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4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4/697

  “张国栋。”
  “臣在!”侍卫亲军提督张国栋上前跪听旨意。
  “即日起以燕北省与漠南省新设塞上军区,命张国栋为塞上军区提督兼燕北军镇总兵官,枢密院和兵部会立即抽调兵马组建塞上军区,并设燕北镇和漠南镇,燕北镇为两师四协乙种军,漠南镇为一师三协丙种军。”
  “张国栋,你的任务是扫清二省内不肯遵奉大汉帝国的蒙古各部族,协助朝廷派出的地方官员,建立省府州县各级衙门,修建城堡、兵种,建立屯堡,商市。”
  “臣领命!”张国栋兴奋的道,虽然他原来是侍卫亲军提督,现在调任塞上提督,还是提督,但他还是更喜欢外任统兵。
  “兵我会给你,钱粮军械式也会给你,要什么朕给你什么,朕只有一个要求,在塞上建立起帝国的统治。”
  “臣绝不辱使命!”张国栋敲击拳自己的胸膛高声道。
第四百八十五章
有人要反
  黎明的京师,刚刚醒来,一阵阵清脆的叫声就打破了沉寂。
  “号外,号外,陛下御驾亲征关外,一战于滦河,全歼五万清军。二战于潮河,再歼十五万清军。”
  “号外,号外,帝国时报今日特别号外,最新消息,陛下御驾亲征,大破清军。二十万进犯清军全军覆没,清豫亲王多铎、英亲王阿济格兄弟授首,清西征元帅、辅政肃亲王豪格剃发归降,清州第一勇士巴图鲁鳌拜亲手斩杀多铎、阿济格以归降!”
  “号外,号外,蒙古喀喇沁左右旗归降大汉帝国,皇帝于塞北设立燕北省之后,再设漠南行省。”
  ……
  京师的各家报社昨天晚上都接到了朝廷新闻出版部署的通知,得到了数条震的他们无以复加的消息。一开始他们都不敢相信,可很快他们赶到各衙门求证,很快得到了证实。
  多日来没有露面的皇帝陛下,原来早御驾亲征关外,而昨日长城一线的军镇兵马调动,果然是打仗去了。
  可战事的结果还是震的大家不轻,皇帝御驾亲征,居然歼灭了二十万清军。天啊,简直是不敢相信。回过神来后,各家报社都疯狂了,这得是如何震撼人心的消息。
  各家连夜开始编辑,来不及出报刊,各家都直接出了号外。
  于是一大早,京师的大街小巷全是四处奔走的报童们,一遍遍的叫喊着一条条让人震惊的消息。
  左都御史倪元路和户部尚书李邦华一起走在皇城的石板路上,去往总理处参加会议。
  “一连数天都没看到陛下参加总理处会议,连枢密使傅山和兵部尚书张国维也都没见到人,甚至直隶总督刘允升也一直没参加。我就觉得有些奇怪,袁首辅还说陛下在保定巡察,傅张刘等几位大人陪同圣驾,我还真的就相信了。”
  倪元路摇着头叹息道。
  “谁能想的到呢,堂堂天子,总理亿万,居然不顾千金之躯,却偷偷的跑到御驾亲征。确实让人难以相信啊,难以相信。”李邦华也道。
  “更难以相信的是,皇帝御驾亲征,还瞒了所有人。更震惊的是,居然短短数天时间,他就打了这样的一个大胜仗,一战灭了十几万清军啊。”
  虽然报纸对外宣称是歼灭二十万清军。
  不过倪元路和李邦华身为总理处会议成员,还是很快探听到了此次战役的具体过程。真实的歼敌数是十五万,前后两次大战共斩杀三万余人,俘虏十万余。
  而汉军的伤亡不到三千。
  实际上除了第一场伏击豪格的战斗是皇帝亲自指挥五万汉军伏击外,剩下的那些大战,根本就是清军自己的内战。
  “一场调动了数十万人的大战,最后我大汉官军居然只伤亡了三千,你敢相信?”倪元路现在依然还是左都御史,大九卿之一。不过官职依旧,但现在头上却有了不少的约束。做官不如从前那般轻松了,现在朝廷中也少了许多党争派斗,有一位英明的圣上,下面的官员也都如驴子套上了笼头,不敢乱来。
  “我们这位皇上,总是出人意料啊。”
  “虽然冒险了些,但不得不说,这结果真是让人兴奋万分,大快人心啊。自前朝成祖之后,两百余年来,再没有这么振奋人心的胜利了。此战过后,满清彻底削弱,彼消此涨,以后大汉再不惧关外之虏了。”
  “何止是不惧,你忘记了皇上已经设立了燕北省和漠南省了?甚至辽西省还往北扩充了近一倍地界。不说漠南省直抵潢水,就说如今的燕北和辽西二省,七老图山和努鲁儿虎山为界,这使得京畿再不只依靠一道燕山防御了,就师形势大安啊。”
  “听说皇上还要与蒙古人联姻,娶喀喇沁二旗主之女为妃。”
  李邦华笑笑,“我倒觉得这没什么,反正只要不是把我们的公主下嫁和亲草原就行,娶蒙古公主,这是进不是出,不损我华夏威仪嘛。”
  “嘿嘿,就是,听说蒙古女子都是些骚鞑子,倒是难为陛下了啊。”倪元路也嘿嘿地笑道。
  “为了北疆,娶两个蒙古女子也没什么。”
  两人一阵嘿嘿笑过后,倪元路问,“知道陛下什么时候回京吗?”
  “袁首辅说是明日就率军返京,首辅说了要整个京师都行动起来,要办一个隆重的凯旋仪式,欢迎陛下呢。”
  “这是应该的,再隆重的仪式陛下也配的上。”倪元路道,他原本还担心这皇帝满心武功,会趁胜进攻,一直打到辽东去呢。还好皇帝虽年轻,可也还理智。
  “咱们的皇帝真是相当难得,这个时候还能有这样清醒的理智。”
  “不理智,能登上皇位?”
  李邦华也不想继续谈这种敏感的话题,当初他们确实反对刘钧篡位,但现在回头再看,刘钧当皇帝,似乎对整个天下来说更好些。他们现在也正是用这样的理由安慰着自己,好让自己安心的继续留在朝中做官。
  “陛下以燕北和漠南二省新设塞上军区,以张国栋为提督总兵官,但不知以谁为总督和巡抚?”
  按如今的大汉官制,一般以二到三省设一个总督,总督同时兼任一省巡抚,另一省巡抚例兼提督,又每军区设一个提督兼总兵官。
  总的来说,依然是文官为最高地方官,且现在总督巡抚提督总兵都成了常设官员,不再是从前的派遣性质。
  大明的总督如果加的是尚书衔,那就是从二品,如果加的是侍郎衔,就是正三品,那是相当的位高权重,朝中的六部尚书也都才正二品。
  就算是现在内阁大学士的品级提升了,不再是过去的五品,但也只提到从一品而已。
  一位地方总督,仅比六部尚书低一级而已。
  哪怕是帝国新设的第十个总督,哪怕是塞外之地,可也依然是正二品的高级官职,按现在的大汉帝国新制,要想入内阁辅政,必须有几项硬资历,其一就是有地方担任知府、巡抚和总督这三个职务资历,同时在朝中还得有担任过六部的尚书的资历,才有资格选入内阁。
  这似乎和过去非翰林不入阁有些类似,但明显本朝要入阁更难了。而内阁大学士提升为从一品,也昭示着如今的内阁成员权柄更高。
  可天下就这么二十余省,总督更只有九个,如今加了一个总督位置,依然是十分紧缺的。只要能当上总督,哪怕是塞上的总督,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资历啊。
  就算当不上总督,不还有一个漠南巡抚的位置空缺吗。
  “这个不知道,估计得是陛下信的过的人,而且塞上如今不太平,肯定还得是一个知兵的官员。”
  “我估计可能会是傅宗龙出任总督,他资历足,又知兵。”
  倪元路加了一句,“而且傅大人还曾经跟皇上在辽东搭档过,两人合作的还不错。”
  “估计就是这样了。”
  “知道吴三桂和祖大寿他们会如何处置吗?”
  “我听说陛下信守了承诺,允许二人解甲归乡,既往不咎。”
  “倒是便宜了这两个逆贼,反复无信。换一个人,绝不会如此轻易放过他们的。”
  “我们的皇上有时还是很仁慈的,不过这次他们也算是立了点功劳的。皇上不但放过了他们,所有的辽军将士,陛下都表示既往不咎。不但如此,陛下已经决定遣散所有的辽军,不但给他们发遣散费,还给他们补足先前的欠饷呢,还让各地方给他们安置工作,再妥善不过了,真正的仁德之君。”
  “遣散了也好,这些辽军用钱第一,打仗一般,却最是反复无常,留着也是个祸患。”
  两人放下这个话题,谈起另一件事情。
  “你的述职报告写好了没,可是快到上交限定日期了。”
  “写倒是写了,就是不知道上面满不满意。”
  倪元路叹息一声,这个述职报告真是为难死他了,自我评述,对上司下属的评述,还有财产申报等,当官这么多年,还从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
  “部门清理亏空这事,你理清没?”
  “清理了下,这五年我任上的亏欠有十多万多块银元,反正就是各种对不上帐,我跟属下们也认了,各自认领部份,自掏腰包填补上了。”倪元路道。
  “你掏了多少?”
  “五万块。”倪元路回道,那些亏空并不是他贪污了,反正过去前明之时就是如此,衙门里就跟个漏水的大漏斗似的,钱一进来,最后总会漏掉大半,连漏到哪去都找不出来。现在上头追究,他也只能自己掏腰包了。
  李邦华过去都是在些闲散衙门,清理亏空的事项他倒没受啥影响,最后自己掏了三千来块银元算是填补好了。
  “嘿,这当官还要倒贴,也算是本朝一大奇观了,前元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了。”李邦华笑道。
  “是啊。”倪元路也觉得有些好笑。不过倒贴的还不止衙门的清理亏空,现在朝廷还要追究过去五年的欠税。
  其中就包括官员们拥有的田产赋税,按朝廷的新规定,要追究官员们拥有的田产的五年未交欠税。
  这意味着皇帝是真正要推行官绅一体纳粮当差的制度,所有的勋戚官绅都不再享受优免特权。不但以后不能享受这特权,甚至在此五年前的,也都要追缴。
  按皇帝的话说,过去勋贵官绅们无视朝廷法令,违律不纳税,这种行为需要更正。
  “你家有不少田产吧?这回五年的一起补交,得出点血啊。”李邦华道。
  “家里有两万多亩地吧,按现在朝廷规定的每亩每年补征一斗粮的税,五年就是一万石粮了。”
  倪元路苦笑了一下,“正是一万石粮,按一石粮两块银元折银,需补交两万块银元。”
  正常的田赋是没这么高的,大约在三十税一左右。不过补税并不是只补田税,还得补差役,地方的丁银差派等等,总之加起来,以及各种火耗等,最终是要按每亩十税一这个比例补征的。最终定的是每亩一斗,又远没达到全国平均田地亩产一石五这个数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4/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