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4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9/697

  时到如今,朝廷格局已经大为改变。
  内阁和司礼监依然在,但六部变成了五部,外加三司,以及诸署各寺,以及都察院和枢密两院。
  各衙门的职能也做了变动。
  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法院,都察院相当于最高检查院和纪委,刑部相当于政法委公安部。
  不过比起这些改动,最大的变化还是总理处和军机处这两个部门。
  这两部门听起来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但实际上却是刘钧集权的重要手段。内阁依然有票拟权,司礼监依然批红,部院寺各衙各有其职,可刘钧却通过总理处和军机处,把朝政尽握在手中。
  在总理处和军机处,都没有什么长官,两处衙门,刘钧一人说的算。可以说,这两衙门其实是凌驾在内阁和部院之上的。
  可以通过这两个衙门,能绕开正常的程序。
  “朕交给诸卿三个重要任务,第一,以元辅袁太师为首,开始修订明史。第二,内阁部院一起,修订大汉法律,这部律法名字,朕看就叫大汉帝国宪法。第三个任务,就是制订大汉税法。这三件事情,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诸卿切记。”
第五百二十章
富甲天下
  马喀塔坐在宫墙下的秋千上,任宫女们轻轻的推荡着秋千,夕阳正红,晚霞正美,晚风轻轻拂过面庞。
  可她却在怔怔出神。
  马喀塔发现自己怀孕了,女人怀孕这本是一件极好的事情。可一想到肚里的孩子,却是杀父仇人的,她就感到一阵抑郁。
  她恨刘钧,可却不得不生活在这宫,甚至还得对他强颜欢笑。她还记得清国使团离开时,曾经请求入宫拜见她,还送进几个女真族的侍女进宫。
  还记得当时使者向她请求,请求她留在紫禁宫,请求她好好取宠大汉天子。使者说了许多满清的困境,说了满清将要迁都,迁到遥远而寒冷的哈尔温去。
  “满清随时有亡国灭种之危,恳请公主能够救救大清。”
  可她一个女子能够救大清?
  她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个副躯体。
  她气,她恼,她恨,恨满清无能,葬送了父祖打下的大好局势,恨他们只顾内斗,恨他们连一个弱女子也保护不了,反而需要她来保护。
  可她无法拒绝。
  她想到了还在盛京的母亲,想到了才几岁的年幼皇帝弟弟。
  身为固伦公主,为了拉拢蒙古,她不年不得不十二岁就嫁给了大他五岁的额哲。如今,她又被要求去服侍取宠大汉天子。
  与额哲夫妻五年,她没有过快乐,也没有怀过一儿半女。
  可没想到,入汉宫不过短短两月余,居然就有了身孕。
  她想过打掉这个孩子,可最终下不了手,这究竟是自己的骨肉。而当太医诊断她有孕后,也第一时间报告了皇帝。
  天子很高兴,给她赏赐了许多东西,丝绸绵绣,宝石珍珠,许多都是她曾经做为大清公主和察哈尔王妃都也不曾拥有过的。
  可她还是郁郁寡欢,高兴不起来。
  也许对于别的妃嫔们来说,得到皇帝的宠爱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段时间,皇帝经常来陪她,甚至还从东六部专门把一座宫殿赏赐给她,这是连娜木钟都还没有享受到的恩宠。
  也许是因为怀孕,马喀塔发现自己的有些想法在改变。
  当刘钧晚上前来的她宫中的时候,她会极为高兴。如果哪天他没来,她也会变的很失落。她拒绝承认这种转变,认为这都不怀孕而导致的。
  她处于矛盾的漩涡之中,既想多和他呆在一志,又常常会想起家仇国恨。
  晚膳时,王女官过来通知她,说陛下今晚将会驾临。她心里竟然带着一丝激动与期待,甚至早早的沐浴梳洗装扮。
  可刚刚,王女官又派人过来告诉她,皇帝临时有事,今晚不能来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她失落无比。
  皇帝刘钧此时正在上书房召见臣子。
  奉召入见的是民务卿李邦华、财务卿陆维章和税务卿赵诚,以及各署少卿。
  这是一次御前财务会议。
  时间已经到了七月,龙汉元年的秋税开始征收,同时各地的契税也已经征完第一阶段,刘钧想知道,帝国的财务税收状况。
  新任的审计署少卿是黄道周,他和左都御史倪元路是同科进士。以耿直硬气著称,曾是东林干将。崇祯时被贬官,刘钧与梅之焕等推荐请用。刘钧做郧阳总兵时,他任郧阳巡按,也算是刘钧的老相识老搭档。
  在刘钧看来,黄道周属于魏征一类的人,不肯变通,死抱着一些原则。但这种人也有一个好处,起码比较有操守。这种人主政一方不太适合,缺少那种变通处事的能力,但在三法司或者审计署这样的衙门里,做一个谏官御史或者是一名审计官员,却很适合。
  因此,刘钧钦点了黄道周来做第一任审计署少卿。
  审计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审计财务收支,不论是朝廷中央,还是地方各省的财务收支,都要归他们审计的。而这些审计报告,最需要的就是真实准确,这样朝廷才好按米下锅,量入为出。
  若是遇到个没操守的,乱来一气,做假帐,那刘钧可就麻烦了。
  黄道周不负刘钧所托,虽然他以前当的多是翰林侍讲学士,经筳展书官,巡按等官,但上任后还是很勤勉的。
  “陛下,经过审计署的整理审计,天下普查第一阶段成果已经出来了。”
  黄道周也身着一身紫袍,朝廷大理寺等少卿都是正四品官,卿是从三品。
  而新设的三司主官三司卿,却是正三品,各署的长官少卿,也是从三品,比各寺的官员普遍品级高了一级。
  “陛下,目前除了云贵陕甘广西等部份地区还未完成详细的普查外,其余中原各省都已经完成。到目前为止,除关外新设三省,普查出来的全国人口为两亿一千三百六十七万八千五百四十七人。田亩官田民田共计十二亿零八百四十七万六千五十五亩。”
  黄道周对于这些数字张口就来,根本不用看自己的折子,连零头都记得十分清楚。
  不过刘钧也知道以现在的技术而言,统计数字肯定不可能真的那么准确。不过这个普查结果还是很有价值的,起码人口误会不会超过百万。
  从这数字,也可以看出大汉的人口和田地数值了,而这两项也是帝国的基础。
  不过刘钧也发现,大汉拥有的官田数量很多,十二亿多亩地,官田数量达到了五百万顷左右,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一左右。
  这些官田有些是来自前明的官田,有些来自于前明的皇庄王庄,勋戚庄田、太监庄田等,还有数量庞大的军屯,还有部份则是在战乱中无主的绝户田,以及部份清理出来的庙田观田等。
  经过清理后,侵占的都被退回,加起来总数达到了近五亿亩。不过这些田多是在边关地区,尤其辽西辽东占了很多,另外就是湖北的郧阳、山西的宣府大同等地也不少。
  此外江南也有不少的官田,原本很多被侵田地,也都一一清理出来,这些多是开国之时没收张士诚的部下和支持他的乡绅土豪们的田地。
  剩下七亿多亩地就是民田了,这里面也包含了许多过去的开荒地,在明朝时,曾有过旨意,开荒地是不征税的,不过如今也都纳入课税范围。
  经过丈量田地和申报核查,以及换契统计,最终统计出来。
  这七亿亩民田,其实大部份都集中在了地主们少里,百分之六十的地,都集中于极少数的地主手中,而天下近两亿百姓,也仅占有百分之四十的民田,实际拥有不到三亿亩地。多数农民,都是佃田,过去大明的百姓,不是佃地主的,就是佃卫所军官的,或者佃皇庄、王庄、宫庄、勋戚庄田、太监庄田。
  地主们拥有近四亿民田,这还是经过了清退侵占军田,清退寺庙占田,清退了纳献田等,要不然这个数字更多。
  这也意味着,在这轮的换契纳税过程中,有五亿官田、三亿民田是免契税的,要纳田契税的是这四亿亩拥有百亩以上田产地主所拥有的民田。
  不过因为陕甘云贵等地还有叛乱,而辽东辽西又还经历战乱大多荒芜着,因此暂时能收到的契税也只在三亿亩左右。
  “目前换契的契税征收已经基本完成,各地缴纳契税都比较良好。”
  刘钧听着黄道周的报告,心里笑笑。当然会比较良好,刘钧可是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不交税,要没收无新契财产。同时,不换契交税,就不能参加科举。同样的,那些完不成换契征税的地方官,到时可是要降职免职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地主还是官员,都很积极,何况刘钧还给他们提供了贷款,充分为他们考虑到了每一点。
  “到目前为止,已经收取了两亿银元券换契税收,剩下的还有少部份未缴纳,但也很快能征完,不过还有大约一亿左右的契税,因此是陕甘云贵关外等地,可能会比较困难,暂时无法征收。”
  两亿,刘钧已经很满足了。
  历史上所谓康乾盛世,康熙最盛时国库存银不过四千万,雍正最多时也才五千万,乾隆最鼎盛时期也不过六到八千万两。
  一亿银元券,价值四千多万两银子了。
  “今年的夏税田赋呢?”相比于这笔契税,对于朝廷来说,无疑田赋才是大头。
  十二亿亩地啊,按新税法,南方一亩征二十一斤,北方一亩征十七斤,南方一亩折银征四角三分,北方一亩折银征三角四分。
  如果是理想状态,十二亿亩地,一年的田税就是将近五亿银元。
  这是一笔远超换契税的银钱,而且还不是一次性的。
  就算里面有新朝物价上涨等因素,可也远超明代了。
  明代一年银两收入不过三百万两左右,三饷加征,一年两千两万,另外还有一年不到三千万石的粮食。
  折算起来,大明一年正常收入不到四千万,两千万临时加征,一年不过六千万两。折合银元,也不过一亿两三千万。
  看起来,大汉朝的收入确实远高于明朝。
  不过帐并不是这样算,明朝的税收,主要用于代养皇宫、宗室、百官和军队,用于打仗。其它的开支,比如地方开支,修城修路修桥修水利等等,通通是地方自己征收,连地方上的吏员、衙役、弓手等的工食银,也是最后摊派到百姓头上的。
  甚至有时还要临时征收粮草用于打仗,百姓还得去服免费的劳役。
  这就等于大明的税,只是用以中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9/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