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5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2/697

  在关原之战时,直茂就特别嘱咐自己的儿子胜茂,让带兵的他消极参战,暗中观望。结果就是他没有赶上关原会战,然后西军战败后,胜茂向德川家康请罪,等江户幕府立藩后,锅岛氏也便正式成为了佐贺藩主。
  锅岛氏背叛是出了名的,只要背叛的筹码足够,他们能出卖任何人。
  汉军给锅岛氏的压力很大,面对锅岛的主动归顺投靠,给出的筹码也相当诱人。
  征倭大将军刘允升在奏报天子后,得到了皇帝的亲自批复,接受锅岛氏的归顺,并给他们开出了优厚的筹码,许给锅岛氏一百万石领地。
  这是个相当诱人的价码。
  锅岛氏的石高不过三十六万石,其中还包含了支藩以及家老们的领地。
  在日本,石高是指授受封地或禄米以及承担军役的基准,比如说石高知行军役制,每百石出军役五人。按这标准,三十六万石,出军役将近两万人。
  日本江户幕府两百多个藩,总共石高也只有三千多万石。
  日本的稻米产量多少?此时上等水平的田平均产量为一反稻米一石五斗左右。
  一反等于十日本亩,大约为一亩半汉市亩,因此这样算,日本的十亩相当于中国一亩半,其稻谷产量也差不多等于一市亩一石左右。
  全日本的总石高不过三千万左右,其中幕府将军德川家直辖领地达到了六百八十万石,占有整个日本近四分之一的领地。德川将军又将其中的两百六十万左右做为采邑,赏赐给直属于德川将军的约五千个武士旗本们。
  此外皇室、公卿贵族、寺社占有的领地加起来约有四五十万石左右。
  其余的领地则全都授封给两百七十余个藩主大名。
  这些藩主多的有一百多万石,少的只有一万石。但达到五十万石以上的,只有七个。二十万到五十万石的有十五个,十至二十万的三十二个,五至十万的四十六个,五万以下的有一百六十六个,多数都不多。
  而且这些大名也跟幕府将军一样,除了少量直辖领地外,还得把大多数领地分封,分封给支藩,分封给家老家臣们,家老家臣们也还要分封给自己的武士。
  这样层层的分封,形成了一个金字塔。
  整个江户幕府的分封制,都是通过丈量土地面积,然后计算收获量,以此为基准,将所有的农业生产力都换算成米,然后以米的形式表现出来。
  不过所有分封出去的土地,都仅仅是土地的地租石高。土地所有权依然还是归属于幕府将军的,因此德川氏经常能够很轻易的对大名减封削封甚至夺封。
  分封给他们的领地,不能转让和买卖,而且名义上只有一代的所有权,下一代得继续得到将军的分封许可。而大名们分封给家臣们的采邑也是如此。
  一个武士一般有一百石高的采邑。
  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四到六口人耕种一町或者一町五反,能够收获十到十五石粮食。一町就是一百日本亩,一反是十日本亩,一日本亩的稻米产量只有一斗左右。六亩半左右日本亩,约等于一汉市亩地,日本的亩产量比中国南方的稻谷产量要偏低,只达到亩产一石左右。
  不过日本百姓的税赋却非常高,他们纳的年贡,通常达到四公六民,或者五公五民。
  相比起大汉现在的十五税一左右的田赋,日本农民二税一的税率可高的多,而且日本百姓还得承受藩主们的大量劳役任务,而大汉百姓则已经丁役摊银,摊丁入亩了,并不需要再承受繁重的劳役。
  大汉的百姓跟日本的一对比,简直生活在天上。
  此时的日本也跟朝鲜一样,农耕国家,绝大多数的人口都是农民。因此领主们的地位或者收益,也通通都是按着领地来的,石高就是一切的基准。
  锅岛氏原本石高三十六万左右,现在大汉许诺给他们一百万石高,是相当惊人的,除了幕府将军德川家直辖的领地多达好几百万,其余的越过五十万的都只有七家,其中超过百万的,也只有加贺藩的前田家有一百二十万石,其余第二高的就是萨摩港藩的七十二万石了。
  而且大汉还许诺,将来给他们分封更富裕的领地。
  既能保存家名,还能扩大数倍领地,锅岛还有什么犹豫的。
  佐贺城门口聚焦了大批的武士和百姓,他们目睹着家督向汉使奉上家传武士刀的场面。
  空气中飘荡着渔腥味,围观的不论是百姓还是武士,都很安静,甚至不少人还松了口气。
  武士们只效忠自己的家督,当大名做出归顺大汉的决定后,他们只能遵从。日本的幕府领主制度,与中国的春秋时代很像,周王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士大夫,大家都只对自己的封君效忠,而不对封君的封君负责。
  诸侯的封臣士大人只效忠诸侯,而并不听令效忠于周王。
  日本大名的家臣武士们,也只对领主们效忠,此外,既不效忠幕府将军,也不直接效忠天皇。
  汉使高兴的代皇帝陛下收下了这把锅岛家的家传之剑,然后把锅岛的效忠书收起,他挥手,让随从拿出一个烟花点燃。
  烟花飞窜向天空,然后猛然爆炸开来,在空中炸出一朵红色的花。
  许多佐贺藩的百姓还仰头看着这朵美丽的烟花,忽然从海上传来几声震天霹雳。
  汉使笑着对目露惊讶之色的锅岛道,“不用惊慌,这是帝国海军的回应,他们已经知道锅岛氏归顺帝国了。”
  又是三声炮响传来,汉使又道,“帝国海军在问我们,是否已经可以进港登陆了?”
  锅岛脸上极为维持着平静,“当然可以,我们佐贺藩锅岛家非常欢迎帝国海军到来!”
第六百四十五章
尊王讨幕
  “区区倭人,何须陛下亲征?”
  听说皇帝要亲征,首辅袁继咸忍不住进宫面圣劝说,在他看来,皇帝最好就是一辈子呆在京城,一辈子就呆在皇宫里,哪里也不要去最好。
  他是少数知道皇帝经常在周末时化身郭文德的大臣之一,这事他勉强能够接受,毕竟皇帝是开国之主,平时微服私访一下,只要不出京,身边有侍卫护驾倒也没多大问题。
  可御驾亲征就不一样了,就算皇帝是以武立国,马上夺的天下,但现在不同以往了啊。现在皇帝是天下之主,皇帝怎么还能乱跑呢。
  而且一旦亲征,到时又得调动大量的禁军随驾,还要携带大量的宫女内侍,召许多大臣随驾,这不但会是一笔巨额的额外开支,而且还会扰乱朝廷的正常运作。
  再说了,日本可是在海上啊,万一茫茫海上遇个风暴什么的,那皇帝岂不置于危险之中。
  反正,袁继咸已经打定主意,坚决反对皇帝亲征。
  “其实也算不上是亲征。”刘钧亲自给老师削了一个梨子。“老师吃个梨子消消火。其实事情没你想的那么严重,老师完全是过于担忧了。”
  朝廷现在制度比较健全,各个部门相继设立后,明确了职责,同时还有完善的监督系统。既能各行其政,又不用担心会胡乱非为。
  既有管行政的,也有管财务的,还有管司法的,也有管监督的。刘钧管理帝国,其实就相当于在管理一家公司。
  只要该有的部门都健全了,然后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用人得宜,那并不需要事事都劳烦董事长。
  袁继咸就是总经理,许多事情他都能在早规定好的框架内拍板。
  朝廷现在国库有钱,而钱怎么花也基本上早就定好了的,早做好了预算,也通过了审核。今年朝廷的主要方向都是决定好的,大的项目也都定好了,连钱都准备好了。
  现在不过是需要袁强咸看守一下朝廷,盯着朝廷各部门继续完好运行就行。从这方面来说,就算刘钧跑去了日本,可也一样还能通过专门的信使传递消息。
  大事早就决定好了,小事完全可以由首辅拍板,因此,根本无须担心。
  至于说亲征要花很多钱,刘钧也认为根本不需要有什么太多额外开支。他既不打算带许多太监也不打算带宫女,从司礼监带几个负责处理机密文秘的太监就好了。也不需要带什么御医御厨大堆,军中本就有御医,更不缺厨子。
  侍卫亲军是要到的,但不需太多,完全不用兴师动价的弄个十几二十万人。他又不是随炀帝,随炀帝就喜欢带许多人,西巡的时候,遇上暴风雪,结果一下子冻死几万宫人侍女什么的。
  去巡个江南,还得无数龙舟,把个洛阳皇宫里的太监宫女几乎都带上了不说,妃嫔也一齐随驾。
  带上五千侍卫亲就足够了,出了天津,还有海军护驾呢。那些部队也都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难道还不值得相信?
  渤海湾里的皇家特遣舰队,可是有两支分舰队的,不论战舰的等级还是数量都很强。这支特遣舰队里都是层层选拔出来,最忠诚可信的九头鸟。
  至于刘钧出巡而调动的兵马额外的花费,刘钧完全可以从自己的内帑中拔钱就可以了。他内库可是很充实的,从那里拔钱并不需要走预算和审核。
  而袁继咸担忧的风暴等安全问题,刘钧是不担忧的,以舰队的实力,就算真意外遇到风暴,也没那么严重,况且,一般情况下,海军里都会有人观察天象预测天气,一般的风暴等情况,都是能够提前知道并躲避的。
  刘钧又不是第一次出海,几年前他既打过日本,也下过东海。
  “可日本那边一切顺利,还未开战,已经有大名归附,陛下又为何还要亲征呢?”袁继咸不解。
  “我觉得日本那边的情况比我们预料的更好一些,我准备亲自走一趟,能够更及时准确的了解那边的状况,如果事情真的如我所估计的那样,那么朝廷对日本的战略部署可能就得做些调整。”
  袁继咸还是有些跟不上皇帝的节奏,他不明白,有什么情况不能让海军去调查然后奏报?
  “陛下打算调整对日本战略,怎么调整?”
  袁继咸有时真觉得很累,皇帝经常能想一出是一出,虽然事后往往证明皇帝确实是对的,可这种折腾总让他有种老头子跟着年青人爬山的感觉,跟不上脚步了,累啊。
  “陛下许诺锅岛氏百万石领地,莫非准备在日本也实行蒙古分封之制?”
  “当然不可能!”刘钧毫不犹豫地回道,日本人还不够资格享受蒙古人的待遇。给蒙古人的分封制,那是量身定做的。根据的是蒙古草原的特点以及蒙古部族的特点,还有他们紧挨着大汉帝国北疆,分封制能让蒙古部族受益许多,让大汉彻底的把这些人笼到手底。
  可日本人凭什么享受这种待遇?
  蒙古人处理不好了,他们会来抢,会来闹。可日本人隔着一片大海呢,如今又不是嘉靖之时,日本人就算做倭寇,也没有机会。
  既然日本人威胁不到大汉,那对他们自然也不会那么的客气。
  给锅岛的许诺,那不过是因为他是最识时务的。
  锅岛的归顺,让刘钧看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日本办法。原本的计划,是直接逐步吞食,武力强攻,征服日本,然后一个换置,把日本人迁移出去,再把汉人迁移到日本。
  不过武力征服也不是特效药,特别是这种一个民族征力征服另一个民族,肯定容易遇到抵抗。就如当初日本侵略朝鲜,朝鲜都要灭国了,可依然就是不肯降服。
  从另一面来说,日本也是儒家文化圈国家,他们的本质上民族心里也和中国类似。日本人自己都能乱战几百年,是个很好斗的民族。
  如果有更简单实力的办法,刘钧当然不愿意到时整天在日本的岛上山上转悠抓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2/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