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5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3/697

  刘钧也给自己削了一个梨子,梨子味道不错,水多且甜。
  “你说如果多几个锅岛这个的藩主大名,愿意归附我们,情况会如何?”
  袁继咸想了想,佐贺藩算是个大藩,可就算多几个这样的藩,也改变不了多少大局吧,日本有近三百藩呢,光是一个九州,就有二十多藩。
  刘钧哈哈大笑,“老师你应当换一个角度思考,比如说,如果多了几个佐贺藩主锅岛氏这样的藩主,那我们就不必强攻硬取,而是完全可以换个名头了。”
  “换个名头?”
  袁继咸脑子一转,马上已经想到了皇帝的打算。
  皇帝真是好算计,打的如意算盘啊。
  “老师觉得可行吗?”
  “如果只有一两人肯定不行,但只要有四五个藩主归顺,此事大为可行。”
  “既然有一个锅岛,那就会有第二个锅岛,这个世上,虽然永远不缺忠臣孝子,也更不缺见风使舵的墙头草。日本这个地方很好玩,不过中原一两个省大的地方,结果却能分成数百藩领主,动不动就能对决会战。”
  当然,更有趣的还是日本的幕府制度。
  德川氏的江户幕府并不是开创幕府者,在江户幕府之前,已经有过镰仓幕府、室町幕府两个幕府。在大约四百多年前,也就是在中国南宋之时,武将源赖朝于日本平安王朝的末期打败了贵族阶级的实权派平清盛一族,独揽大权,建立了镰仓幕府。
  从此,天皇便成为日本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际上只是幕府将军们的傀儡。
  实际上,自从桓武天皇将都城由平城京即奈良迁往平安京,即京都后,平安时代开始。可自平安时代中期开始,日本皇室就已经颓废,实权旁落。
  号称万世一系的天皇家族从此就走了衰败的道路,被旁人所操纵。
  从藤原氏政权起,经历平氏政权、镰仓幕府、室町幕府、丰臣政权一直到现在的江户幕府,天皇一直无权。
  天皇在京都凄凄惨惨的过着日子,这种日子天皇都已经过了七八百年了。
  藤原氏、平氏跟丰臣氏还是关白摄政,而在镰仓和室町、江户三个幕府,则完全是由幕府将军掌权。
  幕府的将军,权力完全凌驾于天皇之上。
  幕府将军也称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若说幕府将军的权力之大,大约就跟东汉末年的丞相曹操可比,幕府时代的天皇,也就跟汉献帝一样惨。
  此时的日本天皇是一位年轻的女天皇。
  日本天皇万世一系,传到此时据说已经是一百零九世。如今的天皇又称明正女皇,日本的女皇很多,尤其是在平安朝以前,更是女主称雄的时代,明正女皇是日本第七位女天皇。
  不过这位七岁继位的女天皇,实际上她根本不能与叱咤政坛的前辈女天皇们相比,她的实际身份顶多也就是相当于神宫的女祭司,毫无权力可言。
  明正女皇是后水尾天皇的女儿,他的母亲源和子是江户幕府二代将军德川秀忠的女儿。明正幼名兴子,因此未即位前也称兴子内亲王。
  在江户幕府时代,日本天皇的权力更加微弱,按照德川幕府制定的规定,天皇要把学问的修行和歌的精通放在第一位,实际上就是限制天皇干政。天皇手里唯一被认可的权利,就是天皇有权按本朝先规决定年号。
  兴子是德川家的外孙女,她出生时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可两人都没有长成。
  在兴子七岁的时候,因为在幕府的控制下傀儡天皇当的太憋屈了,后水尾天皇又无力反抗,便干脆宣布退位了。
  因此德川家的外孙女兴子内亲王便得以即位,成为日本第一百零九代天皇明正天皇。这一年兴子七岁,在十一年前。
  不过这女天皇也纯粹就是个摆设,别说她只是德川家的外孙女,就算她是德川家的女儿也改变不了这个结果。
  “多憋屈的日本天皇啊!”刘钧摇头感叹着。
  袁继咸心想,这是人家内政,管我们什么事啊。
  刘钧却不赞成他的态度,“我大汉是天朝上国,日本曾向朕奉上国书,从那时起就是我大汉藩属邦国。朕还赐给了兴子日本国王封号,以及日本国王金印。”
  “日本是神圣大汉的藩属国,日本女王是朕的臣子,如今日本德川家窃夺日本国政,架空日本女王,此种行径朕岂能坐视不理?朕必须为日本女王主持公道正义,为日本讨伐不臣之德川氏,号召所有日本忠义之藩主大名起来一起讨伐江户幕府,还政日本女王。”
  听着刘钧那一脸正义的样子,袁继咸嘴角直抽抽。
  日本幕府都好几百年历史了,这都成日本特色了,咱们管那些干啥。再说了,你自己也是篡位称帝的啊,怎么还能把这话说的这么高调?
  不过心里吐嘈归吐嘈,但袁继咸明白,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干涉日本国政的理由。
  如果打着讨伐幕府,还政女王,为藩属臣邦主持正义的名头,这就是正义的出兵啊。当然,如果还有几个忠义的藩主,忠心耿耿,奋起举兵,讨伐德川氏,那就更好了,到时若是他们主动向宗主大汉请求发兵支援,那大汉出兵,更加的充满正义性了。
  一场征服之战,就能变成正义之战。侵略战,也能变成日本人的内战。
  刘钧非常清楚,这种变化,其实极为重要。如果是入侵征服之战,可能面对日本上下的拼死抵抗,甚至有些人或许会不死不休。但如果成了一场讨幕战争,成为一场日本内战,汉军只是援兵的话,那性质就不一样了。
  用几个归顺的藩主,弄出一个讨幕军出来,打出声势,到时就能轻松的分化掉一大批日本抵抗者。
  “陛下真打算支持讨幕,还政日本女王?”
  刘钧笑笑,“先讨伐攻灭德川幕府和他的那些同党再说!”
  一旦汉军踏上日本列岛,可就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了。
第六百四十六章
八万旗本
  让内阁首辅留守京师,负责在他离京期间处理朝政后,刘钧便出了京。
  没有太过兴师动众,也没有什么大排场,刘钧点了五千侍卫亲军,也没有带宫人内侍,更没带嫔妃,便直接出了京。御驾先到天津,皇家特遣舰队早已经在那里等候。
  皇家特遣舰队两支分舰队全都到来护驾,两支分舰队各拥有十五艘主力战舰,其中一级战列舰各三艘。另外还有皇帝的坐舰神龙号,更是帝国最大火力最强的战舰。
  皇帝在天津检阅了舰队,然后率部登船,扬帆东渡。
  海上一路顺利,舰队顺利的抵达了平户港。
  “陛下,将士们在港口迎接!”
  刘钧站上甲板,看到远处的港口确实许多人在迎接。
  “今天是个好日子。”刘钧笑道,雨后初晴,港口里有彩虹出现,而且是两道彩虹。
  皇家特遣舰队在东海舰队平户港的引导船的引导下,缓缓驶入港中。
  锅岛胜茂站在码头上,远远看着那支庞大的舰队入港,心中充满着惊叹。平户港的大汉海军战舰已经很多了,他本以为平户的战舰已经云集了帝国的主力,却不料,又是一支庞大的舰队到来。
  他点了一下,一共三十一艘巨舰到来,全是三层炮甲板的五桅风帆战列舰,后来还跟着许多护卫舰、运输船。大小数百艘舰船,白帆摭蔽天空。
  平户岛做为大汉的租界,汉军已经在这里经营了近三年,东海舰队第七舰队也以此为母港,经营的铁桶一样。
  皇帝到来,平户港的汉军和商人、移民们齐来迎接。
  下船后,刘钧进入平户城。
  “宣锅岛四人。”
  刘钧也不顾旅途疲劳,一入城,便让人把锅岛等四个归顺藩主宣来面见。
  在刘钧定下讨幕计划后,在日本的刘允升便积极的行动起来,等刘钧刚出京师,这边已经成功的策反了四位藩主。
  佐贺藩主锅岛胜茂,平户藩主松浦栋,萨摩藩主岛津光久,长州藩主毛利秀就。四藩有三个是在西海道,长州藩毛利家则在山阳道,但也紧邻着九州岛。
  这四人归顺大汉,也都算是各有原因。
  其中松浦家本来地盘就小,石高不过六万多,领地就在平户和壹岐岛。可是后来刘钧炮轰日本,幕府把平户、对岛等五岛租给中国,实际上平户藩就没有了领地。幕府本来是答应给松浦家换一块领地,但一直到现在,幕府也没有兑现承诺,松浦家成了没有实际领地的大名。
  他们依然生活在平户,可是平户一切都由汉人说了算,他们是汉人治下之民。
  松浦藩全靠着大汉给的一点租金以及做生意收入,对幕府早就不满了,当大汉使臣承诺他们只要加入讨幕大军,等事成之后,就给松浦家一百万石领地,还会迁到更富裕的原德川家的领地去时,松浦毫不犹豫的就加入了讨幕军。
  松浦家都是一群凶狠之人,当年他们引中国海盗到平户,然后大做交易,甚至跟着中国海盗四处劫掠中国和朝鲜等地,日本侵朝战争时,松浦家也是担当着马前先锋。可惜在关原之战中,他们站错了队,结果德川的东军胜了,松浦家虽然好不容易保住了领地,可德川家却是一直找着机会跟他们算后帐的,他们的领地被汉人租界去了,松浦家想换块领地,德川家哪会真的答应。
  再说了,各地都有主,换哪去?除非德川家拿出自己的领地来,可那样的事情,德川家当然不会干。
  德川家这几十年来,对大名们各种削封减封,只进不出。
  平户藩松浦家六万石,佐贺藩锅岛氏三十六万石,长州藩毛利家也是三十六万石,但萨摩藩却高达七十二万石。
  不论是长州毛利家还是萨摩岛津家,这两家都曾是超级强藩。
  毛利京更曾经拥有一百二十万石高,在百年前,毛利家毛利元以安艺为根基,占有十国之地,拥有一百二十万石高。后来毛利元之孙毛利辉元与织田信长对抗,信长死后与丰臣秀吉妥协,参加执政,为五大老之一。秀吉死后,其实力仅次于德川家康。
  关原之战时,毛利辉元更为西军总大将,那场大战后,西军战败,毛利家也被减封,只剩下了周防、长门两国的三十六万石。
  从一百多万石跌落三十多万石,毛利家心中怨气可想而知。
  因此当汉军的海军战舰就在毛利家的山口秋城外,炮口对着毛利家,毛利家很爽快很识时务的就归顺了大汉,愿意加入讨幕大业。
  萨摩藩向来为九州强藩,他们家曾经控制了大半个九州,后来丰臣秀吉平定九州,岛津氏的领地也被大幅削减。
  在此前,萨摩藩按幕府德川将军的指示,出兵琉球,打下琉球后,德川在岛津的六十万石领地上,加封了琉球十二万石,使得萨摩藩石高达到七十二万石。
  可汉军一声征讨,立即吓的幕府又喝令萨摩藩把琉球让出去。萨摩藩前后出了那么多力,好不容易把琉球打下来,结果幕府说让就让,事后还没有半点补偿,这让岛津氏十分不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3/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