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校对)第4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4/1605

  总之,反正太子给的好处很多,让步也不少。贵族们得到的好处也不少,因此便也就不再纠结那点禄米、封户租赋收入了。
  反正对于这些贵族们来说,要赚钱的机会实在太多。
  新晋为开国伯的牛见虎五个,年纪轻轻,他们就不在意百户真封的那点租赋。他们光是给李超做白酒的大区经销商就赚了不少钱了。
  何况,李超刚刚告诉他们,他们的长安肥料厂,居然也有这么多的分红。
  “其实呢,肥料厂现在口碑已经打起来了,几千贯的红利确实不少,但也不算多。我们这个产业,前景无限好。朝廷已经打算明年努力推广肥料肥田,以提高耕地粮食产量。这是我们的大好机会,我打算今年就不分红了,咱们把红利再投入到生产规模的扩大上去,多招人,多收肥,多加工肥,也把销售区域扩张更大,把肥料卖的更多更好。”
  灞上张家沟去年梯田的丰收,可是着实震惊了关中的百姓,连朝廷的官员都惊动了。没半分,这年头,你们一亩地多收个一两斗,都足以得到官府重视,甚至是批红挂彩的奖励,让你去推广传播经验了,何况还在灞上种出了水稻,还产量如此之高。
  简直是颠覆他们的认知。
  就算今年李世民不上台,李渊也一样会让朝廷全面推广肥料。
  “哥,我们都听你的,要不咱们把醉仙楼的红利也拿来投入肥料厂。”
  去年,李超刚弄肥料厂的时候,这几个家伙可是嫌弃的很。根本不信这东西能有什么前景钱途。
  但现在,事实说话。
  “你们舍得投钱是好事,不过我打算建一个种子厂。”
  “啥种子厂?”
  “就是专门优先种子,麦种、稻种、粟种、豆种啊这些。精选出最上等的种子,然后卖给种地的百姓。”
  “这个种子不都是大家自己种粮食成熟后留个种就是吗?”
  “种子可也是门大学问的,种子好,自然就粮食长的好,产量高。”
  后世的农民种地,可是很少自己留种的,多是购买种子公司的种。不说别的,就一个杂交水稻,就是相当的了得。一亩地种上一两千斤稻子,自己留种,可是种不出这样的杂交高产水稻的。
  李超就打算也涉足这行,慢慢来,一点点来。
  可以建一个育种基地,培养出更优良的种子,精选出上好的种子,然后出售给农民,让这庄稼,一开始就更好。
  不过这得是个长期项目,得慢慢来。估计钱得投不少,见效不会那么快。但李超相信,一旦做出来了,那也肯定会非常了得的。
  “哥,我们也不懂这些,但我们都听你们的。要多少钱,直接说,我们都投。”程处默相当豪气的道。
  这几小子,如今一个个也是身家不菲了。跟着李超,也投了不少项目,钱真没少赚。
  “回去问你们老子,还有没有闲钱,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做糖买卖。”
  李超对几人道。
  “做糖买卖?那不是你原来卖给张尹两家的买卖吗?”
  “他们把这买卖还给我了。”
  “哦,这样啊,算他们识趣。不过既然这买卖都给你们了,那以后自然你们家的,我们怎么也掺一脚分你的利呢。”李感笑着道。
  “放心吧,糖买卖很大的,再多些人一起做,也不会对李家有影响,相反,还会更加的赚钱。”
  李超的想法也很好,糖产业很大,李超控制关键的部份就好了。比如,大家都来建甘蔗园,都来种甘蔗,甚至李超可以交给他们榨取蔗糖的技术。
  他们做甘蔗,甚至把甘蔗粗加工提炼出蔗糖后,李超再直接收购,然后精炼加工成白糖红糖冰糖。
  各家是最上游的部份,李家掌握的是中间最有技术的部份,自然也是最赚钱的部份。然后他还能和各家一起做糖的贸易,内销外贸。
  这生意,人越多越好,加入的人越多,甘蔗园就越多,甘蔗糖就越多,李家能加工的原材料就越多,就能加工出越多的产品。
  真的让李家跟张尹两家一样把这产业垄断了,握在手里,慢慢的经营,别人固然无法分润利益,可这产业也就做不大。
  李超选择做大规模,多拉朋友,一起分享利益。
  其实除了做糖生意,马上还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意,就是盐。
  上次李超已经向李世民提供了一个增加收入的办法,就是加征盐税,让朝廷重新控制盐业。
  民产、官收、商运、商销,这就是他给李世民提供的未来盐业模式,百姓生产盐,官方收取,然后出售给商人,商人运输和销售,朝廷控制盐的生产,把产出的盐握在手里,商人只能在朝廷手里买盐,每斤盐都要加上盐税。
  这等于朝廷向天下百姓加征了人头税,但并不直接向百姓征收,而是直接向盐商们征收。最终盐商们把这税,再转嫁到吃盐的百姓头上,朝廷收了税,但收税成本更低。
  盐生意向来是极赚钱的,未来盐肯定会成为大唐商人们争夺的焦点。
  不过卖盐不要什么技术,主要还是靠官与商的结合,李超觉得还是不急着去淌那淌浑水。
  做糖生意,并不比盐生意差,何况李超还有着技术优势呢,这可是别人没有的。
第446章
参奏李超
  杜淹随手打开一本折子,里面全是弹劾京兆尹李超的文字。罪名还罗列的挺全,足足三十几条。嗯,比刚才那本少点,刚才那本足足列出了七十多条罪状,还有一份更加耸人听闻,足有一百多条。
  若只是看这些折子,谁都以为李超是个罪大恶极的人了。
  不过杜淹既然能当上大唐的新御史大夫,统领着御史台,靠的可不仅仅是他被皇帝抓走时咬紧牙关一字未吐。历仕隋朝、王世充和李唐,杜淹的任职履历可是极为丰富的。
  在杨广手下时,杜淹就已经官至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佐贰。在王世充的朝廷里,也官居吏部尚书。到了李唐,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翰林学士。再到如今,秦王成为太子,他也进入御史台,成为御史大夫,还爵封安吉郡公。
  杜淹在原来秦王府可是干脏活的,现在来御史台,也是专门负责搞弹劾的。但他更清楚,太子让他来东宫,不仅是信任他,也是要他来管好御史台的这群御史言官。而绝不是要被这群人牵着鼻子走,甚至要弹劾太子最信任的李文远的。
  自己要是听了他们的话,把这些奏折送进东宫,甚至也跟着上折子弹劾李超,那才是有鬼了。
  “我们御史台是朝廷的监察机构,诸位御史们也有风闻奏事的权力。但是,莫要把朝廷赋予给大家的这个奏事之权,肆意妄为,过度行使。你们的这些折子,你们自己信吗?”
  杜淹把折子扔到一边,桌案上,已经堆满了。
  御史中丞孙伏伽坐在一边,也脸色不好看。他是御史台的副长官,之前因为弹劾李瑗之事被免职,后来投行状给李超,参加科举,中了进士,然后成了李超的幕僚。因为他本就是秦王府的旧人,这次便也算是官复原职,重新出任御史中丞。
  孙伏伽对于李超很了解,同时对于这御史台里的御史们更加了解。
  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主官,御史中丞为副,下面有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一大群御史。
  御史台仅仅有风闻奏事之权,却没有司法之权。
  御史有风闻奏事之权,可现在这些御史全都弹劾李超,而且还罗列了这么多的罪名,这却已经不是御史本份了。
  他知道御史有时为了让所奏之事引起关注,会夸张一些。
  可夸张也没有这么个夸张法。
  不就是找长安的粮商们借了点粮食吗?在这些御史的笔下,差不多都成了谋逆叛乱了。这样的折子他们如何通过?更不会附署。
  “你们要是觉得自己写的东西自己能信,那么你们自己把折子送上去,我们不会署名,更不会同意的。”
  杜淹坐在那里,也是一脸鄙视的看着御史们。
  他很清楚,自己进入御史台,甚至直接成了御史大夫,这些御史很不满,也有人不服。有些人弹劾李超,弄这么多大的阵仗,未必就完全是冲着李超去的,有的人肯定也是想冲着他来的。
  他堂堂御史大夫,若是控制不住御史们,那他还当什么御史大夫。在太子心里,他岂不是无能,他这位子还能坐久吗?
  有人弹劾李超,杜淹其实无所谓。
  反正他心里也有点妒忌李三,别人想弹劾就让他弹劾。但这得有个前提,这些人弹劾,得是在自己的许可下,得是在太子的意图下。
  “朝廷给大家的奏事之权,不是让你们这样用的,看看你们写的都是些什么狗屎,你们就是这样当御史的,就是这样使用朝廷所授与的监察之权的?把这些垃圾全都拿回去,滚回去好好反省一下,再写出这样的折子,某不但不会署名,还要第一个弹劾你们渎职!”
  杜淹一通怒火,把一群御史喷的体无完肤,唾沫星子都喷了他们一脸,还没有人敢吭一声。
  杜淹是新贵啊,还是顶头上司。
  李超虽然官职更高,但毕竟跟他们不是一个系统的,但杜淹却是上司,得罪了这个顶头上司,日子以后肯定难过。
  一群御史退下。
  杜淹哼了一声,对孙伏伽道,“这群混蛋,把御史台当成什么地方了?”
  孙伏伽笑笑,“有人故意煽风点火,想撑浑水。”
  “我知道,这些人对于我们两个不服气,尤其是对于我当御史大夫不服气。”
  孙伏伽拿出一个折子。
  “我也写了道奏折。”
  “你不会也要弹劾李文远吧?”杜淹笑问。
  “当然不会,不过跟他有关,我要弹劾李瑗、李崇高父子,这里详细列有他们的罪状,不知道院长是否愿意一起署名合奏?”
  “又弹劾李瑗?”
  “你就不怕别人说你公报私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4/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