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4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9/697

  这话一出,却是让李自成也有些摸不着头脑了,不向刘继业请降,还能向谁请降,这天下还有谁能当的起他的请降?
  “此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洛阳城中福王是也。”
  “向福王请降,你开什么玩笑,没疯吧?”刘宗敏大骂道。
  宋献策和李岩却是眼前一亮,都明白了牛金星的意思。
  一直以来,不论他们怎么宣传,闯军都贴着一个流匪反贼的标签,也正因此,他们并不得人心,一直以来都靠的是抢劫维持。也正因此,一直都没能建立起一个根据之地,只能四处流窜。
  这大半年来的努力之下,他们勉强得到了部份百姓的支持,可士绅阶层却依然与他们对立。
  而现在明虽亡,但汉代起,实力更加强劲。
  不过汉皇是篡明朝的皇位,论起来,也算是乱臣贼子了。尤其是刘钧称帝以来,推行减租减息,追欠清空等等,不但原来大明的那些宗室一下从天上坠落地下,就是那些地方的官绅,也是大受损失。
  还有各地卫所裁撤,军屯清理,导致了大批的原卫所武官一夜间沦为普通百姓。新朝推行的新政,也让地方缙绅读书人失去了优免的特权,甚至还被追欠。
  还有新税法,也使得这些那些赚着大把钱财却基本不纳税的商人们暗中不满。
  这一切,都源自于对新朝新政的不满。
  而这些怨望,却能为闯军所用。
  “大将军,你说若是此时我们拥立福王称帝继位,我们打起勤王旗号,你说会怎么样?”牛金星十分得意的道。
  “你这出的是什么狗屁主意,福王恨不得我们死光,怎么可能?”刘宗敏不满的道。
  李自成大喝一声,“宗敏,你先不要说话。”
  刘宗敏不明白牛金星这个提议的用意,李自成却明白了。过去,他们确实是大明的反贼流匪,但现在大明灭亡了,但大明这个招牌却还是有用的。有大明这块招牌,那么他们就能从流匪,变成勤王军。
  有大明这块招牌,那么现在各地对新朝新政不满的这些原卫所武官,那些地方官绅商人等等,那些前明宗室,那些忠于前明的百姓,都能成为他们的助力。
  打起大明的旗号,他们就不再是反贼流匪了。
  李自成激动起来,他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个呢。
  “只怕福王未必愿意啊?”李自成道,说这话的时候,他确实已经动心了。
  牛金星笑道,“只需一封信件入洛阳,包能成功。”
  “一封信怕不够,还得有人亲自走一趟。你们哪个愿往洛阳走一趟,说服福王?”李自成问。
  李岩上前一步,“大将军,属下愿意去洛阳,劝说福王。”
  李自成见到李岩请缨,非常高兴。“很好,有李兄弟出马,我就放心了。多带些礼物,多说些好话,快去快回。”
  “是,属下定不负使命。”
  李自成亲自写了一篇表文,表明愿意尊奉福王继承大明帝位,愿意率部征讨篡位者刘钧,重新恢复大明天下。
  刘宗敏忍不住问,“若福王不肯或者不敢当这皇帝呢?”
  “大不了我们杀回关中,关中也还有不少明朝宗藩的,随便再尊奉一个皇帝就是。”李自成轻笑着道。
第四百九十章
东方伊甸
  “这个时代世界最新兴的国家是荷兰联省共和国和瑞典王国以及英格兰与法兰西。但他们都远不及更年轻的东方新兴帝国—大汉帝国。随着欧洲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与东方大明帝国的相继衰弱、灭亡,汉帝国这个新兴国家崛起,成为当今最强大的力量。”
  北京,钦天监官员汤若望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这一段话。
  五十余岁的汤若望是一名天主教神父,神圣罗马帝国出生,来到中国二十余年,到京也十余年时间。他不但是一名传教神父,同时也还加入明朝的钦天监,译著历书,推步天文,制作仪器。还曾为大明铸造火炮,积极的谋求天主教在大明的合法地位。
  大汉代明,刘钧称帝。
  新皇对于洋人更包容,汉帝国的军中,有成千上万的各国夷人。这位年轻的皇帝,对于天主教,也十分包容,甚至不但对于天主教,对于其它各种教也更包容。不过这种包容的同时,却也有着严格的管理限制,大汉有专门的宗教管理局,他们管理全国的宗教事务,甚至对于各种宗教的教义传播都有限制要求。
  不过这种局面,汤若望是比较喜欢的。
  虽然在中国二十余年,在京也十几年,可他依然敏锐的感觉到了新朝的这种开放和包容之心。少了许多僵化腐朽的味道,处处欣欣向荣,充满生机。
  新朝建立,汤若望被留任,甚至还曾得到皇帝的亲自召见,与年轻的皇帝面谈过后,汤若望十分的震惊,这位皇帝并不只是他原来印象中的一个武将,首先他年轻,年轻的过份。才二十余岁年纪,这让人难以相信他居然白手起家,一手夺取了天下,取代了庞大的明帝国,建立了汉帝国。
  更让他惊叹的还是这位年轻皇帝的渊博学识,他涉猎极广,天文地理样样皆通。甚至对于欧洲,对于神圣罗马帝国,对于哈布斯堡家族等,对于欧洲如今的大战,都了如指掌。
  与皇帝谈话时,皇帝总是面带着微笑,让人如沐春风。感受不到皇帝的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皇帝也是大方的。会面之后,特别拔了十万银元给汤若望,用以龙汉皇历的修订经费。
  并另拔了一笔款项,让他在京师修建几座天主教堂,以供大明的欧洲来信教士兵们使用。
  相比起战乱不休,寒冷、饥荒的欧洲,如今的大汉帝国,无疑是一个天堂般的地方。汤若望从教会那边得到许多消息,自刘继业与西班牙、荷兰、葡萄牙、英国等诸国签订了友好和约之后,如今每年都有许多欧洲人乘坐着商船来到南洋,来到大明。
  现在欧洲都在传说着东方帝国的富饶和安宁,无数的欧洲贫困百姓,都开始谋求着来到东方。他们的第一选择不再是去新大陆,不再是去美洲,而是来东印度,来东方的大明。
  特别是那些雇佣兵们,听说了一些已经在汉帝国中享受着东方帝国的种种美好生活时,再也忍不住了,纷纷卖掉家业,携妻带子的买了一张前往东方的船票,万里迢迢的来投奔东方的天堂。
  甚至就连在天主教会里,来东方汉帝国传教,都已经成了一个抢手的美抢。
  汤若望在自己的日记上接着写道,“据官方的统计,大汉帝国的子民有可能超过两亿。天啊,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两万万人口。估计比整个欧洲各国的总人口还多。据我所知,欧洲在经历了十四世纪的那场带走欧洲近半人口的黑死病后,如今整个欧洲人口都不过七八千万,不到一亿人口。而在大战前的神圣罗马帝国,人口不过两千余万而已。曾经欧洲最大的帝国,人口也不过汉帝国的十分之一。”
  “而且可以相信,不出十年,汉帝国的版图还会扩张许多。汉帝国的皇帝刚刚御驾亲征,大败了东北的野蛮王国清国十余万大军。清王国是这个世纪新崛起的一个强大王国,曾经一度将汉帝国差点灭亡,事实上,很多人都曾经相信,关外的野蛮人王国满清,很可能会攻入关中,灭亡明帝国,成为东方的新主人,就如这块东方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一样,历史上,中原的汉人王朝,多次受到来自关外蛮人的入侵,比较有名的有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以及如今的满清,他们也是历史上的建立金朝的女真人的后代。”
  “不过这个关外新兴的蛮族王国,在崛起的时候遭遇到了汉帝国的开创者刘钧。刘钧曾经是明帝国的一位将军,是明帝国皇帝的义子,他在明帝国时,就多次击败重创满清,甚至在战场上斩杀了满清的前任皇帝,围攻了他们的国都。”
  汤若望停顿了一下,继续写道,“经历了这次大败之后,我可以坚信,满清再无可能恢复,更不可能崛起了。他们曾有机会如祖辈一样攻入关内,问鼎中原。然而现在,他们的复兴已经不可能继续,虽然汉帝国刚与清重新缔结了一份和议,重新划分了疆界。但我了解汉帝国的皇帝,我知道这件事情没有完,现在的缔约和议,不过是暂且休兵罢了。等汉帝国理清了其南方地方,那么必然就是汉帝国的军队真正反攻满清的时候。”
  “事实上,满清现在的国土,正是曾经明帝国的一部份。而汉帝国的皇帝刘钧公开宣称汉帝国是继承明帝国的,因此明帝国的疆域,都是汉帝国的财产。甚至就连明帝国短暂拥有后来不得不放弃的北方草原地区一样,皇帝已经宣布北方的蒙古草原,以及草原上的蒙古部族,都是帝国的疆土,都属于帝国的子民。”
  “皇帝已经调派了新投降帝国的前满清皇帝长子后来的辅政王,如今的汉军将领,带着他的一支女真军团,去进攻关外的蒙古察哈尔部落。”
  “也许不出二十年,大汉帝国的年青皇帝,就会征服整个东北的满清,甚至征服整个蒙古草原,将他们正式列入汉帝国的疆土。”
  洛阳。
  在洛阳,李自成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有小儿止啼的功力。
  大街小巷中,到处流传着闯军和闯王的各种传说,甚至还有不少贫苦饥恶的百姓内心期盼着闯军能早日入城。
  但对于城里那些缙绅商人们来说,他们最不愿意听到李闯的名字了,光是那个名字,都会让他们感到恐惧和忧虑。
  吕维祺曾经做过南京兵部尚书,后来回乡后,被短暂的启用任命为中原总督。不过刚当上总督,闯贼围洛阳,朝廷便又免了他的总督之职,任用了他人。
  此后虽不再是总督,可在洛阳城中,吕维祺依然是缙绅中名望最大,地位最高的。
  在从南京回洛阳的这几年里,他平时多半在自己创立的伊洛书院中讲学。不过地方上但凡有什么重要的大事,官绅都会去向他求教请问,或请他出面主持。
  在闯贼围攻洛阳的那段时间里,他这个致仕的官员,其实一直是洛阳防务的主持者。
  自闯贼从洛阳城下撤围后,吕维祺也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每日到书院讲课。
  这天,他在书院里同门生弟子闲谈,这些人不少都有着秀才举人功名,还有一些已经作了官,有些是罢官后在家闲居,有些是主动辞官归乡的。大家谈程朱理学,谈闯贼,谈起新汉朝。
  大家不胜感慨。
  其中一个弟子道,“相比起闯贼流窜作乱,刘继业趁机窃国,谋朝篡位才更令人唾弃。老师望重乡邦,可否想想办法,拯救大明天下?我等身为国朝读书人,难道要坐看刘继业得意嚣张?”
  吕维祺叹了口气,“今日洛阳局势危急,天下大局也是一样,内有流匪,外有强虏,再兼朝中乱臣窃国,真是天命不济啊。刘继业兵强马壮,还不是最可怕者。他虽兵强马壮,然天下亿万子民,总有忠心臣民。可怕的是刘继业军纪良好,把持朝政后推行种种新政,虽对我等官绅来说是在抢劫,但对普通百姓小民来说,却是大大的良政。”
  “刘继业推行新政,减租减息,清理屯田,给官吏加薪,给将士增饷,又通过报纸大造舆论,如今这各地盐价降了、税减了,粮食却能卖更多钱,许多百姓,如今都一心跟着新朝。老夫虽一心忠于大明,奈何只是致仕在家,好不容易与洛阳上下同心协力打退了闯贼,可面对刘继业,虽忧心如焚,却无可奈何,束手无策啊。”
  “老师,听说云南的黔国公沐公爷有心起兵勤王,还有江北巡抚史可法,也是一心忠于大明,天下各地如这样忠贞之士数不胜数,多不计其数,我们何不联络四方志王,共复王业?”
  吕家的老家人匆忙进来,向吕给祺垂手躬身,“禀老爷,分巡道王大人,知府冯大人,等多位地方士绅,一同前来拜见,在外面侯见。”
  吕维祺听说这么多人前来拜见,连忙吩咐,“快请。”他随即起身,整理衣服。一边对弟子们说,“诸位大人前来,定有要事,诸位请在此稍侯,我一会还有话与诸位商谈。”说着,便出门迎接客人。
  来的客人是以河南分巡道王胤昌为首,后面还跟着数位文武官员以及地方上有名的乡宦。
  吕维祺叫仆人上茶。
  “吕公,冒昧前来,乃是有一件天大的要事,要与吕公商议。”
第四百九十一章
再建大明
  红色的宫墙之内,是福王府。
  闯贼退去,福王又恢复了酒色荒淫,醉生梦死的日子。
  太阳西下,斜阳照在巍峨的黄色琉璃瓦上,越发衬出与一墙之隔的洛阳城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宫院里隐隐传出笙萧琵琶之声,还有檀板轻敲,女子曼声清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9/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