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校对)第12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95/1605

  金银越来越值钱,金则比银更值钱。
  通过铸币时对金银币重量、成份的调整,使得正在铸造马上要发行流通的金银元宝的兑换比例能达到一比十,银铜也能达到一两兑十贯这种较方便计算的比例。
  过去一金换五银,一银只能换不到两贯铜。
  而现在金银越来越坚挺,铜钱则由于使用当十,使得相对贬值。
  最终新的元宝钱,一金元宝值十银元宝,一银元宝值十贯铜钱。细算起来,一银元宝,其实还是值过去两贯铜钱,价格没变多少,倒是金价是实打实的涨了许多。
  一枚金元宝和银元宝都是足重一两,各含金银零点八八。
  老头眼睛很尖,一眼瞄到张超钱袋里的各种钱。
  看到里面的金银币时眼里放光。
  “客官,给开元通宝可好?”
  “元宝不好吗?我这还有宝钞。”
  “还是开元通宝最好喽。”
  老头没说拒收其它的钱,但还是比较想要开元通宝。
  “马上开元通宝就不能流通了,到时拿去兑换成铜元宝的,一比五,通宝可现在可是相当一文值五文的,我这一文通宝可是值元宝五文,六文通宝就值三十文钱了。”
  元宝已经发行,通宝马上就要禁止流通,现在各银行已经开始回收。一通宝兑换五文元宝,这个时候拿通宝当普通钱用,那可就亏了。
  朝廷对于铸私钱打击是相当严厉的,甚至张超家钱庄,过去也一直有一支专门的辑私队伍,不遗余力的去辑查这些铸假钱印假钞的人。虽然说,其实现在的铸币技术,一般人根本仿制不出,仿出那么精美的钱币,只会亏。而粗劣的仿制,十分容易识破。
  不过依然还是有百姓会收到假钱,而朝廷一旦抓到铸假钱贩假钱的,处罚也是十分严厉的,直接流放边疆。
  老头收开元通宝和元宝区别很大,这段时间也算是一个特别时期。
  “就是感觉通宝好,喜欢。”
  张超只是呵呵一笑,拿了两枚开元通宝递给老头。
  “一通宝值五文,一元宝是当十,两串冰糖葫芦六文钱,我给你两通宝,你还要找我四文钱。”
  老头原本以为张超是个外地举子什么的,还没弄清里面的弯弯绕,结果却不知道张超这么门清。
  接了两文开元通宝,却还要找回四文钱,这真是个让人糊涂的生意。
  好在老头也是有办法的,他从怀里摸出钱袋,从里面取出四张一文的小钞递给了张超。
  “哈哈哈。”张超和柯庆一人拿着串冰糖葫芦在老头的幽怨眼神里转身离开。
  以后市面上就看不到开元通宝和贞观铜元了,以后流通的就是开元元宝,现在的十文铜元之后,马上还要出当二十面额,和当五、当二的。
  二十文元宝重四钱,十文元宝重两钱,五文元宝重一线,两文元宝重四分。
  不再有一文的铜钱了,一文的通通改用纸钞。
  新铜元宝的发行,其实对百姓不会有什么影响,特别是朝廷考虑到那些手里有铜钱的百姓利益,破格提出开元通宝、贞观铜元按一文兑五文,兑换开元通宝后,谁手里的钱也不会被朝廷套走。
  只不过以后再不会出现铜钱本身比面额更值钱的事情了,熔铸铜钱做铜器也不可能再有六七倍的暴利。
  货币还是会慢慢的向着信用货币发展。
  “看来朝廷对于这次回收旧钱,发行新钱的宣传很到位,大家都知道旧钱现在挺值钱的。”张超一边吃着冰糖葫芦一边笑道,这其实是一件好事。
第1314章
得十钱而不死
  “柯教头,如今汉京寻常百姓一日收入多少?”吃着酸酸甜甜还很冰脆的糖葫芦,漫步在这热闹的汉京街头,张超感觉很惬意,也很自豪。这大唐盛世,提前到来,他也功不可没。
  “汉京寻常百姓做工,一日可得百钱。若是有技术的工匠,则收入更高。寻常人,也就百钱左右吧。”柯庆身为替张超掌管暗影的人,对于京师的市井生活,也是很清楚的。
  一天工钱百钱,指的是在汉京打零工的人,或者是工坊普通工人、商铺一般伙计等,这个收入应当说还是很不错的,但考虑到汉京作为大唐都城,人口百万,生活成本还是较高的。
  一天百钱,其实也就一般了。
  “想起十几年前,在灞上的时候,一百钱可不容易赚。”
  那时还是开国之初,粮价高,但房屋田产等却便宜。如今汉京周边的田产、住宅商铺这些都是节节高升,虽说现在田地不像过去那么紧张,许多百姓只要愿意,就能去边地移民分田。
  可汉京毕竟人口百万,这里附近的地依然是寸土寸金,汉京边上最肥沃的良田,成交价格达到二十贯每亩,一般的良田也有十来贯。但与之相对应的,离京城越远,田价越便宜。
  大唐田价最贵的就是五京,还有各大超过十万人口的都市郊区。五京是一线地价,达到十贯每亩以上。而杭州、交州、钦州、福州、扬州、江陵、江州等算是二线田价,一般在三贯以上十贯以下。
  三线价格则是那些州城附近,一般在一到三贯左右。
  一些偏远的地方,价格只在每亩一贯左右。
  最便宜的是在既偏远,灌溉又不利的一些地区,每亩田价仅三五百钱而已。
  这也是人口效应,许多偏远的地方,也是移民移走最多的地方,人口下降,百姓田地拥有数量也变多,田地交易变少。而那些都市大城周边,因为工商业旺,人口聚集,田地的价格也就节节上升。
  如汉京边上,最贵的都达到二十贯每亩,甚至还有价无市。而如果愿意去边疆领主们的封地,去了就能免费给田,甚至还有安家费可得。
  汉京的房产、商铺的价格,也是眼下高居不下,不断上涨。尤其如汉京这样拥有百万人口,流动人口又多的都城,对住宅和商铺的需求是极大的。
  特别是商铺数量基本上固定的,尤其是那些旺市街区,店面的租金更是惊人。好在当初设计汉京的时候,就早早为汉京城设立了许多卫星城,这些京郊的商镇,承担着许多手工业区、仓库码头,和大量工人百姓的住宅区的功能,为汉京分担了很大的住宅压力,要不然,汉京再大,人都挤在城里,也是会相当拥堵的。
  朝廷修建了不少的城郊住宅区,提供廉租房,为许多在汉京生活的百姓减轻了压力。
  甚至每年来京的许多商人,还有那些赶考的士子,都喜欢住到城郊。那里房租便宜,生活成本低,节省很多开支。
  能在汉京城里住房的,都是收入不错的,若能在汉京城里买房,哪怕是在外城买,也是相当有实力的。
  “汉京的百姓,起码还是能维持温饱的,日子算是很不错了。”
  张超觉得汉京百姓生活压力大,可柯庆却觉得他们很幸福。
  温饱,仅这一条,就是柯庆区别好与坏的标准。
  隋朝的开皇盛世之时,长安城的外城墙甚至都还没有修建完成,城里依然有大量的空置坊区,百姓在那里面住粮食,甚至在里面建起窝棚,许多贫民在那里生活,形成一片片不在官方登记里,却实际存在的贫民窟。
  可在汉京,却很少看到乞丐。
  基本上,都还是能维持温饱。
  虽说汉京生活成本高,但朝廷在城郊建有许多廉租房,房租很便宜,配套的设施却不少。
  有学校有医院,还有配套的公厕和澡堂,甚至有专门安排人做卫生清洁。本来应当是贫民区的城郊廉租房区,却很干净整齐,也治安良好。保甲制度下,大家都盯着邻居,谁要是有不法行为,会马上被上报。
  而人如果能维持温饱,谁又愿意去做偷鸡摸狗的事情呢,大家也愿意活的有尊严。
  孩子们送入里坊学校读书,大家们周末甚至也去学校听讲课传经。
  “在汉京,一人一天最基本开支差不多二十文钱。”柯庆告诉张超。
  不少官吏士兵读书人,都已经开始习惯三餐,但还是有不少普通百姓依然习惯两餐。
  人日食米一升,岁衣丝一匹。
  如果是家庭条件好的,一日三餐,一天可能要食米两升。但如果条件普通点的,一天只吃两餐,一天才吃一升粮。
  而朝廷雇工做役,标准口粮是一天两升粮。
  朝廷给秀才、举人、国子监生员们的粮食补贴,也是一天两升。
  而朝廷给上京番上宿卫的府兵和禁军士兵的口粮,同样是每天两升。
  一人一天吃两升看似很多,但对于青壮来说,确实不多。尤其是这个时代普遍是缺少副食油水,兼之体力劳动较大的情况下。
  对于普通百姓之家来说,均合一下,人均一天一升到一升半左右。不过光有粮不够,还得做成饭。因此薪炭、油盐酱醋茶这些也是要的。
  大唐有对孤寡残疾的救助政策,每月会给这些人发放口粮。标准就是每天二十钱最低保障补助。
  遇灾情,对灾民也是这般求助,日给二十文。
  这二十文中,十文是用来买粮的,剩余十文是其它生活必需品。
  饥穷之人,日得十钱之资,升合之米,则不死矣,这就是朝廷低保的标准。
  这个低保政策,也还是当初张超一力推动的,对于那些人,张超认为朝廷有义务责任去救助他们。
  这些人多数是老弱病残,又没有家人,他们也不可能移民边疆,留在地方上也不能自力更生,若朝廷不照顾他们,这些人就只能等死了。
  朝廷还开有养老院、孤儿院、救济院等,对里面收养的这些人标准就是日给米二升、钱二十文。
  在如今的大唐,在汉京这种一线城市生存,一天起码二十文钱。
  一家人一天一百文钱可以过日子,不过一年的生活开支可不止这些,还得包括住房、穿衣,还有年节应酬,生老病死,婚嫁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95/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