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4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7/697

  帝国银行负责的是发行货币,印钞铸币。同时也代理国家财政,并且还集中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充当最终贷款人。并且还负有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对银行、钱庄、当铺等金融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
  帝国银行是一个监管机构,不直接经营商业存贷业务。
  而皇家银行不同,皇家银行分离了那些官方职能后,成为一家单纯的商业银行。
  现在,帝国银行属于朝廷官有,而皇家银行,依然属于皇帝私有。
  今天来的就是皇家银行浙江分行绍兴支行的人,他们主动前来拜访黄家,并且愿意向黄家提供一份贷款。
  “以黄家的信用,黄家可以贷款一万银元。”
  黄宗羲有些意外,但没客气,黄家正需要钱的时候。
  不过他担心利息问题。
  “利息多少?”
  带队前来的经理一脸微笑,“我们提供的是最低的息率,一万元贷款,若半年以内还款是百分之七,半年到一年内是百分之八,一年到三年是百分之九,三到五年是百分之十,五年以上百分之十一。”
  黄宗羲心里松了口气,这个利息确实不高。比起外面动不动一分半两分的利息,很划算了。
  “需要抵押吗?”
  “刚才我说的就是抵押贷款,需要用房屋或者田产的契约进行抵押。如果是无抵押信用贷款,利息会高一点,但是放心,也高不了多少。半年以下到五年以上,分别是百分之九、百分之十、百分之十一、百分之十二和百分之十三。”
  黄宗羲心里默算了一下,如果是抵押贷,一万块贷一年,利息八百块。信用贷款贷一年,利息是一千。要多两百块银元。
  而他估计,一万块贷款,起码需要两到三年才能还清,这样才不会影响到黄家的生活。而三年抵押是九百,信用是一千一。
  “我要抵押贷一万,三年期还。”
  “可以,房屋抵押还是田产,我推荐田产。按抵押物现值百分之七十计算,如果抵押田产,那么按你的田价,只需要抵押一百四十亩。”
  黄宗羲想了想,没什么问题。
  “可以,就抵押一百四十亩地。”
  经理一脸微笑,“今天就可以办好手续,三天内一万块银元就能到你手上。另外,田产契约抵押给我们后,这田依然还是由你们耕种的,收成也是你们的,只有到期未偿还贷款时我们才收回抵押财产。”
  “没问题。”黄宗羲满意的点头。
  这个结果,比他预料的更好,不必拿母亲和妻子的嫁妆首饰典当了,也不必去求人借贷,更不必典卖祖产,银行息找上门来,利息还这么公道。
  虽然他要为这笔贷款付三年一千一百块的利息。
  不过他做为复社社长,每年还有一千块薪水,三年有三千块,算来,还不错。
第五百一十八章
大户跌倒,刘钧吃饱
  如黄宗羲一样拿到皇家银行贷款的有很多,许多地主们刚缴过欠税,现在又要缴这笔不低的契税,都感觉手头有些紧。
  正在他们心里骂娘的时候,皇家银行各地的分行支行遵照上面的指示,主动的向这些地主缙绅们提供贷款。
  事实上,除了他们,普通的百姓也不需要贷款,因为他们虽然也要换契,但基本上是免税的。
  越有钱的地主,这次出的血越多。
  左都御史倪元路上次刚缴了两万欠税,又补了一万亏空,皇帝给了他一年一万块养廉银,一年还得交个人所得税一千块。
  还没消停几天,家里又来信了。
  得益于如今邮政系统的网络铺开,这封信是通过邮船送进京的,很快送到他手上。看过信后,倪元路直叹气。
  按家中写来的信,他哪怕做为堂堂的左都御史,大九卿之一,一样免不了这笔契税。倪家的田产不少,光地就有两万多亩,加上其它的产业种种。
  这次他们要换契,需要缴纳的契税达到了十万块这个惊人的数字。
  虽然知道这是一笔一次性的税收,也是新朝廷对于天下富户的一笔强征税,可倪元路还是心疼。十万块啊,可以买一两千亩地了。
  可这税不交还不行。
  各地的士子不交这税,就取消科举资格,而官员们若不交这税,那就是罢职免官。倪元路觉得现在这官当的还不错,起码比崇祯时轻松多了。工资翻翻,然后做为京官还拿着双俸,等于涨了四倍。每年还有一万块的养廉银,连兼职都有一份薪水,别提他还有一个爵位,也一样有一份俸禄。
  他还想着过几年,有望进内阁,官居一品呢,哪愿意被罢官。
  可十万块,也确实不少,尤其是不久前还先后拿了三万多出来。
  好在有银行贷款,低息抵押贷款,确实解了眼前之急。倪元路这个时候,也不心疼那些利息了,直接向银行贷了十万,万把块利息忍了。
  天下各地,如黄宗羲和倪元路这样的士绅官员地主们很多。
  皇帝就是要征这笔财产税,就是要向富户地主们开刀,但皇帝这刀子又捏的很准。征的这个税不多不少,偏偏就卡在大家勉强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再多征一点,大家拿不出钱来交税,且也不会肯交这税。而现在朝廷征的这个数字,大家咬咬牙还是能拿出来的,尤其是皇帝还提供了一个贷款的路子。
  从银行贷款再转过来交这笔契税,利息也不算高。
  不少头脑录活的人,甚至自己有钱也要贷款,就为了拿银行的低息商业贷款,来做自己的经营资本,拿去投资或者直接拿去放贷。
  毕竟如皇家银行这样规模的银行,才会这么低利息。除了皇家银行外,现在还有许多银号、银庄、钱庄、钱铺,甚至是典当铺,钱米铺等等,都做着存贷汇兑业务。
  甚至许多钱庄当铺的本钱,都是来自于银行的贷款,他们经营时的利率当然不可能如银行这么低。朝廷只规定年利不得超过百分之十八,但皇家银行的利率五年的也不过百分之十。
  因此越是短期的拆借,越是小额的借贷,其实利息越高。只不过皇家银行都是办的商业借贷,不做小额借贷,这个空白区正好让那些钱庄当铺等占据了。
  钱庄向银行借贷,比个人借贷利息是要高些的。依然有利可图,商人们哪有嫌钱多的。
  现在皇家银行主动提供这个低息贷款,不受限制,那些人当然心动了。
  于是许多地主商贾们,都从皇家银行大笔贷款,然后再用来投入钱庄当铺等,或者直接放贷,赚取利息差价。
  皇家银行也是早发生了这个问题,不过禀报了皇帝后,刘钧对这种行为却是持支持态度的。反正都是抵押贷款,还全是田产这样的优质抵押资产,皇家银行怕什么呢。
  事实上,如皇家银行这样的大型银行,本身也依然还是有部份中央银行的性质。他凭借着宠大的规模和资金诸备,也是那些钱庄银号的贷款银行。
  这些规模较小的银号钱庄,他们都受帝国银行的管理监督,必须把规定比例的存款数量存进帝国银行,以做担保。而他们吸储的能力并不能皇家银行,因此放贷的资金越发的不足,这个时候就需要从皇家银行借贷。
  而对于皇家银行来说,这也是一种投资,借给这些银号钱庄,利率高,利润自然也高。另一方面,皇家银行只做商业贷款,这些小额贷款交给这些银号钱庄去做,也省了事情,又能从中得到利润,何乐不为。
  不过这也是刘钧最后一支凭借国家强权,从这些富人手中收取重税了。以后,一切都是平等的,依法收税。
  不过这次的契税,也将让朝廷得到一笔庞大的资金。
  审计署做了一个预算,这次的田宅契税将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
  天下十二亿亩田地,如果除去官田,那么私人的田地也将达到至少七亿的数量。虽然田价有高有低,南方苏松等地,一亩水田可能达到百块,而北方尤其是边疆等地,可能一亩地也就五六块。但就算平均每亩十块,七亿亩也就高达七十亿,百分之八的契税,那也是五亿六千万。
  不过对于百亩田产以下的百姓免税,因此这七亿亩民田,可能最将只有半数左右征税。
  若加上房屋商铺的契约,相当可观了。
  保守估计,可能最终达到三亿块银元左右的样子。
  历史上所谓康乾盛世,最鼎盛的乾坤中期,国库也不过积攒了八千万两银子,折算银元一亿多点。
  而刘钧换一个契约,就收入三亿块。
  这是真正巧取豪夺。
  当年的汉武帝,正是凭借着一招算缗令,才支撑了他对匈奴的持续用兵。
  不过改朝换代,这种财富再分配也是十分正常的。只要把握住了这个度,就不怕出乱子。从另一方面,刘钧也是要用这个告诫所有的缙绅士人商贾地主们,如今是新朝了,谁要敢继续乱来,那他做的了初一,就更做的了十五。
  这么大笔的收入,刘钧也没打算放到库房里发霉。
  取之用民,还得用之于民。
  而朝廷现在很需要钱,不仅是现在的战争不断,国家建立了常备军队,这笔开支将会是每年近亿银元的支出。
  此外,晚明以来,明朝吏治腐败,各地的江河治理水利维修等都停了许多年,这也导致十年九灾。
  朝廷要拿出银子来修黄河,修淮河,修各地的大河小江,这都是大量的钱粮支出。
  而现在刘钧还有一个需要更多银钱的计划,那就是移民实边。
  朝廷设立了海南省、台湾省、燕北省、漠南省、绥远省,这些地方都还没有几个人,需要迁移大量的人口过去充实,就连辽东辽西,现在也都还是空的,一样需要很多百姓。
  大民人口两亿,但田地却只有十二亿亩,平均一人才六亩地,还有不少省耕地极少,中原已经是相当的饱和了。
  如果不移民,一次大灾荒,就可能造成天启崇祯那样的天灾,进而无数的流民逃难,再然后就必然是流民叛乱了。
  现在军队打下了大片的疆土,朝廷移民实边,既拓了边,也能减少中原的人口饷和情况。但移民,是需要钱的,需要很多很多的钱。尤其是刘钧野心勃勃,他不打算移十万二十万,也不满足移一百万两百万,刘钧打算向边疆诸省持续性的不断移民,使得每省起码有一千万人口。
  在他的计划中,朝廷以后每年起码要移民五百万以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7/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