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校对)第6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5/697

  一千亩地,就算种植比较省心的甘蔗和棉花,那也起码得数十人。
  他来时,原打算的是在吕宋雇人,可到了这里才发现,这里居然根本雇不到人。他来时,除了一家四口,只在山东招募了十个雇工,四女六男。这点人,根本种植不了这么大片的田地。
  回山东招募,也不现实,现在山东雇人也难。尤其是现在朝廷又新征收了大批田地,正便宜出租。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很快赵继祖也发现了一条解决办法,买奴。吕宋现在大批的中原地主置换田地,他们过来之后也面临着无工可用的问题,而那些胆大的商人立即嗅到了商机,开始从各地运来一批批的奴隶。
  荷兰人占领吕宋的这七十余年,也一直有奴隶买卖,各个种植园里都有大批的奴隶,这些奴隶有的是来自于南洋群岛,有的则是劫掠自大汉沿海,还有从遥远的印度和非洲运来的。
  而现在大汉占领吕宋之后,特别是土地置换之后,对奴隶的需求迅速增长,贩奴的利润也在成倍的增加,贩奴商人们越发的胆大起来。
  赵继祖坐在马车上,忍不住掏出烟袋,火柴划亮点燃烟锅,赵继祖美美的抽了一口,然后打量着自己新买的这十个奴隶,非常满意。
  加上这十个,赵继祖已经先后买了六十个奴隶了,其中有二十个女奴,四十个男奴,都很年轻。女奴们除了可以在屋里干活,还能够养马养牛养鸡养猪,也一样可以下地干活。甚至以后还可以用来奖励那些勤快老实的男奴,让他们成婚,这样以后生了孩子,又是家生奴。
  赵继祖打算再买四十个奴隶,不过他现在手上已经没有多少钱了,他花钱请工匠买材料盖了庄园房屋仓库,打了水井,还买牛买马买车,购买种子农具等。
  要不是他来的时候确实带了一笔钱,而且吕宋府也给他们这些从中原前来的新移民们提供一大笔无息贷款,只怕他这个摊子根本撑不起来。
  一千亩地只能先由这些人撑着,等收获过后,有了钱再买些奴隶补充。到时,他还打算建一个炼糖厂。
  “老爷,这里的天气可真热,老家现在还刚开桃花呢,这里都已经热的跟六七月一样了,雨还下个没完。昨天那场雨好大,你看这路现在都走不了,就跟条河似的。”说话的是赶车的车夫王三,从山东招来的一个汉子,一条腿瘸着年纪也大。要不是这样,估计也不会愿意跟着来这南洋讨生活。
  赵继祖打量着沿路,“嗯,官府说这吕宋府属于那啥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雨多,天气也热,有凉季干季雨季呢,现在还只是三月,刚进入凉季,等到了五月到十月,就是雨季,听说那个时候,才雨多呢。”
  他又抽了一口烟,“不过这样天气也好,日头足雨水饱,这样的气候种啥庄稼都适合。这里地也好,地平坦还肥沃,用水也方便,种稻种棉种甘蔗都适宜。”
  老王赶着马车加快了点速度,后面那十个手上绑着铁链栓在车上的昆仑奴也不得不加快了脚步。
  “天时气候和土地都好,就是可惜太远了,若是在山东老家有这样一千亩好地,那就最好了。”
  一阵风吹过,赵继祖舒爽的长叹一声。
  老王赶着马车,还不时的回头望几眼昆仑奴。
  这些黑个子,一个个都精壮精壮的,可却也老实的很。他忍不住对赵继祖道,“老爷,我听说朝廷不是禁奴的吗,咱们买了这么多黑大个,不会有事吧?”
  “能有什么事?再说了,这里可是海外,离中原万八千里的,这地方,不买奴怎么耕种开发。”
  赵继祖嘴上虽这么说着,可心里也确实没有什么底气。朝廷立国之初,可是就颁过禁奴令的,废除了奴隶制,禁止蓄奴,以前的那些奴隶都被授予了自由之身,改为雇佣工。
  可赵继祖心里又觉得,在这海外垦荒实边,又没有人可雇佣,除了买奴隶,还有其它办法吗?
  大家都这样做,只盼着朝廷能够睁只眼闭只眼吧。
  带着一丝隐忧,赵继祖也没了好心情,他靠在马车厢上,半闭着眼睛,在马车的颠簸摇晃中想着心事。
  不知过了多久,老王吁的一声叫停了马。
  “老爷,到家了。”
  赵继祖睁开眼睛,车子已经一路到了赵家庄。
  赵家庄就是赵继祖的庄园,这座今年才新建的庄园就建在一座小河旁边,以前这里是一个土著人的村子,不过在荷兰人来后就废掉了,只留下了许多树木。
  赵继祖在这里搭建了自己的三进四合院,又在周边搭起了谷仓、烟房,还有牛马棚和猪圈鸡窝,打了水井,前边还有下人的住房。
  这些房屋的四周还用石头建了一圈围墙,修了木门。
  车子已经停在木门前,老王下去开门,赵继祖伸了个懒腰,看着自己一点一点,投入全部身家辛苦建立起来的庄园,心中充满着一股充实。
  他转身对着那十个新来的昆仑奴道,“这里就是赵家庄,以后就是你们的家,你们老老实实的在这里干活,只要勤快、老实,我也不会亏待你们,你们能吃饱能住好,表现的好的,老爷我还会赏你们一个女人成家。但我丑话也说在前面,谁要是敢偷奸耍滑,那就要挨打,谁要是敢逃跑,让我抓到了,会打断你们的腿,甚至把你们吊死。”
  十个昆仑奴们根本不知道这位新主人这通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赵继祖也不管他们是否明白,说完之后,便不理他们了。
  “老爷,官府来人了。”
  老王回来,身边跟着他的儿子小王。
  “什么事?”赵继祖皱了皱眉头。
  “人在大厅里呢,老爷快去吧,听说是冲着咱们庄上的黑大个来的。”小王有些担忧的道。
  赵继祖脸色变了变,连忙跳下马车,脚下加速往自己的宅子大厅赶去。
  一进厅门,赵继祖就看到好几名官差正坐在那里喝茶。一看那架式,他就感觉到来者不善。
  “哎呀,什么风把几位官人吹到我这小地来了。”赵继祖一进门就连连拱手。
  几名官差也都站了起来。
  “赵员外总算回来了,怎么,又去买昆仑奴了,这回买了几个?刚才在你庄上转了转,你家之前买的那五十个可都是好货色,一个个都年轻又强壮的。”
  赵继祖不知道他们此行何意,可也没敢隐瞒,只得笑道,“我这也是响应朝廷号召前来吕宋拓荒实边,可实在是缺人啊。赵家庄一千亩地,却招不到人,无奈只好出此下策了。今天又买了十个,只是还是有些不够。”
  为首的一名差人笑笑,“这个我们也确实知道,只是现在朝廷有公文下达,对我们下面重申了禁奴令,哎,我们也只是个办事的,实在是为难啊。”
  赵继祖只觉得脑袋嗡的一下,好像被大铁锤重重砸了一记,脑中嗡嗡作响,却是什么也反应不过来了。
  重申禁奴令?
  那他这前后买的六十个昆仑奴怎么办,那可是前前后后花了他六千银元啊。这对于他来说,那是一笔大钱,尤其是若没有了这六十个昆仑奴,那他手里赵家庄这一千亩地,又有什么意义?
  “官爷,这,不能这样啊!”
  赵继祖惊的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清楚了。
  “赵员外你也先别急,事情呢该怎样就怎样,但朝廷也不会忽略大家的。事情具体怎么处置呢,上面还在商议,我们今天来呢,就是来确认一下赵家庄的蓄奴情况,另外就是通知下赵员外三天后去小吕宋港出席一下吕宋知府大人主持的一个会议,具体最终如何处置,会上会宣布的。”
第七百六十六章
自由
  自从吕宋府的公差下乡到各处庄园通知后,这些庄园的地主们都焉了。
  吕宋府很大,整个吕宋府包括吕宋群岛、三保群岛和南方的棉兰群岛。仅是北方的吕宋大岛,就有三个台湾岛那么大,整个吕宋府听说有三个山东省那么大。
  可这么大的地盘,却地广人稀,当初西班牙投降,朝廷允许他们离开。西班牙人都离开了,携家带口,连着那些在这里传教的天主教神职人员都撤离了。一个吕宋岛,有三个台湾岛那么大,但朝廷却在这里只设了两个县,一个是北面的卡加延河流域平原的卡加延县,一个是南边的吕宋县。
  这么大的岛,那么肥沃的平原,可却极缺人手。尤其是朝廷接管了吕宋后,将大量的土著迁出了吕宋,这就更让这里人口大减,劳力大缺。
  朝廷把这里的土地用来置换中原地主们的田地,使得许多中原的地主们派出子弟前来经营,可无人可用依然是个大问题。现在大家好不容易找到一条解决的途径,朝廷却又重申禁止蓄奴,这不是要他们命吗?
  吕宋岛因为距离中原较近,加之这里经过西班牙人数十年开发,因此比南洋其它地方要好些,许多地主都选择了置换这里的土地。大量的地主们都已经在这里建起了一个接一个的种植园,甚至不少富农都直接到这里来安家置业了,大家建了庄园,买了牛羊,买了农具,拿了贷款,又买了昆仑奴,可现在朝廷却来这样一出,这让大家人心惶惶。
  赵继祖在吕宋有一千亩地,他的地是一亩换三亩。山东的三百多亩田地才换来这一千亩地,若不是赵继祖的那几位兄弟认为这里的地不值钱,而且也有用这些地来打发不让他再回去分家产,加上赵老爷子又补偿了他一些,他也拿不到这么多地。三百多亩地,在山东,那也能算是个不小的地主了。
  他的一些邻居,好多都只是三四百亩地。只有在那些偏僻点的地方,尤其是比较容易遭受台风的卡加延县那边,地才能换的多些。
  赵继祖已经先后买了六十个昆仑奴,他隔壁的那些地主们,也或多或少的买了四五十或者二三十的。
  大家接到通知后,都立即赶着马车相互拜访,互相询问口风,寻找办法。
  大家手里的昆仑奴不但是一笔极大的财产,那也是大家在这里立身的根本。
  可大家相互串连,一起聚集商议了许久,也商议不出一个结果来。
  也有一些比较镇定的,说朝廷既然把我们送来这里了,那他们也肯定知道咱们的难处。朝廷向来办事还是比较讲究的,不管什么事情,都讲理。不可能说禁止蓄奴,就真的要把我们都往绝境上逼,听那些下来通知的官差的话,这事也是还有余地的,我觉得咱们也不用瞎担心,胡猜测,还是等过去开会听结果吧。
  这样的话也只是让大家心里稍安。
  但大家也确实没有其它办法。有人说,咱们得把昆仑奴藏起来,可大家也只能苦笑,那么多大活人,藏哪去?难道还能藏一辈子?还要不要干活了。
  上蹿下跳了好几天,赵继祖也没有弄到半点让自己心安的结果,最后三天时间一到,也只能收拾利落了,换上了长袍乌靴,系上腰带戴上头巾,让老王准备好马车,送自己前往吕宋港。
  出了门,赵继祖坐着马车到了大路口,那里有个凉亭,他在这里等了一会,便见同乡的几个邻居也很快坐着马车来了。大家寒喧几句,便结伴同行。
  众人都在担忧着,唯有一人比较轻松。这人是赵家庄隔小河相望的唐家屯的唐员外,唐员外比赵继祖年纪大的多,已经五十多岁了。老家河北唐山,家里也算是有些田产,另外也还做着一些小本买卖。
  朝廷一限田征地,唐员外立马把自家的超额的田全上交了,他选了置换吕宋的地,也换了一千亩,他在家里还留了三百来亩地,几个儿子都不愿意来这海外。唐员外倒是好魄力,直接把家里的地都分给了几个儿子,然后带着夫人和小女儿来到了吕宋。
  唐员外来的时候也只带了十来个人来,他到了这里后,比大家更早买昆仑奴。赵继祖买了六十个,唐员外家却买了两百多个。这个唐员外,不论老弱男女通通都买,他买来也不全是自己用,而是训练。
  唐员外买的都是从印度运来的奴隶,他高价买了几个原来西班牙人庄园里的印度奴隶,这些奴隶在吕宋呆的很久,不但会说西班牙语也会说一些广东话。他就用这些人做新买来印度奴隶的监工,让他们监管他们,训练他们,教他们说话做事,尤其是教他们汉话。
  唐员外用那些监工把许多刚买来还桀骜不驯,也听不懂汉话的印度奴隶,很快就训练的服服贴贴,也能听懂甚至能说些简单的汉话。
  就这样,那些印度奴隶在他手上调教,然后再转手卖给其它的汉人地主或者商人们,立马就能多卖不少,靠着这精明的头脑,唐员外在邻居赵继祖等新移民地主们还在为了自己的庄园,四处奔走忙碌,只有出没有进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在赚钱了。
  唐员外的脑子很活泛,据说早年他也只是个在天津码头扛活,在运河上拉纤的穷汉。后来拼死干活攒了点小本钱,然后就去进货当了个货郎,四处走村窜户卖货。等本钱再多点,买了骡子,进了货走口外跟蒙古人交易。后来本钱又多了,还有了自己的骡队,甚至到关外去与女真人做过交易。
  就这样,一点点,一点点的打拼,唐员外到五十岁的时候,已经在老家有了数百亩地,好几家商铺。
  唐员外没读过书,可平时却极像个知书达礼的老缙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5/6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