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校对)第5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2/1605

  一个银元五千个,刘掌柜心里迅速的算了下。现在金币银元在宁远流通的很广,是受胡汉商人都欢迎的。金银币的汇率倒是比较稳定的。一金币稳定在八千钱,一银币稳定在五千钱上下。
  一银元五千钱,换的是开元通宝铜钱。
  这么一算,岂不是说一个煤块值一文钱了。
  一个煤块值一文钱,这应当不算便宜了。现在宁远的大米是斗米百文,差不多一斤米是十文钱。这么算,十个煤球值一斤大米了。
  但如果一天只用五个煤球,那也才费五文钱。而如果是烧柴,也不比这个便宜,还没有这么好烧。
  “一文钱一个煤球,贵了点。”心里虽然接受了这个价,但口头上刘掌柜还是说着贵。
  “都是按着时价来的,宁远这地方,什么都比较贵的。咱们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距离丰灵两州最近的地方也都隔着一百八十里。这里的柴,卖的也贵啊。再说,如今好多东西也都是按着时下粮价来的,如今米价还是斗米百文啊。况且,这煤球是从大山里挖出来的,又一路运过来,还要经过加工,又运进城来,确实挺不容易的。”
  一天五个煤球,一个月不过一百五十文钱,对刘掌柜来说,也就是卖双鞋的钱而已。
  “刘掌柜,你在我这买煤球,我还送你点引火的劈材。”
  “那你还得帮我把煤送到家。”
  “行,反正这么近,也不另收你钱的。”
  交易就此达成,赵掌柜让人给刘掌柜店里送去炉子和一月量的煤球,炉子是另外算钱的,不过倒也并不贵。不过刘掌柜最后还是不愿意花钱装个烟囱,这个在他看来有点贵,没必要。
  两人继续喝茶,闲聊。
  来买煤球或者买炉子的人不少,不时有人过来,刘掌柜坐了会便告辞了。
  衙城帅府后院,郑红线却在李超求教。
  “我们缺人,缺大量的人。煤矿那边,现在严重缺乏人手,根本采不了多少煤。现在我们已经把焦炭推销出去了不少,找了不少合作的伙伴,客商对我们的焦炭都很满意,可我们却没法接下他们的单子。”
  “还有我的铁矿,现在勘探都做好了,也一样没有人,根本开不了工。”
  “三郎,弄些人来。”
  李超躺在椅子上,享受着侍女们的按摩,听着郑红线的话,也有些无奈。
  事实上不仅仅是李家遭遇了用工荒,而是整个宁远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甚至放大点说,整个朔方,整个大唐都一样遇到这样的问题。
  古代为什么商业难以有很大的发展?就是因为人力问题,尤其是如唐初这样的王朝之初,本来战乱就损失了许多人口,而开国之初搞均田,又让更多的人口留在了土地上。
  工商业,需要人工,需要大量的人工。
  大家都有田可耕,谁还出去做工?
  顶多也就是在家门口附近,农闲时做些散工。或者是让家里的少年去做学徒工,当伙计。
  如宁远这样一座新兴的商城,而且还开始发展起加工制造业,甚至是采矿行业,这对人工的需要是巨大的。
  挖矿,这可是需要成年壮汉,少年可挖不了矿。
  对于那些在宁远经商的人商人们来说,他们解决用工的问题还要简单些,毕竟用人不多,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族人、亲戚甚至是同乡,总能找到些人。
  但对于李超来说,产业这么大,处处要用人,而挖矿需要的可不是一十一百,而是起码得上千甚至更多的人。
  不论是采煤还是炼焦,甚至就算是做蜂窝煤,那都得需要很多人的,更何况李家还想挖铁矿冶铁,这需要的人就更多了。
  宁远偏偏又是处孤悬塞外的边城,周边根本无人可用。整个朔方镇,都大部份是移民,哪里找来。
  李超也有点头疼,这确实是个问题!
第509章
万言书
  这就是一个极大的矛盾了。
  王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加上其它问题,导致大量百姓都是失地农民,无立锥之地,沦为流民。其实这对于工商来说,是个极好的发展条件。有了失地农民,工商业才有了大量雇工。
  就如晚明之时,那些矿场,动不动就几千上万人,皆因那些矿工都是无地无产业者。晚明各个城镇上,激增的人口,也正因为乡下的田地被兼并厉害,许多失地农民只能涌进城去找工作混饭吃。
  只是现在是唐初。
  官方的户籍人数只有三百万户,人口一千五百万。十几年前,大隋如日中天之时,那可是有近九百万户,差不多五千万人口的。
  大唐实行的制度又多是延续隋朝,均田制、府兵制、租庸调制,处处都是本着最简单的思路。尽量的让大唐的子民,都钉在土地上。
  留给工商的空间实在是很小。
  这年头,搞工商业的,其实都是那些门阀世家豪族。
  他们一方面占据了学术上的优势,搞垄断。一面又在朝廷人事上占尽优势,学术他们垄断了,这官场也是他们的天下。
  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大地主,同时又有足够的资本经营着工商业,用这些反过来支撑他们的政治地位。
  普通人也就做个小打小闹的买卖,你要是想做大点,不说没背景会被杀猪,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你哪来的工人?
  那些世家豪强他们有托庇于他们门下的隐户,还有大量的奴隶,不管是经营盐池还是挖铜铁矿,都有人。
  李家虽也是新兴豪族了,但毕竟底蕴还太浅。
  原来在灞上的时候,搞点产业,全是靠着乡亲,靠的是李家比别人更优惠的条件,靠的是李家的仁善乐施的好名声。而且那个时候,产业也确实用人不多。后来搞大了点,李超又用起了学徒工。
  但现在李家在宁远,越做越大。
  开始除了经营田产商铺外,还开始搞加工制造,甚至挖矿冶铁这些,人力的需求就大了。
  这就是世家豪门跟朝廷的矛盾所在啊。
  世家豪门有了特权,肯定要扩张的,占田,放贷、经商等,既兼并土地,同时又还和朝廷抢人口。
  朝廷也一样需要人口。
  朝廷开疆拓地,希望有更多的人口,这样就能移民连疆,分田授地,这样朝廷既实了边,又增加了粮食产量,还多了税赋。
  分了田后,课丁也一样能增加。
  为什么古代朝廷喜欢抑商?
  一来经商的多是特权阶层控制的,朝廷收不到税,二来经商会跟朝廷争夺农业人口。本来依附于土地上的农民,如果大量转而从事工商业,这无疑会让粮食产量减少,国家田租减少。
  毕竟这个时代的农耕技术落后,土地需要许多人耕种。人力不足,粮食产量肯定降低,另一方面,如果百姓都依附于土地,那么社会结构是最稳固的。
  从哪里弄来工人呢?
  以前的豪门们,靠的是日积月累,一代代的积聚的实力。
  他们扩大实力的最大机遇,往往就是灾年。遇到灾荒之年,土地无收,百姓就得跟他们借粮借钱,他们趁机放贷,然后待那些百姓还不清债,那就收田。甚至趁灾年买儿买女,把灾民们养不活的子民买了。
  甚至最后有些灾年生活不下去了,失去了田地之后,干脆全家都投附于这些豪强的。
  就是靠着这样,他们的实力越来越强,拥有的土地、人口才越来越多。
  这条路子,对李家来说不适用。
  不说其它的,远水也难解近渴啊。
  想要人,要么抢,抢周边那些番国,抢西南那些蛮夷,从那里夺人口,打突厥,打高句丽,打灭国之战,把那些蛮夷变成奴隶。
  不过突厥高句丽这些现在还不一定打的过,只能先对付对付下西南夷。
  或者灭佛。
  李渊原本已经准备灭佛的,李世民登基停止了这个计划。眼下天下还算安定,李超觉得可以动手了啊。
  道教就算了,李家跟道教关系不一般,重点扶持的,而且道教的实力远不及佛教。
  佛教占有的人口、财富确实多啊。
  光是长安京畿,就有几万僧尼,几百座佛寺尼庵,拥有田地无数,依附在他们名下的佃农估计得有一二十万至少。
  这些可是不在朝廷户籍上登记的,也不给朝廷纳税服役的。
  世家豪门,李超不打算动,自己也是个阶层的,但佛家势力这么强,不搞一搞?
  距离如今并不远的北周武帝灭佛,当时可是毁天下佛寺四万余,强迫三百万僧尼还俗。这还仅仅是僧尼就有三百万之众,可知佛教的巨大实力。
  这可是占有了当时国家三分之一的人口,可却不是编户齐民,完全不事生产,也不服兵役劳役,可以说是完全就是寄生虫。
  周武帝灭佛的作用是很强的,史谓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
  灭佛,这比灭了一个国家,带来的作用还大。
  增加几百万人口,夺得无数田地,没收许多金银财富。纳税人多了,兵源广了,寄生虫也少了。
  北周以后,有隋一朝却又大力扶持佛教,使得才几十年间,如今佛教的势力又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2/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