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4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1/697

  上半年总共只有四千余万块,也就比海关和常关税加一起多出几百万而已。
  商税主要还是营业税、契税、房产税、所得税等,不过显然,这些税虽然设立了,但征收起来,会比较难精确。税收会有很大的流失,但刘钧马上又想通了。
  比起大明一年几十万两的商税,还包括关税在内,大汉光是商税半年就有四千余万,已经非常了得了。
  海关、常关税半年有三千一百多万。
  盐、茶、烟、酒、马等专营税收也达到三千三百多万。
  再加上半年四千多万的工商税,这几项合起来已经超过一亿了。
  仅凭这些税收,都差不多够军费开支了。
  而朝廷今年还征收到两亿换契契税,七亿多追缴的五年欠税,另外还有上半年的官田田租两亿半,全国天赋秋税一亿半。
  整个上半年,朝廷的实际收入已经达到了十四亿多。
  这个数字报出来后,就算是管着财务税收的这些大臣们,也都一个个脸色胀红。十四亿啊,天下最富历朝历代也莫过于大汉了。
  这还只是上半年的收入,等下半年,田租田赋收益又有起码四亿,关税盐茶商税等也估计有过亿。
  到时平定了云贵陕甘,再没收那些叛贼的田宅和财产,再把这些地区还没征上的换契税、五年补税征齐,还能弄出一大笔。
  下半年起码五六亿进帐还是有的。
  这么一算,大汉开国第一年,总收支岂不是就有二十亿?
  真的有这么多,一众大臣都愣住了。
  刘钧倒没这么震惊,对于这个数字他是早计算过的。
  这个数字这么高,主要也还是抄没来的许多财产,不论是五年追缴欠税,还是各衙门清理亏空,甚至是强征换契税,都是狠狠的把那些富户过去没交的税给榨了出来。
  这是一笔巨额的钱款。
  另外由于商业繁荣,特别是银元券的大量流通,也使得各种商品需求增加,物价上涨,如今已经有轻微的通胀。
  过去一两银子能买两石米,而现在一石谷就得两块银子,就算除去一两银子相当于两块多银元,可这中间粮食差价也有近一倍。
  不过虽有物价通胀等因素,如今朝廷的收入依然是过去无法相比的,仅一个官绅一体纳粮当差,就十倍的提升了税收。
  这么多的收入,但开支也不会少。
  “你们做个预算,先拿出三个亿来,用以拔给地方财政。如河北河南湖北江北江南等诸省,每省先拟个一千五百万拔款预算,而关外辽东辽西台湾等省,每省先拟一千万,燕北绥远漠南等省,则拟八百万。陕甘云贵等省,先各准备七百万。”
  既然朝廷把地方的附加税都已经代征了,也还把丁银摊入了田赋之中,又禁止了地方再加征附税,则地方的财政就得由朝廷中央拔款。
  三个亿只是基本款项,得由地方先制订好财政预算交到审计署审核,并拿到朝廷审核通过,才能最终拔款。
  不过治理河道、修建道路,修葺城池,兴修水利等等这些,如果是小工程肯定是由地方自己支付,但如果是大工程,则肯定还得由朝廷拔款。
  “再拿出两亿来,做为军费预算,其中一个亿是薪饷、训练费用、装备费用,另一个亿则是战争支出。”
  新朝刚立,眼下还在平叛,但接下来就算平定了各地叛乱,也不会就马放南山。到时还要东征满清,北征蒙古,甚至西征漠西蒙古诸部,将来可能还要在西南跟土著再开战,收复越南等等,甚至还会在南海争夺殖民地。
  总之,以后十年二十年,都会一直有军事行动,开支不会少。要维持眼下军队的规模,甚至还得扩充。
  而一支常备军,精锐的常备军,军费开支是巨大的。军官士官们的待遇得优厚,普通士兵的粮饷也不能低,更别说供应这上百万军队的战舰、战马、马车、火炮、火铳、弹药等等。
  “再拿出一个亿来,用以在各地修建学校,兴办教育。”
  “再拿出五个亿,全国收购粮食、布匹等物资,在各省修建物资仓库,储存物资。”
  刚刚还为今年收入能达到二十亿而兴奋不已的一众财税大臣们,感觉当头一盆冷水泼了下来。上半年收支不过十四个亿,而皇帝这一转眼,就要调拔十一个亿。十一个亿啊,哪怕再怎么通胀,也得值好几亿两白银啊,都能当大明过去十年的收入了。现在一下子就要花出去?
  皇帝这也花钱太大手大脚了吧。
  结果皇帝还没完。
  “再准备一个亿,用来全国江河治理以及道路修建运河疏通等。”
  “再准备两个亿,用做移民专项资金!”
  黄道周再也忍不住了,“陛下,已经十四个亿了,朝廷上半年收入只有这么多了。”
  刘钧看了眼黄道周,然后目光移向国丈陆维章等财税官员,终于闭上了嘴。他若再说下去,只怕这些人都要跳起来了。
  黄道周确实已经到极限了,两亿军费、一亿办学校,还一亿修河两亿移民,更别说居然五亿收购物资储备。
  皇帝你知道五亿是多少吗?一担谷百斤折两块银元,五千万担稻谷,也不过一个亿啊。皇帝你难道想把天下所有的粮食布匹都囤积起来?
  黄道周的心脏简直都受不了了。
  不过皇帝却依然一脸淡定,悠悠的道,“取之于民,就当用之于民。税收入库,不能存在国库中发霉,一定得用出去。但不能胡乱挥霍,而是合理的使用。朕刚才说的这些,你们觉得是胡乱挥霍吗?”
  “军费,是为了强国,守疆卫国,甚至开疆拓土,为大汉为汉室子民开拓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而办教育、修路修河,也同样都是为了天下百姓生活安宁,包括储备物资。对于普通升斗小民来说,银元券也许就是财富。可对于朝廷来说,这其实就是张纸,虽然这些纸也都是有金银做为准备金发行的,可就算是金银,对朝廷来说也只是张纸。”
  这番话大出黄道周等人的意料。
  只听刘钧继续道,“不论金银还是钞券,对朝廷来说都是有限的财富。只有粮食、布匹、钢铁这些,才是真正的财富。朕要购买存储这些物资,但不是把他们都运到京师来,而是在各省各水陆码头修建仓库,为何?”
  “为了调控,掌控天下。一旦某地有灾情,官府能最近的调拔粮食救济,调拔物资赈灾,能第一时间灾后恢复。而如果朝廷没有粮食没有这些物资,只有些金银,你觉得那个时候有用吗?能这么及时的发挥作用吗?”
  黄道周等人都明白,当然不能。一旦遇大灾情,就算朝廷手里有粮,可从各地调粮,时间长不说,道路运输也会是大问题。更何况,一遇灾情,朝廷若手里无粮,这个时候调拔粮食,那些粮商只会趁机价,囤积居奇。
  朝廷手里有了这些物资,有了这些设立在天下各处要点的仓储物资,不但遇到灾荒之时能够迅速发挥作用,而且还能起到皇帝所说的调控作用。
  那些商人再不能故意的囤积居奇,哄抬特价,控制市场了。
  哪个商人敢那样做,只要朝廷立即打开仓储,平价出货,立即就能把那些奸商的阴谋粉碎。
  其实每个朝廷都希望能做到这一步,只是以往朝廷没钱。尤其是明朝,年年入不敷支,都是拆东墙补西墙,寅吃卯粮,哪还有余力来建立这样的储备,哪能奢求调控市场,掌控天下呢。
  可现在皇帝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本事了。
  一下子拿出五亿来,谁有皇帝这般豪气?五亿银元,得买多少物资,得建多少个大仓库,得存多少粮食布匹啊。
  这一刻,黄道周真的觉得越来越看不懂皇帝了,他早已经不是当初在郧阳时那个略显青涩的年青小将了。
第五百二十二章
忠王李自成
  “没想到,终日打雁,临了却被雁啄了眼。老子轻敌大意,小瞧朱存机了,朱洪武的子孙也不全是如朱常洵一样的蠢猪。”
  终南山一处山谷里,李自成看着仅剩下三百余人的队伍长长叹息。自西安逃出来五百余骑,半路上又有近半人马因为觉得前途渺茫而逃离,跟着他的只剩下了些老兄弟。
  这是李自成当年潼关兵败,十八骑入商洛后最惨的一次兵败了。重出商洛不到一年,好不容易东山再起,这次却又被打入泥底。
  李岩、红娘子背叛,吕维祺等洛阳官绅背后捅刀子。
  如今兵也没了,连妻子高氏也没有了。如此大败,特别是李岩的背叛,让他想到了高杰。
  高杰绰号翻天鹞,曾经是跟他一同起兵的老兄弟,深得他信任。可后来却暗中与自己的妻子刑氏私通,他们最后还一起投降了官军。
  李自成待高杰不薄,待李岩更是信任有加,却被他们伤的更深。
  宋献策和牛金两这两大谋士都被俘了,连自己的义子张鼎都在西安战死。
  李自成目光在仅剩下的一群老兄弟身上扫过,如今还跟着他一起的只剩下刘宗敏、田见秀、袁宗第、党守素、刘芳亮、李过、高一功、刘体纯几人,其余的不是战死就是被俘。
  起兵十几年,却是如今这么一个结局。
  “说吧,事到如今,有什么就说什么。”李自成望着兄弟们道。
  刘宗敏一条膀子还吊着,缠着的布上还有血渍。
  “大哥,要我说,那些狗屁前明宗室、地方官绅们,根本一个都信不过。这些人根本就不和我们是一类人,洛阳官绅们背叛我们,西安的朱存机和官绅们也想杀了我们,就连李岩,我们对他那么信任,让他统领中军,可这小子一直就不跟我们一条心,当初若不是他非要联合什么明朝宗室,我们也不会有此之败。这个王八蛋,官军一来,立马就倒戈反水,我看他脑子里根本就是一直还把自己当成读书人当成是士绅,把我们当成是流寇,一直没真正当我们自己人。”
  “那些话就不必说了,我是瞎了眼,错看了这个白眼狼。我在这里起誓,将来打回河南,必定要挖了李岩的祖坟,杀他满门。”
  “现在,我们还是说说眼下。”
  党守素犹豫着道,“如今我们新败,关中已无立足之地,听说曹操罗汝才在汉中,不若前去投奔于他。”
  “一山不容二虎,如果我们手上有兵马,前去汉中,那两家还可联手。但如今我们只余这几百老兄弟,去了汉中,到时便只能寄人篱下,听曹操命令。”袁宗第反对去投奔罗汝才。罗汝才虽然也是义军老人,甚至资格比闯王还老些。
  可这人向来狡诈,当年联络张献忠,声势最振。去年他们复出商洛,很快在河南打出声势,也曾派人去大巴山招揽过罗汝才,希望他们能来洛阳会和。可罗汝才拒绝了,如今去投奔罗汝才,就这么三百来人,到时肯定无法跟罗汝才平起平坐。
  而且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原因,使得他们不能去。
  “我听说朱由菘现在正在罗汝才那里,罗汝才已经奉朱由菘为帝,朱由菘则封罗汝才为魏王。”
  大家都不会忘记之前他们是如何逼迫朱由菘父子准备迁都西安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1/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