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4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5/697

  倪元路家也是个大地主了,家里两万多亩地,五年补税得交两万块银元。
  这个补缴不算少,但若是理性的来看待,也没什么过份的。就如官衙清理亏空一样,虽然明面上官员得自己掏腰包补上,但实际上当官的,就算再清廉的,一般各种收入加一起也不会少了,多数还是能够补的上的。
  而让官员乡绅们补缴五年的田赋,就算是按十分之一的份额来补,相比下历年的优免少交的税赋,补交五年的也不会伤筋动骨。
  毕竟要补缴的都是前朝宗室勋贵官绅们,普通的小老百姓,并不需要补缴,也就不受影响。而在前朝能享受到优免待遇的,哪个不是家境富裕非官即富的大族?
  倪元路这次衙门的补亏空和家里田地的补欠缴,加起来足有七万块银元。很大一笔钱,但相比于他为官多年,在任的各种收入,还有家里田地的收入,出血是出血,但还伤不了筋也动不了骨。
  正常来说,他是不愿意拿出这样一大笔银子来的。
  谁都愿意往自己腰包里装银子,谁愿意往外掏啊。可新朝律法规定,没法违抗。你自己不主动的补亏空补欠缴,那就会有朝廷的官吏来追缴,到时就得下狱坐监,抄家补欠。
  李邦华老家是江西的,江西那地方是大明人口排名前三的省份,地少人多,因此江西的商人多,移民多,进士举人多。李邦华家里田产不多,需要补缴的倒不算多。
  “好在陛下给所有官吏加了一倍薪水,要不然,以后这官都不知道要怎么当了。”
  “加一倍,也没多少啊。”
  正二品的左都御史,月俸也不过六十一石禄米。而一个七品的知县,月俸更只有七石五斗。
  “若论历朝官员待遇,唯宋朝最好。”李邦华叹道。
  大宋正一品官月领禄米一百五十石,俸钱还有十二万文,外加每年凌二十匹、罗一匹、绵五十两。从九品官月禄米五石,俸钱八千文,外加每年绵十二两。
  相比之下,大明正一口月禄米八十七石,九品官月禄也是五石,但却没有俸钱。
  而且宋朝的官员们除了俸和禄外,还领职钱,在宋朝,俸钱只类似基本工资,禄是大米。而职钱则相当于岗位工资,还享受免费住房、免费住宿、免费的随扈,朝廷还给每个官员配备免费仆人。最低的官员配给一名仆人,宰相可配给一百人。
  此外,官员还能享受名目繁多的福利补贴,比如茶酒钱,厨料钱、薪炭钱、马料钱等等。
  有茶酒厨料之给、薪蒿炭盐诸物之给、饲马刍粟之给、米面羊口之给。其官于外者,别有公用钱,自节度使兼使相以下,二万贯至七千贯,凡四等;节度使自万贯至三千贯,凡四等。观察防团以下,以是为差。公用钱之外,又有职田之制,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防团以下,各按品级为差。选人、使臣无职田者,别有茶汤钱。
  相比之下,大明的官员俸禄那是低的惊人,且福利待遇很少。官员们只能依靠贪污收贿。表面看起来,国家支出的少了,但实际上,损失的更多。
  大明的吏治腐败,也是历朝之中都极严重的。
  “我感觉朝廷现在在这方面有些操之过急啊,比如这清理亏空,追要欠缴等等,如今都是新朝了,就算定了新制度,也应当从新朝开始,却要追缴前五年的,这么一来,只怕会引得许多人心生怨念啊。”
  “新朝初立,也是百废待兴,陛下又是个有想法的,处处都要用钱。”
  “陛下就不怕天下的官绅地主读书人都起来反对?”
  倪元路摇摇头,“陛下想做的事情,有几个人能拦的住。再说了,你觉得陛下会在意那些人的反对?莫要忘记了,当今天子可不是前朝的天子,当年隆庆想要开海关,多少人反对,崇祯天子想要加点税,多少人阻拦?可现在是龙汉天子啊,连满清都让他翻手之间就给打的苟延残喘了,你认为他会惧怕这些官绅地主读书人?”
  “总感觉要出事。”李邦华道,他自己也是个这些人中的一员,若不是站在朝廷中,看的更清楚一些,对皇帝更了解一些,只怕也是要站出来大加反对的。
  “如果那些人配合还好,若真有些人想要做点什么,只怕到时会撞的头破血流的。”倪元路摇着头道。
  “从来都是如此,改朝换代,总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嘛。天下换主,这自然也是一批新人换旧人。若能顺应时势潮流,也许还能保持住身家财产,若是不能看清形势,最终只能被雨打风吹去。”
  倪元路低声对李邦华道,“我最近听到一个传言,据说云南的沐家准备拥立宗室,起兵复辟。”
  “云南沐家?”李邦华听到这个消息并没半分的激动,“大明已经成为过去了,当今新朝建立,大汉也是蒸蒸日上,处处欣欣向荣,很得人心。若云南沐家逆势而为,只怕没什么好下场的。”
  倪元路长叹一声,不再说什么了。
第四百八十六章
女真欲亡族灭种乎?
  五月初三。
  辽西,广宁城。
  城中帅府,身着镶着红边的蓝甲将军盘膝坐在炕床上,面前横着一柄古朴的腰刀,一炉薰香悠悠升起。
  但是这名贵的香却无法平静他起伏的心绪。
  看着摆在面前那个打开的木箱,看着里面用水银密封保存的栩栩如生的两颗首级。济尔哈朗牙齿都快要咬碎了。
  十五万大军,一朝覆没,全军覆没,一个都没能逃回来。
  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自己的两个堂侄,大清国的两位旗主,两位亲王,两位统兵大将,就这样死不瞑目的呈现在自己面前。
  五月的辽西,遍地野花盛开,这是一年最美好的时节。
  可现在济尔哈朗却觉得自己如坠冰窟一般,他充满绝望。
  那条断臂处传来一阵阵幻痛。
  “你说豪格降汉了,吴三桂和祖大寿也降汉了?”
  跪在地上的那名清军吓的大气不敢出一口,小心的禀报,“肃亲王滦河被伏击,兵败被俘后投降汉皇,吴三桂与祖大寿也叛归汉军,他们联手突袭了英亲王和豫亲王的大营,杀了他们。”
  “别叫他肃亲王,背弃祖宗的王八蛋,不孝子,认贼作父。身为先皇长子,堂堂辅政亲王,西征元帅,居然降敌,还甘当走狗前锋,覆灭我军,千古罪人!”济尔哈朗一把抓起面前的腰刀,猛的一刀将炕桌砍成两段。
  “刘继业的使者呢?”
  “在外面等侯。”
  “带他进来。”济尔哈朗怒喝。
  使者进来,让人意外的来人居然是冯元飙,前明的兵部侍郎。之前代表明朝入清营与吴三桂谈判,结果被吴三桂所囚。吴三桂再降汉廷后,刘继业便让他做了谈判使者,前来辽西。
  “冯侍郎,不知道如今你是明国的侍郎还是汉国的侍郎?”
  冯元飙一拱手,“在下代表大汉皇帝陛下前来会见郑亲王。”
  “哼,想不到冯侍郎居然也成了刘继业的臣下,说吧,你所来何意?”
  “大汉皇帝陛下派某前来,想要问郑亲王一声,女真欲亡族灭种否?”
  济尔哈朗一掌猛拍在炕上,“你威胁我?”
  “我只不过是陈述实情,何来威胁之语?当初明清和议,清国君臣是都签字画押用过印的,如今却妄然撕碎和议,侵犯我疆土,这难道不是自取灭亡?汉皇让我转告一声殿下,满清十五万联军已经灰飞烟灭,阿济格和多铎也都被摘了项上人头。豪格也弃暗投明,归降我朝。”
  “我皇帝陛下一心仁慈,现在特让我来问一句,满清是否想亡族灭种?如果是,那大汉帝国愿意成全你们,不日将挥兵百万,踏平辽东,砍倒每一个女真人,从此让女真亡族灭种。”
  济尔哈朗气的胸膛不断起伏,脸胀的通红。
  虽然心中不甘,可此时也没法硬气。
  “我们大清也并不惧任何人,但我们也愿意化干戈为玉帛。”
  “很好,这种态度我们喜欢。皇帝说了,如果女真人还有丝忏悔的态度,那么我们也不想斩尽杀绝。陛下提出三个条件,一,清国皇帝改称国王,尊奉大汉为宗主国,清国为大汉藩属国,清国取消年号,尊大汉年号为正朔。大汉赐清国王金印,清向汉称臣,奉正朔。
  第二条,大辽河以西,皆收归大汉所有,辽东则按双方现实际控制线划分界线。
  第三条,蒙古为大汉之藩属国。”
  “大汉皇帝陛下给你们三个月时间考虑答复,但你部必须于即日起撤出辽河以西,如有违抗,大汉百万王师必来征讨。”
  济尔哈朗长吸一口气,忍着心中不快,“此事我无权作主,必须禀报盛京。”
  “皇帝陛下给了你们三个月时间商议,但最迟撤出辽河以西的时间限期只有十天。”
  “我会认真考虑的,来人,送冯侍郎下去休息,好好招待,莫要怠慢。”济尔哈朗叫来侍卫。
  等冯元飙离去,济尔哈朗召来麾下诸将。
  “燕北大败,想必你们应当也知道消息了,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多铎、阿济格殒命,豪格、鳌拜降汉,吴三桂祖大寿阵前倒戈。”说着说着,济尔哈朗说不下去了。
  身为镶蓝旗主,四辅政亲王之一,又是辽西前线的镇守大帅。济尔哈朗非常清楚这次兵败意味着什么。
  这是继先皇辽河兵败殒命,辽阳城破盛京被围这后,大清面临的最严重的一次惨败。
  去年的兵败,损兵折将,大伤元气。可现在这一战,却是真正的伤筋动骨,甚至都算的上是断手断脚了。
  大清现在还能凑齐十万人马吗?
  刘钧初入辽东,大清失去了朝鲜这个藩属。现在燕北之败,不但损失十几万兵马,还意味着大清可能还要失去蒙古藩属,起码现在已有情报显示,喀喇沁两翼已经直接倒向汉人了。
  “我们在辽西还有三万人马,你们说说,我们该何去何从?”
  每一个将领都低着头,一脸灰败。
  失败来的太快,他们之前还在庆幸抓住机会,不但招降了吴三桂和祖大寿的十万辽军,还把辽西趁机收入囊中,而现在,失败的苦果充满苦涩,西征军一去不复,仅凭着他们这三万人马,能守住辽西?
  “应当马上禀报盛京,请发援兵,辽西坚决不能让。”一名将领红着脸怒道。
  马上有另一名将领冷哼着打断他,“辽东又还有多少兵马,整个大清又还有多少兵马,就算扫地为兵,都凑不出二十万青壮了。这个时候沈阳哪调的出人马来,辽东不要了?别忘记了,旅顺和镇江还各有数万汉军精锐,一直虎视眈眈。而现在又是五月,一旦辽东兵马调到辽西来,他们立即就能趁虚而入杀进辽东。”
  “再说了,辽西现在还能守,有什么可守的,这么一块飞地,守之何用?我们调援兵来,只会正中汉军下怀,他们到时可以把我们的兵马都引到这里来,然后把他们一网打尽。”
  “王爷,我坚决反对再调援兵来,援兵少了没用,多了也没有。十几万大军都在燕北全军覆没了,而刘继业不过伤亡数千人而已。他实力未伤分毫,是真能说打就能打过来的。我觉得我们不能再犯错了,现在不是保不保辽西的问题,而是能够保证大清不会被汉军一举扫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5/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