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5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0/697

  亲藩大名和谱代大名都深得幕府信任。
  而佐贺藩虽然有三十多万石,但他们是在战争中投降的藩镇,并不能得到幕府的信任,因此他们都封在边疆地区,是为外样大名。外样大名们不但封在边远之地,而且还受到幕府的严密监视,根本得不到真正的信任。
  幕府过去只在平户开设商港,把对外贸易之权掌握在幕府手里,独得其利。后来虽然从平户移到长崎,可也依然是幕府拿大头,佐贺藩拿小头。
  “家主,唐人真会进攻吗?”一名矮小的家臣站在后面担忧的道,“以家主之见,此次若是唐人发兵,究竟是两年前炮轰一顿,然后迫使幕府退让便收兵,还是会大举进攻?”
  汉军在平户等地为战争准备了大半年,以其准备来看,这次绝不会是什么武力胁迫一番。锅岛担心的就是汉军会借机大举进攻日本,然后要夺取疆土,长据不走了。
  而长崎又紧邻着汉人的平户大本营,一旦真要的打起来,长崎首当其冲,佐贺藩大事不妙啊。
  汉军在平户港集结的战舰已经多达数百艘,对马岛也已经集结了许多武装商船,而在朝鲜的釜山港,也集结了许多朝鲜水师船只。
  这些迹像,都表明这将会是一场大规模的进攻。
  锅岛常茂神情憔悴,他已经好些天没睡好了。
  随着平户那边的情报不断传回,他也知道汉人的准备日趋完善,幕府那边早急了,后悔的不得了,使者一趟趟往平户跑,还往唐国跑了几回,可不管这次幕府如何退让,汉人都只是冷冷的无视。
  这是非打不可啊。
  一旦打起来,佐贺藩首当其冲,能守几天?
  此时的局势,让他不由的又想到了关原之战。
  当年的关原之战,德川家康与石田见三在美浓国关原会战,东西军的这场战斗决定了天下谁主。
  最终,这场战斗,只用了一天时间就结束了。
  可战斗过程却曲折无比,德川家康的东军一支主力,三万八千人的主力由德川家康的儿子德川秀忠率领,可这支德川家康寄以厚望的大军由其儿子统领,他的儿子却犯了个致命的错误,被区区几千人引诱,结果就在上田城耽误许久时间,错失了关原会战的参战时机。
  这场决定天下之战,西军的数量上却占据极大优势,拥有十余万人,可这场战斗,却以本来就数量不敌,还又因德川家康之子率领的一路主力延误战机未到达的不利局面下,反而最终只用一天时间就打赢了这场会战,笑到了最后。
  当时锅岛也是西军一员,他很清楚这场会战最胜负的最关键就是当时的小早川秀秋。他当时率领一万五千人布置附近山上,可最终当东西两军决战到关键时候,眼看着西军就要取胜的时候,小早川秀秋却一直不肯听令出兵进攻东军,鼎定胜局。
  在最关键时候,德川家康不但没有派人去劝说态度奇怪的小早川秀秋倒戈,反而却在危急的不利局面下,派兵炮轰小早川秀秋的阵地。
  而小早川秀秋的反应却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德川家康炮轰他,他没有愤怒之下出兵一举灭了德川家康的东军,也没有继续坐山观虎斗,反而是率部加入了德川加康的东军,一万多生力军加入,反杀了西军一个措手不及,最终助德川家康反败为胜,赢得天下。
  小早川秀秋为什么会有临阵按兵不动?
  德川家康为什么反而炮轰小早川秀秋?
  而小早川秀秋又为何被德川炮轰后反而倒戈加入了德川家康?
  这是个谜。
  不过他的倒戈,确实完全改变了那场天下之战的结果。
  锅岛常茂对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他现在突然想到,也许当时小早川秀秋觉得德川更有胜算,表现上德川家康确属劣势,可德川秀忠还领着三万八千人的主力一直没有出现在战场上,德川家康向来狡诈,谁也不知道德川秀忠为什么一直没出现。
  也许德川秀忠一直在旁边附近呢,特别是当时德川家康炮轰小早川秀秋的时候,可能越发的让小早川秀秋认定德川还有后手。
  关原大战已经过去多年,小早川秀秋也早知道德川秀忠其实被支小部队引诱,而延误了两军会合决战时机。
  不管当年那一切真相是什么,其实锅岛常茂很惊叹小早川秀秋,他把自己摆在了一个左右天平的位置上,不论他加入哪边,哪边就能赢得胜利,不管怎么选择,他都是一个胜利者。
  佐贺藩当年站错了队,后来虽然倒戈投降了德川家康,但比起小早川秀秋就差多了。
  “如果我们投降汉军,你们觉得如何?”
  锅岛常茂突然抛出一句话,惊得一众家臣们目瞪口呆。
  日本人最注重的是家名传承,与中国人最注重的血统传承并不相同。中国人最重的是血统传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无子,那么中国人会从同族的子侄中挑选一人过继,继承血统,成为儿子,继承家业。
  可日本人不同,他们重的是家名传承保存,轻的是血统。没有子嗣没关系,找个外人过来,不管是入赘也好,收继也好,反正就是改家名,继承的是家名传承,只保证家名不断,至于是不是这个家族的血统并不重要。
  日本许多强势的大名,经常送儿子给那些弱势的快要绝嗣或者绝嗣的大名做养子继承家名,变相的吞并他们的势力。
  锅岛希望自己的锅岛家族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如果锅岛家识时务,早早的归附大汉,那么锅岛家总能得到赏赐吧。
  锅岛更相信,就算大汉能够击败幕府,甚至他们占领日本,汉人总还需要日本人协助统治吧。
  流水的幕府,铁打的家名。
第六百四十三章
识时务者
  北运河上的冰已经开始融化,运河两岸又出现了许多纤夫。
  以往这些纤夫总是最贫困无依的力夫,别处讨不到食,便指望着在运河上拉纤卖把苦力赚点粗粮活命。不过如今不比以往了,河边纤夫走了一茬,又来了一茬,但这些人已经不是无依无着,而是在家里春耕过后,出来赚点外快。
  拉纤是辛苦的,但收入也还是不错的,从天津到京畿,有很多河道都得拉纤。今年朝廷已经开始在修通州到京畿的河道,原来虽也有河道,但多数情况下,船只能到通州,运船是很难直达京城的。
  现在朝廷准备在京师的西北,昌平居庸关外的宣府怀来盆地修建一座怀来水库,把永定河水筑坝拦截蓄水,甚至把其它几条支流也引入水库。
  这座水库建成后,将为顺天府的饮水以及农田灌溉提供便利,甚至还能引水联通运河,使得运船能够从通州直达京师城下。
  不过这个水库要建好,起码得一年。
  许多京畿百姓农闲时跑去怀来延庆修水库赚钱去了,但也有些人依然来运河上拉纤。拉纤虽是苦力,但也有技巧,拉的好,比修水库赚的还多些。
  纤夫李庄是沧州人,沧州有两样东西最出名,一是长芦盐场,一个就是沧州武术。除了这样,便就是盐碱地和运河了。虽然处于河北平原之上,可过去沧州人的日子可不好过。
  这地方的地多是盐碱地,加之又常患水患,种地收成极差。在隋末时,这里还是许多河北英雄的聚义造反之地。这里也是历朝以来的产盐之地,因此也是贩买私盐极严重的地区,由此导致这里民风尚武。
  过去沧州人要么是给朝廷晒盐,要么就是暗里地贩卖私盐,或者外出跑江湖卖艺,也有许多人出去给人卖艺,当然靠着运河和海,也有许多人便出海打渔或者给人跑船,也有人在运河上拉纤。
  李庄家穷,以前没田没地,便只能在运河上拉纤,到了结冰后,便也干点别的活计打点短工混饭吃。
  虽然肩背上全是拉纤留下的老茧,可日子依然过的苦哈哈。
  打大汉朝建立后,长芦的盐场也归由皇家经营,采用了新式的晒盐法和提炼加工之法后,长芦盐场只需要更少的人,就能晒出更多的盐,炼出更好更白的盐,甚至能把盐加工成好多个不同式样的品种。
  在新的食盐产运销制度下,根本无私盐可贩,也不再有那么大的利润。普通百姓不允许再煮盐出售,他们煮的盐也根本达不到盐务署晒制提炼出的官盐那么好。
  盐已经不再是盐商垄断,不需要费那么大风险去走私,各省都有大盐仓,商人百姓可以轻易的从那里批发出盐来。
  许多灶户、盐贩都改了行。
  多数沧州人都去了燕北省,移民燕北,在那里分田分地垦荒。
  李庄本来也想去,奈何家里有病重老母,最终留了下来。不过留下来也比以前强多了,大量的沧州百姓移民燕北,原来的许多前朝勋贵官产田地,多没收为朝廷官产。朝廷把这些地租佃给留下的百姓,佃租比地主家的要低的多。
  李庄家有七口人,最后便佃到了七十亩地,虽然说田地不如其它地方,但广种薄收,有这些地可种,也能保证一家人的温饱。何况朝廷推广土豆玉米等作物后,又让这些地的产出又增加了不少。
  春天的时候,官上还向他们租种耕牛挽马,提供土豆玉米种,甚至还有农技员下乡到田地指导。又有冬天时修好的水渠,打好的井,架好的水车。
  春耕很顺利,很快完成了。
  大儿子在通州的铁厂里做学徒,二儿子在天津的船厂做学徒,小儿子在村里小学读书。女儿在家里帮着妻子养猪养羊养鸡养鸭,老母的病请医吃药后也好了许多,趁着农闲,李庄又来到运河上干起了老本行,拉起了纤。
  没有了各种乱收费,加之拉纤的工钱涨了不少,来这里拿两月纤,能赚一笔不少的钱。
  李庄已经打定主意,先凑笔钱买头牛犊养起来,养头小母年,家里地多,总租官家的牛不划算,虽说官家的租钱不贵,但如果牛是自己家的,等牛长大了,一年差不多还能下个牛崽,养起来,一头小牛崽也是不少钱呢。
  两个儿子在外做学徒,每月也还有一块银元,两个孩子也算懂事,厂里是包吃包住甚至包了衣鞋,这两孩子懂事,从不乱花钱,工钱和加班费总会省下来寄回家。
  李庄打算这钱先存着,等到了年底也许可以修葺下屋子。
  这屋子其实也是官府拔给他们的,许多人移民走了之后,他们的田地房屋等都由官府出钱买下来,这些田地便租给留下来的人种,房屋则分配给那些留下来又没房的人,房价很便宜,象征性的收点钱,而且还允许分期付款。
  李庄分到的那个房子还不错,比他过去的那个窝棚好多了,他也不打算再另盖,修葺一下就好,还能住好些年呢。
  李庄今年种了许多土豆,已经跟粮站提前签好了合同,连收购价都定好了,定购价很让他满意。
  只要不遇上什么太严重的水旱灾害,等地里土豆收获的时候,能卖不少钱。据说这些土豆他们收购过去,都是要加工成淀粉,然后加工成粉条什么的。土豆制成的粉条李庄也吃过,他们在运河上拉纤,船家包吃,有时遇到一些比较大方的船家,等开船那条,就要先吃一顿猪肉炖粉条子,那粉条听说就是用土豆做成的。
  吸饱了猪油的粉条子,炖的软烂,味道非常好,这是李庄吃过的最美味的食物了。他没想到,那么普通的洋芋,居然能做成这么好看好吃的粉条。
  粉条更好吃,也更好保存,这对李庄这样的庄户人来说,是个好消息,这意味着他们种的土豆有销路。
  洋芋确实是个好东西,收成可比麦稻高的多。虽然价卖不上麦和稻的钱,可量上去了,还是比种麦和稻划算,也好伺弄。
  要是粮站一直这个价钱收洋芋就好了,种上几年,到时就能攒钱赎买一些地回来。按官上的公告,官府是允许和鼓励他们赎买他们现在佃种的朝廷土地的。他们这些佃户有优先赎买权,而且价格比较公允。
  能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田地,这是每个庄户人心中的梦想。
  春风还带着些寒意,李庄跟同村的纤夫们蹲在通州运河码头边上。出来后跟着一条货船跑了一趟,算是开了张。
  坐在码头边等船的时候,李庄他们便拿了些土豆在旁边烤。这些土豆也是从家里带来的,个头稍小些,他们中午的时候不肯回住宿的地方,怕误了活,便直接揣着土豆烤着吃。
  个头稍小的土豆容易烤熟,在火里烤上一会很快就发出香喷喷的味道。
  “听说朝廷要从天津修一条轨道到京城呐,据说轨道修成后,就能跑大马车。两匹马就能拉好几个马车厢,可以拉上几万斤东西,跑的飞快。”同村的李松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0/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