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6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4/697

  陈鹏山没想到皇帝问的居然是此事,心里不由的一些不安,额头都在冒汗。这个通州皮鞋厂他是知道的,原本是通州一家比较大的鞋厂,生产皮鞋,小有名气。通州的鞋服生产都有不小的规模,大大小小的鞋厂纺纱厂织布厂成衣厂有很多,一些大的厂子有上千工人,小的厂子七八十百来个也有。
  通州的鞋厂既有做皮鞋的也有做布鞋的,有长靴也有短靴。通州皮鞋厂就是一家专做皮鞋生产的厂子,在通州的鞋厂里不算最大的,但也有三百多工人,专门生产各种真皮鞋,每年缴税不少,也算是通州府重点关注的厂子了。
  但这个厂子在他一接任通州知府后,就立即倒闭了。这厂子是一位姓黄的商人投资兴建,后因年纪大生病,无法管理,便把厂子交给了自己的侄子管理。谁知道这位侄子并不是个管理人才,还不用心,吃喝嫖赌样样俱全,不但喜欢上青楼吃花洒,还喜欢纳小妾养戏子,又喜欢赌。
  他接管皮鞋厂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很少管理厂子,整天在外面胡混,不但把自己的那点钱花光,还挪用厂里的钱去赌,最后欠的赌债太多,他便跑路了。
  厂子里的人因为进货用钱找他人时,才发现这人失踪许久了。一开始大家还以为只是如往常一样,又在哪花天酒地呢,结果又过了几天还是不见人。后来有材料商过来要货款,厂里的人找不到人最后才通知了老板,结果黄家也找不到这人。
  最后才得知,这人欠了一笔很大的赌债,跑外地躲债去了。
  事情闹大了,黄老爷子一面生气,一面让人拿钱给结货款,结果却发现这个不孝的侄子,早暗中把家里的地契、房契甚至是厂子都给偷偷的卖掉了。
  最后老爷子只能把官司打到通州法院,告那些人里通侄子,窃取黄家财产。那些黄家的产业契书没有老爷子的出面,那些人居然用极低的价格收了,这不是偷是什么。
  案子闹的很大,陈鹏山这个知府虽不管司法审案,但也关注了此事。现在官司还在打,黄老爷子有理,但毕竟还得搜集证据走程序之类的。
  不过黄家的那个通州皮鞋厂也已经停工了,工人们听说了这些消息,便要求黄家发工资,那些材料供应商也堵上门来要帐。
  不过黄家老爷子人还不是错的,虽然被侄子坑了,但还是亲自出面,找朋友亲戚拆借了款子,然后把欠材料商和工人的钱都给了。
  “你确定都给了?就没有拿厂里的皮鞋抵工人的工资?”刘钧问。
  陈鹏山说不出话来,据他所知,这样的事情也是有的。厂里三百多工人,每个人都有四个月的工资不发,这次黄家发了大部份的,但也有部份是用厂里的皮鞋抵的工资。
  “通州皮鞋厂的工人自年后上工,一直到皮鞋厂出问题停工,四个月的时间,工人们一次薪水都没有发过,期间只是借支了两三次钱,每次预支个一两块银元而已。现在,厂里出事,工厂也不给予工人结清薪水,却反而找了各种理由,只结了一半薪水,然后一半用皮鞋顶工资,这事难道通州府不知情?”
  “臣知晓。”
  “好,你说你知道,那朕再问你,你既然知道,那在这件事情中,你和通州府做了什么?”
  “臣知闻皮鞋厂出事后,立即前往厂家与黄家相商,督促黄家结清工人薪水以及付给材料商货款,并安抚工人情绪……”
  刘钧冷哼了一声。
  “你们就做了这些?你认为你们做的足够了吗?”
  陈鹏山抹汗,不知如何回答。
  “看看结果吧,通州皮鞋厂一家拥有三百多工人,年产超过十万双皮鞋,年纳税上万的纳税大户,结果就这样一下子倒了。皮鞋厂关了,估计也开不起来了,工人们只拿到了一半的工资,剩下的用皮鞋抵工资,他们还得想办法自己去卖掉换钱。不管是从朝廷的税收,还是厂家黄家,还是工人们,甚至是那些供货商们来说,都是输,没有一个赢家。”
  “做为通州的地方官,朕认为你们很失职,没有做到自己的职责。若是你们能够对这些商家和工人们多一些管理和关注,也不会出现这样的大事。尤其是在事情出现之外,你们的表现更加让人失望。”
  刘钧说到这里,简直有些痛心,现在许多官员还停留在过去的观念上,觉得做官就是高高在上。刘钧不指望这些人能够从主人立马转换成公仆。但起码,你从高高在上的大老爷,变成一个管理者总应当吧。
  “朕来告诉你,一个合格的通州知府,在这次的通州皮鞋厂事件中应当怎么做。”
  “当通州皮鞋厂出事之后,做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你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扶持皮鞋厂,助他们渡过这一难关。鞋厂并没有经营不善,他们的皮鞋很受商家好评,订单很多,赢利也可观。这样的一个厂子,你们难道只是坐视他们倒闭?”
  “他们出现的问题,仅仅是管理者出现了问题,携款跑路了,厂子还在,工人还在。这个时候,通州府应当主动联系银行,帮助皮鞋厂黄家贷一笔款子出来,付清材料货款,发给工人薪水,然后继续生产,完成订单。帮黄家渡过这一难关,也是让三百多工人的工作饭碗保住了,朝廷每年的那一万多税收也保住了。可你们什么也没有做,原本简单的一件事情,你们却只是坐观,弄成了四败俱伤。”
  陈鹏山被训的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皇帝一番话,也确实有些让他茅塞顿开的感觉,其实有些事情不是想不到,只是他们过去从不会去往那里想。黄家这样的厂家通州有数百上千,如果不是跟官员有私下交情,谁会去管那些闲事?
  “如果你是一个尽职的通州知府,你就不应当只是高高在上旁观,而是还得实实在在的沉下去,用心参与管理。通州先前就做的还不错,你们懂得引导商人在通州建立了以纺织和鞋服生产为主的轻工业园区,把相同产业聚集在一起,这样还吸引上上游和下游的商家进来,形成了不错的产业链,这是值得称赞的。可你们也忽略了许多东西。”
  “比如说工人的权益保障问题,工人工资起码也得月发,最多压上一个月。可事实上,通州那边的厂子,许多商家却多数是一年发一次,或者一年发两次的做法,平时工人们只能一月借支一次生活费。工人们做工一年,辛苦了一年,有时到了年底老板还要押一两月工钱不给,甚至找借口克扣工资。”
  “另外还有许多工厂,都经常延长做工时间,无偿加班,节假日也不休假,工人们如牛马一样日以继夜的工作,得不到休息。这是把工人当什么了?当成了奴隶吗?许多厂子工资也低的惊人,而且不给工人买工伤保险,出了工伤,又不肯付医药费,更不肯赔偿工伤费,甚至有些厂家在工人受伤后,还借故开除。”
  刘钧一口气指出了许多问题,都是很现实的问题,且不仅仅是通州才有,其实这样的情况各地都有,商人重利,资本积累更是靠着剥削起家。
  他们恨不得从工人身上压榨出最大的价值。
  “朝廷重视工商,但不允许厂家无限制的压榨工人。官府既要扶持工厂商家,同时也要保障工人的权益。制定出最低工资标准,让厂家按月发薪水,成立工会,让厂家用人时跟工人签订劳务合同,明确写明工人的权益,加班得有加班费,节假日得有休息时间,节假日加班得有双倍加班费,危险岗位得有专门的岗位培训,还得购买工伤保险……”
  陈鹏山发怔,官府还管这些?
第七百三十二章
南巡讲话
  五月的京畿,漫山遍野山花开遍。
  京师东边的通州,地位向来显赫,尤其是到了如今,更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说法。整个华北地区,京师第一,天津第二,通州排到了第三,甚至超过了河北省府保定。
  通州处于京师东南,也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京师的东大门。
  一府三县人口破百万。
  西接京师,东接天津,南临保定,位于永定河和潮白河冲积洪积平原,地势平坦。境内大小河数十条,运河蜿蜒,势若游龙;潮白河碧波千顷,渔歌唱晚。
  到了如今,通州不仅仅再是连通京师的天津的中继站,也不仅仅再依靠转运。如今通州是京畿重点打造的轻工业基地。
  也是改组后的内阁最新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枢密位置。最新的内阁会议上,首辅袁继咸首次提出了要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的说法,这个环渤海经济圈,指环绕着渤海以及黄海的部份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大片区域,这个环渤海区也是最重要的京畿地带,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
  环渤海地区将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府以及河北、山西、山东、辽宁、漠南部份地区包括在内。
  主要是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
  在当下南方沿海地区经济越来越发达的时候,做为大汉政治、军事中心的北方,当然不能落后。为了发展京畿经济,最终有了这个五省二府联合开发的环渤海经济区。
  在内阁提出的这个环渤海经济开发计划里,通州是重要的一环。北京、天津、通州、张家口、唐山、秦皇岛、登州、青岛、烟台、大连、旅顺、营口等诸多城市,都被列为了首批重点开发城市。
  每个城市都各有侧重,如顺天府最东北的遵化,这里过去就曾经有规模极大的遵化铁厂。大汉立国后,重点发展煤炭钢铁工业,遵化便成为了大汉五大钢铁工业基地之一,论规模且还排在汉口、丰州、佛山、鞍山四大钢铁镇之前。
  天津重点发展的是造船业与出口贸易和海运,通州发展的则是运输和纺织等轻工业。各个城市,各有侧重。内阁将在政策上给予指导以及扶持。
  渤海经济圈计划后,内阁还在拟打造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可以看的出,新组建后的内阁,已经准备放开手大干一场,全面加强经济建设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片大好的时候,通州一个鞋厂出了问题,却惊动了皇帝。刘钧甚至还在端午节后,召集了内阁以及直隶和顺天府的重要官员,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察队伍悄无声息的降临到了通州。
  短短几天时间,刘钧带着一众朝廷和地方高官们,视察了通州上百家企业。纺纱厂、织布厂、皮革厂、皮鞋厂、制衣厂、食品加工厂。
  通州的官员这几年还是干了不少实事的,他们建立了数个崭新的工业园,把那些相关的企业都安置在了一起,比如鞋服工业园,里面不但有制鞋制衣厂,还有相关的制革厂、中底、大底厂、鞋垫厂、鞋带厂、扣子厂、饰件厂等等,充分的发挥了产业优势,做成了上下游的产业链条。
  官府甚至还组织了许多附近的百姓,扶持他们建立了不少的家庭加工作坊,为生产厂家作代工生产外外加工服务,大大帮助订单多生意忙的工厂解决了用工不足的一些麻烦。
  但视察的过程中,也暴露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比如工厂普通的有压工人工资的情况,多数都没有按月发薪,有的甚至半年发一次,一年才发一次,年底还要压薪水。另一个就是加班时间长,且多数没加班费。还有工资普遍偏低,工人们在厂里一天得干十多个小时,起早摸黑,结果往往平均薪水还不到三元一月。
  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则是官府没能给东厂们提供更多服务,比如厂子生意好,订单多,想要扩张,但资金不足,需要借贷,但银行方面融资困难,甚至各种批文等多。官方没有主动的帮助厂家解决融资的问题。
  还有就是官府各种名目的收费,什么卫生费、治安费、巡逻费、检查费等等名目很多,厂家额外承担的这部份负担很重。甚至还经常有衙门上门来罚款,商人们有时苦不堪言。
  在通州的知府衙门,刘钧跟一众大臣们总结这次的视察结果。
  “中央和通州地方为通州定位发展轻工业和运输业,这是很准的,背靠着北京、天津两个百万人口大城,周边又是渤海圈这个北方最繁华的圈子,天津发展轻工业有很大的优秀,有极好的前景。但也有许多问题被你们忽视了。”
  “这次微服视察,许多工人都在感叹钱难赚,工作太累,老板总是拖欠工资、工资低、工作时间长。厂家则一直抱怨说用工慌,缺人,缺钱。官府不帮忙融资,各种批文难跑,衙门里各种摊派、罚款多,额外的成本很高。”
  “还有就是三角债的问题,货卖出去回款时间长,厂家又拖欠材料商和工人的工资,形成危险的三角债关系,一旦一环出事,就会危险上下游。”
  刘钧希望朝廷中央内阁的那些官员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也不要只看着表面的数据,还得看看下面的具体情况。而地方上的官员,也需要更加务实,既要充当好管理者,也要做好一个参与者。
  “我们现在就需要改变作风,还需要立一部法,立一部劳动法,明确用工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责任关系,保障双方的权益,尤其是保障劳务者的权益。我希望在这部劳动法里,有明确的给出一个最低月薪标准,规定每天劳动时长,超过时长得算加班费,最低加班费每小时多少也得有个明确标准,节假日加班要双倍。工人薪水必须月发,不得拖欠,不得借故克扣。危险工种得有岗前培训,厂家还得为危险工种岗位工人购买工伤保险……”
  “我建议工厂最低工资标准定为四元起!”
  “各地要专门成立一个劳动局,还要成立工会,专门为这些工人们提供权益保障。”
  这个会,与会的官员们都很震动。
  会后,袁继咸与刘钧有了单独的谈话。
  “如果强硬推行这个劳动法,只怕会给现在的经济局面泼盆冷水。四元最低月薪标准,只怕许多小规模的厂子,特别是一些小加工坊,估计都开不下去了。”
  刘钧道,“朕很清楚商人都是靠剥削赚钱,但以现在的物价生活水平,四块一个月的薪水,并不算高,甚至很低。如果一个工人起草摸黑,日复一日的干上一个月,连四块钱都没有,生活就很难。”
  现在已经不是明末之时了,那个时候,如果一个月能有一两多银子,生活会过的还不错。但现在,一个月四块银元,养自己是够了,养家糊口就勉强了。
  “老师知道木桶吧?”
  袁继咸不知道皇帝为什么突然提到了木桶。
  “一个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但若是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也就成了木桶盛水的限制条件,因此可以说,一个木桶,最关键的一块木板不是那块长板,也不是绝大多数的木板,而是受限于最短的那一块。”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比最低的木板高出的部份其实是没有意义的,高出的越多,浪费越大。而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设想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也中有效且唯的办法。”
  一个木桶的比喻,却让袁继咸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皇帝表面上说的是木桶,实际上说的是国家治理。对于国家来说,桶里的水,就是国家的财富,国家富足自然才能强盛,但若国家要强盛,却又得依靠社会的各个阶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4/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