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97

  除了刘安宝儿一家,刘家还有两家下人,一家女的在厨房做饭,男的打杂采购,几个孩子在庄子上做事,另外还有一家则是刘钊婚后,媳妇梅氏从家里带来的陪房一家子,专门服侍着那一房人。
  说来刘家也不小,一家人有三家奴仆,十几个下人。而刘钧三兄弟外,还有四个姐妹,母亲外还有一个姨娘,兄弟三个都是一母同胞,四个姐妹两个已经出嫁,还有两个待字闺中,最小的四姐儿却是赵姨娘所生。
  进屋,刘家一家已经都齐了,包括刚才一直没见到的赵姨娘还有两位妹妹。三家下人在家的也都站在廊下。
  看到刘钧全须全尾的回来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可等刘钧把一百两银子放在桌上,又把刚才对刘安的那番话一说,刘老爹和刘老大却都是齐齐变色,“哎呀,这怎么能行嘛,见好就收,张家既然道歉了就可以了,把猪赶回来就好了,哪里能要他们家银子,还要一百两,这怎么能行,快,把银子送回去。”
  “爹,咱家的猪已经让张家杀了,这银子是卖猪钱,他们自愿给的,你看还有手印呢。”刘钧并不贪心这一百两银子,可若把银子退回去,那不是在向张家认怂,刚才辛苦的那番表演岂不白费。
  况且,刘钧在张家时其实是在诈鸡,他根本就不认识什么锦衣帅刘侨的儿子,更不是什么兄弟。刚才不过是扯虎皮作大旗,狐假虎威,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绷住,如果现在又过去退钱,那岂不是要让张家识破。
  如果被识破了他的诈计,那张屠户那种地方恶霸,肯定会报复的。
  其实刘钧在张家时故意拿他的武生身份造势,说什么武生都是卫所军官和世袭武官子弟,其实不过是欺张屠户没见识。
  地方卫所的武学确实主要是以二十五岁以下的年轻武官,和那些十五岁以上的世袭武官子弟为主,但武生也并不全是如此。
  就好比能参加武举考试的也并不全是武生,而还有各地文武官员举荐的通晓兵法,谋勇出众者一样。武生其实也不全是武官和世袭武官子弟。
  崇祯以前,除了卫所向有武学之外,后因辽东沦淊,北方各地开始纷纷建立武学,不再局限于军队卫所,而是各府州县也设武学,将武学附于儒学之中。
  崇祯十年,朝廷更是下令,令天下府、州、县学皆设武学生员,由提学官一体考取,但当时重文轻武,世人并不屑于武生的考选。
  不过武生毕竟还是相当于秀才,虽有所不如,可对不少人来说也是个出路。
  刘钧就走了这条路子,不过他能入武学,靠的不是军官和世袭武官子弟的身份。此时武生录取资格有五。
  第一就是二十五岁以下的年轻武官,第二就是尚未袭职的世袭武官子弟,即应袭舍人。第三就是武职官员其余弟侄年十岁以上者即舍余。第四就是现职五十岁以上的年长武官,第五就是严加选拔的民间武技超群绝伦,有真才实学而又有志于武学者。
  这五种之中,刘钧就是那个严格选拔的民间武技超群绝伦且又有真才实学而又有志于武学者。只是他入的不是府州县的武学,而是黄州卫的武学,如此一来未免有些神秘。
  就凭他刚才在张家那般利落的把张家上下男人全都打趴下的身手,可知刘钧确实武技不错的。
  说到底,其实他能考上武生,完全就是与当前大形势有关,辽东连年战败,清兵不断侵入关内,而中原流贼四起,朝廷用兵不断,急需那些优秀的勇武年轻人为国所用。
  而大明偏偏绝大多数士人又是不愿意当兵做武官的,有愿意的小老百姓又没那个本事,因此刘钧这个秀才子弟,读过书且又好舞刀弄棍有身真武艺的年轻人,也就没有什么意外的成为了朝廷扩招的武学生员了。
  可惜张屠户这种乡下恶霸对于朝廷的这些事情是搞不太清楚的,也让易风扯虎皮张了面大旗,狐假虎威了一把。
  刘钧虽然给刘家出了一口恶气,可这种解决方法却反而让刘家上下提心吊胆的。一顿早饭,也是吃的没什么气氛。
  饭后,刘老爹把刘钧叫进书房。
  “你老实跟爹说,到底怎么回事?”
  “其实爹不用记怀这事,恶人自须恶人磨,我不过是略施小计而已。”说着,刘钧把扯锦衣帅刘侨虎皮狐假虎威恐吓张屠户的事情经过说了一遍。“爹你也不用担心,谅张屠户也没有那个胆敢到刘金吾家对质这件事情。”
  听到原来是这么一个经过,刘老爹长叹一声,沉默许久。
  “其实有件事情本来不打算告诉你们兄弟的,这也算是祖上当年的耻辱,不过如今既然已经这样了,我还是告诉你吧。其实,我们西湾刘家正是从锁口河迁来的。”
  刘钧一怔,“难道我们西湾刘家和锁口河刘家有亲?”
  “何止有亲,我父亲,就是你祖父名叫刘承业,而你曾祖父则叫刘守有。”
  “刘守有?万历时的锦衣卫都督?官至太子太傅,五都督府左都督、锦衣卫指挥使的刘守有,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赠少保,谥庄襄的刘天和之子刘守有?”刘钧惊问。
  刘老爹点了点头。
  这下刘钧可真是惊讶不小,刘天和是谁,刘守有是谁,刘侨是谁,这可都是带宫保衔的一品重臣。尤其是刘天和,是麻城至今为止做到官最大的,兵部尚书。麻城上下,有谁不知道这位刘宫保。
  曾经巡抚陕西,总制三边,嘉靖时召为兵部尚书提督团营。此后他的子孙刘守有、刘承僖、刘侨更是三代世袭锦衣卫职,刘守有和刘侨都曾掌锦衣卫事,特别是刘守有,以名臣之弟掌锦衣卫事,更被称为锦衣大帅刘金吾。
  他没想到他们西湾刘家居然是这个麻城四大家族之一的锁口河刘家的人,而且祖父还是那位刘大帅的儿子。
  “可为何当年祖父迁到了这里,而且这些年也不再与锁口河刘家来往走动?”刘钧奇怪的问,这么粗的一条大腿居然不抱?
  这里面自然是有原因的,而原因其实很简单,刘守有当年是锦衣大帅,很正直的一个人,在任之时大力支持冯保和张居正的改革。
  而刘钧的祖父本是妾出庶子,当时随父在京,凭父荫入国子监读书,结果最后迷失在京都的金迷纸醉之中,跟着一群纨绔干了不少有损门风的事情,最后被刘守有直接行了家法,赶出了家门,甚至从族谱之中给开革了出去。
  刘承业被赶出家门,后来回到麻城老家,从锁口河迁出,来到这西湾落户,娶妻生子,几十年过去,刘承业早已故去,他的身份也早不为人知。今日要不是刘老爹提起,刘钧还真和其它西湾人一样,根本不知道刘家真的是那个荆湖鼎族一份子。
  原来只是想借张虎皮扯面大旗,狐假虎威一把,却没料到,原来刘家真的是贵族啊。刘钧不由的心思转动起来,虽然说当年祖父是被赶出家门被革出族谱,可这些年过去了,难道真要如老爹一样,就不再跟那边来往了。
  这不对啊,刘家什么地位,就说当代的族长刘侨,是刘守有兄弟刘守济的孙子,嗯,他和自己老爹是同辈的从兄弟。原本刘家的世袭锦衣卫职位一样是在刘守有这一支的,后来传到刘守有之子刘承僖,刘承僖后却没传给自己儿子,反而传到了侄子刘侨身上了。
  刘侨在天启时是执掌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不过因为他不跟阉党合作,被革职回家。待崇祯即位后,很快就官复原职,甚至更得重用,如今在京师也是大佬一个。
  自己有这么大佬的一个锦衣都督伯父,没理由还要狐假虎威,假借旗号啊,他应当直接去锁口河刘家,上门认亲去啊。
  有如此大腿,此时不抱,更待何时?
第六章
攀龙附凤
  刘老爹跟儿子讲起这段家族隐密,本意绝不是为了让儿子去认亲。
  可刘钧此时心里一心想的,却正是要如何跟刘氏宗族认上亲,抱上那金大腿。
  前世的刘军,奋斗打拼了一辈子,可最终也不过是一个乡代表县委员而已。无他,起点太低。多年打拼的辛苦,让他早明白了一个道理,男子汉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而权从哪来?除了自己的努力拼博,更重要的是拼爹。
  嗯,这辈子拼爹估计是没什么希望了,刘老爹多年来也只是个屡试不中的老秀才而已。
  不过幸好,还有个可以一拼的堂伯父啊。锦衣都督,卧槽,真是不要太厉害。这样一个中央委员级的伯父不好好认一认,还要去自己拼博奋斗,这不是傻吗?
  他相信,如果老爹能够早日认祖归宗,不说考个进士,起码能中个举人吧。就算中不了举,也起码也能当个县典吏什么的,总比当孩子王强吧。
  刘侨刘修,刘锋刘钧,光只看这两家两代人的名字,就可以知道,他们真的是一家人。
  现在可是崇祯十二年啊,再过五年大明就要亡国了,然后满清入主中国,晚明虽然拼命挣扎,可也挣扎不了多少年。湖北鄂东这块地主方,更是会很快落入满清人的手中。
  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野蛮,屠杀,满清的愚昩统治,绝不会是一个后世来的人所能够接受的。
  嗯,满清来之前,鄂东这块地方也还是农民军往来洗劫的对象。
  不过刘钧可不是那些中学生,他早知道后世课本上所宣扬的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这些农民革命家英雄们,不过是早年出于某些意识形态需要的一种宣传罢了。
  本质上,他们根本不可能是什么革命家,更不可能是什么义军,也绝无可能是英雄。这些人本质就是活不下去的农民、逃兵等,他们也不是带着百姓革命,而只是流窜抢劫,所做的并不比腐烂的官军强,做为一个普通的平头百姓,满清来了没活路,可贼军来了一样没活路,屠城,掠夺。
  尤其刘家这样的士绅阶级,那就更加危险了,向来是洗劫镇压的对象。
  妈蛋,老子穿越到了明朝,可不想以后被官府压迫,被流贼洗劫,被满清屠杀啊!
  最好的出路应当是现在就搬家迁移,迁到江南去也不安全不了几年,最好是迁到东南亚去,迁到欧洲去。不过这也只能是想想罢了,明人的故土情结,刘家上下哪个肯迁?
  不说现在拿什么理由去说明他们,就是大家肯走,可要迁到异域大陆去,以这年代的交通也根本难以实现啊。走不了,只能留下,可如果既不愿意做满清的顺民,又不想被流贼杀头,还不想被官府割韭菜,就得有自保能力啊。
  首先当务之急,还是得想办法跟刘家拉上关系,有了刘家这颗大树,起码还有五六年的荫好躲,至于以后,再边走边看了。思忖之间,刘钧已经果断有了决定。
  说到就做,当天刘钧就拿着从张屠户家索来的一百两银子,在西湾集上大肆采购,购买了许多礼品。而且他采购之时还十分高调,并不避人询问,直言是要去锁口河刘家。
  刘钧选的时机很好,三日之后正是刘侨的父亲刘承启老太爷的七十大寿,刘钧这个时候正好借这机会上门。
  所谓礼多人不怪,哪怕当年刘承业被逐出刘家,可毕竟过了那么多年,他刘钧亲自上门来送礼贺寿,难道刘承启老爷子还要拒绝不成?
  刘老爹知道刘钧要去锁口河刘家后,神情很复杂,从心里,他也是想要认祖归宗回归宗族的,这也是当年刘承业未了的心愿,可做为一个读书人,他心里又有廉耻之心,觉得父亲当年被逐,无脸再回去。儿子要去贺寿送礼,他没赞成可最终也没阻止。
  刘家对面的张家,张屠户吊了个膀子,躺在竹椅上唉声叹气,一百两银子换了头死猪,而且三儿子鼻梁骨断了,他右手脱臼了,一家仆役也是鼻肿脸青的,更别提被那猪血洒了家里一地,而且自己还被当众吓的拉了一裤裆,想想这些事情,张屠户就觉得跟吞了苍蝇一样的难受。
  可那天刘二楞子那嚣张的样子,一副有侍无恐的姿态,又让他心生畏惧,一个刘二楞子再楞他也不怕,可若这二楞子跟锦衣世家的锁口河刘家有关系,那这事就麻烦了,他根本不敢报复,甚至还得担心上刘家人的后续报复。
  这几天他大门都不敢出,连最喜欢去的茶楼也不去了,戏也不听了,就呆在家。他也没有马上派人去找自己的县丞女婿,他在仔细的观察,若西湾刘家真跟锁口河刘家有亲,那他任何动作都可能招至祸患。
  “老爷,老爷,刘二楞子正在集市上大肆采购礼品呢,什么人参燕窝鱼翅珍珠如意的买了不少,总值不下百两银子。”下人赶来报告刘二楞子的最新动态。
  张屠户感觉自己的牙疼,这他娘的都是在花自己的银子啊。不过他觉得有点奇怪,“刘二愣子买这么多礼品做什么?”
  “小的听集市上商家说,这刘二楞子说采购礼品,是因为三天后刘金吾他爹刘老太爷的七十大寿,他要去贺寿随礼。他还跟人说,刘金吾是他堂伯父,老寿星刘老太爷是他从祖父。”
  “他当真这样说了?”张屠户一下子激动起来,整个人腾的站起,大声问。
  “刘二楞子确实这样说过,而且跟好多商家都这样说的。”
  张屠户一下子萎了,整个人缩回了竹椅之中,他觉得好疲惫。
  先前他还有些怀疑刘二愣子骗他,可现在刘二楞子跟集市上很多商家都这样说,那这事很有可能就是真的。西湾刘家真的和锁口河刘家有亲,而且还是同族。可他娘的,他跟刘家邻居了几十年,以前怎么就从没听说过这点呢。
  可不管怎么说,现在都得暂观其变了,锁口河刘家他丝毫也得罪不起。
  “你亲自去趟锁口河刘家,给我盯着刘二楞子,我要知道他在锁口河刘家贺寿的一举一动。”张屠户沉吟半天,最后有些不甘的道。
  “小的明白,这就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