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4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4/697

  豪格所部改为向东征讨,目标改为昭乌达盟的克什克腾旗、巴林左右旗等地,把察哈尔与翁牛特旗之间打通。
  处理好这些事情,刘钧凯旋入京。
  上次刘钧悄然出城,前往关外指挥作战。而今再次回京,却是凯旋而归。
  出京之时没有什么仪式,悄悄的离开,回来时,却是满城相迎。
  文武百官出京二十里郊迎皇帝凯旋。
  凯旋的将士们也都换上了干净整洁的军服,队伍整齐,刀枪锃亮。大家挺胸抬头,以最雄壮的姿势排着队列抵达京城。
  刘钧在北郊举行了一场简单但却隆重的校阅仪式,随后入城。进城之后,他最先去了太庙献俘。
  等这些仪式都走完后,刘钧才入宫。
  百官都排队等着觐见,想要与皇帝商议洛阳造反的事情。但皇帝入宫后却没召见任何大臣,连首辅也不得召见。
  一天一夜过去,直到第二天早朝之时,皇帝才再次出现在大家面前。
  百官跪拜山呼万岁过后,太监唱传。
  “宣蒙古归附三部察哈尔、喀喇沁、嗡牛特,诸旗首领上殿觐见!”
  “宣……”
  一道道洪亮的声音传扬开去,早在外面等候的额哲等人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身着大汉的官服入殿。
  三部九人。
  为首的是察哈尔的额哲,已被封为巨鹿开国侯,剩下的八人都是三部八旗的旗主,各都封有开国伯爵位。
  新朝建立后,礼部重定规章,规定了详细的冠服礼仪制度,如明黄色为天子服饰专用。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三品以下用绯,五到七品用蓝,七到九品用绿。
  而龙为天子专用,皇子亲王可用蟒,其余百官勋臣皆不可用。
  过去清时的斗牛、飞鱼等类蟒形的袍服,也禁止臣子穿戴,勋臣们改用麒麟、白鹿等。
  此时额哲等九人皆身着紫袍,头戴梁冠,腰佩金鱼袋,一步一步的跟着礼部官员上殿,不敢左顾右视。
  做为最先归顺大汉的三个蒙古部族,他们还是享受到了不少优待的,不说个个封爵,而且还得到赐紫袍金鱼袋的资格。
  只不过九个人都光着大脑袋,戴着梁冠有种不和谐的感觉。其实刘钧从没有让蒙古人剃光头,他只让清军剃过光头,但也并非是要让他们光头,只是不许他们留辨子。这事情传到蒙古人那里,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皇帝不许汉人之外的胡族留辨发或者披发,大家干脆也就都剃了光头。
  当初蒙古人归附清朝后,清人并不要求蒙古人剃发。蒙古人的发式多样,大多都有中间剃光,边上留发的习俗,论起来和满清的辨发有些类似。也只有少数在满清朝中做官的蒙古人,才会改变发式。
  而现在,不需要刘钧命令,这些蒙古贵族们主动的给自己全剃光了。
  “臣参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额哲等身为部落首领,都会些汉语,只是口语各异,但喊起来还是很诚恳很洪亮的。
  “平身!”
  在此之前,满清其实也只控制漠南蒙古,也就是俗称的漠南二十四部,对此漠北诸部,未有效控制,漠西诸部,更是鞭长莫及。
  不过到了清朝夺取中原后,通过拉拢联姻以及征战,最终清人把整个蒙古诸部都拉到了他们的统治之下。
  清人对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就是把一个部族划分为多个互不编属的旗,然后多个旗编为一盟。规定时间会盟,一般三年一盟。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果的策略,目的是防止蒙古诸部联合起来反对清朝,便广建诸侯分其力。比如最早与清结盟的科尔沁部族,曾是漠面诸部中实力最强的,因此满清便把他们划分为五个旗,以分化他们的力量。后来的察哈尔,也增划为六旗,喀喇沁也从两旗增为三旗。
  更别提许多归附较晚的部族,更是被划分的更细。
  在历史上,清朝一度把蒙古划分为两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旗。以此来分解和打击其力量。如喀尔喀蒙古分成了八十六旗、青海蒙古分成了许许多多互不统属的旗,他们各自为政,无法形成统一的政治整体。从而,满清政府有效地瓦解了蒙古各部有可能的联合,分解了蒙古各部的力量,达到了统治的目的。
  满清以前,蒙古人心中的汗权思想很重。虽然元以后四分五裂,但各部落还是唯认大汗为尊。
  漠南蒙古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就是持传国玉玺的大汗。
  清人击败林丹汗后,便将俘获的其子额哲封为亲王,位在漠南蒙古四十九旗贝勒之上。将他高高供起,保持了蒙古人心中的汗权思想,也使得蒙古各部众归心于清廷。
  同时,清人统一蒙古各部后,还取消了原各部族和汗原有的称呼,而是统一按照满人官秩,分别给这些部落首领和黄金家族成员授以亲王等七等爵位,并且按照不同等级给予不同的俸禄。
  清人一面始终保持分化原则,又保证蒙古部落首领们世世为王,享富贵无于穷。
  这种手段,其实很高明。这种分封再加上联姻,以及通商贸易,和开发移民屯田,最终使得蒙古人根本无法反抗清人。
  刘钧是个实用主义者,他觉得清人对蒙策略很有成效,因此也毫不犹豫的拿来用了。
  刘钧保留盟旗制度的同时,又在关外设省建府州县,派遣朝廷官员。既与他们展开联姻,同时也放开贸易,并加强移民。
  在关外划立保留区,既有州县,也有盟旗,一个地方两套班子。
  不过这都是温水煮青蛙的法子,先稳住他们,封赏赐联姻赏赐贸易等等。然后官府和军队的进驻,移民的开发,用不了多久,汉人就会超过蒙古人,蒙古人也就再翻不起浪花来了。
  不过刘钧没有给蒙古人封王封公,最高的额哲也只封侯,其余人封伯或封子封男。
  刘钧还制订,所有的盟旗都是三年一会盟,而且把各盟内的诸旗分为三班,每年一班轮流会盟。而且各盟旗的这些侯伯子男首领们,还有轮流入京朝见皇帝。
  而最重要的一条制度,就是给各旗划立疆界。
  禁止越界,一旦越界,就视为谋反,汉军可以征讨。刘钧要给这些蒙古人画地为牢,同时让蒙古的这些赐封首领们世代相袭,永远做帝国的诸侯而不是藩属,等到足够的时间,自然也就成了帝国的直接控制的疆土,可以改土归流了。
  再加上在各盟旗设立汉学,推广汉语汉字,加强贸易,就能更牢牢的控制历史上一直为中原心腹之患的草原了。
  “诸位,朕已经在燕北设立了燕北省和漠南省,同时在燕北省内设立了卓索图盟,在漠南省设立了昭乌达盟。”
  “现在,朕将在大同以北长城外设立绥远省,并设立乌兰察布盟。新的缓远省疆界将包括黄河前套,以及东面的坝上草原。乌兰察布盟也将由察哈尔四旗以及土默特左右两旗以及四子部落左右旗共八旗。”
  “不过为了统一方便,今后盟改为郡,旗改为州。每州由各部蒙古贵族们担任,管理本州内部落的日常行政、司法,各郡,则由朝廷选任汉蒙官员担任,领导郡下各州内蒙古部民的行政和司法等,州郡都受巡抚、总兵等监督管辖。”
  以后卓索图盟、昭乌达盟和乌兰察布盟,就成了卓索图郡,昭乌达郡和乌兰察布郡。下面的各旗,也改为各州,如红察哈尔州,白察哈尔州等。
  “如今四子部落旗和土默特旗还未归附,朕会派一支西征军前往征讨,希望察哈尔四州能够召集部落战士,出兵协助。”
  额哲等立即拍着胸脯表示,定尽召部落战士为王前驱。额哲甚至还表示,要把身为清朝公主的妻子以及曾被黄台吉纳为贵妃的继母献给刘钧。
  按蒙古人的传统,这倒不是什么无耻的事情。当年黄台吉纳钟木娜,就并不是贪恋他的美色,而不过是为了政治需求而已。他本想让自己的兄弟们娶林丹汗的遗孀,结果没人愿娶,最后只得黄台吉自己娶了。
  额哲的妻子清公主马喀塔嫁给他时才十二岁,今年也不过十六。囊囊太后则也不过二十多岁,若不是当年清军远征,额哲被迫投降,按蒙古人的传统,他后来很可能是要娶自己的继母为妻的。
  额哲向刘钧献上了自己的妻子和继母,而其余八位旗主,则都向刘钧献上了他们最年青美丽的女儿。
  对此刘钧早有心理准备,没有犹豫,大手一挥,十个全收了。
  反正这种联姻更多的是政治需求,是一种象征。不过随后额哲向刘钧提亲请婚,刘钧却有些犹豫了。
第四百九十六章
皇帝不急太监急
  内阁衙门。
  首辅值房里,左都御史倪元路和户部尚书李邦华正坐在首辅袁继咸的对面。他们是来找首辅诉说不满的,对皇帝的不满。
  就在今天,皇帝下旨封袁继咸为江宁侯。还一口气封了数十位文武官员爵位,从侯爵到男爵都有,就连倪元路和李邦华两人也各得了一个开国子的爵位。
  此时两人来向首辅诉说不满,倒不是封爵之事。事实上,如今的爵位制度,已经和明时完全不同了。大明的爵位非常难得。且异姓功臣只有公侯伯三等,除了偶尔给给皇后贵妃的父亲封爵,想凭军功封爵是难上加难。
  封爵难,拥有爵位后的特权也多。各种优厚待遇,且能够世袭罔替。但本朝不同了,连宗室都只五服论亲,五服之外的就不算入宗室,只是普通百姓。而就算宗室,非皇帝之子不得封王。
  哪怕皇帝之子封王,其王位也不能传承,嫡子得降等袭爵。
  至于异姓功臣们,他们的爵位更差不多相当于终身制了,反正也只能传给嫡长子一个勋爵爵位,还是个终身爵,连第三代都传不了。
  更没有食邑、封地,也就是多了个头衔,俸禄里多加了一笔不算多也不算少的数字而已。这样的爵位,受封固然高兴,没封也没什么关系,封高封低更不至于心怀怨恨。
  如今的爵位,说到底,跟那些宫保加衔没什么区别。
  倪元路他们不满的是皇帝对于叛乱的态度。
  洛阳都已经反了,福王都称帝了,连李自成都投入洛阳朝廷了。
  可皇帝却丝毫不急不忙,回来到现在两天了,提都不提一下此事。相反的,皇帝却还有心思在塞外设立省府州郡,还一口气娶了十个蒙古女人,真是让他们极为不满。
  尤其这十个女人里,有两个还是有些不堪一提,一个是嫁过两嫁的寡妇,且来头不小。头任丈夫是蒙古大汗林丹汗,二任丈夫是清太宗黄台吉,现在她的前夫继子居然要把她嫁给大汉皇帝,这不是侮辱人吗?
  而且那个不要脸的额哲,送完了继母,居然还要把妻子也送给皇帝。
  呸,太不要脸了,果然是一群不开教化的野蛮人。
  但皇帝居然答应了。
  虽然他们也为燕北大捷而高兴不已,也为蒙古人归附而自豪,但有必要这样吗?娶蒙古部族首领们的女儿为妃嫔,已经是他们的底线了,现在居然还要娶博尔济吉特·娜木钟和爱新觉罗·马喀塔。
  娜木钟一个寡女,嫁过蒙古大汗,嫁过满清皇帝的两嫁寡妇,两个丈夫还都是战死,简直就是克夫女,是不祥之身,这样的女人怎么能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4/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