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4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4/697

  可就是这样的清官能臣,也坚决的反对新朝。
  马世耀有时也很迷茫,这天下究竟怎么了,究竟谁能主宰?
  不过自洛阳兵败以后,虽然如今在西安朝廷当官带兵,可他想的事情越来越多,渐渐的也看明白了一些事情。
  就如今晚的夜袭,马世耀半点也不相信能成功,可李化熙他们却坚持派了三千兵马前去。
  这是去送死。
  想到这十几年的乱战,马世耀也有些倦了,这样下去,何时是个头?闯王兵败不知音讯,汉军攻无不可,似乎已经坐定天下。
  校场上,三千夜袭兵马已经排队出发,马世耀看着这些人,却只似看着一群死人。
  他相信,这些人出去,也许再回不来了。
  明天,将有许多妇人失去丈夫,许多孩子失去父亲。
  马世耀突然之间,觉得这一切十分令人厌恶,也令人恐惧。
  “把各营军官都叫来。”马世耀对着亲兵道。
  造了大明十几年反,如今反成了大明的忠贞将士。马世耀摇了摇头,如果大明还是过去那个大明,也许他会接受眼下这个新身份。
  可大明终究已经亡国了,如今的大明不过是个假的,自欺欺人罢了。
  留守的四千士兵,基本上都是原闯军部下,带兵的诸将领,也基本上都是老兄弟了。
  马世耀看着大家,缓缓道,“今晚出关的这些人,不会再回来了。”
  军官们都不说话,这是很明摆的事情,只有那些文官们看不清这么简单的事情。
  “现在关里只剩下四千人了。”马世耀又说道。
  大家依然不吭声,也不知道要说什么。
  四千人守一座关,面对六万精锐汉军,他们心里都很绝望。
  “西安的援军得在五天后到来。”
  一名军官终于受不了这种压抑的气氛,“将军,要不咱们撤吧。”
  马世耀望向这名兄弟,也是闯军老兄弟,跟着义军转战天下十余年了,能活到今天,不得不说他的运气一直很好。
  “往哪撤?”马世耀反问。
  是啊,往哪撤,哪还有路。如今不是明朝那时,那时打了败仗不可怕,大不了跟官军捉迷藏,可现在不同了。
  关东地区,已经去不了了,汉军到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就弄的跟铁桶似的,官军驻兵,地方的预备军、乡兵、民团、甚至是村民都保甲制了。
  向东去,他们根本撑不下去。
  可往西,后面就是汉军,他们又能逃几天,往西南,也一样长不了。
  “弟兄们,十几年了,打来打去,东奔西走,说实在的,我真的觉得累了。”马世耀道。
  不少人点头,确实累了,人累心更累,前途迷茫。
  “如今局势,这天下肯定就是大汉的了,你们说是不?”
  大家点头,确实很明朗了。之前洛阳一树反旗,天下士绅纷纷响应,可现在看来,那些人根本没什么用。
  马世耀接着道,“看来刘钧才是真龙天子,大汉立国才几个月,可刘钧主政下,各地已经看到变了样了。关东诸省,已经看不到什么流民了,他们都在忙着耕田种地,做工挣钱。”
  “说实话,新朝新政大家都看到了,除了对那些大户有些强硬,对普通百姓倒是不错。减租减息,还田赋丁银都减了。”
  一名军官点头,“是啊,以前我就是因为家里赋税太重,各种加派,根本活不下去,地方大户还要压榨,胥吏还要逼迫,无奈之下才加入造反队伍的,若是那个时候,朝廷也如现在一样,官府帮着减租减息减赋,还帮着修水利,帮着借贷,搞这个粮食保护收购价,预购等等,我们又哪需要出逃,哪需要造反?”
  “是啊,过去我们不管到哪,举起旗帜一招呼,立即就是响应者无数,百姓纷纷跟着我们造反。可是现在呢,有几个百姓还愿意跟着我们造反?”
  “百姓都是这样,不到活不下去了,哪个愿意冒着杀头的风险造反啊。”
  “造反没前途了。”
  马世耀听着这些老兄弟的感叹,也跟着叹息一声。
  “兄弟们,这些天我想了许久,想想我们在洛阳,闯王聚起的十万兵马啊,可是呢,结果一晚上就被打的个干干净净,虽然也有叛徒内应,可就算没有叛徒,我们真打的过汉军吗?汉军百万,个个都是精锐,兵械精良,训练有素,粮饷充足,我们永远也打不过他的。”
  “马哥,你有什么话就直说,这里都是自家兄弟。”
  “就是,直说吧,马哥。”
  马世耀点了点头,“好,就冲大家这痛快话,那我也就说了。我打算投降汉军,也算谋一个退路,不想下辈子一直这样到处逃跑。若是兄弟们支持我,愿意跟着我的,那大家就一起,带着潼关归附。若是有兄弟不愿意降汉的,那我也不拦着大家,你们自己走。”
  话一出,马上就有不少人道,“还考虑个啥,我们都跟着马哥,降了。”
  “降了。”
第五百二十五章
没落贵族
  清晨,关着窗的屋里还黑乎乎的,李存义睁开眼睛,喊了几声拿茶来。可半天也没有人应,过了一会,他才想起来,家里的仆役奴婢大半都被遣散了。
  房间里静悄悄的,有种凄凉的感觉。
  他只得自己起身,走到一边的桌上拿起茶壶,里面是空的。放下茶壶,他坐回床上。若是以往这个时候,他一醒来,就会有在房里值夜的丫头替他拿茶。茶还会是热的,哪怕是半夜醒来,也一样会有热茶侯着。
  早上起来,连衣服也不用自己穿,自然有丫头帮他穿。甚至有时他如果兴致来了,他还会把年青好看的丫头叫到自己床上过夜。以前府里的丫头很多,他院里的丫头更全是年青漂亮的,那么些个大丫头小丫头,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丫环们,几乎就没有不被他玩弄过的。
  有些伺弄的好的,一高兴他赏个几两银子或者给一两件首饰。偶尔也会抬举一两个丫头做了侍妾,但多数丫头只要升她们一等,四等升三等,三等升二等,她们就极满足了。有些玩腻了看厌了,他就干脆打发放到外院去,或者干脆许配给家里的男仆,多是许给家生子。偶尔有些,干脆就让人牙子带出去发卖。
  想想那时,何等快活。
  可是再看看现在,李松长叹一声。
  自己动手穿了衣服,胡乱的拢好头发,戴了冠帽,他把床上帐子推到一边,打开了门。
  这是一个朦胧的早晨,东方微红,风吹动着院里的树梢。
  他打量了一眼这个缺少人气的院子,又是一声长叹。就连这个空荡荡的院子他也住不了几天了,马上,这个院子就将是公产了。
  不过他又暗自庆幸,虽然奴仆没了,院子也要没了,起码他还能留在北京城,不必去那万里之外的什么在朝鲜租界耽罗岛或者在日本的租界对马岛平户岛什么乱七八糟的。
  李存义过去是贵族子弟,他的父亲李国臣是大明第三代武清侯李铭诚的儿子。第四代武清侯李国瑞是他叔父,第五代武清候李存善是他的堂弟。
  他父亲李国臣是崇祯的曾祖母孝定太后哥哥的孙子,第一代武清侯是李伟,李伟的女儿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生母,明穆宗隆庆皇帝的贵妃。万历登基后封生母李氏为太后,封外祖父李伟为武清伯,后来晋封为侯。
  传到崇祯时已经五代。
  不过李存义的父亲李国臣曾经和兄弟李国瑞争过产,因为李国瑞继承了侯爵,成为第四代武清侯,李存义的父亲李国臣没有争过李国瑞。
  争家产失败后,李国臣曾经一气之下,向当时正缺钱的崇祯告发,说自己父亲有遗产四十万两,其中有一半指明是给他的。现在他愿意把这一半捐献给朝廷。
  此举无疑就是报复李国瑞,既然你不给我,那我直接给朝廷,谁也别想得。
  当时崇祯正为军饷的事情焦头烂额,听说李国臣愿意捐献二十万两给朝廷,当然很高兴。马上给李国瑞下旨,结果李国瑞是个只进不出的主。
  李国瑞是只铁公鸡,一毛不拔。
  为了抵制皇帝的旨意,他不仅到处哭穷,还拆毁房屋,把家中的家具拿到京城大街上出售以示清贫。
  这个举动让崇祯十分没有面子,便下旨削夺了李国瑞的侯爵,结果李国瑞在狱中惊惧而死,皇亲国戚们趁机造谣,说什么定皇太后己化身为九莲菩萨,对崇祯刻薄对待外戚的做法十分生气,诸位皇子将会夭折,第一个就是皇五子。
  不久,皇五子朱慈焕果然死去,崇祯十分恐惧,立即封李国瑞七岁的儿子李存善为武清侯,并将李家己经交纳的钱物返还。
  这件事情就如同一场闹剧。
  最后皇帝丢了面子,李国瑞丢了命,但对李国臣来说,也没什么好结果。皇帝恼怒事情因他而起,侯府恨他向皇帝告状,结果李国臣以后便跟侯府断绝来往。
  不过也好在如此。
  当侯府参与了周延儒、陈新甲等人的谋反时,李国臣父子却因与侯府断绝往来,因此没有被联络参与。
  当刘侨等人杀周延儒陈新甲,粉碎他们的计划,并迎刘钧入京称帝后,那些官员勋戚之家都遭到新皇清算。
  参与的被削爵夺官,抄没家产,连旁系也被追究,通通被流放到了海外。
  之后的追缴欠税,清理侵占田产,清理纳献,征收契税等,这些勋戚官绅之家受到的打击最重。
  李孝义家也一样被清算,可好在都知道他们与武清侯府的关系,也知道他们确实没参与进去,因此最后结局好的多。
  李国臣也被流放了,家里的财产多数被抄没了。
  不过李存义是李国臣的庶子,还是个外室子,因此最后李存义免于被流放,属于他名下的那份财产,也只是在追缴欠税以及清理占田、纳献后,再征收了契税后,就算是过关了。
  李存义成功留在了北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4/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