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3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1/697

  不说当年的刘老秀才如今成了大汉太上皇,就是当年的刘金吾,如今也成了齐国公。当年提携刘钧的梅之焕和李长庚的家族,自然也大沾光。梅之焕和李长庚虽已去世,可两人也都被追赠为燕国公和宋国公。
  李长庚的侄子,当年刘继业的好友李春江,如今官任三江总督,爵封太平开国伯。梅之焕的女儿,也被封为临江伯。这也是继秦良玉封侯后,新朝封的第二位女伯爵了,不是封夫人,而是直接封侯封爵,这又是古所未有之事,处处彰显出龙汉朝的不同之处。
  鄂东的百姓都为自己家乡出了一个真龙天子而高兴,但有人并不高兴。
  蕲州的安东郡王朱常溰很不高兴,或者说是很恐惧。
  朱常溰是大明的郡王,而刘继业如今是篡的大明皇位。在大明朝,如朱常溰这样的郡王很多,大明二百七十余年,到了现在,光是亲王就有三十多位,郡王多达一百多位,更别提各种镇国辅国之类的将军了。
  虽说宗室亲王郡王数量很多,可朱常溰做为一个郡王,能享受的待遇还是很多的。在地方上,虽然他们不插手政务军事,可就安心当个富贵王爷却是毫无压力。
  大明二百余年实封亲王六十多位,其中有十几位因事被废,也有些绝嗣而除封。郡王更是前后封了六百多个。
  亲王的禄米万石,郡王也有两千石。
  而且除了禄米,还有赏银,锦、丝、纱、罗、绢、布等各种赐物,甚至还有盐引茶引等。此外还有许多的赐田。
  朱常溰只是个郡王,他是成祖这一支的,论辈份,还是天启和崇祯皇帝的叔辈。封地在蕲州,也算是一方豪富,自己名下各种赐田,以及多年来接受的投献,加起来有万顷之多。虽比不得那些亲王们,动不动就数万顷甚至更多,但万顷之地也绝对不少了。加之他还获得不少的盐茶专卖权,朱常溰很富有。
  以往,他对自己的生活也很满意。
  可是他很清楚这一切的来源,都是因为他是大明的郡王。而一旦失去了这个头衔,他的这巨大财富也就将不保了。
  当年刘钧还刚开始办乡兵的时候,朱常溰还没把这个小伙子当一回事。后来刘钧当了虎头关的巡检,他还曾经看着刘钧救过他外甥女的份上,赏赐了刘钧一个替他当差办事的机会,为他打击私盐贩子,然后分润他一些好处。
  谁能想像呢,当年那个为了一个乡的部份盐利好处,为他尽心干活的小子,如今居然成了皇帝,篡了他们朱家的大明天下。
  虽然说刘钧称帝之后,曾宣诏说会善待朱家子孙,可朱常溰不相信。
  如今他的安东郡王头衔被削了,只成了一个平头百姓,一个前朝宗室皇族,这让他心中难安。
  好在现在还没有人来动他。
  这多亏了他有一个好姐夫,当今的中原总督李树初,是他的姐夫。当年李树初是他们王府的入赘女婿,王府全力支持他读书科举。后来李树初中了进士,搬出了府去,带着家人在外做官多年。
  之后在朝中得罪人免职还乡,意外的因为外甥女和刘钧算是认识了。后来刘继业发达之后,也拉了一把李树初,从此李树初的官运发达,这些年一直紧跟着刘钧,从河南巡抚到闽浙总督,再到三江总督,再到如今的中原总督,一直都算是刘继业的肱骨大臣。
  若不是因为妹夫刘继业的心腹重臣,他这个前朝宗室,哪还能这么安稳。
  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算有个妹夫是新朝总督,保的了一时,也保不了一世。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他这个前朝宗室,手里有着百万家资,万顷良田,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盯着他,想要随时扑上来咬一口呢。
  听说刘继业封了梅家小姐一个女伯爵,他心里不由的打起了主意。
  刘继业这个人还是很念旧情的,他也听说过那位梅家小姐不少事情,知道梅之焕是个很特别的人,也养出了一个很特别的女儿,据说早年梅小姐一直女扮男装,在刘继业的麾下率兵打仗,很有几分巾帼英豪之风,连秦良玉当年都称赞不已。
  听说若不是当初梅之焕突然去世,梅小姐回乡守孝,说不定如今梅小姐也可能是新朝的一镇总兵官了,弄不好这回也封侯了。
  还有个传言,说梅小姐其实当年和刘继业私下有情,只因他们相识之时,刘钧已经娶亲。甚至还有传闻说,等梅小姐孝期一满,肯定是要入宫去的。
  对这种说法,朱常溰半信半疑。
  但他想到了自己的困境,他想到了自己的外甥女。当年外甥女遇贼匪所掳,幸得刘继业解救出来。后来自己的外甥女也着实迷了刘继业一阵子,那时自己是反对的。而当时刘继业似乎也不太接受外甥女过于主动,最后两人还是没了下文。
  但几年过去了,外甥女也早到了婚龄,可一直没相中人家,他以前也估摸着可能还是跟刘继业有关。
  现在想想,这倒是件好事。
  若是自己的外甥女能再跟刘继业重续旧缘,那自己可就有了双保险。
  吃过早饭,朱常溰望着他的妻子,“天变暖和了,十娘有没有出去游玩一下?”
  “没有。”妻子答道,“十娘年纪也不小了,如今婆家还没相中,哪能还随意在外抛头露面。”
  “天天闷在家也不是个事,我知道十娘跟临江伯以前关系不错,如今天气不错,不如派个车送他去麻城看看梅小姐。”
  “先前听说新皇封了周小姐一个伯爵我还不敢相信呢,女人也能封爵,这新朝还真是处处透着不一样。你说,这梅先生的儿子都没封爵,倒是他女儿封伯爵位了,要我说啊,肯定如传言中的一样,这位梅小姐定是跟这位新皇有过事情。”已经不再是郡王妃的张氏,也都快五十岁了,但依然妆扮的很雍容富贵,梳着一个假髻,上面还插着一朵鲜花。
  “别什么话都瞎说,新皇也是你能瞎议论的?不懂什么叫祸从口出?咱们如今不比当初,现在这天下是龙汉王朝,咱们只是前朝的宗室。不管怎样,都得夹着尾巴做人。”
  “我知道,这不是在家没外人嘛。你说这也的,好好的大明朝朱家天下,怎么转眼间就改朝换代了呢?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先前天下还人人称赞刘继业忠孝无双,谁知道却是个曹操王莽。”
  “少说两句吧,别把自己给搭进去了,如今这日子已经得烧香拜佛谢过了。”朱常溰虽说是朱家子孙,可他脑子里没有过半点要勤王复国的念头。
  他们这些宗室子孙,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被圈在地方封地上,一辈子都不得轻离藩地,别说入京,就是出个城都可能被申斥。几百年来,朝廷一直防贼似的防着他们,不许他们插手过问半点地方事务。
  说句实话,朝廷虽然每年供给他许多俸禄,可他对朝廷真没什么感情。至于说如今国亡了,那些特权也要失去,心里不甘是有的,可不堪有什么用。就说这蕲州,这里可是刘继业的大本营,龙兴之地,地方上不但驻有许多精锐兵马,而且就连鄂东的许多地主乡绅们其实也多是站在刘继业一边的。
  朱常溰根本不敢有半点那种念头,想都不敢想一下。
  妻子唠叨了一会,然后去了外甥女的院里。
  西厢院里,李贞正在已经开过的桃树下石桌上跟侍女下着棋。
  另一个正在煮茶的丫环见到她进来,连忙喊:“姑娘,郡王妃来了。”
  “怎么还不改口,以后叫夫人,不许再叫郡王妃了。”
  李贞起身,迎了过来,“舅妈,你怎么过来了。”
  “这么好的天气,你倒坐在这儿发呆。”张氏牵过李贞的手,“我打算明天去麻城的能仁寺进香,我知道你跟麻城七里岗的梅小姐关系不错,就问你是否愿意跟我作伴同去,顺便到时你也可以去拜访下梅小姐。”
  “好啊,整日呆在家确实有些闷了。”李贞听了很高兴地笑道。“而且我也确实许久没见梅姐姐了。”
第四百七十二章
投献
  开封是河南重镇,历史名城,古称汴京,为八朝古都。
  处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中东部,东与商丘相连,西与郑州毗邻,南接许昌和周口,北与新乡隔黄河相望。
  境内河流众多,被称为北方水城。
  开封一带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田地肥沃,是中原的富裕之乡,产粮大区。
  可开封虽然地平水足,田地众多,但开封却也近年来出产流民极多的地区。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开封的田地,被兼并的最严重,绝大数的土地被兼并到了少数大地主们的手中。而这其中,占有土地最多的则是前明周王以及周王一系的诸宗室各家。
  明代宗室们待遇向来优厚,厚禄之外还有优赏,以及大量的赐田。
  而到了明中叶以后,土地投献之风盛行。所谓投献,在投献一方,有“妄献”和“自献”两种;在“纳献”一方,有皇族、戚畹、功臣和官绅。
  “妄献”,系指庶民田地被“奸猾之徒”妄称为“己业”或“无主闲田”奉献给权豪势要;“自献”,系指庶民将自家的田地无偿地奉献给官豪势家,而本身沦为庄佃、佃户或奴仆。
  投献到了明中叶以后,非常普遍。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明代的役重。
  许多自献听起来难以相信,百姓居然把自家的田地无偿献给那些官豪势家,自己去给他们当奴仆。可这却是事实,而且不仅是明代才有,事实上历朝历代都有的事情。
  原因就是在封建时代,土地捆绑着百姓,人丁也是税役。国家的税赋瑶役摊到每个百姓头上,负担极重。而那些宗氏勋戚们,却享有种种特权。
  在明朝,勋戚们受赐的公田,载在“金册”,并不报官入籍,享有免除税粮和差役的特权。
  虽然法律条文上也规定,赐田以外的田土一般称为自置私产,应与“齐民一体当差”,但由于贵族的权势,法律很难执行。勋贵“私田”“不肯与民一体当差”的弊病,早在洪武年间就出现,中叶以后,法律废弛,权贵们更加肆无忌惮,“广收民田为己私业,而阴以势力把制,使有司不得编差征税”。因此,在实际上,王府、勋贵的所有田产都享有优免一切粮差的特权。
  百姓当自耕农,就得向国家纳税,甚至还得承担比田赋更重的杂役。为了逃避这些沉重的赋役,许多百姓便开始主动的投献那些享有特权的勋戚们。
  把自己的田地送给勋戚,主动给勋戚们做奴仆,如此一来他们就不再是大明的纳税子民,而只是一个勋戚们的奴仆。
  勋戚们多得许多田地,自然乐于其成,他们甚至为了吸引更多人投献,主动把那些投献来的土地,再交还给那些投到门下的奴仆佃种,也就是依然把田地给原主人佃种,甚至他们征收的佃租还主动降到比国家征收的税赋还低一些的份额。
  如此一来,勋戚们平白得了田地,还得了许多奴仆。而那些投献卖身为仆的百姓,虽然名义上当了仆人,也没了自己的田地,可他们身上的赋役却轻的多,向勋戚交更少的租,不用承担烦重的杂役。
  勋戚和百姓都享受到了实际的利益,损失的只是朝廷的利益。
  一般来说,投献也不是那么随便的,会有一个形式。投献者提出奉献,受献者要向朝廷奏讨,然后皇帝钦准赐予。这样,原来的庶民百姓的田地,便转变为钦赐田地。
  受献者在没有任何支付的情况下,不仅获得了土地所有权,而且免纳粮差。这坐收无穷之利的好事,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们享受受赐和优免的特权。
  甚至到了晚明,不仅那些宗室勋戚们享受这种受赐和优免的特权,连那些有功名的士人和官员们也享受这种特权好处。
  一些穷困百姓之子,一旦科举得中,只要进了举人,就会有百姓前来投献土地,和卖身为奴,一旦中了进士,那更是不得了,许多生意不小的商人都会主动前来做奴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明末之时,天下虽有十余亿亩土地,过亿百姓,然则实际上朝廷却收不到税,征不到粮,朝廷的开支最后都只压到了极少数的一部份百姓的头上,还全是些穷困百姓,终究导致了各种民乱产生,社会崩溃。
  就如开封,一个产粮大区,但田地却多兼并到了以周王为首的这些势家之中。
  明代徭役之重,甚至超过税粮。
  但是,王府和勋贵庄田却享有优免权。一旦成为他们的庄佃,即可在其荫蔽之下,免充国家差役。走头无路的农民,甚至中小地主,为了躲避“差役苦累”,便往往“将自己田产投进王府,将子弟投献,充当奴仆。”
  贵族以外的官绅同样是特权等级。
  在等级的阶梯上,他们虽然低于贵族,但却高居于庶民之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1/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