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6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4/697

  李树初主政中原,管辖河南和山东二省,闯贼等流匪被赶走了,企图复辟的福王朱常洵洛阳伪朝被灭,兼之黄河改回故道,运河疏通,淮河汴河等治理,还有青岛、烟台、威海、登记等海港的开发建设,都使得中原地区一天一个样。
  虽然说这些其实都是来自于朝廷中枢的决策,但李树初等地方官员也一样是大力配合支持的。
  另外这两年,中原地区向外迁移的人口也是最多的,这个人口大区迁移了大量人口实边。
  若说那些都是国家主导的政策,那么李树初执政中原,对中原两省的定位也是相当准确的。李树初将河南定位为农业大省,大力发展小麦、玉米种植,同时也根据如今棉花的极大需要,大力发展棉花种植以及果树种植,使得这个过去的贫困地区,终于依靠自己的有利优势,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取得迅速发展。
  而山东省因为处于黄河与淮河中间,又面靠大海,拥有极强的水运优势,耕地面积同样不少,而且还拥有许多重要的矿产,黄金、煤炭等都储量极高。依托这些优势,一面发展农业,种植小麦、棉花、大豆,果树,同时也大量发展矿产,冶炼,以及发展运输和港口转运贸易。
  今年山东省的小麦产量仅次于河南,位居第二,而玉米、高粱、红薯、土豆、大豆等粮食作物产量也极高,山东的油产量高居全国第一。另外山东的苹果、梨、大枣等水果产量也极高。
  另外李树初还大力扶持山东的纺纱业和采矿、冶金业。依靠河南和山东两省迅速扩大的棉花产量,山东的棉纺业现在已经后来居上,大有赶超传统的棉布产地苏松地区的势头。
  现在山东农业的粮棉油发展很快,而矿产以及冶炼和纺纱等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再依靠着其发达的水运和海运,凭着几大港口的优势,山东的运输和贸易也发展的很快。
  中原两省,论经济增长,耕地更少的山东却比耕地更多的河南发展更快。
  过去的贫困区中原地区,如今却成了帝国抢眼的迅速发展地区。这不得不说,都是离不开李树初主政的功绩的。
  若不是有此功绩,侯恂相信,就算李树初的女儿是贵妃而不是嫔,也一样不可能升任直隶总督。
  今年各大区的经济增长报告已经出来了,李春江主政的三江省,毫无疑问的拿到了首位。而第二位的,不是直隶,不是闽浙,也不是两广和两湖,居然是中原区。排第三的是直隶,第四的是两广,第五的是闽浙,第六的是两湖。
  这个排名可是相当让人意外的,直隶居然排到了第三,而中原却排到了第二。
  “我在关外呆了几年,感觉都有些跟不上内地的形势了。河南是我的老家,过去几百年都没什么变化,特点就是人多、穷困,灾害多。可是现在,黄河改回故道了,运河疏通了,颍水、涡水等河也都治理通畅了,各地还新修了许多水库、堤坝,大量的人口外迁,让现在百姓人均耕地面积大增,加之有朝廷和地方官府的合理指导,发展粮食种植的同时,也大力发展棉油等经济作物,还发展出了棉纺业和食品加工等,老家的族人每次来信谈到这些种种变化带来的转变和发展,都让人惊叹万分啊。如今要去中原接任李督的担子,真感觉肩上担子很重,真怕把李督打下的大好局面给耽误了。”
  李树初一手把中原两省拉到如今这个局面,也确实不容易。听后有些感慨的道,“其实中原有现在的发展,也都是皇上的指点,总之还是得依靠自身的有利优势,因势利导。比如河南是中原内陆省,也是耕地大省,我们就不可能放弃农业发展,而去发展贸易。山东有矿产和水陆运输和港口的优势,便不能舍弃。”
  “李督说的有理,有你打下的这个基础,我上任之后,其实也根本不需要再变动,萧归曹随,相信中原两省就能继续迅速发展。”
  两位总督很快都达成了一致的认识,觉得河南的定位还应当是以发展农业为主,然后辅以发展粮油加工以及棉纺业。而山东第一产业也依然应当是农业,然后是矿产和冶炼业以及运输和贸易,兼发展渔业。
  “李督到了直隶后,准备怎么调整?”
  做为天下第一区的直隶,经济发展却排到了第三位,这是让皇帝和朝廷十分不满的,但去年直隶连换两任总督,朝廷也无人可责怪。
  虽然京师和天津都是相当发达的大城市,但因为京师属于直隶府,并不隶属直隶大区,因此最肥的一块肉却不属于直隶。
  “直隶区下的河北和山西两省,眼下的地位确实有些尴尬。昨天我面君之时,陛下也跟我详谈过此事。听了陛下的一番指点,我也是茅塞顿开,河北和山西两省未来发展,还是应当在坚持发展农业的同时,也要多样发展,山西的矿产冶炼,河北的盐业,以及加工制造还有天津的海港贸易,以及张家口的口外贸易,以及运河和海运的运输,这些都很重要。总之,我相信有几年时间,直隶区定能迅速起来的。”
  侯恂点了点头。
  “要说,还是三江、闽浙和两广等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最快,海贸、海运、造船、丝织、瓷器、制糖、茶叶,全是最赚钱的,尤其是海贸,无数的商品运往东南沿海各港,东南的水陆运输无比兴旺,还带着他们的造船等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想想都让人羡慕啊。”
  东南一带,过去那是天下粮仓。可是现在,那边却成了帝国的经济发达区,粮食每年反而要靠外运大量补给。东南各地,搞种桑养蚕丝织,搞种麻种棉纺纱织布,搞造船船运贸易,搞各种加工制造业,甚至茶叶、蔗糖、瓷器、丝织这些如今最赚钱的海贸商品,和最赚钱的海贸和航运业,大都被这东南各省包揽了。
  农业再怎么发展,也发展不过航海贸易啊。
  “我们争取在北方发展棉纺和丝织业,也借着如今这股海贸旺风,好好加速发展一把。”李树初道,在唐宋时代,北方养蚕种桑是远超过南方的,丝织和纺布行业也是完全盖过南方的。但自明朝开始,北方的丝织和织布业却已经完全没落了,包括曾经很兴盛的河北陶瓷业。
  李树初决定等接任直隶总督后,就要开始大力恢复北方的种桑种麻种棉,养蚕丝织纺纱织布以及陶瓷业,不论是外贸还是内销,这都是极大的市场,总不能由着南方的各省独占。
第六百九十七章
壁垒
  大汉如今蓬勃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对于工商业的大力鼓励支持。
  在刘钧一手推动的这种政策下,短短几年确实已经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商品总量不断提升,物资越来越丰富。商品增多,交易增多,货币的流通也大大加大,朝廷在这商品交易环节中得到的税收也不断增加。
  与华夏历朝以来的重农抑商国策不同,神圣大汉的国策更近似于如今欧洲的重商主义。现在重商主义在欧洲大行其道,其核心的思想就是一国的国力是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既出口中额大于进口额,所能得到的财富。
  欧洲重商主义认为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一开始,他们认为要少买,到了现在,则认为要多卖,总之就是得尽量多积累金银,他们认为金银就是财富。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的输入。这些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以及其它的贸易易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这既是一种贸易保护政策,也算是一种计划经济。
  刘钧并不承认自己是在实行重商主义,虽然他的政策是重视工商业发展,但并不表示他与如今欧洲的重商主义的观念相同。
  在刘钧看来,欧洲的重商主义,不论是少买还是多卖,或者贸易保护政策,其实都是有些走了弯路。
  核心的一点,刘钧并不认为金银就是国家的财富。
  金银虽然重要,但不是绝对,对于国家来说,金银不是真正的财富,什么才是国家财富?土地、人口、以及粮食生产、工商制造业,这些才是国家的财富。而不是一堆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暖的金银。
  西班牙的称霸世界海洋,确实是重商主义重金所带来的,但也正是这种重金主义的致命弱点,使得西班牙的世界霸权如昙花一现。
  现在正强势崛起,大有取代西班牙的新海上霸主荷兰人,这海上马车夫同样是重商主义的信仰者,他们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垄断,但通过垄断的转口贸易赚了无数金银的荷兰人,却把赚来的钱投入银行,银行业则把这些钱拿去借给欧洲各国赚利息,他们放弃了国内工业扩大再生产的技术产业升级,宁愿拿钱借给欧洲人吃利息。
  表面看起来,放贷的利息比起投资国内工商制造业的利润更高,但实际上却等于荷兰人辛苦赚来的钱,都放进了欧洲各国的篮子里。荷兰成了欧洲人的债主,而中国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很多时候,借钱的是孙子,欠钱的是大爷。你钱都借给了欧洲各国,那么你还敢跟欧洲发生冲突甚至战争吗?
  你要是跟欧洲人打战,那欧洲人欠债会还?而且一旦开打,那就意味着欧洲人用你荷兰人借给他们的钱,还购买军械发放军饷反过来跟你开战。不论打赢还是打输,实际上都是荷兰人输。
  华夏历朝都讲究自给自足。
  刘钧并不认可这种封闭的经济策略,但站在国家战略安全的角度上来说,有些东西是不能放弃的。
  比如粮食自足,比如武器的生产,这些都得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过适当的贸易保护其实也有好处,这是打压对手,保护自己的一种策略。
  “如今国内的贸易非常的兴旺,但我们也得在这繁荣表面下,看到一些暗涌的危险。比如说,有些东西还是不能外销的,如粮食,比如最新型的火枪火炮等。在这个方面,朝廷必须制订一套律法,明确规定。”
  总理衙门。
  刘钧对与会的各位总理参政以及列席的各总督、巡抚们说道。
  大汉如今拥有三亿人口,粮食的压力不小。尤其是现在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经济,使得许多耕田都不种粮食改种了烟草、甘蔗、棉花、桑、麻等经济作物的情况下。对于一个三亿人口的超级帝国来说,粮食储备和供应,是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无论何时都得保证粮食供应,一旦粮食无法保证供应,就必然会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甚至产生动乱。
  传统的粮食主产区苏松地区,早已经不能自给,每年还得大量外面输入。两广、云贵等地,也一样仅是自给型,西北地区一样难以外供。
  现在朝廷主要的粮食产区,集中在中原的河南、山东,两湖的湖北、湖南,三江的江西、江北,以及直隶的河北地区,另外四川的粮食产量也不错。现在朝廷开发台湾、东北等地,东北几大平原也成为了重要的粮食产区。
  但总的来说,粮食这东西,外销并不划算,一来运费太高,二来价格也不高。因此刘钧坚决的认为,应当全面禁止粮食出口。
  “禁止粮食出口,不过粮食加工的面条、糕点、粉丝、淀粉、酒、醋、酱等可以限量出口,但应当加征一笔出口税,朕认为,对于这些食品出口应当征收百分之百的出口税。”
  百分之百,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税收。英国人现在对中国茶叶进口数量很大,政府就对茶叶征本身价格的百分之一百二十六的关税。现在刘钧对这些出口的加工食品征收百分之一百的食品本身价格的出口关税,这其实也是一种国家调控策略,通过价格,使得食品出口的数量降低。
  对于粮食的重要性,在座的总理参政和地方督抚们,都明白。现在皇帝直接提出,为了更好的让各地腾出更多的力量来发展经济,因此对粮食实行价格保护,鼓励粮农种植积极性,保证粮食供应,并出台这种禁止粮食出口,以及对出口的加工食品征收百分百的关税行为,也都表示支持。
  “不仅粮食如此,对于原材料和其它加工商品,也得实行全面的关税调节。从明年起,帝国对所有的原材料出口,统一增加百分之二十的出口关税,对于原村料的进口,则调低关税,以百分之五的最低关税征收,鼓励原材料的进口,对于粮食进口,则实行免税政策。”
  “对于硝石、硫磺、黄金、白银、铁料、煤炭等物资的进口,只征收百分之二关税。”
  “而对于加工型商品,如棉布等要提高关税,对于奢侈品进口,则增收百分之一百二的关税。”
  “对于加工型商品和奢侈品出口,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刘钧提出的这一系列关税新政策,其实就是十足的贸易壁垒,关税保护。通过这种关税的调节,降低原材料的出口,增加原材料的进口,同时减少加工型商品的进口,以及加工加工型商品的出口。
  说到底,其实就是给本国商人以贸易优势,给外国商人设立障碍。
  目的与重商主义的少买,多卖,增大对外贸易顺差的思想是一样的。减少加工型商品和奢侈品的进口,减少原材料的出口,加大加工型商品和奢侈品的出口,目的就是赚取顺差,赚取更多的金银。
  同时也是保护国内的工商制造业,稳定就业岗位。
  对于朝廷需要的原材料,实行降税甚至免税策略,比如硫磺、砂石、棉花、煤炭、铁矿等等。
  虽然说其实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顺差,但刘钧不介意做的更狠一些。并不是只有欧洲人会贸易保护这一套,进口各种原材料,然后再输出各种加工商品,钟表、玻璃、蔗糖、瓷器、茶叶、丝织品,棉布、肥皂、香水、酒。
  这样的做法还能大大提升产品附加值,是一种最大化商品利润的手法。
  “以后生丝也将做为一种原材料,禁止直接出口。夷人以后只能在我国订购加工好的丝织品,而不能再直接购买生丝。”
  生丝一直是欧洲各国最喜欢的中国进口商品,以往中国生丝日本需求第一,一斤生丝能值银四块,有着极高的利润。甚至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争相从中国购买生丝,然后转售到日本,套取暴利。运往欧洲,也能获得数倍之利。
  虽然生丝利润惊人,但刘钧认为卖生丝,哪有卖丝织品更赚钱。直接禁止生丝出品,改出口加工好的丝织品,必然得升许多附加值,赚取更多的利润,同时,还能让大汉的丝织厂获得更多的机会,增加更多的丝织工人岗位。
  从出口原料生丝,变成出口成品丝织品,既增加了就业机会,也提高了产品利润,同时朝廷也能得到更多的关税,甚至工坊的税收。
  丝这东西和瓷器、茶叶一样,虽然中国之外也有生产,但其产量和质量是完全无法和中国相提并论的,只要朝廷制订了这样的法令,那么外国商人最终也只能遵守。
  这种情况肯定会引外国不满,因为这是一种零和博弈,既然大汉不再出口生丝只出口丝织成品,那么大汉增加了税收,增加了就业岗位,增加了商人们的利润,就必然会让外国原来的丝织工匠减少工作机会,商人利润降低,外国的税收也因此减少。
  朝廷今年全国的生丝出口量约为八万担,其中商品丝约为七万担,一担百斤,价值银元两千八百万块,出口丝织品为六万担左右,价值四千二百多万块,两项合计七千多万块银元。
  如果朝廷的新出口政策实行,那么明年的这七万担生丝将不再出口,而是改为丝织品出口,那么七万担生丝加工成丝织品后,价值近五千万块银元,比生丝出口提升了两千二百多万块。
  这两千二百多万块银元中,织造工人,丝厂主,贩丝商人,以及朝廷都能从中分得一大笔银子。甚至种桑养蚕卖茧缫丝人,都能从中再分润一些红利。
  在座的一众大臣们,随着皇帝的描绘,都看到了这贸易保护制度下的美妙前景,不由的浮想联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4/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