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6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5/697


第六百九十八章
殖民
  “金银只是货币,货币的本身并不是财富。”
  “只有衣食等物品才应当称为财富,一切财富源于土地的耕种。耕种者繁荣昌盛是一切其它等级财富的必要基础。”
  神圣大汉的中枢重臣们已经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论调,这种论调也有些矫枉过正,但也还是一定的根据的。老话说的好,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业是基础,但也不能忽视了工商业的重要作用。
  当然,现在欧洲各国盛行重商主义,一心想着怎么扩大贸易顺差,怎么把金银囤积起来而不流出。但在大汉,完全不用考虑这些问题,就算朝廷不出手搞关税壁垒,以大汉的地大物博,商品种类丰富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对于大汉来说,其实洋夷手里没什么是大汉没有的。
  在明代时,这些西夷还能用白银、铜,用香料、玻璃、自鸣钟、千里镜等些玩意换取东方帝国的黄金、生丝、瓷器、茶叶、丝绸、蔗糖等物。那时明对银铜香料等需要很大,对自鸣钟千里镜玻璃制品等也有不少需求,但欧洲商人与明的交易,依然是逆差,他们靠转口贸易,拿明朝买来的生丝、蔗糖、瓷器、茶叶等到日本、印度、波斯等地做区域转口贸易。
  中明以后,不过百余年的海贸,大明的对外贸易就流入了不下三亿两白银。西班牙在美洲发现的那些银山,挖出来的银子,要么直接运到了东方,要么在欧洲各国手里转了一圈,最后又都流到了东方。
  而现在,大汉帝国的对外贸易中,西夷们更没有什么能拿的手的东西了。
  威尼斯人手里的玻璃制品?大汉已经有了丝毫不弱于威尼斯人的玻璃产业,自产的玻璃制品不必万里迢迢运来,成本更便宜价格更低,外来玻璃制品已经没有半点优势了。
  自鸣钟?
  大汉也有了,皇家钟表厂,早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完善的钟表产业链,大汉生产的钟表后来居上,样式多,成本低,价格便宜,座钟、怀表外甚至还有了手镯表。
  千里镜这样曾经暴利的商品,大汉也早实现自产了,甚至和钟表、玻璃一样,开始以更低廉的价格,取得了反超的优势,反过来向对输出了。
  至于欧洲各国曾经最抢手的香料,因为欧洲数国在东印度香料群岛的无序竞争,香料垄断早已被打破,尤其是到了如今十七世纪中期,香料的产量已经失控,如今香料从葡萄牙、荷兰、英国、西班牙等国手里大量流出,据说欧洲现在香料的储量已经够用整个欧洲用上十年。
  香料价格在欧洲一跌再跌,早就不再是暴利商品。一些香料商人哪怕动用了烧掉部份库存,甚至香料群岛的殖民者大肆砍伐掉许多香料树的举措,也一样无法再让香料价格回升。
  而现在大汉同样已经直接插手了南洋的商贸,可以直接从亚齐等南洋土著苏丹国手里交换香料,甚至新加坡也早已经种植了许多香料。
  香料这项曾经明朝商人大量进口的商口,现在大汉自己就能种植生产,又能通过与南洋土著们的交易中廉价获得,干嘛还要向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人英国人等高价购买?
  曾经一磅香料一磅黄金的暴利香料贸易,如今跟粮食一样的毫无竞争力。
  如果说唯一还能跟大汉交易的物品,也就剩下白银了。
  可惜西班牙人美洲白银开采量在不断的下降,运往东方的白银越来越少。而铜料欧洲同样很需要,过去他们还能跟日本人交易,从日本人手里套得白银和铜,然后跟大明交易。但现在整个日本都是在大汉的领土了,这些欧洲殖民者还拿什么跟大汉交易?
  尤其是当大汉现在拥有大量的远洋商船,拥有多家大型的远洋船行,可以直接下南洋,西渡印度甚至到波斯、非洲、欧洲等地去贸易。
  大汉根本不需要南洋的那些殖民者充当中介了,也根本不让他们有机会再从中间盘剥一道。大汉直接把出口的商品运到南洋、印度、波斯,乃至非洲、欧洲去换取真金白银以及各种原材料,比如非洲的象牙、黄金、白银、铜料,以及硝石、硫磺,中南的大米,印度的棉花,南洋的香料、蔗糖等等。
  今年大汉出口的商品中,最大的几桩分别是茶叶、蔗糖、生丝、瓷器、棉布,四十多万担茶叶,两百多万件瓷器,十多万担生丝和丝织布,以及棉麻布数百万匹。此外,钟表、玻璃、烟草、药材、酒等也销量不少。
  大量的商品外销,进口的却只是廉价的大米、棉布、粗糖、矿石等。
  贸易有着巨大的顺差,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入了大汉。
  特别是这种巨大顺差的贸易,还是打破了南洋的英荷西萄几国的贸易垄断的,是把这些人甩到一边的。大汉大口吃肉,这些殖民者连点汤都没喝到。
  去年大汉对外贸易巨大顺差,导致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入大汉。据海关总署和统计总署的统计报告,仅去年一年,大汉自海外贸易流入的黄金就多达三百多万两,白银达到四千多万两。
  折合银两八千多万两。
  这意味着大量的金银正迅速的流入大汉,这个金银的流动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如同一个巨大的金银黑洞。
  要知道,西班牙人在美洲,拥有无数的金山银山,他们开采的金银量占世界开采量的百分之八十多。可他们平均每年从美洲运走的黄金也不过二十万多两黄金,和不到一千万两白银。折合大汉的银元也就价值才三千万块银元不到。
  大汉一年的贸易顺差流入的金银,都相当于西班牙人在美洲挖上近六年的量了。
  对于信仰重商主义的欧洲英荷等几个占着南洋航道的欧洲几国来说,这简直是要他们的命。而且对整个欧洲人来说,这都是件可怕的事情,大汉贸易的顺差金银黑洞,已经超过全世界的金银开产量了,这样下去,欧洲每年开采的金银全流到大汉都不够,还得不断的流失他们的金银储备。
  对于重商主义来说,金银储备就是一切,大汉的贸易顺差就是个金银黑洞,每年都会让他们欲死欲仙,用不了多少年,可能全欧洲的金银都会流进大汉。
  就算大汉明年加大粗糖、大米、棉花、矿石等原材料和矿产、粮食等进口量,可也不会降低多少贸易顺差。
  对于金银,刘钧倒不是那么渴求,如今大汉不是明时了。明朝时,白银流通性不强,大量白银被窖藏地下,导致银荒银贵钱贱。
  可如今大汉的货币体系,虽是以银铜复本位制,但却不是纯粹的银铜本位制,而是还有着银元券这个纸币,夹带着一些信用体系。如今已经没什么人把银子藏在地底了,银元铸造时又是八成多的含银量。
  银币、铜币加上银元券,使得大汉的货币量在不断的增加,以黄金和白银做为银元券的发行准备金,在百分之二十的准备率下,一两银子,能发行十几块银元。正是这种体制下,加上多日本获得的大量金银铜,还有这两年贸易顺差流入的金银,使得朝廷现在的金银铜的准备量很足,大汉的货币总量完全能够匹配现在的国家经济总量。
  甚至还因为大量的金银流入,以及大汉子民的收入大幅增长,今年还出现了一波通货膨胀。
  因此,现在大汉已经不像之前那么渴望金银铜了,有了足够的贵金属诸备,再多其实已经没什么作用,只会加大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因此对于朝廷来说,过高的贸易顺超,贵金银大量流入,也不是好事。
  当然,这种幸福的烦恼还是很好解决的,把大汉的金币银币拿出去流通贸易,大量从国外进口各种原材料、粮食、矿产等。
  这样一来,朝廷得到大量成本低廉的粮食、原材料、矿产等,然后在国内进行再加工,这样商品的成本更低,内销能让百姓也得惠,外销还能转手又赚一大笔。
  这其实就如同后世中美一样,中国人刚改革开放时,没技术只有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便只能发展轻工业,大量廉价向美国出口轻工业品。而美国人依仗自己的技术优势产业优势,专心发展那些高新技术,转手再高价卖给中国。
  然后中国工人在血汗工厂里辛苦干一月,没日没夜加班,一月三千人民币,生产衣服鞋子,买个美国人的水果机,却得花上两个月血汗钱。而美国人一天只干几个小时,每周还有得休息,一个月拿上万美刀,结果用中国生产的各种中国制造商品,一双中国产皮鞋却才二三十美元。
  这就是区别。
  这种景况,就跟西方殖民国家跟殖民地一样,殖民地永远只能给母国输血。他们只能永远处于殖民国家整个经济体系的最底层,做着最苦最累最没前途的事情。
  而现在,只要大汉能够保持这种贸易顺差,那么就能拿着赚来的大把的大汉银币全球购买低廉的原材料和实加工商品。甚至在这种花钱买买买的过程中,大汉铸币的银币每流出去一块,实际上又等于向那些收款外国人,又加收了一笔铸币锐。
  “陛下,只怕咱们这样凶狠的吃相,会引得那些西夷鬼佬们狗急跳墙啊!”
  首辅袁继咸并没有单纯的沉迷于美妙的前景之中,丰富的阅历让他知道,当事情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总会爆发冲突的。
  “狗急跳墙又如何,最多也不过是打一起贸易战争。当利益冲突无可调和之时,战争总是不可避免的,难道元辅对于帝国将士没有信心,认为他们守护不了帝国的利益吗?”
  列席会试的一众将星闪耀的提督们,一个个都腾的站起。
  “犯我强汉,虽远必诛!”
  提督们字字如利箭,豪气干云!
第六百九十九章
无力的威胁
  皇后回家省亲一周后,刘钧主动的来到陆府。这一周时间,刘钧相信足够陆氏想明白许多事情并冷静下来。
  刘钧并无意废后,更无意说要废长立幼。不过天家无小事,陆氏回家省亲一周,宫里已经有些暗流涌动了,尤其是那些有皇子的后妃们,都不可避免有些着了痕迹。
  刘钧不准备助长这股子妖风,如果他再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怕会有许多人会更进一步了。
  为了给陆氏这个台阶下,刘钧今天驾临陆府特意摆开了御驾,弄的很是热闹。
  刘钧身着一件柔软的长绒外袍,颜色是皇家御用的明黄,还戴了一顶乌纱折上巾。折上巾与普通的乌纱帽类似,但两支是往上折的,这也是皇帝才有的形制。但他的长袍并非寻常与折上巾配套的盘领窄袖长袍,而是一件对襟窄袖长毛绒外衣。
  事实上,大汉的衣冠形制继承于明,传承的是汉魏唐宋衣冠制度,不过也并非一成不变。汉族与周边其它少数部族的融合,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融,再加上大汉的开放包容,都使得大汉的衣冠制度有了不少自己的特色。
  现在大汉的少数部族几乎都剃发,留着短发,还有那些曾经被发配劳改的罪犯,也都是短发,甚至到现在,大汉的海陆军将士,也已经全都留了短发,因为在战场上,如果头部受伤短发能够更好的处理伤口,甚至在军中环境下,短发更容易清洁,防止虱子等。如今光头的不再只是和尚,也有可能是劳改犯或者曾经的劳改犯,或者少数部族人,或者大汉的军人。
  连各地的学校,如今都在推广短发。
  刘钧就曾经公开说过,留不留长发,并不代表对华夏文明的继承与否,那仅仅只是一个习惯问题而已。
  刘钧现在虽然还没有剪短发,但其实他的长发也不是那么纯粹了,他的头发其实已经比寻常长发短了一大截。
  不过刘钧也不强制要求剃发,爱长爱短任由自己,他仅是提倡而已。
  明末时,清军入关,强迫剃发留辫,结果无数汉人头可断发不可断,确实硬气,值得称颂。可到了清末,革命军要求剪辫剃发,结果一样有无数百姓哭着喊着不肯剪。
  在刘钧看来,华夏文明的精华并非长发或者高冠博带,那仅仅只是外在的形式。那仅仅算是礼仪的部份,而文明绝不仅是礼仪,文明的核心是什么?刘钧认为是汉民族几千年来发展总结出来的普世观念,是哲学,是历史等等,而不仅仅是表现在高冠博带或者留一头长发。
  相反,到了如今,这些反而成为汉文明吸收外来有价值的养分的一种阻力,他代表的是一种保守与排外的意识。
  刘钧也不认同国外的月亮就比自家的圆,但也绝不认同自己一切都好,别人一切都是糟粕的观念。
  事实上,汉文明能发展到今天,也是不断的在吸引外来文明中的养分成长发展的。
  保持开放态度,保持住自己优秀的文化传承,同时也吸引外来文明中的优秀部份,这才是最可取的态度。
  就如现在大汉那些前往欧洲的商船,就有不少朝廷派遣的使者,专门从欧洲寻访各种工匠、科学家,设想将他们引入大汉。大汉如今官吏的摇篮,京师大学堂里,就有不少外教,天文、物理、地理、化学、数学等等,甚至美术、音乐等新设的学科里,就有不少外籍教师。
  故步自封,只会越来越落后,只有不断的吸引养分,才能更开放进步。
  从马车上下来时,陆府中门大开,全府上下已经都站在大门外迎接了。
  “陛下。”皇后陆氏站在最前面,身边是奶妈抱着两个皇子。陆氏低着头,脸上明显还带着一些脾气。
  刘钧只是微微一笑,女人偶尔闹点小性子,无伤大雅,哪怕是皇后,也肯定会有吃醋生气使性子的时候,但只要不是太过份,刘钧也是能够接的。一切都有个度,不超过这个度,他能容忍。
  但如果屡次三番,挑战他底限的话,那就会失分,分失的太多,就会上刘钧的黑名单,最终,就可能被出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5/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