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5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4/697

  但南洋比较遥远,且各国的战舰不比日本这样的无海军国家,对付他们不能靠数量,得靠的是巨舰和大炮,还有优秀的海军士兵。
  因此现在海军的许多商船改装的战都将陆续退出现役,转售给海商做船运。不少海军将领都有些不太愿意自己的战舰减小,但皇帝一句各船厂即将有一批新船将出厂的消息一出,大家都很痛快的同意淘汰裁撤一些改装商船。
  同时对于等级舰以下的护卫舰船数量,也都做了削减,这种级别的船有需要,但不需要太多。
  不过这样一来,各个舰队的主力舰数目都立时下降了许多,甚至主力舰数目还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海军现保存十五个分舰队,所拥有的所有主力战舰数目还不到一百艘,十五个分舰队多数都只拥有一艘一级舰两艘二级舰。
  只有皇家舰队才拥有唯一的一艘特一级战舰和四艘一级舰和八艘二级舰,两个分舰队的皇家特遣舰队,拥有的战列舰数量,比那些拥有四个分舰队的舰队都还强的多。
  长江舰队的规模也遭到了削弱,精简一番过后,长江水师舰队的规模缩小了许多,整个舰队只拥有了两万人,一万陆战队,一万水师。他们也是唯一一个没有战列舰的舰队,皇帝把水师的主要职责定位于江淮等内河和内湖中巡江巡湖以及打击水贼等。
  不过皇帝又新成立了一支黑龙江舰队,就是那支北上支援索伦部的特遣舰队,只有一艘五级舰四艘六级舰,还有一些更小的炮艇巡逻船,以及一些运输船和两千人的陆战队,现在这五千人被直接编为了黑龙江舰队,负责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内河,以及被正式称为黑龙海的那片黑龙江口的海域。
  大汉唯一一艘特一级超级战列舰海神号上,刘钧看着舰队缓缓离港,心里也有些充满感慨。
  日本,如今是大汉帝国的一部份了。
  海上,进出日本各港的船只许多,船队正赶着时间把各集中营中的日本人运回大陆,然后又有船不断的从中原把许多汉人运到日本来。
  这个看似多此一举的行动,却得到了朝廷上下多数人的支持。要真正占领日本,这种方式看起来有些笨,但确实是十分有效的。
  不过也并不是把所有的日本人都要运走,因为日本的金矿、银矿、铁矿、硫磺矿等矿产的丰富储量,朝廷打算继续开采,并且要加大规模。这需要大量的开采和冶炼的工人。
  如之前的石见银山,虽然一年能产银百万两,但整个银山的工人却多达二十万。在这个时代,开矿采矿都是密集劳力的产业,日本的这些银矿铜矿,每年能为帝国产出数百万两白银,以及上千万斤的铜。
  而要维持这样的开采量,并且在日本直接将之提炼粗加工,也需要更多的人手。按工部官员们的计算,要维持朝廷的这个开采计划,需要起码三百万工人。
  刘钧不打算从中原运汉人来采矿,因此他最终决定留下几百万日本青壮在各地采矿冶炼加工,为了让这些矿工安心干活,刘钧允许他们的妻子留下。十岁以下的孩子也可以留下,但年满十岁的儿女都要送去中土接受教育,将来还得接受朝廷的工作安排,女子甚至得在中原嫁人。
  刘允升虽然还没有向兵部缴纳征倭大将军的将印,但现在也算是已经完成了此趟征途。
  “陛下,这趁东征,真是意想不到的顺利啊。一年不到的时间就拿下了日本,还几乎是完整的拿下了日本,我们得到的收获,不敢想象啊。”
  刘钧也点了点头,不说土地和人口,光是那几千万两的白银和数千万斤的铜块,铜钱,就足以让帝国十倍百倍的收回了这次的战争成本。
  这一仗,比开国之初,没收那些前朝官产以及宗室和勋戚们的产业,再加上征收的那点契税收的钱都不少了。
  有了这么大的战争红利,朝廷接下来几年的军费都有了。连带着移民和修路、教育这方面的开支,都能得到不少补充。
  当然,得到的金银钱财和粮食布匹等等都只能算是表面的红利,真正最有价值的还是那两千多万日本人口,以及那么广大的一个日本列岛。
  “有了这笔战争红利,今年的财政预算会议,估计要轻松的多了,不用各部们互相剑拔弩张,寸步不让了。”
  刘钧也是不由的一笑,如今的朝廷开支,都是要先做预算,然后拔款。每年年底之前,都会开始根据今年的国库情况,并明年的财政收入,预计明年的开支,然后做一个预算表,分配明年的收入。
  对这个预算会议,各部门非常重视。
  预算表中能分到多少,那么明年就只能拔多少,各部门当然都希望自己能拔到的钱越多越好,有钱才好办事。在考成法的压力下,大家都想出成绩。可想出成绩,没有钱是没底气的。
  若是自己争不到预算,那明年一年自己在手底下人面前就硬不起腰来。
  可总的钱就这么多,你多分一点,那他就得少算一些,因此每当这个时候,京中各大部衙的头头脑脑们,完全不顾平时的礼义情面,为了一点预算,恨不得撸起袖子上演一个全武行。
  第一年的财政预算大家还都顾着面子,而且当时国库里银子多,大家互相谦让,也一样能分到许多钱。
  可去年就不同了,去年少了大笔的没收前朝的钱和征收的那笔一次性的财产税,收入少了一半多,因此去年的预算会议上,就有点火药味了。
  今年,各部门都发现一个大问题,就是钱用着用着就不够了。这个时候各部门拼命向上面请款,但想从财务卿手里要到钱,那比铁公鸡身上拔毛都难。
  若不是皇帝还有个丰富的内库,针对一些急需要的款项,适时的拔下内帑,只怕今年许多官员都会很难过。
  有了这个教训,那么今年的明年财政预算会议,官员们早就准备好了要据理力争,丝毫不让了。
  但现在,有了日本的这笔超级战争红利,明年的财政预算会议肯定会更加轻松。
  “该争还得争的。”刘钧对于现在这种预算方式很满意,这其实就是量入为出。根据来年的财政收入,有多少钱干多少事。
  总的钱数都在那里,要干的事情很多,那么就需要合理优化,分出一个轻重缓急来。哪些事情是非干不可的,那么就优先拔款,那些事情是可以先缓缓的,那么可以放到后面。
  通过这样的预算拔款制度,那么朝廷的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刀刃之上。再不会出现,国家养的兵,结果发现没有军饷可发,国家的前线的战士,却没饭可吃,没冬衣可穿。
  也不会出现,一遇灾情,官府没有半点余钱和粮食可救灾。
  也不会说,国家的士兵还拿着长矛大刀,或者有了火枪却没有弹药的情况下,皇帝却还在大兴土木,在建造宫殿御花园。
  虽然说其实这种预算,各朝各代都有,不管是量入为出,还是量出为入,中央都会做这样的统筹,但说实在的,历朝这方面做的好的很少。不该花的钱花了,该花钱的地方却没钱可花。
  刘钧支持这种预算制度,力争把钱用到最好。
  但另一方面,刘钧又手握着国家最赚钱的一些产业,银行业、煤炭钢铁、矿产开采、远洋贸易、船运、盐茶烟酒等专卖等,刘钧不在乎有人称他是与民争利。
  他的这些收入甚至并不列入国库而全列入自己的内库,但刘钧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自己花钱。
  他的钱依然还是用于国家开支,但这些钱被他用来做为国家预算的填补。国家预算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总有些意外用钱的地方,或救灾,或战争等等,朝廷每年也会预算一笔钱,但这笔钱不会太多,而且每年预算外的请款太多。
  更多的时候,刘钧就会用自己的内库拔款给那些请款。
  皇帝的这笔钱,就是润滑济。
  这次占领日本后,各种获得的战利品,刘钧没有染指。但他打算将日本的那些矿产全都收入囊中,他准备单独成立一家日本能源公司。该交的承包费,该缴的各种税他一分不会少,但是他打算由自己经营,采取发行股票的方式集资,招募股本,然后把这些矿承包下来。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一是这些矿产很赚钱,二是刘钧确实不太放心由官方这种外行人来经营。
  这种大型矿产资源公司,还是由他来主导,请专门的管理团队来经营的好,而且采用股份制,也还能让百姓也分红得利,比起让官府来管理,灵活的多。
  官府搞企业管理,完全外行管内内行,动不动就容易弄出问题来。就好比大明的海运和盐业一样,金饭碗最后却成了要饭的工作。
  如今的大汉,资本非常的猛,各个角落都能看到资本的踪影。各种各样的商行、公司,甚至各种股份公司,股票,分红等等。还有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甚至有了专门的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钱庄、银号等等。
  甚至朝廷还已经专门出台了公司法,证券法,在京师有了专门进行公司股票交易的证券交易所,也有了专门监督证券市场的官方证监局。
  有的时候,刘钧自己都不太清楚,自己的许多国策,是不是太过于纵容了资本力量。相比于晚明时的资本萌芽,如今的大汉,已经显现出了资本力量了。
  许许多多的工坊、工厂设立,无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了乡村,走进了工厂、矿场做功。许多百姓已经不仅再是季节性的在农闲时外出务工补贴家用,而是开始完全离家整年在工厂里干活了,许多年轻的小伙子大姑娘,都开始在一个个的工坊里长期做工,所得的收入远超在家里帮忙种地所得。
  而越来越多的大商人出现,他们手里拥有的资本力量相当惊人,而且许多商人开始通过银行借贷,以及民间发行股票募集资本等方式进行扩大经营。
  还有一个新的变化,就是如今各地的商品流通越来越快,货币流通也在加快。一方面是一些传统的商品,如粮食等在涨价,崇祯初时,一石大米一两多白银,一个百姓佣工一月的薪水能买一石多点大米,将近两百斤米。
  而到了现在,一担大米两块银元,两百斤米,需要四块银元。工人们收入的银元增加了,但能买到的大米依然也就是两百斤左右。可另一方面,许多加工型的商品却又大幅的降价了,受益于如今的市场资本化,许多工坊规模更大,成本也降的越低,加上行业的竞争,商品价格比过去反而更低了。
  这是一个大家手里都有钱,大家收入都普遍增高,大家都已经习惯消费的时代,这是一个钱能买到一切的时代,这是一个商人地位正不断提升的时代。
  这是一个商人们眼中最好的时代,也是许多守旧儒生们眼里最坏的时代!
第六百七十五章
猛龙过江
  龙汉二年,大汉帝国神圣皇帝在南洋的海外领地新加坡,明人称为淡马锡的那个马六甲海峡东端北边的小岛上,一片繁忙热闹。
  从三年前,明荷英西萄五国签订和约后,这个原本属于马六甲王朝,后来被葡萄牙人所占据的小岛,便成为了刘钧的私人领地。
  经过三年的时间过去,这个扼守在马六甲海峡的星岛狮城,已经完全变了样。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大汉帝国在南洋的据点,既是商贸站点,也是一个贸易港口。经过三年的建设,这里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大量的商人、工匠以及当地土著的聚焦,尤其是这里成为帝国在南洋的商贸站点后,无数大汉海商在此进出港,各种各样的中原商货运送到这里,转售给欧洲商人,然后从这里购进南洋诸岛上的香料、大米、棉花、白银等商品运回中原。
  热闹的交易,让这里日新月异,越来越热闹。
  港口、炮台、带有中国特色的城池规模,高大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吊桥、铜钉城门,甚至城里的寺庙、道观,棋盘般的街道,各种各样的汉字招牌的商铺。但城中也还有尖顶的钟楼,以及教堂等。
  城池外不远,也还有许多开垦的田地,种植着水稻、甘蔗等。
  三年的时间,这座大汉帝国的海外领土上,如今已经拥有数万人口。常年驻有数条战舰为狮城护卫,也还有一千名陆战队员。
  这个力量,在帝国本土只算是不值一提的驻军规模,但在南洋,却已经是值得荷兰西班牙等各国重视的力量了。
  大汉东印度公司在这个南洋星城的发展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东印度公司开始开辟了大汉沿海到南洋,并且直至印度以及波斯湾的商贸航线后,星城就成了极重要的补给港口。
  新城的迅速发展,让爪哇的巴达维亚荷兰人,和吕宋的马尼拉的西班牙人,甚至马六甲的葡萄牙人都非常的羡慕妒忌恨。
  他们在南洋经营数十年,也不过如今的那点规模,可大汉进入南洋才不过三年,却迅速的在星城建立起如此大的一个城市。现在的星城,已经成为了仅次于马尼拉、巴达维亚的第三大港口城市。
  无数的商人在这里交易,大汉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赚的盆满钵满,让荷兰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甚至英国人瑞典人等羡慕的流口水。
  以往汉商大多数人是充当着这些欧洲商人的中国货物的供货商角色,他们在澳门、大员等地建立转口贸易港,把中国商人组织的货物收购,用白银或者香料等交易,把这些货物运回南洋,甚至转手就卖到日本朝鲜等地,大赚一笔。
  只有极少数的汉人海商,才有能力把中国货物直接运到马尼拉和巴达维亚去。但他们也顶多运到南洋,欧洲和美洲的贸易份额,完全是他们的市场,甚至就连印度孟加拉东吁大城等国的市场,也都属于他们瓜分的。
  但现在,大汉独占了日本朝鲜的贸易,他们的船根本不能越过半步。大汉表面上向他们开放了沿海各港口,但他们已经无法再如过去那样在贸易中占尽上风了,如今的大汉东印度公司,丝毫不弱于他们。
  他们拥有更丰富的货源,更充沛的资金,甚至完全不弱于他们的庞大船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做一个上游供货商,不但插手了转口贸易,甚至直接开辟了往印度和波斯湾的航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4/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