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4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0/697

  地方上的开支,完全是地方再附征加派,用的就是火耗、附加等名义。
  而现在,刘钧提高了田赋,朝廷直接在税收里增加了附税和丁银,看起来朝廷税收大增,实际上却是已经把地方开支包括到了国家开支之中。
  以后地方的开支,也得由中央拔给,不许地方再私征加派。
  地方开支,是一笔极大的开销。
  过去地方的附加税,比朝廷的正税还多了数倍,虽然其中也有不少最后被地方官吏贪污掉了,可也确实有许多是用做地方开支的。
  地方有哪些开支?
  首先是吏员的开支,地方有品级的官员不多,但吏员极多,甚至还有那些门子厨子牢子更夫马夫等等不一而足,数量是很多的。就算每人一年几两工食银,加起来也很庞大,何况刘钧还给他们加了薪,还刚刚在全国县下,又增设了乡镇一级,全国几百个县,每县下设数乡,加起来就是起码三千个乡镇,每乡镇一二十吏员,那就是几万个吃皇粮的。
  更何况,地方还要负责城池修葺、水利维修、河道治理、推广教育等等,这些也都是要花钱的。
  现在这些钱,都要从朝廷的收入中调拔。
  全国二十多个省,一个省哪怕拔一千万,也有两三亿了。
  这时候刘钧也理解过去朝廷为什么只给官员发工资了,天下的吏员太多,真管他们的工资,朝廷就管不过来。皇权不下县,也是因为朝廷无力再扩大官吏规模,只能乡村自治。
  甚至默认那些没工资的胥吏们贪污,以养活他们。
  不过审计署统计,今年的十二亿亩地会有许多暂时无法征税,因为很多地荒着,如辽东辽西,也还有许多地在叛军手里,如陕甘和云贵。
  不过好消息是,因为朝廷手里有大量的官田,官员除了征税以外,是还要收租的。而租比税高,税是十五税一,租却是收三成五。租是税的六倍。
  五亿亩官田,田赋税收能达到两亿,租能达到十二亿。就算官田田租中减去上交的税收,也还能有十亿收入。
  朝廷一年全国田赋五亿,官田田租却能有十亿,这数字听的刘钧都有些淘醉了。
  不过他也清楚,这些都是帐面而已。
  实际情况可能还是有差别的,还得考虑收成问题,考虑灾害等情况。
  另外,朝廷现在是统一税收收银,那朝廷收入的这些银两,也还得回头再购入粮食等。好在现在百官俸禄也都发银,需要粮食的也就是皇宫和军队了。大汉百万军队,皇宫几千人,一年有千万石军粮足矣,这个粮食开支不过两三千万。
  不过对于国家来说,银元券算不了财富。
  对国家来说,真正的财富是粮食储备、是金银储备、是盐是茶是铁是布匹等这些东西。只有当朝廷储备了足够的这些物资后,才能真正的称的上是富足。
  要不然,银元券再多,一遇灾荒战事,如果不能迅速换成粮食等物资,也是废纸一张。
  因此,现在朝廷的税收,将会优先拿出大部份来收购粮食,然后存储在各地的大粮仓中。
  朝廷的田赋是分为秋冬两季征收,规定秋冬各征一半数量。
  契税已经收入两亿。
  今年的官田田租是十二亿,田赋五亿,秋税征半,那也是八亿半。
  “告诉朕,今年秋赋八亿半,已经征收了多少?”
  “陛下,官田多在边疆,因边地战事刚过,还未恢复,许多官田都未耕种。加之,许多官田还为叛军占据,因此今年的官田实际可缴税者只有一半。而且官田田租收入后,还得向朝廷缴税,因此实际上还要减去税收。”
  实际上,官田今年的田租只有六亿,田赋还要交一亿,实际官田的田租收入五亿,朝廷的全部田赋也只有三亿。
  而田租和田赋是一年分为两次缴,因此这八亿也只能先征一半。
  “陛下,今年的田租和田赋总额能征收到八亿,秋税秋租额为四亿,目前已经基本上完成征收。”
  因为统一征收银元券,又把征税时间从夏收后推到入秋,因此百姓都早已经把粮食卖给了粮站或者其它粮商,换取到了银元券,等秋税一开征,立即就完税了。
  如此一来,换契的契税征收到了两亿,官田田租征收到了两亿半,田赋秋税征收到了一亿半,审计署的帐面上,这三项已经入帐六亿银元。
  黄道周说到三项收入六亿元的时候,嘴唇都是颤抖的,声音也是颤抖的。
  崇祯时,国库入银不过二三百万,皇粮也不过两千多万石,为了关外战争,开征三饷,每年征收两千余万两白银,还惹的天怒人怨,反贼四起。
  可现在新朝,也不过是增加了台湾的那千把万亩田地而已,还暂时荒了关外土地,且暂时无法征收西北和西南的田税,但半年的田税和田租就有四亿,不说还有两亿的契税呢。
  天下还是那个天下,怎么大汉的收入就翻了这么多倍,而且天下普通百姓们的负担还减轻了呢?
  目光再次望向自己的折子,看着那些自己一个个抄录的数字,他有种十分不真实的想法。
  刚才禀报的还只是官田田租、所有田赋以及契税三项,还有许多收入没有禀报呢。
  光是之前追缴的五年欠税,就是一个天大的数字。
  追缴的可是地主们五年的欠缴,而地主们可是拥有四亿亩民田。
  他再次低下头,目光紧盯着那组数字。
  “五年补缴欠税款总计八亿三千七百六十九万五千四百四十块,实已征收,七亿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七百八十八块,尚欠八百一十二万八千五百五十六块未征入。”
第五百二十一章
全球首富
  海关署少卿向皇帝禀报,截止六月底,龙汉元年上半年的海关关税也已经统计出来。
  “上半年海关税有多少?”刘钧很有兴趣的问道。如今海贸繁荣,沿海各港都设有海关,海军也严查走私,因此敢走私偷税的虽然还有,可已经不多,大多数商人,都开始老实的报关纳税。
  “上半年的各海关关税收入总额为两千二百三十七万块余。”海关署少卿杨勋没有如黄道周一样把零头也记报的清清楚楚,而是给了一个整数。
  两千二百三十七万块银元。
  虽然远不如黄道周一样动不动每项收支过亿,可两千多万块,也足以让皇帝兴奋了。这可不是海关关税,过去没有的税收,这是一项完全新增的收入,还不是固定收入,随着商贸的兴隆,只会越来越多。尤其今年最初的几个月,海关税收入还较少,而刘钧称帝后,海关税立马就大幅上涨了,明显过去海关损失了不少关税,落入了官员手中。
  半年两千二百多万,一年就会有四千多万块。
  这还仅是海关,另外内陆还有不少的关津,不过因为刘钧禁止重复收税,因此内陆的关税收入远不如海关,加起来都只有九百多万块。这些关税,名为常关税。
  常关税不到海关税的一半,但也远超明代诸钞关一年几十万两的数字。汉帝国的常关税半年就九百多万块,一年能达一千多万近两千万,这是明代钞关税的七八十倍。
  主要还是因为明代官绅勋戚等车船货物过关,都是免税造成的。
  而龙汉朝常关税半年达到九百多万块,税率并不高,只是按百分之五征常关税。但各关钞已经没有人能免税,且新朝关税人员也没明代时那般腐败,因此税收增收了这么多。
  常关和海关半年达到三千一百多万,非常让刘钧满意。
  接着盐务署少卿也开始向皇帝禀奏盐务税收。
  在龙汉朝,盐务划为两块,一块是朝廷监督管理衙门,一块则是运营部门。监管的是朝廷官员,而运营的则是皇帝私属。
  到现在,盐务也和银行一样,属于皇帝私产,是皇帝承包,然后纳税。
  因此盐这块收入,一块是皇帝私人,一块属于朝廷。皇帝收的是盐运销收益,朝廷得的是盐税收益。
  “截止六月底,龙汉元年上半年,我们共销出食盐一千万担,每担售银四块,收入四千万块银元。其中盐税每石两块五,因此上半年盐税收入实为两千五百万块,产运销成本为每担一块,税后收益为五百万块,再扣除营业税和所得税、房产税等,税后净收益三百一十万余。”
  “非常不错,半年盐税收益两千五百万块,还有其余各项税收一百八十余万,很好。”刘钧称赞道。
  盐税过去一直是各朝财政收入的大头,因为人人都要吃盐,因此盐税实际相当于人头税。采之不竭的盐,被官府严格控制,成为极其贵重的必须消耗品。
  盐的税收是成本的两三倍。
  不过大明的盐务一直很腐败,虽然各种改革,可根除不了特权阶层,因此这改革也就治标不治本,最终朝廷能到手的盐税不过百余万两,少的可怜。相比起唐宋时盐税占据财政半边天的情况,那是远远不及。
  只不过是造就了无数身家百万的大盐商。
  百姓不但没得到半分利益,反而盐都吃不起,高价买来的都是些劣质盐。这也引得无数盐贩走私贩卖私盐,让地方治安更加混乱。
  刘钧承包的盐运销,采用了全新的体系,把产、运、销分离,甚至只做批发商,允许且不限制的任由百姓商人购买批发,运到县里乡村贩卖。
  他们产的盐质量更好,价格却比过去低,也打破了贩盐的门槛,再不必铤而走险的贩私盐。
  如此一来,朝廷拿到了稳定的盐税,而刘钧的这个运销商团,也一样拿到了税后的足够利润。
  半年税后三百余万块,完全足够支付采运销的成本,包括雇佣工人的薪水,还能有不下百万的收益。
  刘钧赚了钱,朝廷得了税,百姓得了便宜优质的盐,商人得到了部份利润,还有许多百姓得到了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皆大欢喜,多赢的局面。
  虽然如今半年两千五百万块的税收,已经不算起眼了。可刘钧还是很高兴的,这是项稳定的税收。
  而刘钧对于眼下的盐业模式也很满足,哪怕自己赚的不多,可起码没让朝廷往里面倒贴,还能在交足税,给足工人伙计薪水后赚到百万纯利,这已经是个相当完善健全的模式了,可以一直这样经营下去。
  因此当最后盐务署少卿提出,把盐业经营收归官有,由官府经营时,刘钧否决了。
  官员来经营商业,不是不懂业务,就是会乱伸手。还是当做皇店经营吧,更牢靠一些。
  上半年的工商税收,则有些让刘钧意外。
  除去那笔达到两亿收入的换契契税不算外,再除去海关和常关税,以及盐、茶、烟、酒等专营商品税收。
  朝廷的工商税收,并不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0/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