂爵位疏。打开阅读,陈演奏称辽西安稳对大明至关重要,吴祖两家将门数代为国守疆,劳苦功高,奏请加封吴三桂伯爵。
  看完这往篇奏疏,刘钧连连冷笑了数声,他又仔细看了一遍才将他扔到一边。
  这时朱成功已经领着罗平安进来。
  罗平安自入锦衣卫后表现出众,深为刘钧所赞赏。
  “平安,我准备给你加些担子,让你来任五城兵马司指挥使。”
  罗平安三天前就在锦衣卫衙门见过刘钧,当时是刘侨陪着刘钧一起。后来,又有刘钧侍从室的军官过来找他谈过话。这一般都是楚军中高级官员们晋升的一个流程,每个军官晋升前,都会由上面提名,同个职位一般至少有三个侯选人。提名后,会有专人进行详细的考核,最终把考核结果汇总,还得经过一次内部公示,最终确定晋升名单。
  “五城兵马司?”
  罗平安自己也猜测过自己这次可能晋升的职务,但他想到的都是在情报机构内晋升,估计自己可能会往镇抚司升,却没想到反而转到五城兵马司去了。
  五城兵马司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衙门,整个大明只有京师设有这个衙门,但与锦衣卫相比起来,却是天差地别。
  五城兵马司隶属兵部,京师中分设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只是一个正六品的衙门。每司各设指挥一人,副指挥四人,吏目一人。负责的是京师的治安、火禁以及疏理沟渠街道等。
  刘钧也看出罗平安有些小小失望。
  “你也别急着不高兴,这次五城兵马司会有一次调整。等调整后,五城兵马司就会变成一个三品衙门,五城指挥使会晋升为五品武官,而在五城兵马司指挥之上,会设一位三品的指挥使。”
  大明京师北京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之分,其中居民区仍以坊相称,坊下称铺。绝大多数的居民住宅都是典型的四合院,内外城划分为五个城区,其中中城区在正阳门里,皇城的两边,有九坊六十八铺。东城区则在崇文门里待东往北,至城墙并东关外,有五坊,朝阳、东直关外,郑村霸,三十七牌,一百九十九铺。
  正阳、崇文、宣武三门外,新城内外属于南城区,有八坊,四十九牌,二百四十七铺;宣武门里,街往西北至城墙并西关外,则是西城区。
  北安门至安定、德胜门里并北关外则属于北城区。
  以北安门和棋盘街为界,西属宛平县管辖,东属大兴县管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0/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