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校对)第6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2/1605

  要只是负责山南东十六州的百姓粮食,李超倒不用那么急的。
  可山南东坚邻着中原和关中这两个明年的重灾区,甚至山南东道明年也会有大半地方也要遭灾,不强硬点,如何保的住。
  真等到局势不可救的时候,再想挽救,可就难了。
  洪水到来前不加固堤坝,洪峰一到,想抢救都不行了。
  “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等度过眼前难关,自然恢复照旧。大家同心协力,共度难关。”李超说道。
  “相国,粮本粮票是所有人都办吗?”有人问。
  李超点了点头,所有人都办。
  粮票这东西,其实后世的国人都不陌生,动荡年月,商品不足,许多商品都是凭票供给。而中国也不是第一个用票的,什么苏联美国等都曾用过。
  事实证明,当商品紧张时,票证购物其实是很有帮助的,票证就是商品有计划的分配,而不是自由经济,这种计划分配,主要还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公平的分配到商品,是为了最低保障。
  当然,在后世中国用粮票的时候,只有那些城市户口的人才能办粮本粮票,农民人是没资格办粮本粮票的,他们是自己种地,产出的粮食由国家统购统销,交完公粮后,农村会留下口粮,然后分口粮生活。
  不过眼下,粮票粮本都不是为了长期的。
  李超也不想要搞长期,也搞不了长期,只是为了即将到来的粮荒的权宜之计,灾荒一到,不论城里的人还是乡下的人,到时都一样没粮吃,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区分什么城里城外了,所有人都办粮本粮票,包括那些大户富商们,也给他们办一份,反正他们也不能多分一些额度。
  “那这个定量怎么算?”
  有人见李超态度坚决,便转而问起了定量标准的问题。
  弄粮本,搞粮食计划限量供应,总得有个标准吧。
  “是不是按身份等级来分?”
  不管什么时候,阶级观念总是深深留在大家的心中。
  士农工商,士里又有贵族官僚读书人,这粮食借量不是因此多定些?
  阶层、品级、身份、职业,这些都能划分出一个三六九等来。
  就如后世中国那些年月发行的粮票,北京市民就按照不同的年龄、职业,分成了一百多个等级。
  而上海定量标准则按工种分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大中学生和一般居民中类七等二十七级。到后来,工种更是从一千三百零七个,增至七千二百九十九个。
  李超打算不搞那么复杂。
  “只按年龄、性别来分,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划为男女两等五级。”
  至于定量,这个比较难定。
  以军队士兵为例,秦军规定,早饭半斗小米,晚饭三分之一斗小米,而如站岗这样的任务,早晚各三分之一斗小米。
  而汉军规定,从事重体力活动的士兵,一个月二石九斗三升粮,食盐三升。
  到了唐代,则规定一名士兵一天发二升粮食为口粮。
  宋代禁军士兵月粮二点五石,厢军两石,到后期,禁军也只有八九斗月粮,继而糙米充好米,小斗换大斗。
  虽然各个朝代的计量单位不一,唐军的军粮多以粟为单位,而粟的容重较少,约有六百到六百五,一立方米约为六百五十千克左右。
  一立方米为一千升,一升粟实为六百来克。
  而唐朝的一升,实际上只有现在的零点六升,因此唐朝的一升粟米,其实并不多,大约为三百八九十克的样子,不到四百克。
  一个战士,一天发放两升粮食,也才八百克左右。
  而且还要考虑到古人的粮食较糙,一个战士,也就是一个青壮,还是从事当兵这样体力活动较重的青壮力,一天也才八百克到的粮食。
  一顿饭只有三百来克粮。
  在缺少副食油少的年代,从事的又是比较高强度的职业,还又年青饭量大,一天三百来克真的不多。
  要知道在后世粮票时代,一个婴儿一般都定量每月六斤干,一般成人都定时三十斤左右。
  李超知道,以前的人活动量大,而且又缺少副食和油水,一般饭量都比现在大的多。李超自己小的时候,都经常能吃两三碗饭,还是那种比较大的碗,而成年后,反而饭量越来越小,一顿有一碗半就行了,还是小碗。
  “成年男丁每月五斗、中男四斗、老人三斗、小儿二斗,婴孩一斗。女子,则比男子少半斗。”
  考虑了一会,最后李超定了一个不算高,但也不算太低的标准。五斗,也不到二十千克粮。
  成丁一月五斗,一天也就一升七合不到,不足士兵的一天二升标准。本来这个标准,在灾年还是有些高的,但李超也不能一来就定的太低,以后视情况可能要减,但不能马上就直接订个太低的量。
  “那价格呢?”
  粮食不但要定量,还得定价。
  各粮店以后要实行统一售价,而且还得要用粮票。
  现在的粮食市价节节攀升,谁都知道旱灾过后,粮食需求大。
  市价如今大米又达到了斗米一百五,粟米都斗米百钱了。而且这个价格实际上还是有价无市,要买粮,价格还更高。
  只是之前李超和买粮食,一直是用的这个价格。
  “就以大米一斗一百五十钱,小米一斗一百钱这个价格吧。”
  这个价格,依然还是极高的。
  但李超也不能再降了,再降,粮商们不会同意。
  “百姓有钱买到供给的足额粮票吧?”有人提出问题。
  李超虽然给大家定了每月粮食额度,可定了量也不是白给的,得先拿钱换粮票。可现在粮价这么高,百姓有这么多钱来换粮票?
  面对这个疑问,李超也没法回答。
  他只能说,一步步来,能先把他今天说的这些先做到,都已经万分不容易了。如果能做到这些,起码粮食能控制的住,粮价也会控制的住。
  至于说连李超想办法控制住的这个价格,百姓都还买不起定量额度内的粮,那李超也没更好办法能解决。
  这是另外一个问题,那就得涉及到官府救济那一部份了。
  自己买不起粮的百姓,到时就得由官府施粥赈济,或者以工代赈,来给他们解决吃饭的问题。
  “去吧,把这些抄写多份,然后张榜公布,宣传告之!”
第641章
众怒
  一百文一斗小米,一百五十文一斗大米,小米一斗还不到四千克,大米一斗不到五千克。一个成丁一个月起码需要五斗粮,哪怕就是吃小米,也得五百文钱。而一家如果五六口,得需要两三千钱。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是难以负担的。
  天色昏暗,虽还未全黑,可襄阳城里已经响起了净街鼓。
  李相国到了襄阳,除了一来就公布了三条震惊整个襄阳的新规之后,接着就是下令山南东道各城晚上实行宵禁。
  天一暗,就开始关闭城门,各商铺也禁止晚间营业。
  白天在街上跑了一天,四处敲锣打鼓宣告衙门新规的宋安业总算也下值回到家,一推开门,便对屋里道,“有没有吃的,弄点来,饿死我了。”
  他的妻子从里屋迎出来,帮他换下外面的长袍。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啊,没在衙门吃饭么,我去给你做饭,再给你热壶酒。”
  “下碗不托就好了,酒不要了。”
  “怎么了,你平时不都爱喝两杯吗?”妻子奇怪的问。
  “不能喝了。”宋安业长叹一声,“今天太子和李相国到襄阳了,都说李相国厉害,以往没见识过,今天可算见识了。一来就是三条新规,一条比一条狠,头条就是禁酒。不但禁酿还卖酒和喝酒。我的个天,还真没有听过这样的事情,酿酒卖酒不许,喝酒也不许了。”
  “还有这样的事啊?”
  “何止啊。以后上饭店吃饱,得多付两成的饭菜钱,而且吃不完了浪费的话还要罚款。”宋安业在襄州衙门里也算是个小班头,平时没少上饭店吃饭,反正也不用他掏钱,都是些商户百姓之类的请客,喝点小酒点桌子菜,有时还会叫个歌女弹琴唱曲,挺逍遥的。
  但今天新官上任,却对所有衙门的公职人员下了令,禁止到酒楼饭店吃喝,不得接受商户百姓的请吃请喝,衙门以后会派人在各地巡查,一经发现有官吏敢到衙门吃喝,立即就地免职。
  “不是说李相国是个很不错的宰相吗?”
  “不错?”宋安业摇摇头,“不错个什么啊,一到山南就杀了十三人,破了十三家,人称李阎王,现在看来,一点不差。这以后的日子难过了!”
  妻子安慰,“估计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等这阵火头过去也就没事了。不让在外面吃,那就在家里吃就是了。”
  “家里吃?家里以后也不好吃了。”宋安业告诉妻子,明天就得去衙门办粮本,然后交钱换粮票,以后买粮,都得拿粮票去买。一个男丁一月还只有五斗粮定粮,简直要命。
  “还有,我们家的那几个奴仆,也得给他们到衙门登记,上户贴,要不然就办不下粮本,换不到粮票了。没有粮本粮票,都没地方买粮去。”
  “有钱粮店也不卖粮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2/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