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3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6/697

  “此事非我所知,诸位大人还是随我走一趟吧。”
  李邦华一众人都心中忐忑,不知道这趟是凶是吉,可看着四周的兵也没有什么其它的选择。
  皇宫,乾清门上书房内。
  刘钧看着倪元路等近百名官员,心里有些复杂。前来觐见的都是卷入逆案中的朝廷高官,而且这些人不包括那些勋戚在内,基本上都是六部诸寺都察院的,不是尚书就是侍郎要么就是都御史这级别的。
  可以说,这些人一去,朝廷空了大半。
  时至今日,对于吴甡谋逆一案,其实刘钧已经完全了解了整个详细的内情。吴甡和陈新甲确实打算除掉他,甚至废掉定王,但如倪元路等人,多数都顶多只是表示支持除掉刘钧而已。甚至他们也仅是表了个态。
  虽然如此,刘钧对此并不怎么在意,朝廷争斗到最后,搞刺杀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关键是现在自己赢了,他们是失败者。
  可刘钧也暂时离不开这些人,这么大一个朝廷,需要有足够资历和威望的人来处理事务,刘钧得让朝廷继续转动,甚至高效的转动起来。
  长城下还有十几万清军,中原还有流贼,甚至各地可能还会有宗室官员们起兵反叛,刘钧不能再让自己的大本营给停转。
  “朕知道你们都曾经参与过吴甡陈新甲的谋逆之中,但朕已经颁诏赦免你们的罪行,过去之事通通既往不咎。今天朕召你们来,就是准备重授你们官职,朕希望你们能用表现来证明你们的忠心。”
  倪元路等人异常惊讶。
  参与逆案被赦免,现在居然还要恢重召他们授官?
  李邦华朗声道,“我只忠于大明,恕不能听召。”
  刘钧笑笑,“忠有两种,是忠于君王还是忠于社稷?从前春秋的时候,齐国的管仲说过,忠于社稷而高于君王。社稷亡了,臣可以死,若社稷还在,而只是君王死,无非是难过而已。”
  “大明早已经病入膏肓,虽然我也曾百搬挽救,可也无法救回。崇祯皇帝意外驾崩,龙武皇帝意外驾崩,龙武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定王也被吴甡谋害了,连永王都没被放过。这个时候众将士拥戴我称帝,你们说,如果我不同意,会是什么结果?”
  “选一位宗室入继大统?选谁?”刘钧摇摇头,“不管谁入继大统,只怕都容不下我刘钧了。我刘钧并不是那般贪恋权力,可是除了朕,还有谁能带领天下走出这个烂泥潭?”
  “为天下亿万生民计,为天下安稳计,我刘钧愿意背这个骂名,我不在乎别人骂我篡位者,因为我只是想要汉室中兴,天下太平。”
  “诸位,大明已经过去了,但天下社稷并没有亡。如今关外清虏打到长城下,虎视眈眈,中原流匪还在四处作乱。这个时候,你觉得天下社稷还能经的起折腾吗?想想崇祯朝,天下是个什么样子?内忧外乱,战火不断,百姓们水深火热,难道你们还想天下回到那个样子吗?”
  “刚刚我说到春秋齐国,齐侯曾经问宰相晏子,忠臣是什么样的?晏子说社稷有难,君王出逃,不跟着走。齐侯问,臣子平常接受君王的封地爵位,危险的时候为何反而如此回报君王,算忠臣吗?晏子说,君王若听忠臣的话,社稷又怎么会危难?君王又怎么会出逃?正因此,不听忠言的君王,又何必跟着他去死?”
  刘钧起身,走到众人面前。
  “如今天下非常危急之时,我们都得团结一心,众志成诚。如此才能中兴汉室,重振华夏,若大家只是看着巴掌大的一点地方,继续坐井观天,鼠目寸光,忙于内斗,那么将来这中原便可能为腥膻所据,那时就不仅是亡国,而是灭种了。”
  “我听说你们想要归乡,想做个田舍富家翁,你们错了,大错特权。我今天要跟你们说一句话,能力越大,则责任越大。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们难道不应当做管仲、晏子这样的社稷之臣?”
  倪元路等人都为这番话打动。
  “即日起,朕恢复你们原职,继续为国家,为社稷效力,你们可愿意?”刘钧问。
  殿中一阵沉默,许久之后,倪元路跪下,接着李邦华跪下,然后是傅淑训等人相继跪下,最后,所有人都跪下来。
  “臣等愿意为社稷之臣!”
  刘钧点了点头,“很好。”
第四百六十六章
剑锋所指,心之所向
  上书房。
  警备军提督、镇江侯张国栋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他是天子门生,绝对心腹,有什么话也不会藏着掖着,趁着面圣的机会,直接就说了出来,他认为这是对皇帝忠诚的表现。
  “倪元路等人都是原江北党人,尤其他们还曾与吴甡计谋暗害陛下,这等人赦免他们已是法外开恩,又为何还要让他们官复原职?”
  “陛下,这些人都是逆党,现在不但赦免他们还要让他们官复原职,这岂不是要放虎归山?”
  刘钧从手中的折子上抬起头,摇头笑笑,“放虎归山?他们算什么虎。这些人朕得用,因为这偌大的一个朝廷,我们事先都没做好接手的准备。现在虽然我当了皇帝,江山换了主人,可天还是那个天。大汉帝国,也一样还需要有官员,朕的旨意也需要通过这些官员去传达与执行。”
  “过去我们一直在发展军中的势力,也有发展商贸,可对于行政,尤其是文官这一块,我们还是很缺少经验,更缺少人手。皇帝的意志要如何实行?得通过国家。皇帝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可什么是国家,国家的意志又如何实现,这些你想过没有?”
  张国栋摇了摇头,几年前,他还只是一个麻城太平乡山区里的一个穷山民,偶然之下,拿着猎物到县城卖钱的他发现了刘钧和李春江在招募乡勇,给出的待遇很好,心动之下去试了试。当时没想过会被招上,他其实只是看到去试练的人能拿一个烧饼吃。
  县城里的烧饼太贵,他舍不得钱买,肚子饿的咕咕叫,他为那烧饼引诱最终大着胆子上去,在招兵旗下试了。
  结果这一试,就试出了如今的大汉帝国新晋镇江侯、警备提督,堂堂的帝国上将军。能够在这短短几年时间,从一个山民到一个侯爵,他深刻认识到完全是因为他跟对了人,他跟了大汉开国皇帝。
  在皇帝也还只是一个武生的时候,他就追随着皇帝,一路随着他披荆斩棘,南征北战。然后他靠的是那颗对皇帝绝对的忠心,不论什么时候,他都没有犹豫过皇帝的命令。
  皇帝剑锋所指,就是他心之所向。
  忠诚、勇敢,一开始就跟对了人,加之他的忠诚与勇敢,尤其是他在几次关键时候为皇帝打前锋,最终让他成为了最先封侯的那一批人,第一批封侯的人中,甚至皇帝当年的结义十三太保,都也只封了几个而已。
  “冬狗子,你如今也是堂堂京畿的警备提督了,你要记住一句老话。可马上打天下,但不可马上治天下。治国,终究还离不开那些文官,他们更有经验。打仗和行政,那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我们用自己人不行吗?”
  “朕当然也想用自己人,毕竟自己人更可靠。但我们哪来的自己人,我们的自己人都在军中,拼尽全力,现在不过控制十余镇新军,连天下半数军队都还没控制住。更别说天下二十余省了,治理国家朝政的人才不是那么好选拔的,不光得需要文化,更需要的是经验。”
  “也许过个三五年,我们就能培养出一批真正的自己人。但是现在,我们还是需要倪元路等这些人。朕也知道这些人带着刺,可只要我们注意提防,用好了,哪怕他们是双刃剑,也只会使我们更加所向无敌。”
  说着,刘钧扬了扬手里的那个奏折。
  “倪元路过去不是我们自己人,但是现在、将来,他们都会是我们自己人。”他把奏折扔给张国栋,“这些人才是我们的敌人。”
  张国栋接过奏折翻看,他过去虽是山区穷小子,可在楚军这个大熔炉里多年煅造,也是学了不少文化知识的,他现在已经识得不下三千字,一般的文章也能写的了,虽然字还是有些丑了些。
  他匆匆浏览一遍,马上明白了奏折所奏何事。
  清军已经听闻刘钧称帝的消息,他们派了使团要来京朝贺,同时也是要来谈判和议之事。
  “清虏此次明为恭贺,实则是想来占我们便宜的,他们看我立国登基,便以为中原将会内乱,便可以来趁火打劫,想要论我们一笔。”刘钧冷哼两声。
  “清虏想要趁火打劫?那我们就狠狠的打回去,让他们偷鸡不成蚀把米。”张国栋朗声道,“陛下,臣请求率军出征。”
  从军事上来讲,眼下反击时机已经出现了。如今已经是四月中旬,渤海上的冰早化了,这意味着帝国海军的舰队可以扬帆纵横,随时出击,海军陆战部队能搭乘战舰,甚至是陆军直接搭乘着运输舰在水师的护航下,在辽西沿海任意一处登陆,直接拦截清军的补给线,并拦截他们的退路,切断他们与辽东的联络。
  甚至他们可以直接支援辽东,对清军的大本营发起一轮直插贼穴的猛攻。
  不过军事从来都是服务于政治。
  眼下的情形,并不是对外大举用兵的好时机。
  刘钧确实已经坐上了龙椅,但屁股还没有坐稳。他刚下旨削去所有朱明宗室们的爵位,将他们贬为庶民,可以想象,这一诏令肯定会引发许多朱明宗室的反叛。
  还有那些各地的官绅地主商人们,其中也有不少因为之前刘钧推行的一些新政,而心生不满。这次肯定会有不少人忍耐不住要跳反了。
  刘钧能判定,天下各地必然将会掀起一轮反叛的动乱,刘钧有把握能够很快扫平这些叛乱,但他没办法不让这些叛乱发生。
  在这种动荡前夜,刘钧必须把帝国军队调到中原,调到南方去。
  “中原不能乱,我们得集中全力,应对即将到来的这波动乱,你明白吗?”
  张国栋点了点头,“臣明白了,暂忍让他一时。”
  三天后,一支二百余人的队伍在一支汉军的护卫下进入京师。这支队伍,就是来自于关外的清国使团,明为前来恭贺刘钧登基,实来讹诈刘钧。
  金殿之上,刘钧坐在龙椅上,望着满殿朝臣,道,“吴三桂祖大寿二逆降清,引清军大举来犯,十余万敌军屯驻于长城北面滦河边已有一段时间,一直不肯撤兵,所图不小。诸位,你们认为该如何应对?”
  直隶总督、长沙侯刘允升出列,“陛下,对清虏这些蛮夷丑虏,只有一个字,打。你不打痛他,他们就不知道厉害。这些夷虏,向来畏威怀德,你对他好他只会以为软弱可欺,唯有打痛了,他们才会心怀畏敬。”
  新任的内阁首辅袁继咸跟着出列。
  “陛下,臣反对此时对东虏大举用兵。眼下当务之急是稳定天下民心,争取早日完成对各地的掌控。朝廷的兵马,应当尽早派往东南和西南、西北等地,以免有心怀不轨之人,趁机在各地作乱,必须得在乱起之前,第一时间把这动乱之火给掐灭了。至于清虏,我们有关宁和燕北防线,就算抽调部份兵马南下,也完全有能力御敌于国门之外。”
  关外总督侯恂出奏。
  “陛下,臣以为应当先灭清虏,再派兵南下,然后可安枕无忧。若不顾清虏,那派兵南下,就有后顾之忧。何况我大汉帝国京师立在北京,周边只有一道长城防线而已,太过薄弱了,缺少防御纵深。为国家社稷安危计,我们也应当出兵击退清虏,然后收复辽西以及燕北之地,为京师增强防御纵横。”
  侯恂是关外总督,但现在他这个关外总督当的有些尴尬,辽西只剩下宁远和山海关,辽东也只剩下镇江和旅顺这么两小块地方。他很希望朝廷能够出兵关外,起码把辽西夺回。
  兵部尚书张国维也出列进奏。
  “陛下,清虏毫无信用可言,上次与清虏定下和议不久,结果清虏就立即撕毁和议发兵进犯,就算这次我们与清虏再次达成议和,只怕他们也会随时再犯。如今正是用兵反击的大好时机,长城北面的清军师久无功,军心涣散,补给不足,我们此时出兵,正好一劳永逸,否则,清虏将如一根尖刺,会一直卡在我们的喉中,让他们寝食难安!”
  袁继咸依然认为没必要打这一场仗。
  “陛下,就算我们打赢此仗,我们也暂时无力深入辽东平灭满清。反之,我们有宁远、燕山坚固防线,只要坚守,便能立于不败之地。鞑虏攻之不果,便只能狼狈而归。等我们控制了天下,稳固了局势,到时积聚实力,再大军东征,必能毕其功于一役,永除后患,何必急于此一时。”
  “清国使者上殿觐见!”
  宦官高声唱喝,片刻后,在两名小宦官的带领下,满清的使者踏进大殿。那使者身穿着熊皮袍子,帽子下后脑拖着一条细长的金钱鼠尾。
  “大清使者巴布泰拜见南朝皇帝陛下,请陛下接受我大清国的恭贺。”一面说着,巴布泰一面呈上一张礼单。
  千里马四匹,貂皮六件,人参八斤,极品东珠十二颗,黄金三十六斤,银千两。
  刘钧听着宦官的唱喝,只是轻轻一笑,区区一点礼物根本入不得他的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6/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