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6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5/697

  “确实是有,不少人都认为没有必要合并朝鲜,而且认为这样做不够仁义。很多人认为朝鲜向来为中原之藩属,忠心耿耿,朝廷合并朝鲜,做的不够地道。”
  “仁义?地道?”刘钧摇摇头,“也许吧,但天予不取,必反受其咎。如今大好的机会,朝廷可以合并朝鲜,这对于大汉来说,将是极为至关重要的,受益千秋。朕又为何要顾忌着那些虚名,而错失这样的机会呢?别以为朝鲜是我们的藩属,就真把他们当成自己人了。”
  刘钧吞并朝鲜的行为,确实有些恃强凌弱的意思。但站在国家的角度,这种行为却是正确的。不关乎什么正不正义,而是利益使然。不要以为朝鲜就是无害的,若两国间实力相差较大,朝鲜自然不敢有什么想法,但若中原衰弱,谁能保证呢。
  “不过如今看来,他们确实是过于操心了,朝鲜上下对合并之事,还是很支持的。”袁继咸也觉得皇帝有些过于盛气凌人,灭日本吞朝鲜,这一套下来,不算仁义,但对于大汉来说,确实是得益千年。
  但最让朝廷上下意外的还是朝鲜人的态度,大汉虽然用了合并一词,但吞并就是吞并,可此事居然如此顺利,少数站出来反对的朝鲜人,迅速的被镇压下去了,然后大汉和朝鲜乐呵呵的就完成了合并。
  简直不敢思议啊。
  “想当年,日本人也想侵占朝鲜,侵国之兵出动,前后历时数年大战,死伤无数,结果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袁继咸感叹道,“当年日本人谋划许久,初入朝鲜,如入无人之境,几乎是席卷之势,可朝鲜国王和朝廷却宁愿流亡大明,也不肯投降。朝鲜百姓,更有许多自发的义勇起来抵抗,誓言不降。”
  “那怎么能是一个样?日本当年是侵略,他们是强盗,攻进日本,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但大汉不同,不说大汉一直就是朝鲜的宗主国,而且万历之时援朝抗日,对日本有再造之恩。此后朕率兵入朝,也解其被女真奴役之苦。”
  刘钧说到这些的时候,确实是有些得意的。
  当年刘钧入朝,支持亲汉派废了前国王李倧,一手扶持了李珖为王。当时就已经对那朝鲜清洗过了一次,此后的朝鲜上下,就已经基本上都是亲汉派了。加之此后三年,大汉在朝鲜设租界,派驻军,互相贸易,大汉在朝鲜是合作,让朝鲜上下都获利不少。
  在这种影响下,大汉在朝鲜的名声很好,这为合并提供了极好的环境。
  而刘钧也给朝鲜的当权派人很多好处,保护他们的财产,保留他们的官职,设立议院,送官员到京师学习,允许两班子弟到中原读书,允许他们参加科举。
  这根本就不是占领者对被侵占者的态度,而是真正的合并,在恩威并济之下,除非朝鲜上下都脑子坏掉了,要不然,他们就不会对此事坚决反对。
  刘钧对朝鲜的合并,是给了很大诚意的,这是真正的合并而不是吞并,尤其是在朝鲜国王的支持之下,阻力更小了。
  没有了王室和两班贵族们的反对,朝鲜的普通百姓更不会反对了。这种事情,本就不是普通百姓能参与的。当年许多义军民兵起来反抗日本侵略,那是因为日本人侵略朝鲜,烧杀抢掠,朝鲜百姓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有国王和朝鲜号召他们起来反抗。现在国王和贵族们也不反对,他们自己的生活也不会受到影响,甚至自汉人来了后,他们的日子过的更好些了,他们又岂会反对。
  在这个民族主义还不是很盛行的时代,国家和民族,都只是当权派们用来维持利益的工具而已,既然并入大汉利益不受损失,甚至还能得到更多利益,他们为何反对?
  当大汉的爵爷贵族,难道不比朝鲜的贵族更好?
  “陛下高瞻远瞩,早把一切都算好了。”袁继咸笑笑,做为内阁首辅,主持国家行政,他当然也清楚的看到吞并日本朝鲜后,对于大汉的巨大好处。尤其是日本,完全是被吞并的,日本两千多万人口,都成为帝国的重要劳力,为帝国开荒拓地,为帝国修路铺桥、采矿做工。尤其是日本得到的那些财物,几乎是整个日本国的财富,都落入帝国的国库,这笔钱财,让帝国的国库前所未有的充盈。
  他这个首辅,起码十年之内,都不用担心财收问题了。
  只是对朝鲜的合并,比较温和,给那些朝鲜人保留的权益太多了些。但他也能理解,朝鲜不是日本,得区别对待。现在给朝鲜人优厚的待遇,也是彻底的瓦解朝鲜人最后的一点抵抗心理。
  至于朝鲜人有些过高的地位,这不是问题。只有等朝廷渐渐接手控制了朝鲜的局势后,这些人自然也就无法再保持这种超然的特权,到时就算他们不甘心,也什么都改变不了了。
  “朕已经任命兵部尚书张国维为朝鲜总督,接下来还会抽调大量朝鲜官员入京学习。趁此机会,内阁当迅速的选派一批得力的官员赴朝鲜任职。朝廷争取在五年内,接管朝鲜。”
  “朝鲜以后就是帝国的一个军区,高丽和新罗两省,也要实行与中原一样的制度律法以及税法。这个工作量比较大,内阁辛苦一点,争取年前完成朝鲜军区两省的官员调整,并把国朝律法税制等推行开来。”
  只要在朝鲜实行大汉的制度,那么在军政和财税分离的情况下,有大汉驻军朝鲜,就算先期会以朝鲜原官员为主,但在大汉的这个框架下,刘钧并不担心朝鲜会出什么乱子。
  “对了,今年内要完成朝鲜的普查登记,对于朝鲜贵族的财产,给予换发新契约,保护他们财产不受侵犯,免费换契。”
  大汉开国之时,可是借着换契之机,狠狠的对着那些贵族地主们征收了一笔财产税,但现在刘钧不打算收朝鲜人这笔税。没必要为了点钱,而把朝鲜人给惹怒,反正朝廷现在也不差钱。
  “在朝鲜全面推行朝廷的律法、税制?”
  “当然,既然朝鲜已经大汉帝国的一个军区,岂能一国两制?”
  “放心吧,虽然国家的税法律令,可能会对朝鲜贵族有些影响,但他们不会吃亏的,交点税不过是小出点血,但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帝国的商业活动中,他们的钱随便投资到帝国商业中,也比他们省的那点税更多。”
  “右枢密使刘允升出任南洋总督,现在兵部尚书张国维又出任朝鲜总督,东海舰队提督刘允贞任日本总督,陛下,中枢现在可只剩下傅枢密使一人了。”袁继咸提醒皇帝。
  “太师是否对朕准备用兵南洋有什么意见?”刘钧听出了袁继咸的话中之意。
  袁继咸道,“老臣只是以为,一张一驰方为王道,朝廷今年接连用兵,先灭日本再并朝鲜,西南也是兵事连连,老臣以为,当休整一二。”
  与朝鲜在东海上的超乎预料的进展相比,西边的战事可称的上是很不顺利。洪承畴和孙传庭倒是稳住了西北安宁,大汉与入藏的顾实汗达成了宗藩关系,暂时无战事。但在西南,郑芝龙入缅作战,却一开始就不顺利。
  西南雨林的热带气候,甚至并不比青藏地区的高原气候好多少。恰好他出兵时又是雨季,雨季加上雨林时的疟疾等疫病,还有东吁人意外的拉起的那个中南反汉同盟,都让郑芝龙进展不利。
  因为雨季和疫病及东吁人的反抗袭扰,大汉的火炮和火铳,在那里似乎有些难以发挥,尤其是先前朝廷错误的估计了东南的反抗实力,导致郑芝龙兵力不足,难以展开大规模的扫荡进攻。
  到如今,郑芝龙损失了超过一万人,虽然真正的帝国陆军损失只有不到三千,还多是疫病感染而死,其余的多是些大理、老挝等地的土著民兵。但这个损失,也让朝廷大为震惊。
  大汉立国以来,还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伤亡。
  不管是在辽东与女真较量,还是在草原征讨蒙古,甚至是东征日本,云贵平乱,都不曾有过这样的大的伤亡。
  因为此事,朝廷里甚至有不少言官都弹劾郑芝龙,要罢免他的中南总督兼征南大将军之职。
  袁继咸等总理参政们,甚至觉得西南瘴厉之地,运输补给也困难,距离大汉天高地远,实在没有必要去征讨,甚至有人觉得应当停止对东吁国的征讨,只要维持住现在的中南云南、大理、老挝三省的现在控制疆界就可以了。
  可皇帝刚征服日本,就已经不与总理参政们商议,直接就任命征倭大将军、右枢密使刘允升改任南洋总督。
  帝国在南洋目前还只有新加坡一个小岛,刘允升任南洋总督,堂堂枢密使去一个小岛上做总督,这用意不是很明显吗。
  尤其是帝国对海军各舰队的重新布置调整,帝国海军已经开始部署多支舰队到南洋去,更加证明他们的猜测。
  皇帝非但没有收兵之意,还打算全面扩大在南洋的战事,这是准备要连南越、南掌、东吁等国一起收拾的态势,甚至准备搞大包围战略,海军配合陆军,要抄东吁的后院啊。
  许多大臣都认为皇帝有些过于好战了,打个东吁就已经让他们觉得难以接受了,现在居然要连南越等国一起打,这万里之远的瘴厉之地,实在没什么好打的啊,当年秦汉之时拥有南越,不也先后失去了吗,明也曾收复过南越,但后来也撤出了。那些地方,太遥远了。
  刘钧对这种言论早有所闻,他也丝毫没打算理睬。
  “太师可知,南洋上西夷诸国,目前正在谋划着出兵犯我大汉?意欲夺我大汉南洋之领土,封锁我大汉海上贸易之商船?”
  “真有此事?这些西夷莫不是犯了失心疯,他们如何敢尔?”袁继咸极为惊讶。
  “利益驱使之下,没有什么是不敢的。”刘钧说。
  “这些西夷真是疯了。”袁继咸问,“那刘枢密使调任南洋总督,以及数支舰队南下,并不是为对付东吁、南越?”
  “不,敢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朕不管他是东吁还是南越,又或是什么西班牙、荷兰、英格兰,任何敢于挑衅大汉者,朕必反击。”
  袁继咸已经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了,皇帝原来不止准备要派舰队南下打东吁、南越,竟然还要连南洋诸岛上的各国西夷一起打。
第六百八十八章
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
  深秋的京师,西山红叶霜满天。京师天气一天比一天冷,而物价却一天比一天涨的火。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京师的百姓发现,自己的收入确实增加了,官吏们薪水提升了许多,农民们的粮食价格也一直在上扬,农闲时的外出打短工,以及年青儿女们入城进厂做工,带来的是以前从不曾有过的许多现钱。
  秋收过后,居住在京师卢沟桥附近的农民王富卖出了家里的粮食,佃种官府的四十亩地今年收成不错,尤其是丰年之时并没有出现以往丰年反而粮贱的情况,粮站依然是按照年初预订的价格一手收粮一手付完剩下粮款。
  今年王富四十亩地,收获麦子一百多担,亩产过了三百斤,算是大丰收。今年的麦子收购价是每担两元,比南方的稻谷要贵些,除去纳税和纳租,以及购买粪厂的粪肥以及从榨油厂买的豆饼做肥,还有种子钱、耕牛租钱,一些还信用社里的贷款,依然还有很大一笔钱剩余。
  加之王富今年农闲时去修了一段时间水库,两个女儿在纺织厂做工,还有个大儿子在当兵,每月也寄回不少钱来。
  等忙完后,王富把帐一盘,发现自己这个八口之家,今年的收益居然突破了一百块。这还是没有算上家里养的那头小牛和喂的猪羊鸡鸭这些。
  王富还以为自己算错了帐,特意去村小把校长请来家里,细细的算了一遍。没错,就是一百多块,一百零七块多。
  帐可能会算错,但钱总不会错,银元、铜元、银元券,各种各样的钱堆了一炕,王富夫妻俩坐在那里数了半天,然后笑了。
  王富拿了个木盒子把这些钱全装在一起,这一晚上夫妻俩都没有睡好,生怕一睡着这钱就不翼而飞了。
  “你说这钱该怎么花呢?”王富把小钱盒放在枕头底下,他侧着身子面对着妻子,细声问道。
  一年能赚一百块,以往真是万万不敢想的。辛苦干一年,不倒欠就是好的。遇上灾年,那得借钱欠账,遇上个丰年,粮价又死贱。以前也没有其它的什么出路,一家人就在地里伺弄那几亩佃的田。
  不像如今,种地税少了,清清楚楚的税摆在那里,还摊丁入亩了,也不再需要额外的去做劳役。今年王富去修水库,干了两月时间,若是以往,肯定得是白干的免费劳役,说不定还得自己带干粮。但今年他在水库干了两月,还拿到了十块钱,因为王富以前还学过打石头,算是个石匠。过去全靠着这手艺,闲时挣两钱缴各种苛捐杂税和买盐,今年却在水库工地上评了个十块的匠人月薪。
  干两月,回来时如数的拿到了二十块。
  妻子因为是照顾家里,因此一直在家,养牛喂猪养羊,养鸡养鸭,种点菜,还在家纺线织布,也是贴补家用。
  连两个未出嫁的女儿,都在不远的纺织厂里做工,一个月也能拿到四块银元。
  儿子在当兵,若是过去,只怕还得家里补贴,现在儿子已经是上等兵,每月还能往家里寄五块钱。
  “要不先存银行里,儿子跟两闺女也都大了,都该说亲了,到时肯定得不少钱。现在就要开始托人去寻对象了,钱得早准备。放银行里,随时能取,还能吃个利息,也安全放心不是。”王富媳妇张氏是个有主意的女人。
  王富其实更想买地,他们现在种的地是官田,他们佃种,按朝廷的规矩,他们是可以赎买自己租种的官田的。前些天王富就打听过了,现在一亩官田的赎买价格是二十块银元,这个价格已经非常公道了。
  若不是这两年大量人口迁移边疆,他们肯定别想一家佃四十亩地,更别说二十块一亩的赎买费了。佃种官田,并不需要买田皮,也就是永佃权。但王富总觉得,如果是自己的田,总更好些。万一哪天政策变了,那他们岂不是又没田可种了。
  但媳妇却觉得先得给儿女们说亲,赎田的事情可以往后推一推,官府的政策也不可能说变就变不是。
  第二天一大早,王富就约上了同村的男人们,一起去良乡城里存钱。一群男人上路,揣着这么多钱也放心些。一路上,大家都是欢声笑语,口袋里有钱,底气都足了几分,走起路来都要昂扬许多。
  大家甚至还说着,一会得采买些货物回家,有说要扯点花布给婆娘女儿做身新衣裳的,有说要给家里黄脸婆买支钗子的,还有家里有小孩的,说要买点糖的。有孩子读书的,则说要去买点纸笔的。
  一路说说笑笑进了城,大家没敢耽误,先直往信用社而去。信用社的全名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也是一家银行。但是面向大汉各地农村百姓的,主要发放的是农村小额贷款,以扶助农民。
  给农民借贷买种子或者买农具,尤其是买牛马猪崽这些,因有国家的政策扶持,因此借贷的利息向来要低些。百姓或多或少在这里亨用到了许多便利,因此大家平时存个钱什么的也多往这里存。
  不过欢欢喜喜来存钱的王富等人,很快面色就有些不太高兴。
  因为柜台的信用社职员告诉他们,朝廷刚刚在上个月下调了存贷基准利率,一次性的下调了一个百分点,并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基准利率的一点二倍缩小到了一点一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5/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