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4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8/697

  朝廷的两税从夏秋改到秋冬两季,两税田赋折银,但夏税是到秋后开征,秋税是到冬季再征,这样给了百姓充足的时间收获和卖粮。
  而且为了保障百姓的利益,不被奸商们盘剥,朝廷特设立了粮食部署,在各地设立了粮站。以后百姓不再按图甲制一起纳粮,而是各家纳各家的粮。不会出现一甲十户有一户逃亡,剩下九户得把十户税交齐的情况。
  同时,朝廷两税是折银收税。
  但百姓不用再担心没有银钱可用,不用担心每年粮食收获后,粮价大跌,银价大涨的情况,更不用担心交税时,银子成色不足,银锭需加征火耗等情况而要多加银。因为如今征两税,统一收银元券。银元券不会有成色不足,不需加征火耗。
  粮站的那人当天还带来一个好消息,他跟大家提出粮食定购。麦子还在田地,还得有个半个多月才收获,可他却在看过田里的粮食后,表示愿意预购,而且还先付定金。
  这又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但当听到真能拿到预付的钱款,而且他们还愿意给出一个让大家都非常惊讶满意的保护收购价后,庄里的人都迫不急待的在县里胥吏书办的见证下,与县粮站的人签下了预购契约。
  刘贵有二十亩麦田,按估计,他的这二十亩地今年很不成,估计能有每亩一石五左右的收成。二十亩地就是三十石麦子,王府的租子是三成五,那就是十石零五斗。他还能剩下十九石五斗。
  刘贵心里算了算,他和老婆加两个孩子外加老母亲五口人,如果省着点吃,那么一家人一年有一千斤粮食也差不多了。
  这样一算,他起码还能拿出十一二石麦子来卖。
  粮站的人告诉他们,以后粮站收粮,不再按石斗计量,而是按斤计算,百斤为一担。粮站给出的麦子收购价是每担两块银元,这个价钱相当于原来每石两块五了。
  按粮站的人所说的,今年并不是一个丰年,朝廷也没有什么积储,而且这几年各地用兵,加上移民等,需要的粮食很多。
  所以粮食部署给出的预购价是在现价基础上上调过的,是一个公道的价格。谷价还要更高一些,能达到两块五,米价甚至能达到三块五到三块七左右。这是粮食部署预计的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的粮价。
  因此这次的预购价是给了保护价的,充份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刘贵最后签了十二石粮食定购契约,上面约定等夏粮收获后,粮站会以每担百斤两块银元的价格收购他们家十二石麦子,总粮款二十四块,并提前预付两成定金,也就是四块八角。剩余粮款则在刘贵把麦子交给粮站后,粮站立即付清,绝不拖欠。
  拿着自己的那一份契约,以及按了手印后领到的四元八角的银元券,刘贵真有种做梦般的感觉。
  粮站的人甚至告诉他,等夏收过后,麦子脱粒晒干后,到时粮站会亲自赶车过来拉粮,都不用他们送到粮站去,哪怕只有十里路,也不用他们麻烦。所有的粮食一律称重,不会有什么大斗小斗。而且称都会是统一公正的称,绝不会缺斤少两,百姓可以监督测试。
  粮站的人还跟他们承诺,粮站到时一手收粮,一手付剩余粮款,绝不拖欠,也绝不会让衙门的人来代扣什么税款之类的。
  自那天以后,大家都在等着粮食成熟的那天,好希望早一点把麦子交给粮站,也好早拿到剩余粮款,要不然大家总有些心里不踏实,生怕又出什么变化。
  田里的麦子已经黄了,最近天气不错,再过些天就可以开镰了,趁着还有最好的几天时间,刘贵今天带着一双儿女来县里,手里有了几块钱银元券,这是难得的景象,以往他手里几乎没存住过钱。
  这次他打算扯点布,拿回去让老婆给一家人做身新衣服。
  而且,他还想赶进开封城,去趟周王府,想买点东西去看看大女儿。
  顺路,他也想来看看这个粮站。
  “这是皇帝老爷天大的恩德啊,你们两个一定要记住皇帝老爷对我们的好。”刘贵望着那新建的粮站,充满感慨的对身边的两个儿女说道。
  “没有大汉天子,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一定得记住。”
  小女儿妮子点头,脆声声的道,“嗯,妮妮记住了,没有皇上,就没有好日子。”
  “对,真乖,一会爹给你买个糖葫芦。”刘贵高兴的大笑着道。
第四百八十九章
闯军勤王
  中原总督李树初收到朝廷发出的塘报,得知皇帝御驾亲征燕北,大破清军后喜不自胜。
  “十余万清军全军覆没,干的漂亮。”他兴奋的在屋里转着圈,不时的还拍一下巴掌。真是大快人心的消息,这个消息传开,大汉帝国的天下就将稳定了。
  没有了北方关外满清这个大敌的威胁,大汉帝国终于能够放手向东南、西南、西北各地驻军了。
  “笔墨伺候,我要给中原剿总写信。”
  张山和蔡远率领的中原剿匪部队这段时间,还一直在洛阳的外围。甚至一度停顿了剿匪,这也是得到皇帝的授意。在北方清军大举进犯,新朝初立之机,他们率领的这几万精锐部队不急着去剿匪,而是留在豫西稳固周边局势,以免河南、湖广等地有人做乱。
  现在清军全军覆没,北方局势稳定,朝廷随时能抽出十几二十万大军南下,这个时候已经没必要再等了。
  “是时候了。”
  身为中原总督,辖区内还有大片地方被流匪占据,这不得不说是他的耻辱。
  明亡之时天下藩王二十余,其中半数在他的管辖区内。
  山东有兖州的鲁王、济南的德王、青州的衡王三藩。而河南更多,卫辉府的潞王、彰德府的赵王、南阳府的唐王,河南府的伊王、怀庆府的郑王,汝宁府的崇王,均州的徽王,以及洛阳的福王和开封的周王。
  河南省足有九位藩王,山东省三位,加起来他辖下十二位藩王,郡王更是不计其数,光是开封周王一系就有三十六个。
  早日击败豫西的流匪,他也能开始收拾这些前明宗藩。
  大汉的天下,容不得这些前朝的宗室继续在地方做威做福。
  河南、汝州。
  蔡远大步踏进白虎堂,“二哥,总督传令,让我们即刻进兵宜阳。”
  张山将目光从沙盘上收起,笑着道,“早等这命令了。他娘的,让闯贼多活了些日子。”
  “陛下在燕北打的那仗真叫痛快,可惜我们没能参加。”
  “那是,那可是陛下亲自指挥的,陛下用兵向来如神,天下何人可及。”张山将手里的木棒指向沙盘,“老蔡你看,闯贼自上次败于我们之手后,也从洛阳等地撤回兵马,集结于宜阳,还打算跟我们硬扛。”
  “这是好事,还省的我们四处去寻找他们,正好集中歼灭。”
  张山点头道,“我也是这样想的,这次我们不能再让闯贼跑了,我们也不需要他们帮我们开路了,如今是大汉天下,剿匪了这些流匪,我们正好进军关中。”
  “要一网打尽吗?”蔡远问,“是不是歼其主力,留下小股,然后把他们赶进关去,我们再一路跟着入关,顺势把那些前明宗室以及地方官绅给清一遍?”
  “没那个必要,我们堂堂正正的王师,名正言顺,谁也不能阻挡。”
  “传令,明日一早进军宜阳。”
  二百里外,宜阳。
  刘钧御驾亲征,关外大败清军的消息也传到了这里。
  听说刘钧一战歼灭清军二十万,连清辅政王豪格都率部归附了,李自成又惊又惧。这半年来,他顿兵豫西,久攻洛阳而不下,虽然听了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人的建议,也设衙派官,开设大将军府,一度得到了不少贫困百姓的拥护。
  可久久打不开局面,却也是他心头之痛。尤其是张山率着数万精锐一路西来,连败他们几阵后,更引得闯军上下不安。
  若不是关键时候刘继业突然篡位称帝,兼之吴三桂引清军进犯,张山说不定早就杀过来了。
  可现在,刘继业突然就大败清军,这对闯军意味着什么,李自成非常清楚。这意味着将会有大批的汉军精锐从京畿南下,意味着刘钧再无后顾之忧。
  张山他们也不会再驻足不前,一场大规模的围剿就在近前。
  李自成如今麾下谋臣武将,一起商议该如何进退。
  刘宗敏首先说话,“洛阳久攻难下,汉军近在眼前,我看不如先退回关内,暂避汉军锋芒。”
  他的话得到不少闯将的支持,大家多是陕西人,眼看天下变换主人,汉军远胜明军。大家也都没信心跟汉军交锋,都想先撤退。
  “军师,你的意思呢?”李自成问牛金星。
  牛金星笑了笑,“敢问大将军,你的志向是什么?”
  李自成没料到牛金星突然问到这个,他一时愣住。他在心里问自己,我的志向是什么?当初他在驿卒时,志向只是有朝一日能存笔钱,买几亩地娶个媳妇,从此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过日子。
  只是世道不公,最终他不得不投奔造反的队伍,成了一名朝廷眼中的流寇。转战天下的时候,他那时志向是希望有朝一日得到朝廷招安,当一个军官。再后来,老闯王的死,让他明白这种想法太幼稚。
  细思量起来,他似乎一直没有什么坚定而远大的志向。
  李自成目光在众人身上扫过。
  他缓缓的道,“我的志向很简单,只是想活下去而已。可老天不让我们活,朝廷不让我们活,那我们只有打破这个贼老天,推翻这个烂朝廷,再立一个新天下,再建一个新朝廷。”
  这是李自成第一次真正的向众人表露自己的心迹。
  牛金星拍着手掌,“志向远大。”
  “那军师有何妙计可解眼下之危吗?”
  牛金星依然面带着笑容,“如果大将军有此远大志向,那么我愿为大将军指一条明路。”
  “什么明路?”
  “请降。”牛金星吐出两个字。
  刘宗敏大喝一声:“鼠辈,安敢乱我军心!”
  李自成却没恼,他目光盯着牛金星,一挥手,“宗敏,稍安勿燥,且听军师详细道来。”
  牛金星倒也还神色自若,他一甩折扇。
  “我提议大将军请降,但不是向刘继业请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8/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